剑门摩崖石刻在剑门左右峭壁及西下磴道岩石上。镌刻题记十余处,今存:“剑门”、“奇石”、“果然”、“烟岚高旷”大字楷书;“龙飞道光十有七年,岁次丁酉孟夏,婺源齐庄槐、嘉善尚安涛、常熟蒋因培、新城陈延恩记”六行和“孙云鸿题记”七行小字楷书;“去思石”、“仰止”大字隶书;“康熙御览之宝”印和葴雯所作魏碑体《游山记》。其于1982年11月17日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战士第二故乡石刻,位于庙子湖海防营,“战士第二故乡”的歌词就是该营战士张焕臣所作。石刻为海防营为纪念该战士而立,石刻上刻有张焕臣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并创作出“战士第二故乡”歌词的事迹。地址:舟山市东极镇庙子湖岛海防营类型:纪念碑游玩时间: 建议10-20分钟开放时间:全天开放门票信息:无需门票。交通 到达庙子湖步行即可到达…[详细]
松瀑山摩崖石刻位于义乌市赤岸镇乔溪村松瀑山,时代为宋,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1987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文号为1987.05.11义政发[1987]66号。文物价值:我市唯一的摩崖石刻群。保护范围:摩崖石刻群的岩石本身。建设控制地带:以乔下坑石刻群山涧为轴心左右各100米内的山体,上至松瀑山棺材坑,下至山体与耕地交接处(山脚金布矶石)。…[详细]
平瑶岭摩崖石刻位于连南县大坪乡军寮村老排上。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排瑶发起暴-动,总兵郑芝龙奉命统率3万漳潮兵镇压,攻破里八洞、火烧坪、大掌、军寮等瑶排,焚烧殆尽。特令随军监纪董梅鼎刊“平瑶岭”三字,刻于悬崖石壁上,以记镇压众瑶事。“平瑶岭”三字刻在高8米、宽6米的石壁上,楷书阴刻,每字高0.60米、宽0.60米。1986年连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九星岩摩崖石刻位于云浮市云城镇九星岩内。洞内原有明清石刻100题,现仅存40多题。石刻有篆、隶、楷、草体;大部分是诗刻,也有题名、题字、纪事等石刻,主要记述当地风俗景物及有关历史人物、事件。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明万历年间任罗定道宪副、“平瑶”有功建碑而载入康熙版《东安县志》的陈文衡(江西鄱阳人,进士出身)诗刻;有以“征黎”有功由参将升为副总兵的邓钟(福建泉州人)诗刻;有当地举人、任山东利津县知县的冯执…[详细]
石佛山摩崖石刻位于瑞安市高楼乡,年代为元。石佛山石崖高6米多,宽10米有余。在10多个光滑如削的崖面上,分布有5幅佛像,包括1幅面像、4幅全身坐像,以及将近30处铭文,全部采用线形浮雕工艺刻成,虽然历经多年沧桑,大部分佛像线条仍然清晰明朗,流畅优美。这些佛像比例匀称,脸型饱满,面目慈悲,造型栩栩如生。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城东山石刻群位于新浦区南城镇东山顶,分布在东山南峰和去玉皇宫沿路两侧及玉皇宫东南侧“徒然洞”一带。共有明、清、民国时期各种字体大小不一的石刻30多处。石刻的最大字径为68-55厘米,最小字径25-16厘米,内容多为赞咏自然风光。此石刻群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对旅游事业的开发和书法艺术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山下小路,西至东山山脊…[详细]
龙岩洞摩崖石刻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南城后盂村麒麟山。晋代发现,分布面积5000平方米。主洞堆积丰厚,采集有石钻、石刀及灰硬陶片,在支洞口采集有少量灰烬及第四纪晚期哺乳动物化石。主洞内壁上有明清石刻20余处,字体有楷、隶、行、草等。明景泰二年(1451),潮洲知府王源题刻《龙岩记》,叙述龙岩洞的地理位置、风貌景观等。龙岩城因此洞而得名。2005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柏林川石刻位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柏林川村,年代为明。2008年6月11日,柏林川石刻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碑为基点,四面外延5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外100米以内为三类建设控制地带,三类建设控制地带外200米以内为四类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东石梁洞摩崖石刻位于乐清市雁荡山。东石梁洞又称石虹洞,早在宋庆历二年(1042)即在洞前建寺,今洞中存有摩崖碑刻14处。其中有宋嘉祐七年(1062)浙漕李复圭、明嘉靖御史萧一中、嘉靖十一年(1532)推官吴子孝、嘉靖三十八年(1559)石梁山人吴宗袷等题刻。尤以吴宗袷《石梁堡记事碑》记载“今年三月倭乱□□庄屋及义楼,具告院司抚县行令捐资筑堡城御备”最为珍贵。…[详细]
脱库孜萨来塔格摩崖石刻脱库孜萨来塔格摩崖石刻位于托库孜萨莱村西300米托库孜萨莱塔格西侧山体上。时代:北魏。这里共有两处遗存,5尊佛造像,其中1处保存相对较好,分大小2尊,残存佛光圈,高40CM,宽27CM,小的高10CM,宽3CM。另1处规格与前一处相当,还有2尊连在一起的造像,所有佛像圴面目全非,只可见大致轮阔,从造像形制、特征判断,北魏风格明显。…[详细]
浮山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浮山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有题诗留名。字体大者1米见方,小者不及1寸。有的铁画银勾,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韵饱满,有的端庄秀丽,有的龙飞凤舞。石刻作者有文学巨匠,有禅师高僧,有官宦名流。1981年,全部摩崖石刻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山摩崖石刻具有数量众多、分布密集、延续…[详细]
石溪摩崖石刻群位于香洲山场乡,是清代山场乡人鲍俊与文人墨客仿效兰亭会吟风弄月时留下的艺术杰作,分布于石溪及周围的嶙峋怪石上,已发现的有32处。年代由1831年至1879年,阴刻,以行书为主,也见楷书和隶书,大者如“石溪”、“鵞”等近米大,小则几厘米见方。石溪摩崖石刻群于1986年被列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万寿山”石刻(民国)“万寿山”刻石位于宿城街道万寿山顶,南瞰宿城水库,北望悟道庵涧,西连宿城西山,东临宿城山间盆地。字径约50厘米,楷书,无款。传为振亚和尚题勒。传初唐时期,秦王李世民征东至此,将士们一夜之间围土筑城,山呼万岁,山之得名。民国期间,许鸿滨及法起寺振亚和尚曾在该山南坡留有题勒,民国廿七年国民党第八游击总队题刻抗日誓言将其覆盖。…[详细]
台怀摩崖石刻,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台怀村南100米处的山崖上。宽约10米,高约2.5米,分布面积约25平方米。保存完整的有三龛佛教造型石刻,较大的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宽1米,高2.1米,较小的石刻为一佛二菩萨造像,宽0.6米,高0.8米。最小的一尊为文殊骑狮像,宽0.6米,高0.7米。雕刻精美,是研究汉传佛教和汉传雕刻的珍贵资料。时代为明代。(《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石峒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办事处七星岩景区(社区)石峒内外,共有宋至清及年代待考石刻15题,其中宋1题,元1题,明4题,清3题,不详6题。2001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分布于石峒内外。其中以石峒顶部的宋代石刻“定山石室”及“太极洞”最为珍贵。石峒摩崖石刻艺术价值较高、历史悠久,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尹西失考墓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尹西村。西临福润雅居。地表现存石马一对,呈南北向相对立,北石马露地表高1米,长1.66米,厚0.369米,南石马露地表0.83米,长1.76米、宽0.368米。石虎倒卧于田间,露地表高0.2米、长1.26米、宽0.35米。无任何文字记载,墓葬无处可寻,失考。尹西村失考墓石刻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狼山石刻在狼山脚下有两块刻石。一块长约1.3米,厚约0·7米,上刻五言诗一首:总统五千兵,纵横万里路,踏平金积堡,调防紫金驻。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处,只见蒙古包,不见村与树。同治壬申金运昌,在石刻的西边10米处有小石刻,也刻有“同治壬申”等字。“同治壬申”即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可见石刻为此时的作品。从五言诗中看,刻石者为一领兵将军。…[详细]
吕端山“龙潭”摩崖石刻(民国)吕端山“龙潭”摩崖石刻位于黄窝龙潭涧上游,黄窝水库西侧高公岛街道黄窝村吕端山上。题刻刻于吕端山龙潭涧东侧石壁上,题曰“龙潭”二字,结体肥硕,字径约40厘米,楷书。龙潭涧发源于大龙顶,自西向东,经龙潭下渲,该涧又名乌龙涧。原有上龙潭和二龙潭,1942年黄窝水库扩建时将二龙潭淹没,现存为上龙潭。今属黄窝游览区一人文景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