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淳安县西南的洪铜山,距县城约75公里。属铜山乡,为淳安锡铁矿所在地。据清《遂安县志》载:“洪铜山,县南七十里,唐天宝八年尝置场采铜,民苦之,因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质部门曾在此探矿,并筹建地方国营铜山铁矿。1970年上半年至1971年12月,工人在施工中发现古矿洞及摩崖题记。1974年10月、1979年11月和1981年10月,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先后实地调查。遗址可分为老矿洞、摩崖…[详细]
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4�56′,北纬30�05′。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地表覆盖有厚数米、重约40万吨的古代铜炼渣,是中国古代铜矿的重要开采地。铜绿山,根据清修《大冶县志》载:“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A…[详细]
照壁山铜矿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镇罗镇以北照壁山的峰峦之中。据考证,该遗址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铜矿遗址。照壁山的古铜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就已开采,西汉时期就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在西夏、元代亦持续开采冶炼,在我国西北地区极为少见,为进一步研究西北地区“青铜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该遗址由古矿洞、居住遗址和冶炼遗址三部分组成。在方圆约1公里的范围内有古铜矿27座,部分…[详细]
九曲湾古铜矿遗址东周古铜矿遗址。位于麻阳与辰溪两县交界处的麻阳铜矿,南临沅水支流辰水。该铜矿曾不断发现一些已被前人部分开采过的老窿和木支柱、铁锤、铁錾和陶器等遗物。1982年,考古学者和铜矿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对古矿井全面调查,先后发现古矿井14处。1处为露天开采,其余为矿井式地下开采。最深一处古矿井斜长近140米,垂直深度约80米。在矿井的顶部和侧壁上,仍保存有铁錾开凿痕迹。古矿井开采总面积达323…[详细]
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的南陵县和铜陵市境内,是一处西周时期至宋代的铜矿及冶炼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1279年。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发现于1984年,整个遗址区的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遗址区内发现有冶炼、采矿遗址近百处。在其中的4处遗址内,还发现了一批西周及春秋时期的炼铜矿竖炉,汉唐时期的地下采矿场,唐宋时期的矿石焙烧窑、圆形炼铜地炉等重要遗迹。出土有冰铜锭、铜器…[详细]
奴拉赛铜矿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城南约3公里的喀什河南岸、阿吾拉勒山北坡的天山奴拉赛沟中,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距今约2600-2400年。遗址包括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和奴拉赛古铜矿开采、冶炼遗址。在圆头山古铜矿遗址,发现有露天采掘矿坑和大型石器。奴拉赛铜矿采矿区已发现十余处竖井洞日,已塌毁,洞口约5米见方,有的竖井深达20米左右,宽约5米。洞口周围和竖井中发现大量矿石和圆形或扁圆形的石…[详细]
白山堂古铜矿遗址位于酒泉市金塔县大庄子乡新八分村东北50千米处,古铜矿遗址分布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2米,东西宽约185米,总面积约27925平方米。在遗址中心位置遗存有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矿井一处,南北长19.7米,东西宽9.1米,深4.8米,矿井壁面有原始工具凿挖的痕迹。四周散见铜矿石和早期凿挖矿井使用过的石凿、石锤、石斧、石刀等工具。地表残留有少量的红陶残片。 在矿井东南约200米处的1座丘陵…[详细]
大井古铜矿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官地镇中兴村大井自然村北1公里处,为青铜时代的遗址,年代距今2900年至2700年。该遗址文化性质单纯,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处集采矿、冶炼、铸造等全工序的古铜矿遗址。遗址主要遗存集中分布在山冈和坡地上,有采矿坑、冶炼坩锅、工棚建筑遗迹等。共有露天采矿坑47条,最长的有102米,最短的有7~8米,宽度为0.8~2.5米,深度为7~9米。矿坑…[详细]
凤凰山铜矿遗址位于安徽省南陵县和铜陵市。已发现冶炼、采矿遗址近百处。其中铜陵市的木鱼山、金牛洞,南陵县的江木冲、塌里牧四处,发现一批西周、春秋炼钢竖炉,唐宋矿石焙烧窑、圆形炼铜地炉,汉唐地下采矿场等重要遗迹,出土铜锭、铜器、铁器、陶器等物。该遗址自西周早期始,延续至宋,长达两千余年,对研究古代冶金史和长江下游社会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安城古铜矿遗址位于郧县安城乡石箱子村,东周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洞穴式矿井。洞口开于山顶和山腰,共三个。山腰两洞相距约200米,与山顶洞口相距约400米。山顶洞口呈正方形,进洞口米处有采矿巷口6个,呈斜坡壮,深约80米,洞穴内高2.5米,宽0.8米;山腰洞深约65米。洞内壁有条状窝壮采挖痕迹与残留铜渣。保存基本完好。(第三批)…[详细]
铜岭铜矿遗址位于瑞昌市夏畈镇,距今约3300年,被评为1991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大遗址保护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工业遗产。铜岭铜矿遗址最早开采于商代中期,历经西周、春秋以至战国早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护开采的古铜矿,其采用的井巷开拓系统、提升运输技术、巷道支护技术、采矿…[详细]
铜矿遗址铜矿遗址(第三批省保)时代:汉地址:垣曲县中条山中铜矿遗址早在50年代就有发现,有矿洞及冶炼矿石的工作面,洞内出土的采矿工具主要有铁锤、铁钎等。采集有铜矿石、冶炼矿渣等。另在洞内发现有大量木炭,估计当时是用加热法开采矿石的。…[详细]
矿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东北3公里的南山下,南京九华山铜矿伏牛山矿区银孔山麓108工作面,距地表深40米。1974年发现,1987年夏南京市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合作对该矿址进行了调查。该矿以采场为主,井巷为辅的采掘方式,作业程序先打竖井,然后开拓采场。现发现竖井10处,有垂直式,或略带弯曲,其口部形状一般正方形,边长约1米;发现巷道28条,有平巷和斜巷两种,口部形状多近似刀形,径O.75~1.15米之间。层层叠压的井巷,用于运输和通风、排水。采场发现5个,一般空间300平方米,高lO米,上、下相叠,采场之间用梯形竖井串通,当时采用分段法螺旋道开采工艺,层次清晰,明显看出上、中、下三层工作面,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