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英书院位于英德大湾镇金湾社区——始建于1898年,坐南朝北,背倚金山,环境优美,结构别具一格,规模宏伟壮观。文英书院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坐南向北,为砖木结构。建筑包括三进式一厅两厢房,面阔24.6米,进深22.6米,占地面积555.96平方米。当时,英德境内建于清朝期间的书院除了文英书院以外,还有龙山书院、南山书院、会英书院、文澜书院。历经时间淘洗,大湾镇文英书院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古书院。科举…[详细]
烟洲书院位于西区长洲村,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乡绅黄虞臣等创建。该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面积540平方米。硬山式顶建筑,前进和后进为砖木结构,二进为抬梁式木结构。前进二进间天井中间有廊,中座后座间天井两边有廊,均为卷棚顶。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院先后改名为“烟洲高等”、“初等”、“两等”、“第一简易小学”等学校,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工农革命军和抗先…[详细]
柳山书院建于半山开阔之地,这里田地平展,水港横斜;周围重山环绕,层峰叠翠,侧连寺院。书院为砖木结构,外体长方形,长约三百八十九米,宽约九十八米。总建筑面积三万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墙皆为青砖平砌,前后重屋顶民房式,风火墙内,盖瓦从不同方位向内倾斜。书院内进五重,由外而里,依次为教学区、藏书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生活区等。按当地百姓的说法,书院应该分为三大厅,前厅顺山墙起列分上下二层,楼下每边置厢房八…[详细]
鹿鸣书院位于播植镇镇政府大院内。2001年德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民国年间重修,座东向西,为砖、木结构,总面阔21.6米,总进深8米,占地面积172.8平方米。原建筑分前、后两座,现仅存后座,外观为中西合璧。后座面阔9间,深三间十七架,楼高3层,每层楼的前部为方柱券廊,内为木板,每间用方形砖柱石托梁架。书院在民国时期曾是一所私立学校,又称鹿鸣中学。1941年抗战时期,广…[详细]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小院花圃中罗汉松、杜鹃、二度梅、梅、紫荆、柳杉、水杉、菊花、大理花以及各色盆景姿态万千。正北面为崇德祠。穿过中门,又是一方花圃,其间紫玉兰、桂花、小叶黄杨、冬青…[详细]
阖邑书院 位于新会市会城惠民西路。建于民国9年(1920年),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头门面宽五间,有木雕、砖雕和灰雕,装饰华丽。中殿前有月台,华板望柱雕饰简洁。第三进与第二进中殿相同,皆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高14米,梁架、驼峰、斗栱等木构件皆雕刻。顶部全用绿色琉璃瓦,石湾陶塑琉璃脊饰,灰雕精美。两旁为耳室厢房,一座座连接后排,也是画栋雕梁,扇门尽雕饰。厢房用作课堂,后楼前…[详细]
甲秀书院位于陆丰市甲子镇北门内。甲秀书院建于明代,历来为粤东文人会萃讲学之所。至今院内仍保存着不少历代的石碑石刻。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兴办中学,是个出人才的地方,省市的许多干部以及各个行业的许多骨干,都在这里念过书。擎天石位于甲秀书院的侧边,是一巨石,屹立耸拔,凌空而起,大有欲冲霄汉之气概。巨石腰部,长一方榕,盘根错节,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据说面对擎天石练功,能练出擎天的功力,故以后面石练功成为许…[详细]
系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详细]
修竹书院位于福建省冠豸山区域内。修竹书院亦称“修竹书星”或“修竹书室”,其址在五老峰下西侧,为李庆所建,据《文川城南李氏七修族谱》载,李庆是明英宗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甲子科举人,被授封川教谕时才25岁。修竹书院自李庆创后,培养了不少人才,现在的书院由李姓后商集资,于1982年冬兴工,1985年建成。书院为祖祠构架,背靠五老峰,面朝城区。门外有照墙过道,门前有一对石狮子,进门为天井,上为檐廊正…[详细]
玉新书院位于榜头镇龙腾村过坑自然村。始建于清末,2000年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16米,通进深13.85米,总面积222平方米。沿中轴线由门殿、天井、正殿组成。门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抬梁结构;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悬山顶,抬梁土木结构。建筑小巧结实,为清代风格。特别是名画家李耕1950年在这所作的壁画“十殿阎王”和“儒道释夏”等共14幅作品,是本书院最重要的文物价值所在。供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详细]
晚清,茌、博两县的教育实行科举与新学并行,农村有私塾,县城设县学、书院和考棚。两县的县学均始于宋,晚清各有县学1处,分别设在县城文庙(博平的文庙在现在的粮所旧址)。至晚清,茌、博两县共有书院3处:博陵书院,在博平县城内,其他无考。仰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址为今博平西街小学旧址。茌山书院,建于道光十四年。仰山书院和茌山书院内设考棚,以备科举取士。仰山书院在现有的原址上翻建,重现昔日风貌,是古典风格…[详细]
琴峰书院位于饶平县三饶古城的琴峰山东南麓。因其山形似琴台,故名琴峰山。在山麓偏东创办书院,名曰“琴峰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书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四亩,建筑面积约二亩,依山势坡度而建。入门前厅与两廊是二层楼房,连接成凹字形,两廊上下各筑成10间房子,为生员宿舍,中间是一天井,后厅因地势高,地基约与前厅楼板平,从天井设石阶登上后厅堂和两侧房子。前厅楼上,题名为“雨化楼”,取…[详细]
在瓦房店市复州城西街,有一片至今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筑。她便是建于清道光24年即公元1844年的横山书院。站在喧闹的古城西街远远望去,那片由灰黑和殷红构成的建筑群落,显示着她特有的那分凝重和古朴。她的青砖灰瓦、飞檐翘脊间润生出的那股浓浓文化气息,至今仍在熏蒸着古城,及在古城里生活的人们。她是古城里一坨厚重的文化积淀。她的存在,犹如一把打开复州历史文化大门的钥匙,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独守着她特有的使命。横…[详细]
翠屏书院位于四川宜宾。明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陆渊之建于城西翠屏山腰。清嘉庆六年(1801)署知府宋鸣琦迁建于城内大南街。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府许道凡捐资增建房舍20余间,以建房余银670两生息补充经费,又将义学田产划归书院。县令朱琦捐银1000两加原有息银共购置田产房屋3处,以租息供束修膏火。定山长年束修银120两,薪水钱40千,节敬银4两,聘金银2两,监院伙食银20两,看司工食钱10…[详细]
蔚文书院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是海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知县梁继安将书院、义学合为一,命名“至公书院”。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移建于学宫遗址(即今址),改为蔚文书院。书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大部分已更易,分讲堂、后堂、庑廊三部分。讲堂后为后堂,后堂下左右翼有两廊。现讲堂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硬山顶,抬梁式构架,面宽18米,进深14.4米,后堂为硬山顶,…[详细]
萃园书院是吉山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书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萃园书院是清顺治年末(1661年)由吉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奇才建造,清雍正二年(1724年)刘元晖考中进士,对历经63年的萃园萃园书院是吉山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书院,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萃园书院是清顺治年末(1661年)由吉山倡导教育的创始人刘奇才建造,清雍正二年(1724年)刘元晖考中进士,对历经63年的萃园进行了重修。抗战…[详细]
初称玉屏书院,位于城中印山。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光绪二十一年(1895)贵州省学政严修于玉屏视学时,将玉屏书院易名为印山书院,并亲题“印山书院”匾额。书院坐南向北,由东、西两个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建筑面积678平方米。东西两个四合院均由前厅、东西两厢、正厅组成,前檐均带廊,过厅、正厅明间均开隔扇门,次间均将槛窗,抬梁、穿斗混合式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高封火墙围护,为县属生员“…[详细]
朱子书院位于具有1087年历史的同安县衙旧址内,占地600平方米,分为门头小院、书院讲堂、高士轩馆三部分,红砖、燕尾脊、胭脂窗等点缀的建筑风格让书院充满浓郁的闽南风格。从小院拾级而上,便是朱子书院讲堂。进门是朱子胸像,胸像为紫铜所铸,含底座高2.4米,寓意朱熹24岁到同安上任。胸像后靠屏风,上镌刻朱子书院序。屏风后面是一幅《朱子游同安》的国画。大厅北侧两层小楼为高士轩旧址,这里是朱子居家会友、读书…[详细]
崇实书院原名延陵家塾,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书院前有一半月形池塘,院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龙镂凤,古朴典雅。书院内现存清宣统元年谌百瑞书写的“大学之基”的匾额。可以说,崇实书院是研究我国近代教育体制演变发展和书院建筑格局的重要实物。由书院再往前走50余米,就可以看到一脉悠然的绿水穿镇而过,这便是溆水。一座古老的风雨桥横跨溆水之上。在这里,你可以卸下身体与心灵的包袱,静静地坐在风雨桥上休息。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