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渡双塔座落在资中县城东面五里店沱江河畔,隔江对峙,世称“双塔锁江”。靠北岸的是高山观塔,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6年)建造,塔高20米,下宽6米,呈四方形,共7层。面江置门,门高2.05米,宽1.03米,由此入内沿中心柱回旋而上,可四周眺望。塔砖长35公分,宽21公分,每块皆刻有“连捷三元”字样;南岸是唐明渡白塔,为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邑人骆状元之父骆文廷建。塔上有资州学正、书法家包汝谐的题字。塔圆形,呈白色,故称白塔。整个体积小于高山观塔。唐明渡双塔距资中县城东面沱江3公里处,是成渝古道上的古渡口,相传安史之乱,唐明皇奔蜀经此渡江故名,渡口南此斜线,两岸各有一座高塔隔江对峙,世…[详细]
女埠双塔位于兰溪市女埠街道,年代为明。女埠双塔,即前塔永龄塔和后塔仁寿塔,位于金华市兰溪市女埠街道下潘村及见坦村。双塔均建于明代。其中,永龄塔坐落在下潘村东南约五百米的白露山上,俗称前塔,建于明朝初年。塔六角五级楼阁式建筑结构砖塔,高二十三米,底边宽二点六米,墙厚八十九厘米。塔基青石砌筑,塔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置,每层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间叠涩出檐。顶层塔壁嵌有“永龄塔”青石匾,第三层石刻“岁瞻”二字。据传,下潘村形如船形,故当地百姓建造该塔镇村,以求村民风调雨顺。因年久失修,原整座塔身微斜向东南方,倾斜幅度大约在十度左右。墙体多处出现裂缝,底层向后塌出一非常明显墙洞,塔的外墙斑驳陆离,布满青藤,…[详细]
石步双塔位于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包括石步水塔和石步塔仔。1995年4月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石步水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2.7米,塔檐出挑,葫芦状刹顶。须弥座八角三层,边长0.7米。石步塔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实心石塔,通高4.8米,塔檐出挑,凿造瓦垅、瓦当,葫芦刹顶,塔身有佛龛。…[详细]
晋井双塔位于金井镇石圳村晋井自然村,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晋井双塔建于明代,位于晋井村北面墓明山下,一东一西对峙,通高5.56米,石头结构,双塔形态相同,分塔基、塔身与塔刹三部分,塔基为双层方形石台,塔身底层为长方体,四面分别刻“僧”、“佛”、“发”、“宝”四字;上层为圆柱体,一侧刻有佛造像。再往上为圆锥形塔刹。该塔分布于山顶香炉石之两翼,相传为古时压胜驱邪之物。2013年2月5日,晋井双塔被公布为晋江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主体东、西、南、北向外各20米。…[详细]
太原双塔位于太原市东近郊的郝庄永祚寺双塔颇有文风塔的深厚色彩,是太原城的象征和标志。双塔以其高度而言,在全国所有双塔中位居首位。 双塔本名宣文塔,因纪念宣文皇太后资助建塔的“功德”而得名。双塔落成于万历四十年(1612),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 两塔均为13层,全高都在54.7米以上,内部为空心式,可以盘旋而上。两塔对峙,并肩而立。 太原双塔本身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双塔地处地质干燥的高地,塔身不着雨淋,又兼全砖石结构,在雷雨天就近乎绝缘体,因此耐雷水平很高,实际上就像今天输电线路中的大悬垂串一样。可以说,太原双塔是依靠建筑物本身的绝缘性 起主要作用而避雷的典型例证。 太原双塔中的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