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石排镇燕岭摩崖石刻

燕岭原是东莞这里明清时期的古采石场,有些象广东最著名的莲花山的形成原因,样子也很象。石料为水成岩红石,经数百年开采残留下来许多的石壁、石柱,呈暗粉红色,当地人称之为十八间房。石壁上有光绪十六年(1890年)孙爽题书的摩崖石刻---咸钦燕岭四个楷书大字,每字大0.1平方米。以上石刻现保存完好,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有诗曰:文卿大雅,心广体胖,结庐燕岭,万物静观,池鱼逐荔,花鸟口啼红,千林明月,叠嶂清…[详细]

朱山石刻

朱山石刻位于河北邯郸市北面的永年县合会镇吴庄村村北约1公里处,又称娄山石刻,是河北最早的西汉石刻之一。石刻内容记载了汉高祖刘邦之孙赵王遂与群臣在朱山饮酒应对的情景。“汉朱山群臣上酬石刻”简称“朱山石刻”,镌刻于永年县吴庄村北朱山顶上的一块天然石面上,和山体相连,是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候国赵国大臣为赵王祝寿时所刻。石刻长1.5米,宽0.52米,为长条状摩崖石刻,刻字崖面依山倾斜,石刻石…[详细]

狮头山摩崖石刻

狮头山摩崖石刻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狮山村狮头山,原有15段摩崖题刻,二普时只存12方,三普只发现4方,分别为林潮孙榜书、锦绣谷榜书、林瀚题记、第一山榜书,北偏西4度。(1)锦绣谷榜书,高约1.5米,宽1米。纵1行,字径约0.30厘米,篆体:“锦绣谷”三字,字下有莲花图案,为无名氏所题,传刻于清代。(2)第一山榜书:狮头西坡。摩崖高2.5米,宽1.05米。行书,纵1行,字仰天,字高1米,宽70厘米。文:…[详细]

九峰摩崖石刻

九峰摩崖石刻位于晋安区九峰山九峰寺后,共有四段石刻,均为楷书,其中有两段清代儒商魏杰的题刻。魏杰诗刻为南向,楷书,纵9行,字径10厘米。文:山号弥尼存,九峰环侍似儿孙。朝朝相见历相识,喜地欢天只不言。一十年前到此间,樵火毁名山。而今八十颓然老,笑看佛又还。拙夫魏杰,光绪元年岁次乙亥秋游九峰魏杰榜书亦南向。楷书,纵3行,正文字径48厘米,旁款字径9厘米。文:峻极于天拙夫魏杰在九峰寺山门遗址边尚存2段…[详细]

灵泉岩摩崖石刻

灵泉岩摩崖石刻 位于汕头市鮀浦镇蓬州村西约一公里处的山麓。岩由一巨大天然岩石(俗称僧帽石)覆盖而成,面积约64.4平方米,内可容数十人。灵泉岩何时建庙,未见方志记载。明成化九年僧周海撰并镌刻在岩外崖壁上的《灵泉岩记》可知明以前已有僧人在此建寺。至1984年文物普查时,除了岩洞尚完好外,原于岩石之间夹沟构筑的僧舍、禅房等,现在荡然无存,所幸岩洞内右侧墙壁上保留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澄海县令王…[详细]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

“风围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华县双华镇军营村碑石门。全名为《廉明太爷丁奉道审详给风围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宽1.05米,全文共566字,字体古劲,笔划清晰,除题名横排阴刻外,余皆直排阴刻。上下两端还刻有别致的花草飘带装饰图案。石刻主要内容记述清代乾隆年间,“武生冯武元藉前朝废契,影占官山,盗卖荷树凹风围树木”,与丰顺县奸商勾结,“越境取木烧炭,得银分肥”,经长乐…[详细]

灵源摩崖石刻

灵源摩崖石刻包含“灵源”、“黄龙山”、“三关”、“法窟”石刻、观音井与明代石亭等。黄庭坚在黄龙寺周围所刻的摩崖石刻“黄龙山”、“灵源”、“法窟”等字,保存完好无损,可谓“海枯石不烂”,更是使此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黄龙山”三字刻于寺前下马石前石壁上,字径达85厘米、字体方圆浑厚,,有力透石背之感。“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灵源拱桥头左侧巨石上;寺右侧有崖凿石梯多级,其石壁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详细]

东钱湖石刻群

东钱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县东钱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线。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体。南宋时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学、美学、生态学等于一体的石刻艺术精品,它包括宋冀国夫人叶氏太君墓道、宋太师越国公史诏墓道等。这些墓道长50米至数百米不等,现存较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生动传…[详细]

南朝石刻

南朝石刻栖霞境内的南朝陵墓石刻是全国区县级南朝陵墓石刻保存最多的一地。这些石刻的留存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区境南朝陵墓石刻,大都雕刻精美、形象生动,是中外闻名的珍贵艺术品,其中萧景墓神道东辟邪石刻造型最为优美,其造型被市政府市徽图案采用,其神道柱是南朝陵墓神道柱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尊。萧秀墓神道石刻三种八件为王侯墓前石刻保存最多的,而萧忄詹墓神碑道文尚有一千四百余字可识…[详细]

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

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清至民国)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云台街道东磊村、渔湾村,系清至民国时期石刻群,共有50余处石刻,刻于延福观附近的岩壁及渔湾老龙潭周围。其中“万壑朝宗”题刻(所属南云台林场)是清代题刻,刻面高0.5米,宽1.93米,大字字径44厘米,款字字径6厘米,字体皆为楷书;“登山观海”题刻(所属南云台林场)系清代题刻,刻面长1.2米,宽0.6米,大…[详细]

汪珊墓石刻

汪珊墓石刻位于青阳县五溪乡,时代为明。汪珊,字德声,贵池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官御史、河南副史、贵州巡抚,终官户部侍郎。墓由坟冢、拜台、神道三部分组成,神道长70多米,其两侧排列石龟、文武臣、卧羊、立马坐狮、石狮各1对。青阳县五溪望华禅寺右侧有一谕葬陵墓。虽然牌坊和神道两旁原有的石人、羊、马、狮、虎及墓穴等,在文革时作为四旧遭到破坏,但从其规模来看,仍足以显示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40…[详细]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镇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宝墨轩,位于镇江焦山定慧寺东,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石刻组成。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绵延200余米,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隶,各具风采。历代书家尊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现存唐刻《金刚…[详细]

丹霞山摩崖石刻

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区东北约45公里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这里生活,留下了鲶鱼转文化遗址。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人文景观丰富,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包括通天峡摩崖石刻群、别传寺摩崖石刻群、梦觉关摩崖石刻、锦石岩摩崖石刻群;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主要是一批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及岩画。通天峡摩崖石刻…[详细]

西樵山摩崖石刻

西樵山摩崖石刻位于南海市西樵山。共140多题,主要分布在翠岩、九龙岩、金鼠埌、白云洞等处。字体有隶、篆、楷、草、行等;年代由明清至当代,作者有官宦、隐逸、大学问家和乡贤;内容有记迹抒怀,有警世之作,而更多的是歌咏西樵山的风光旖旎、秀色可人。如草书“云门”,湛甘泉书,字径0.35米;行书“天然图画”,黎简书,字径1米;行书“翠岩”,字径0.65米;隶书“大观”,字径0.34米;七十二山人行书“不骛纷…[详细]

龙门崖摩崖石刻

龙门崖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云州乡云州水库畔。北接云州水库,东邻护国寺。龙门崖摩崖石刻汇集各代石刻,其中最有名的有“三路咽喉”、“朔方屏障”以及舍身大士像。龙门崖,又称舍身崖 ,又称黑风口,独固门。这里双峰对峙,壁立千仞,远而望之,若天门微启。崖下幽深的涧底塞外诸水汇合于此,水流湍急,有绝塞天险之称。东崖壁石刻面积2000平方米。崖东半壁所凿的观音阁旁横刻着“舍身大士”四个字,字下浮雕…[详细]

离堆山石刻

离堆山石刻位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为颜真卿撰文并书写。约七百余字,刻于唐宝应元年(762),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崖刻早已残缺,现存三幅,共39字,其一副“德、也、然、克、舍、不、倦、尚、未、知、寝、与、食、、荐、无、何、州、大、都、度、副、大”二十二字,其二副“处、置、使、入、忠、贬、邵、阳、太守、十”共十一字。其三副“之、欢、奉、以、封、二”共六字。字径9厘米,残碑所剩之字,雄健浑厚,苍劲典雅,古…[详细]

回溪摩崖石刻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吴山“画眉泉”。“画眉泉”为清代苏州名医徐灵胎晚年隐居地。“画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满题词,崖石上鲜苔丛生,点点清泉从石缝中滋出。泉池已经被乱石湮没,正上方有“古画眉泉”几个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灵胎本人所写。字迹浑厚有力、洒脱豪放。众多石刻碑文一字排开,参差不齐,总计有25处之多。石刻以阳文为多。碑文字体各异,笔峰苍劲,颇有古朴风韵。题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较著名的有袁枚…[详细]

小阁石刻

小阁石刻,位于北镇市河洼村北一座孤山上。据考证为辽代石刻。石刻在小阁庙宇遗址后的一座山峰崖壁之上。山峰顶部有一人工砌筑的平台,平台南北长7.5米,东西宽4.5米。平台东侧有24级台阶可通其上。台面表面暴露有砖瓦等建筑饰件,也发现有开凿的圆形柱础坑。在平台北部自然凸起的崖壁上,面南开凿一长方形佛龛,龛内浮雕有石佛像三尊。头螺髻,面目圆润而慈祥,耳宽大而垂肩,身披袈裟而袒胸,盘脚坐在石座之上。中间一佛…[详细]

柴经石刻

柴经石刻于海曙区集士港镇深溪村长寿寺山门前,由两通敕命碑及一匹石马构成,均刻于明嘉靖年间。两通石碑并排放置,一通立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碑额上镌“敕命碑”三个篆体大字,全碑长1.88米,宽0.94米,全文皆由正楷书写就,共49行,内容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皇帝敕命,下部为柴经的回复;另一通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碑刻的尺寸、碑额、字体及形式与前一通相同,上部分内容同为皇帝敕命,下部为…[详细]

棘梁山石刻

棘梁山石刻棘梁山,又名司里山,随着最近几年梁山的名声逐年提高,为开发此山,所以改为此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城西5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原梁山县城北10公里的戴庙乡境内)。据碑文记载:因此山遍生荆棘,故名“棘良山”。至宋代后,在此设巡检司“以安其境”,更名“司里山”。山虽不大,但它自南北朝以来,就成为中国北方“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又因宋江、晁盖等首聚于此,又增加一些传奇故事。此山原建有殿堂庙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