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门摩崖石刻位于涞水县九龙镇大龙门城堡西北0.5公里处,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峡谷两侧群峰竞秀,断崖绝壁高耸入云,峭壁如削,谷中溪流激浪奔腾,景色尤为壮观。金、明、清各代均将此视为军事要塞,在峡谷东部尽头,建有城堡,历代官家均派重兵把守,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摩崖峭壁上刻有许多古代名人的诗词题咏,系当时巡防驻守关隘的武官留下的真迹。全峡摩刻20多处,最为醒目的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详细]
北宋—民国 阳春 通真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春市春湾镇东南面的通真岩内。通真岩是由于宋真宗赐名“通真岩”而得名。原名铜石岩。岩内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建有“德慧寺”,铜石禅林曾享誉全国。通真岩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原有石刻因受破坏,现保留宋至民国时期石刻仅20题。其中宋代4题,明代5题,清代6题,民国2题,无年代3题。石刻字体隶、楷、行、草均有。宋真宗赐名“通真岩”三字,镶嵌在寺门,为三通大理石所刻…[详细]
回龙山石刻位于盘龙镇回龙垭村嘉陵江岸回龙山一陡峭岩壁上,摩岩刻凿唐代碑刻“沈荣功德记”,该文由唐代宗时作过太子文学的沈涛所撰,文中籍颂扬曾任成都犀浦(郫都区)尉的侄子沈荣。为其卜居终老之地的功德,而概述了沈氏族系源流情况及本人身世。回龙山石刻又名《沈荣功德记》,回龙山石刻刻凿于唐大历三年(768年),距今1200多年,镌刻在回龙山腰距地面10.4米的岩壁上,为一个高2.1米,宽1.8米的浅龛,龛内…[详细]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江宁县淳化镇刘家边村南。萧正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初封罗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阳尹,梁天监十年(511)卒于任,谥“敏”。萧正立墓东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现存2种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详细]
瞿塘峡摩崖石刻在瞿塘南岸白岩山西侧榜江处,有一片面积达千余米的大青石,上下数十米,布满了自宋至近代的碑刻共十二幅。这些石刻均为阴刻,字体有楷、隶、草、篆等。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对统治者的-,也有对夔门胜景的赞美,更有抗日救国的豪迈宣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其中最为有名的,要数位于瞿塘峡凤凰泉边的《皇宋中兴圣德颂》,该石刻高4.1米、宽7.2米,面积29.52平方米。刻于宋代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详细]
北宋—现代潮州葫芦山摩崖石刻位于潮州市葫芦山。葫芦山旧称艮山,因山下有西湖,故又称湖山或西湖山,葫芦山既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又是摩崖石刻荟萃之所。山多巉岩怪石,或拔地而起,或峥嵘突兀,或悬崖削壁,或傍水临波,为墨客骚人留题勒石的好去处。可谓逢岩必刻,无石不铭。自宋以来,历朝累积,蔚为大观,虽历经劫难,至今仍保存138题,其中宋刻16题,元刻1题,明刻24题,清刻28题,近现代18题,年代不详4…[详细]
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位于丹阳市胡桥乡北之狮子湾。萧承之系齐高帝萧道成之父,卒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447)。齐高帝萧道成即位,更年号为建元,于建元元年(479),追尊其父为宣皇帝,陵曰永安,陵墓南向,已平。前存石兽一对,东为天禄,保存完好。西石兽原已倒埋于土中,于1979年6~8月份加以清理,但头已无存。天禄,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造型昂首垂尾,形象威严,有双角…[详细]
耶灵墓地、古北欧石刻和教堂位于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东部,耶灵是丹麦王国的诞生地。这里保存着教堂、坟墓和刻有如尼字母的石碑等历史遗迹。教堂建于1100年左右,坐落在两座巨型的坟墓之间;简朴的石造教堂里,有公元12世纪初的绘画;正殿下面宽敞的祭室曾出土过中年男性骨骸的一部分和国王服装的碎片。据推测,这可能是哥尔姆老王的坟墓。两座圆锥形的巨型坟墓是国王墓,北面一座建于公元958年左右,里面的大宝藏室藏有许多…[详细]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态旅游广场,位于瑜伽小径旁,北靠红珠顶,瑜伽河缓缓流过,倍添一份静谧和雅趣。面对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远的历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气势。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领袖”九个朱红色大字,标明了峨眉山在中国名山中的显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晋、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对峨眉山“第一山”的评价。有“三峨,高…[详细]
龙龟山,位于叙永县城东北大石乡境内,因为该山傍水耸立,玉带缠绕,沿河两岸山丘如龟,形成众龟朝龙之势,因而得名龙龟山。山上殿宇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是从江西迁徙来此的一群商人集资修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龙龟山寺一度被毁坏。众多圆雕石刻埋入深土,1998年当地百姓自发将石刻造像全部掘出,数量达200余尊,最高的l.82米,最矮约20厘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造像精美,栩栩如生。龙龟山石刻中的人…[详细]
南山,古名“铧刃山”,又名“广华山”,距大足县城南2公里。南山自古就被列为大足十景之一。山顶至今尚存古玉皇观遗址,山中古木参天,蓊郁荫翳,修篁夹道,曲径通幽,向来就有“南山翠屏”之美称,是历代文人墨客纳凉品茗,吟诗作赋的最佳去处。清大足县令张澍赞曰:“夹路松声涌翠涛,丛皇秀色上霜袍,偷闲来问空王法,仰首呼通帝座高。”南山石窟,因位于南山得名,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罕见的,神仙体系完备的纯道教造像。也是大…[详细]
碑坝红军石刻标语群碑坝红军石刻标语群在南郑县碑坝山区,经普查共发现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冬至1935年春,制作的石刻标语共61条,墨书4条,主要分布在碑坝镇的前进(原名朱家坝),荣华村和福成乡(程家坝)的底坪村。由朱家坝街西荣华村沿河东岸南行十华里,地名蟒蛇滩,即与四川省通县潮水坝乡相接的地段,在河东沿山道旁现存红军石刻标语由北向南共28条。在福成乡(原名程家坝)政府院内旧乐楼和关帝庙0发现旧碑记…[详细]
唐—民国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风景区上庆云寺路边石壁、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风景区内石壁,共76题,分述于下:云溪风景区内石刻31题。其中唐代1题,位于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题字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较古,价值较大,为唐刻之珍品。清代1题,建国后16题,年代不详13题。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刻31题。包括清代14题,民国9题,建国后3题,年代不详5题…[详细]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共有16处石刻分布于附近山崖上。其中著名石刻计有8处。其一为唐开元七年(719年)镌于“飞泉”前一块巨石上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为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未著书刻者名款。文24行,行17字,字径10厘米,八分书。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描述云台山风光名胜的游记;书法风格颇似“石门颂”,但结体更为方整,被收录于《金石录》,向为历代金石家所…[详细]
《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城南28公里大河店镇大石碑村白公路左侧的悬崖上,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六日镌刻,雷简夫撰文并书。青泥岭是古蜀道中最为艰难险阻的一段。这里峭壁千仞,高耸入云,江水滔滔,吼声震天,道路崎岖,九曲八湾。公元1056年,利州路转运使李虞卿因青泥岭道路过于艰险难行,倡议改道新修白水路。李虞卿与知兴安军刘拱、权知长举县事良友、顺政县令商应祥、河池县令王令图…[详细]
唐 罗定 龙龛道场铭并序摩崖石刻位于罗定市苹塘镇谭礼村龙龛岩石室内,刻于距地面高2.5米凹凸不平的岩壁上,宽1.13米至1.15米,高0.76米至0.8米,面积约0.9平方米。共刻1238字,分41行,每行字数20多至30多字不等,正楷,字方寸大小,镌刻精湛娴熟。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刻,冠军大将军行左豹韬卫将军陈集原撰文。除二、三字外,余皆清晰可辨,内有武则天创制新字10多个,六朝碑版别字百…[详细]
清江摩崖石刻,位于清江乡车下村西北6华里左右的港口铺独立岩下,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船滩镇河潭村相望。独立岩为红色砂质岩,外貌扁平。岩前2米处,有一淤积而成的泥沙台地,为岩刻挡风抵水的天然屏障,是该岩刻历时700余年仍能大部分保持清楚的主要原因。整个岩面长约30米、宽20米左右,上有宋元摩崖石刻文字及图画十米处。崖刻呈-式,字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3.75米,诗文字大小不一。拟书…[详细]
大石门摩崖石刻位于双溪乡大石门村门前自然村公路旁,其南靠上犹至双溪以公路,北临双溪河,高于河床1.5米。文字面约一平方米大小,刻有十四句四字诗一首,文字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石边石壁较窄,字略显小,有一指大,左边字形渐大,有的达三指宽。字体属正楷,工整绢秀;雕法为阴刻,刚健、有力度。文字内容是:青山翠色,磊落葱茏;石濑浅浅,飞龙翩翩;壁立中柱,波涛汹汹;形曰灵龟,羲文是宗;显千万世,申锡天穷;蔚起人…[详细]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狮子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东南狮子冲。 陈蒨(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