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六月五日,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宿迁孔庙,又名黉学、学宫,为庙学合一的场所。据《宿迁县志》记载,原孔庙在治所南1公里﹙即今项王故里南﹚,规模较小。明成化五年﹙1469年﹚督学御史谢迁改建。明崇祯八年﹙1635年﹚知县王芳年将孔庙迁建于城南灵杰山﹙即今址﹚。宿迁孔庙占地十余亩,系仿曲阜孔庙而营建,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的建筑主要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排列。建筑精美宏大,布局严谨。民国初年,孔…[详细]
瓮堂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的悦来巷子里,是中国最古老的澡堂,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相传瓮堂兴起于明朝初年,当时有5处,是朱元璋为解决20多万修缮城墙的民工洗澡问题修建的。瓮堂内部,顶上两个蒙古包样的“瓮”拼成“8”字形,“瓮”下面是浴池。600多年来,它承载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洗澡回忆。瓮堂的身世充满传奇色彩。坊间流传了两种关于它来历的说法,一种如上文所述,瓮堂是朱元璋造城墙时,为了解决20多万民工洗澡问题,才建的。明初朱元璋为在南京建都,从全国抽调大量民工来建造城墙。民工们终日劳累,汗湿衣裳,不能洗澡,满身虱蚤,浑身疥疮,苦不堪言。朱元璋知道以后,向大臣们征询良策。军师刘…[详细]
三公祠坐落在鹅湖镇南新桥边,由明翰林院侍读学士华察为纪念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以及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的功德,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始建,占地面积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三公祠中有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思泉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有《思泉亭记》碑…[详细]
古戏台古戏楼,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历尽沧桑的古戏台,是一部沉甸甸的戏曲史,也是一座座戏曲博物馆。常州现存7座古戏楼,分别是万绥东岳庙戏楼、礼嘉戏楼、横林顺庄戏楼、西夏墅梅村戏楼、阳湖县城隍庙戏楼、杨氏家庭戏楼和横山桥白龙庙戏楼。万绥东岳庙戏楼是东岳庙的附属建筑,现存建筑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修。2003年又原样整体修缮,戏楼座东朝西为砖木…[详细]
卫道观前潘宅即礼耕堂,位于平江路卫道观前,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徽商潘麒兆所建。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可分五路六进,后通混堂巷,规模庞大,屋宇高峻,装修精致,现状尚称完整。中路建筑偏西,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及三进楼厅。大厅原有“礼耕堂”匾额,系硬山造,面阔五间17米,进深13.7米,台基为花岗岩锁口石加侧塘石,高55…[详细]
吴宅位于大石头巷35-37号。前门北向,后门通仓米巷,三路五进,占地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90平方米。中路有轿厅、大厅、楼厅等,大厅、楼厅前各有砖雕门楼。大门不设门厅而置半亭,东西设廊达轿厅。第四进为平屋五间,南院设两厢。第五进为楼房五间。第四、五进坐北朝南,从后门出入。历史沿革:民国29年(1940)由沈延令售与沪商吴南浦。1982年,大石头巷吴宅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5…[详细]
潘世恩宅位于城区临顿路钮家巷,原名留余堂,又称太傅第。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士恩宅原有房屋三路六进,后部园林仍以凤池园为名。如今园已废毁,尚存住宅三路四进,占地2135平方米,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历史沿革:潘世恩历乾嘉道咸四世,在朝五十余载,官至三公,位极人臣,为清代汉臣中所罕见。潘氏一族高官显宦多,为清代苏州最为显赫的家族,号称“贵潘”,有“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之誉。潘…[详细]
江苏巡抚衙门旧址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书院巷20号。旧址原为鹤山书院所在地,明代永乐年间改为衙署。1982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由苏州卫生学校保护管理。历史沿革:衙门旧址所在地书院巷是苏州城区南部的一条街巷。唐称南宫坊,有牌坊立于巷东口。宋起即称南园巷,后因宋理宗赐魏了翁宅于此,并书赐“鹤山书院”四字,曾孙魏起于元代在此恢复鹤山书院,巷遂称今名。明永乐年间以书院旧址为巡抚大臣行馆,宣德五年(1…[详细]
江苏提刑按察使署位于苏州古城内道前街170号。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清雍正八年建。提刑按察使是主持一省司法谳狱的官吏,为朝廷三品大员,俗称臬台,其地位仅次于巡抚(抚台)和布政使(道台)。清道光三年三月林则徐来苏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时年39岁。民国时期江苏提刑按察使署被江苏高等法院占用,救国“七君子”曾在此与当局展开斗争。近年来进行修缮,今为市级机关使用保管。明清之际苏州城西南为官衙重地,明初在此设…[详细]
吴门桥位于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该桥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古代纤夫…[详细]
吴云宅园位于苏州市金太史巷与苏州市庆元坊之间,为清代候补道、署苏州知府湖州吴云故居。吴云宅园,南向,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宅与东宅),左右并列,各有大门,西宅现存一路三进:门厅、轿厅、大厅;东宅南部建筑已有改建,北部听枫园,保持完整。吴云宅园听枫园座北朝南,总建筑面积1082平方米。园内以听枫仙馆居中,西有两罍轩、中以味道居相连,味道居前有红叶亭(现待霜亭),以长廊折西、南接适然亭。东南有假山,拾级可…[详细]
曾园,原称虚廓园,俗称曾家花园。占地20多亩。这里原为明朝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筑“小辋川”园林的部分遗址,于清同治时为曾家所购置,由清光绪刑部郎中曾之撰(号君表)营建为家园。光绪九年(1883年)始建,至二十年落成,至今已有120多年。向为江南著名古典园林。曾之撰之子曾朴曾为清光绪时内阁中书,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其所著历史文学小说《孽海花》脍炙人口,鲁迅鉴为“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与《老…[详细]
位于常熟东部的古里镇,此楼为海内外闻名遐迩的藏书楼,初名“湉裕斋”,后因避清光绪皇帝名讳,又因得铁琴、铜剑两件古物,遂改此名。该楼该楼现存二进二层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当地士绅瞿绍基之住宅。瞿氏及子瞿镛酷爱书籍,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搜集珍贵古籍,藏于书斋,故筑此楼。瞿氏藏书,历传五代,所藏旧抄善本达十余万卷,与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齐名,并…[详细]
吴江文庙,亦名吴江孔庙。全国最早建造的孔庙在山东曲阜,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翌年即以曲阜孔子故宅立庙。汉以后历代帝王多崇奉孔子创立的儒学,敕令在京城和各州县建造孔庙。据说全国孔庙最多时达3000余座,随着岁月流逝,沧海变桑田,至今各地孔庙尚约有300座。偌大一个中国,仅存这么些孔庙,而吴江作为一个县级市拥有其一,不可不谓之幸甚。吴江孔庙坐落在吴江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绍兴年间(11…[详细]
余家当铺原名立三堂,位于昆山市千灯镇古镇社区典当里。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详细]
榜眼府位于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港口镇恬庄老街,清乾隆初期建造,为杨氏住宅。现存四间四进,第一进三间,第二、三进四间均为平房,第四进为四间楼房。整个住宅进深49.3米,前宽11.3米,后宽16.2米,第三进为大厅,通宽16米,进深11.2米,高7米,柱础为青石鼓墩,抬梁结构,重檐方檐,正桁上镀金重彩花绘。后楼四间,下层高,上层矮。通宽16.2米,进深7.2米,高7.9米,该故居为仿明建筑。2006年榜…[详细]
靖江现存古迹中,魁星阁年代不是最久,但却最为引人注目。它的外形很巍峨,共有3层,坐落在约有1.5米高的石基上。高约14米,与周围的平房比起来,确似鹤立鸡群,阁的底层较大,向上逐渐缩小,形似宝塔。阁呈六角形,18只飞檐高高翘起,看着看着,你会觉得他们要翩翩起舞了。底层的-有一圈石栏,上面没有复杂的花纹图案,饱经风霜后,显得更为古朴端庄。石栏里面是高高的木栅栏,视觉上的上小下大,心理上的沉稳感,正是这…[详细]
山西会馆,位于徐州云龙山东麓,依山而建,坐西朝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道光五年(1825年)、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分别进行重修扩建。文革期间,山西会馆遭到严重破坏,1995年,依据有关史料记载对山西会馆重新进行修缮,并重塑关帝像。现山西会馆占地48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为前后两进对称建筑格局的院落,由前山门、戏楼、中配房、后…[详细]
徐海道署又称道台衙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为东察院。明正德六年(1511)改为道署。后圮于黄水。崇祯三年(1630)徐州兵备道唐焕于旧址重建。清乾隆六年(1741)进行过大规模的增修扩建,有大小院落30多个,建筑群坐北向南,三路三进,由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后楼组成。光绪十一年,重修。现存清建照壁和二堂。二堂歇山顶,斗拱出跳,龙头彩斗完好。原道台衙门前的“一字型”大照壁长30米,高5…[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