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六角石碾亭位于赤田镇高岗村,六角六柱,砖木亭式结构,在靠北的砖柱上嵌一块红石匾,其上阴刻“大清同治九年冬月敬重建”。亭内置一碾,花岗石质,凹形碾槽。…[详细]
宝气亭,在市城区西北滨江处。为纪念丰城剑气“上彻于天”的典故而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元丰四年(1081)由分宁赴泰和途中,经过丰城作《宝气亭》诗云:“丰城邑岩岩,水种六万户。石堤眠长虹,辍棹日沉雾。令君政有声,新亭延客步。泪落世父碑,心倾文饶赋。忆昔两神兵,埋狱思武库。寒光射汉津,两贤纡一顾。张公圻中台,木拱孔章墓。不能使儿戏,岁晚龙蛇去。空余寒泉泓,因雨长蛙跗。铅刀藏宝室,万世同此度。”题咏的对象即是此亭。唐永微二年(651)县治迁于今址后,即筑堤以保县城安全。清同治《丰城县志·河集》有“唐永徽间,始迁县治,即筑堤由张家埠至宝气亭、阳灵观、周四十余里”的记载。宋乾道九年(1173)闰一月…[详细]
驿亭——五夫水利航运设施位于上虞市驿亭镇,年代为明、清。2011年1月7日,被公布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虎豹川修路碑亭位于平阴县安城镇兴隆镇村,年代为中华民国。2015年6月23日,虎豹川修路碑亭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介 绍 景福围局纪念亭在端州区培脚路北侧,东邻景福祠与崇德塔,建于1935年,为正方形结构,每边长7米,亭内主柱四根,檐柱四根。纪念亭内原来竖有“高要县景福围民国五年修复全围纪念碑”和“景福围维护七十二鱼涉诸公纪念碑”两块碑,现已移放在肇庆市博物馆的碑廊中。纪念亭现存完好,由肇庆市堤围管理所管理。广东肇庆市…[详细]
介绍 桃江人爱竹、珍竹、迷竹,自古以来喜欢以竹吟诗作赋,故建此亭。吟竹亭是座落在山头上。登高望远,观竹吟诗,别有一番风味。相传清朝诗人郑板桥曾来吟竹亭,欣然吟诗一首:“衙齐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湖南益阳市…[详细]
介 绍 乌龙亭位于黄山松谷庵景区乌龙潭下方巨石上,是一玲珑小巧的四角亭,为解放前所建。 此亭靠东边两根石柱上刻有反映该教教义的对联,联曰:“忠恕廉明德正义信忍公;博孝仁慈觉节俭真礼和。”该联共20个字,“20”称“廿”,故又名“廿字亭”。 此亭依山傍水,周围景色绮丽、清幽,月夜观之,更为恬静动人。亭子正面两根石柱上所刻一四面云山绕二水,一潭星月照邓亭”的对联,便是对周围景色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描写。取其意,故此亭又名“星月亭”。又因它建于乌龙潭旁,有的书上又写作“乌龙亭”。在此亭可俯视乌龙潭景致。安徽黄山市…[详细]
1945年秋,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八路军在王文村抗日战斗中牺牲的21名烈士而建。亭呈方形,高5米,边长3米。砖木结构,四角攒尖顶。四面各刻立石碑,均高1.4米,宽0.64米。南面碑镌刻“精神不死”;北面碑镌刻马千里撰文、贾怡斋书丹的记述王文战斗情况的碑文;东面碑镌刻立亭的年月;西面碑镌刻烈士芳名。纪念亭周围有砖砌花墙围护,墙高1.8米,边长12米。南辟一门。…[详细]
“揖庐亭”位于九江市浔阳区廷支山山顶,以面对匡庐,翘首远眺,巍巍匡庐如拱如揖,故名曰“揖庐亭”。亭高8米,六角攒顶,南北向,均有台阶拾级而上亭。该亭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两江总督瑞方所建。1914年12月,九江镇守使戈克安为纪念辛亥革命,将此亭更名为“光复亭”。1930年重加整修,使其焕然一新。该亭旁边还陈列了二石狮,相传是从督府巷原鲁肃衙门前移置的,一个隐约可见全貌,雄姿可敬;一个年代久远,严重风化,已难识辩。1937年该亭被日寇所毁,石狮推下埋入土中。1982年九江市城建部门开山时被挖出来,其中一只完好,另一只被挖成两半,被当地市民保存下来。1986年,九江市政府拨款,按原图木…[详细]
唯一亭位于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亭林公园东部。又名“方还亭”,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为纪念辛亥革命后昆山第一任民政长,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近代著名书法家方还所建。1904年,方还带领民众在马鞍山遍栽树木,初步形成园林规模,并于1906年辟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民国政府将其更名为亭林公园。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昆山民众在亭林园--,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使这句出自昆山先贤的名言,再次传遍神州大地。在沦陷期间,昆山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勇敢抗击日寇。1939年,新四军伤病员、民运工作人员8人在马鞍山英勇就义,亭林公园的保国亭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1932年4月方…[详细]
乙未亭始建于北宋至和乙未年(1055年),780年以后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年得以重建,是一座纪念疏浚至和塘(现娄江)而建的碑亭。娄江从苏州娄门向东流经唯亭、昆山和太仓,接浏河后入长江。自古以来娄江就是重要的水运航道,唯亭老镇的人沿河而居,娄江俨然成为了唯亭人的“母亲河”。可见当年疏浚娄江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乙未亭坐北朝南,亭北紧贴着墙面,形成独特的半亭制式。亭高三米余,造型端庄典雅。古亭由台基、柱身和屋檐三部分构成,采用砖、木、石、瓦等不同建材。其中石柱为花岗岩,美观坚固,柱间缀以精美的挂落。…[详细]
十里亭位于枫桥街道,亭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重建。亭用花岗石砌成,顶单檐歇山式,坐西面东,有四柱,平面呈方形,边长44厘米。内立《浒墅关修堤记》青石碑1块,碑高3米,置于赑屃背上,惜头已损坏。碑文为明中期太极殿大学士申时行撰,江西巡抚杨成书,翰林院侍读学士韩世能篆额。该亭是研究明清时期仿木结构石亭建筑的实物资料。…[详细]
樟坞里方亭位于西山樟坞村小亭坞山坡上,系清代某官员夫人墓道上的亭子。亭为单檐歇山造,四坡小瓦屋面,面阔5.55米,进深6米,内三界前后轩做法。青石台基,四角设花岗石质方形角柱,檐檩与檐枋间设一斗三升牌科。亭门两侧角柱楹联为“善積於身教子著義方之訓,祥開开厥後傳家堂構之遺”,亭內壁嵌碑一方,馱碑石龟弃于亭外。亭前有方形照池,亭后古墓仅存残迹。…[详细]
焦公亭位于郫县犀浦镇,年代为民国。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焦公亭四周围墙内,面积约400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为四周围墙外10米处。…[详细]
后埠井亭位于金庭镇村中南部,开凿于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由里人徐氏所开,徐氏是迁自北方的抗金烈士徐揆后裔,井栏距井水虽仅40厘米,用水桶就能轻易提到,徐氏却舍简就繁,使用南方没有的辘轳汲水,实为承袭北方的生活方式。元初大德(1297—1307)年间里人蒋棣在双井上添建井亭,蒋棣是蒋氏迁后埠的第二代。原为南宋将军,后应元朝之召,诰授武德将军。仕归后埠建“乌府”宅第及村中各巷门,添建井亭及铺村中青石板道路。明天顺三年(1459年)蒋氏重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里人费氏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里人徐氏重修,1998年5月再次重修。现井和亭保存完整,井泉潺潺,仍为村中主要公…[详细]
景贤亭位于奉新县澡溪乡曾家坪村茶坪组,疑为明末建筑,多次重修,留有多块重修刻石,字迹漫灭,纪年款仅在亭体发现“乾隆六年重修”款。景贤亭圆弧形券顶建筑,座南北朝东西,为花岗岩石迭砌而成,面阔4米,进深5.95米。门为长方形,阔1.6米,高2.6米,西北向。门上方花岗岩石上阴刻行书“景贤亭”三字。东南向形制均同,门首上方花岗岩石上阴刻行书“行且止”三字,保存基本完整。这种券顶拱顶建造的亭子,在古建中非常少见,对研究当时的古建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十里楼字纸亭位于安福县平都镇十里村。2011年3月,被公布为安福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安府字[2011]29号)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四周各1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向四周延伸各10米。…[详细]
锣鼓洞石亭建于清代1857年。《重修锣鼓洞石亭记》是这样记载:锣鼓洞石亭倚秀岭,傍清源,因溪流湍急,轰然作响,似锣鼓之声交响轰鸣。故称为锣鼓洞石亭。始建于清代咸丰七年,(公年前1857年)据“《河鼓涧石亭记》载此亭乃当地葛姓村民集资而建。内外心八柱,周遮盖履檐,角作牙玑状,皆砌于石,无土无木,亭高二丈,长一丈七尺,宽一丈三尺,石亭顶部原有石花瓶,瓶上有一石鸟,头向平源尾巴朝罗溪,有人理解为:吃平源,富罗溪”。1951年有人以枪击毁。1990年前后又两次遭文物--者毁坏,2006年12月罗溪乡党委政府、视为文物加以保护,亦为开发旅游,出资六千余元维修,使得锣鼓洞亭旧貌换新颜。历史已远去,先人已作…[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