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桂岩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排山镇南侧的半山腰中,是一个石灰岩溶洞,因古时洞口有丹桂而得名。天桂岩与东岩、白花岩合称广丰三岩。洞口上方是一块巨岩,上有丹书“天桂巗“三个大字,左侧题“亰口丁玑书”。洞口还有一些小型石刻,但因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很多字迹都已辨识不清。天桂岩石刻于1987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醉仙岩征倭摩崖石刻的所在地为福建省思明区,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批号为35020009,具体地址位于厦门市思明区万石植物园内。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首诗分别由抗倭将领施德政、李扬和徐为斌所题。内容反映了明嘉靖、万历年间东南沿海备受倭寇侵扰的历史背景。2001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位于县城东3公里的孟岗乡郭寨村中,1986 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共有11尊,计有观音、罗汉、关羽、周仓、关平、土地、财神等。其中观音造像,骑一怪兽、面容慈祥、造型优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刻精细,细条流畅,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石刻艺术才能,是不可多得的明代石刻艺术精品。造像北部有“万历四十年七月初一立”字样。…[详细]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丕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及其附近。摩崖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摩崖大佛依山而凿,面向黄河,通高21.33米。大佛为坐式弥勒大佛像,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的意思)。摩崖大佛附近,现存历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块,包括北魏石兽,唐代“大山铭”、千佛洞石窟、王阳明的《大任山诗》等。摩崖大佛及石刻大体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原样的大佛像,同时也保存了北…[详细]
介绍: 生生洞石刻弥勒佛像位于维西县城以北115千米的叶枝乡梓里村咱尼后山。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弥勒佛像刻于离生生洞南侧15米处的石壁上,像高1.88米,宽1.32米,身着袈裟,赤足开怀,左手持念珠,右手举胸前,整个造像粗犷豪放,线条简练。1985年公布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香格里拉…[详细]
天柱岩摩崖石刻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景区天柱岩岩壁。共有清代及现代石刻8题,其中清1题,现代7题。主要分布在南、北上山路、岩顶等处,其中以郭沫若于1961年题写的《冬宿天柱岩》诗最为著名。天柱岩石刻群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书法价值,是七星岩摩崖石刻的组成部分。2001年,七星岩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是杭州现存唯一的苏东坡题记原物,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大麦岭东麓,已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简介:位于大麦岭东麓,系北宋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第二次来杭任知州时,与王瑜、杨杰、张寿同游天竺过麦岭时所题。摩崖高1.38米,长1.84米,字径0.1米,阴刻,正书,文右行,楷书。…[详细]
杨景思墓前石刻位于宁海县黄坛镇白沙山西侧,198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景思系宋绍兴元年(1131)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封临海开国男。墓前有石马及文武翁仲各二,雕刻粗犷,形象逼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艺术价值。相传杨家在南宋为朝廷显贵,元兵入侵时举家逃之,后代迁回故里。墓湮没,后由杨氏后人重筑。…[详细]
杜锡珪摩崖石刻位于马尾区罗星街道沿山社区,自右至左横刻颜体楷书“鹤寿”,落款“杜锡珪”,刻于民国16年。该石刻具有一定典型性,为研究马尾石刻艺术提供实物参考。 2020年1月2日,杜锡珪摩崖石刻列入福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保护范围:向东延伸20米,向西延伸至沿山西路,向南延伸20米,向北延伸20米。…[详细]
番字石刻位于番字牌乡,为北京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刻于乡北弧山的阳面。刻工利用山石的不同平面,刻下了大小不等的若干组番字,字句的中间和末尾还刻有奇特的符号。另外,在乡医院东坡的巨石上也刻有番字。据考证,这些番字有梵文、蒙文、藏文等,其内容为佛教“六字真言”--,是研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证。…[详细]
“绿岑仙谷”石刻位于县城北里许绿岑山麓坳口。坳田右侧有一天然平板石壁,横直宽阔数十米,石壁上镌刻“绿岑仙谷”四个古篆体大字,每字径高4.6米,宽3.13米,笔画宽0.26米,笔迹深度0.15米,每字面积为14.4平方米,系安定土司后裔潘逸仙手笔。民国12年潘以500两银子请匠人镌刻,石刻完好无损。…[详细]
双塔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位于双塔镇福全村和尚帽山南坡,山崖上镌刻着17尊大小不同,造型优美的佛像。最大的高75厘米,最小的高25厘米。佛像姿态各异,有的头戴袈裟,微向后仰;有的秃顶,面目丰满;有的耳大如扇,凝目默思;有的手势平缓,神态严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石刻艺术,是寻古探幽,观光旅游的最佳胜地。…[详细]
“天医处”摩崖石刻、“枕流漱石”摩崖石刻位于从化区温泉镇广东温泉宾馆松园别墅区后山。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天医处”摩崖石刻中心点为圆心,10米为半径划圆为界。建设控制地带:从“枕流漱石”摩崖石刻文物本体外缘外延5米。从保护范围外延约30米。…[详细]
“百丈飞涛泻漏天”摩崖石刻位于从化区温泉镇温泉居委天湖百丈飞泉瀑布顶,年代为民国,类别为石刻。当年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到天女池边游览,触景生情,摘苏轼诗句“百丈飞涛泻漏天”书于池边巨石上。2008年12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从石刻所在池塘外边缘起外延5米。建设控制地带:无。…[详细]
似马山摩崖石刻位于红安县,刻于明代,为当地人耿定向,周思久等人的墨迹。耿定向,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晚年归乡;周思久亦为嘉靖朝进士,官至琼州太守。石刻共4题,计有“驾风鞭霆”“枕石栖云”“吼狮”“天马行空”。该石刻字体结构严谨,线条流畅,笔迹遒劲有力,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第五批)…[详细]
邦况石刻浮雕此石刻浮雕发现于邦丙乡邦况村委会驻地,现遗存三块,图案主题各不相同,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地原为佛教圣地,建有一大寺庙,约有几百年历史,此石刻就是该寺庙的建筑装饰材料,石刻原本遗存不少,后因10年“文革”浩劫遭受严重破坏而大部分被遗失。现存三块石刻虽经沧桑变迁,数经风雨,但仍不显斑驳,清晰如初。…[详细]
“寿”、“小桃源”、摩崖石刻位于从化区温泉镇新南村新屋围樟脑山。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刻所在岩石中心点为圆心,半径约10米划圆为界。建设控制地带:北、西、南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30米,西北至202米等高线,东至东侧162米等高线一线。…[详细]
大藤峡勑赐永通峡石刻级别:县级时代:明成化地址:位于桂平市南木镇联江村渌水冲屯渌水冲与黔江两水汇合口旁保护范围:以石刻为中心,西南至渌水冲口东北达铜锣石,上至天堂山顶,下达黔江水边为保护范围。建控地带:建设控制地带与保护范围相同。公布文件号:桂平县人民- 浔政发(81)30号…[详细]
-坡摩崖石刻横跨杉阳镇岩硐村与保山市平坡之间的澜沧江上,是世界上最早的铁索桥之一,原为铁索吊桥,两端有一亭和两座关楼,今仅有桥墩和数根铁链残存,1983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西石壁上,有“西南第一桥”、“金齿咽喉”、“人力所通”等古人题词30余幅,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详细]
在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的江苏省句容市,城西北石狮沟村旁的开阔地上,雄踞一对庞大的石兽,人们习惯称它为石狮,不远处有一对石柱,这就是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它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为宏伟的一处。萧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封为南康郡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年仅27岁,谥号“简”,也称南康简王,按制其墓前设置辟邪。这对辟邪,头上无角,一雌一雄,和帝后陵前头上带角的石天禄、麒麟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