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太尉庙及古戏台坐落在扬溪镇大石门村,太尉庙总面积239.5平方米,古戏台总面积124平方米,为清代建筑。太尉庙为殿式建筑,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五间,小青瓦,硬山式屋顶,外墙粉以红色,木构架上有众多的雕饰构件,其中后檐的额枋上的“百鹿图”雕工精细。保存基本完整。太尉庙东侧有一古戏台,翼角腾飞,下部以短柱撑起台面。该戏台建于清代,面阔12米,进深9.2米,歇山屋顶,戏台后步设“出将”、“入相”…[详细]
桂阳昆曲古戏台(含骆氏宗祠、魏氏公祠昆曲古戏台)地址:桂阳县大和镇、城郊乡桂阳戏台很多,居全国之首。到民国末年桂阳古戏台尚存481个。据1989年冬,县文化志编写调查,城关镇城隍庙戏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目前已知建得最早的古戏台。这些戏台大多精美绝伦,精品极多,展现了湘楚古建艺术的特点。其中泗洲乡下阳村欧阳氏宗祠戏台、竹溪村颜氏宗祠戏台及黄沙坪街道大溪村骆氏宗祠戏台,连同宗祠一起,均被…[详细]
城区西北部,现存3座元代戏台,是我国罕见的一组古式建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村牛王庙戏台:位于魏村镇魏村北的牛王庙内。该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年(1283年),现存大殿三间,供祀牛王、马王和药王。戏台呈平面正方形,台基高1.4米,长宽各7.55米,为单檐歇山顶亭式建筑。东羊东岳庙戏台:位于土门镇东羊村的东岳庙内,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5年),现存戏台和后土圣母殿。戏台坐南向北,正面敞朗,…[详细]
古戏台将定期上演川戏的经典剧目,戏台前会定期放映坝坝电影、以特色小摊的方式举行民间艺人的展演(如糖画、捏泥人、剪纸表演、皮影表演、西洋镜等)。热闹非凡的民间小吃集市,让人们亲身体验川西古镇“赶场”的热闹场景。趣味十足的民间婚礼展示,游人可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情侣们甚至还可以将自己的婚礼仪式搬来锦里举行,体会一种独特的、传统的婚庆方式。民间音乐及戏剧表演、民俗服装秀更是常年不断,花样百出。 地址:…[详细]
山西戏曲历史悠久,特别是晋南地区是我国戏曲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人们把山西称做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山西共有54种地方戏曲,种类居全国之首。因而,作为中国戏曲发展重要标志的戏台自然也就很多。据统计,至今山西保存的古戏台有2886座,其分布几乎遍布山西各个地区,其中最古老的元代戏台有6座。位于临汾市西北25公里的魏村牛王庙内,始建于1293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台。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详细]
东卜宜先师庙位于平遥县卜宜乡东卜宜村西,创建年代无考。明、清时期均有维修、补葺。2007年落架维修戏台。2008年村民集资整修罗汉殿、关帝楼及正殿。占地面积2714平方米。坐北向南,两进院落,中轴线上建有影壁、戏台、过殿、正殿,两侧为经堂、罗汉殿、地藏殿、山门。戏台建在1.7米高的砖砌台基上,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四周回廊,前檐明间出十字歇山顶抱厦台口,并施垂莲柱。砖雕一字影壁,施一斗三…[详细]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 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详细]
凌东石戏台位于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凌东社区。石戏台会城平安路城东小学对面,有一座历经400多年的古老戏楼,本地人沿习称“石戏台”。它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建,同治元年(1862)重修。这座戏台分前后台两部分,为单层伸出式的戏楼,这种结构形式较为常见。所谓伸出式是指戏台前台三面敞开,可三面观戏,南方气候温高雨多,采用三面透空便于通风。戏台通高7.5米,台高1米,…[详细]
樊村戏台樊村戏台(第二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河津市樊村镇樊村东街西口亦称戏楼,原为关帝庙附属建筑。创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成化、清康熙、乾隆年间均有修葺,基本结构仍为明代建筑。戏台坐南朝北,筑于高1.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后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设檐柱四根,两檐柱向两侧移动,使明间较为宽敞。檐柱上承阑额、普柏仿。前檐置三踩单昂平身科斗栱五攒…[详细]
乔泽庙戏台乔泽庙戏台(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翼城县东南七公里处的南梁镇武池村西乔泽庙内亦称水神庙,庙已毁,戏-存。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1984年重修。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1.6米,沿袭宋金舞亭建筑规制。平面方形,面阔9.4米,进深9.35米,单檐歇山顶,举折适度,筒板布瓦覆盖。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两侧后半部与背面墙内立撑柱四根,共为八根柱子支撑顶部荷载。角柱之上施大…[详细]
射虎川戏台,位于五台县石咀乡射虎川村西北约1000米处的碧霞寺对面。原为奶奶庙的附属建筑,现庙毁,仅存两座戏台。 据碑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建。占地面积370平方米。坐东朝西,两座戏台南北一字排列。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卷棚硬山顶,四檩卷棚式构架,前台敞朗,后檐墙辟二圆形窗,两山墙绘水墨画6.8平方米。南戏台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前歇山后硬山顶,四檩后…[详细]
清水河古戏台清水河古戏台位于北堡乡口子上村北,是县境内明代长城遗址中保存较好地段附近的一处明代文物。戏台坐北朝南,为砖木石结构,分台基、台面、台顶三部分组成。戏台高8米,台口高3.5米,宽8米,进深7米。台顶为硬山式顶,青色筒瓦覆盖,砖雕飞檐。台内有木制隔扇一副,将戏台分出前后,隔扇上面为空心花格,下面为实心裙板,板上彩绘花鸟、动物图案,栩栩如生。戏台前面置歇脚,由8根石雕小柱衔接7块石板组成,石…[详细]
博罗古戏台 又称戏棚,位于博罗县义和乡天上园小学内。戏台距山约30米,当年观众围坐在山上看戏。戏台为清代建筑,是博罗县唯一保留下来的古戏台。戏台高出地面1.5米,台宽11.25米,悬山顶,灰沙瓦面。面宽一间,为5.25米。进深5.8米,面积为65.25平方米。壁墙有两扇圆拱门,门高2米、宽0.95米。两门之间有一矩形方窗,长2.1米、宽1.5米,窗均装饰方格图案。由拱门内进化妆间,深5.2米,面积…[详细]
蟹浦都神殿戏台,位于蟹浦镇街西约500米处。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乾隆年间拓建。旧有中军殿、前殿、戏台、看楼、大殿、流芳厅、角亭等建筑,现存戏台、看楼,系民国九年(1920年)重修。2000年12月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都神殿戏台,建筑面积25平方米,座北朝南,戏台铸铁台柱,歇山顶,藻井构筑精致,金碧辉煌,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看楼左右为对称的两层楼,硬山顶,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上下层各为相通间,…[详细]
南街戏台,位于五寨县砚城镇城内村南街东侧。始建年代不详。据题记载,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被学校占用。坐北朝南。东西长7.5米,南北宽6.5米,占地面积487.5平方米。石砌台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顶,六檩无廊式构架,檐下施装饰性斗栱及彩绘。台中设隔断,将戏台分为前、后台,隔断正中牌匾书“歌且舞”。2001年11月,五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董村戏台时代:元建清修地址:永济市卿头镇董村戏台创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庆二十年(1819年)两次重修。戏台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下有石砌台阶,高1.3米,东西长11.4米,南北宽11.4米,台上建筑分前后台,前台宽4米,后台宽2.6米。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当心间出45度斜栱。前台中央悬光绪二年“遏云楼”木匾一块。2019年10月7日,董村戏台入选…[详细]
四方街戏台处于茶马古道交界的地方,以前是物资交流中心,也是沙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非常具有代表性。 古戏台是沙溪古镇的灵魂,每一个初到沙溪的人都会被她那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工艺所惊叹!是四方街上最具特色的建筑。古戏台始建于清代,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14个飞角凌空射出,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真想不到在这交通闭塞的乡间,竟有这般华美精致的戏台。景点位置云南省大理双廊镇…[详细]
上花园戏台 位于民乐县杨坊乡上花园村,距上花园小学约20米,东、南、西三面均靠居民住宅。戏台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土木砖结构,筑于高1.35米的夯土台上,坐南朝北。前部为舞台,单檐歇山顶,面阔6.4米,进深4.4米;舞台台口宽3.4米;两侧各宽1.5米为文、武场;东、西壁间各由5扇门和栏杆组成。后部为化妆间。硬山顶为原殿,面阔三间(9.4米),进深一间(4米)。此戏台造型独特,对研究河西地区的古建筑有…[详细]
窦村隶属于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位于江宁区麒麟街道青龙山脚下,是一个古村落。村名为窦村,可两千多村民没有一个姓窦的。这个“窦”字,在南京话中有“聚集”之意。村口立了一块的碑,上刻窦村古戏台,为1984年11月古戏台被立为江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的一块碑。戏台建于明朝,戏台很高,柱子描龙绣凤,石壁上的飞凤、翠柏、孙猴儿捣蜂窝、张果老倒骑毛驴等石雕依然清晰,栩栩如生。窦村古戏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