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洞石刻,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马步乡洞口村委会竹山洞口,竹山洞为喀斯特溶洞,全长近四千米。石刻位于北洞口内,由三幅题刻组成:“竹山古洞”,横书阳刻,字体楷书,长约2.5米,高约1米,题刻于民国二十九年;“应感潜心”,横书阳刻,字体篆书,长约2米,宽0.6米,题刻于清代光绪年间;“恩泽万民”,横书阳刻,字体楷书,长约2米,宽约1米,年代及作者不详。…[详细]
1938年5月至7月,日本侵略军为了实现徐州会战,侵占津浦路的计划,企图从连云港登陆。在东北军第五十七军第一一二师第六六七团、第六七二团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和游击第二纵队的配合下,多次打退了登陆日军,保卫了祖国山河。为了铭记抗日军队不畏-,勇敢战斗的英勇气概,他们在宿城万寿山的岩石上镌刻了“保我山河”、“保卫疆土、复兴中华”,以及记载战斗事迹的石刻多处。…[详细]
石门洞石刻石门洞位于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干溪村,又名龙王洞,为宜昌八景之“灵洞仙湫”,明初被太祖朱元璋“敕赐灵济”。洞口朝南,宽76米,高22米,深75米,因自然力作用而形成三级阶梯状。洞内现存明、清、民国时期碑刻40余通。其中以“列岫丛青”碑、“游石门洞记”碑和“重建灵济殿记”碑等最为著名。该洞是明清时期鄂西重要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第五批)…[详细]
五指山摩崖石刻群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一手撑天摩崖石刻(4处):以本体边缘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东至路边,南至槟榔园,西至第二小桥下,北至上山小路边。仕阶冯子材摩崖石刻(2处):以本体边缘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50米,东至小山沟过路处,南至亲凿沟,西面向外延伸50米,北至五指山山脚。…[详细]
石刻照壁位于乐清市黄华镇殿后村。照壁通体石结构,高2.7米,阔2.47米。正面刻狮子衔剑,旁镌楷书“嘉庆廿二年(1817)冬月立”,及五律一首:“天遣灵狮下,追球过海东。身翻毛有色,目怒力无穷。声吼千山振,口呼一剑风。举头惊百兽,善化石屏中。”两侧刻联一副:“云开日镜球出色,水受风棱剑有声。”背面刻鲤鱼化龙,一鲤鱼作昂首跳跃状,生动逼真。…[详细]
叱石山摩崖石刻位于新会市叱石山叱石寺内。有“一洗红尘”、“崖山并峙”、“山高水长”、“六根涤净”等等刻字,著名的“一洗红尘”是清咸丰年间新会双水人郑绩避兵乱时刻的,字大0.7米×0.7米,疏朗苍劲。“崖山并峙”是明末遗臣黄公辅匿于寺内扶持北燕太子反清时书写的,字大0.5米×0.5米。1995年新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恭门镇河峪村,年代为东汉。高2米,宽1.5米,距地表0.65米。石刻以繁体隶书“汉”字为碑额,碑文自右至左共15行,每行约20字,全文约300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东汉时期天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珍贵资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河峪摩崖石刻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详细]
董允故里石刻,嵌于宽13.5米,高3.5米的岩壁上,坐西北向东南,离地面高1.27米,刻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石刻宽2.42米,高0.53米,正文刻行楷“蜀汉尚书令董允故里”九个大字,字径宽0.21米,高0.28米,题款模糊,难以辨认。此石刻对研究蜀汉人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2月,泸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鄂州市老城区小北门江边,矗立着一处巨崖,巨崖如小岛,上刻有被世人誉为“三绝”的“怡亭铭”,即“怡亭铭摩崖石刻”。该崖突兀江畔,旧名“观音崖”,因其形似猴状,人又称“猴子石”。它东望江心的龙蟠矶,西瞰西山脚下的钓鱼台,是鄂州城区沿江一带的三大“奇石景观”之一,论其名声和历史、艺术价值,则又在龙蟠矶和钓鱼台之上。说起怡亭铭摩崖石刻,先要提及“吴王散花滩”。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建都武昌。其实,观音阁崖…[详细]
小新寨摩崖石刻位于丘北县新店乡大路边村民委小新寨村半边寺右50米处石崖上。摩崖石刻距地面1.5米高,青石质,。碑体长方形,方首,碑身高1.32米,宽0.7米。碑文27行,计980字,楷书。碑额横刻“半边寺石刻大佰户云居茶庵碑记”。碑文叙述“康熙三十二年(1693)弥勒-人马连田赎卖田契文,勒石碑记。此碑对研究当时土地私有制具有参考价值。…[详细]
后岗失考墓石刻,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和进社区后岗村北约400米。该石刻现存石马2匹,马身长2.2米,高1米,石马保存完整,马腿部分埋入地下。石羊1只,身长1.05米,高约0.65米,头部破损。有一只石柱础散落在附近竹林中。该组石刻具有明代风格,2006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岗失考墓石刻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冷箐沟摩崖石刻位于石桥乡麻柳村二组,年代不详。2019年7月18日,冷箐沟摩崖石刻被公布为丹棱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箐沟寒漱以石刻岩石外缘为基准,东至5.7米处,南、西、北各至5米处果溪以石刻岩石外缘为基准,南至河道,东、西、北各至5米处天开图画以石刻岩石外缘为基准,东至4.8米处,南、西、北各至5米处…[详细]
“江流有声”石刻该石刻原址在金牛村东南角约500米的公路下河边。在一巨石斜面上一块长1.75米,宽0.7米的长方形空间内,由右至左,横书草刻有“江流有声”四大字。字高约0.8米,宽约0.06米。该石刻为漾濞县知事王协忠于1916年书题后令石匠镌刻。现因修筑大漾路,已将石刻凿切下来,迁至南面约百余米的公路边,镶砌于另一巨石之上。…[详细]
鸣凤山摩崖石刻位于远安县鸣凤镇凤山村。明、清代石刻。共10余处摩崖石刻,散落鸣凤山间。多数摩崖石刻文字镌刻于红砂质山体上。重要的石刻有刑部苏爷爷遗鞋处、沮江赤壁、仪明岗、“鸾凤常鸣甲寅暮春邑人简而可题”、龟蛇二将、华真洞、指路碑,飞岑叠翠。玉台流霞、寿、麈寰蓬岛、多子岩、观音帽、白云深处等14处。该石刻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琴高山摩崖石刻位于泾县琴溪镇。琴高山又名狮子山,位于琴溪镇琴溪村境内,北东走向,琴溪河自东向西环绕山体流淌。相传汉处士琴高曾在此山炼丹,后得道成仙,“控鲤升天”,山因此而得名。唐宋以来名流学者游踪不绝,并留下众多诗篇或题刻。摩崖石刻位于琴高山西北部的悬崖峭壁上,共有自唐至清的历代石刻25方,其中字迹清晰可辨者尚有13方。琴高山巍然屹立在琴溪之滨,又名琴高峰,旧时亦称琴高台。相传汉处士琴高公炼丹于此…[详细]
闽安龙门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龙腰山东麓国道104旁,摩崖石刻高2米,宽1.1米,“龙门”二字纵行楷书镌刻,字高0.86米,宽0.76米。相传系朱熹为祀大禹疏河决江凿龙门而刻。龙门石刻右侧有赵与滂诗刻、无名氏题记。2020年1月2日,闽安龙门摩崖石刻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石刻四周各向外延伸30米。…[详细]
万罗山摩崖石刻位于池州市贵池区城南10公里处的万罗山,时代为宋一民国。现尚存游记、山岩命名、诗赋等石刻100多处。书体以楷为主,隶体次之。字之大小,有超尺见方,也有蝇头小楷。其中有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刻“通天门”三字楷书,有清乾隆池州知府张士范《游万罗山》252字。石刻整体保存较好,也有部分石刻因风化,字迹模糊,很难辨认。…[详细]
流澜摩崖石刻级别:县级时代:清代地址:位于桂平市蒙圩镇流澜村南约20米处的郁江江边保护范围:以石刻为中心,沿河岸长100米从河中岩石至岸上30米的范围内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以石刻为中心沿河岸长100米,从河中岩石至岸上30米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公布文件号:桂平市人民- 浔政布[1996]8号…[详细]
皇封庙位于海口村村口,距县城约17公里东临象山港尾的铁江,南临集义堡、西为前金、詹家等村,北接西店邵家。甬临线紧贴庙西而过。庙坐西朝东。 庙始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八年重建,内供奉化宋大将曹彬,现大殿建筑为这时的建筑,龙柱为大殿的桥柱,共4根,系太学生邬韶捐赠,造型生动,工艺精美,气势雄厚,系我县唯一一处的石雕龙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