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学宫位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文明街,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其后多次修建。至清乾隆四年(1739年)改建成建筑群,有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泮池、大成殿、东西配殿、东西庑、明伦堂、尊经阁。学宫座北向南,东西通面宽30米,南北通进深为120米,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现仅存棂星门、贤关坊、圣域坊和大成殿。大成殿为砖木结构,面宽15米,进深14米,抬梁式构架,以石质莲花柱础奠托的铁梭木大…[详细]
广川学宫位于景县广川镇,由一轴一环十二个景点组成。一轴是董圣成就大道,由学宫大门-天人合一坛-董子书院-一统桥-大殿广场-董圣殿组成,是举行典礼、祭拜、参观、展览等肢体文化的场所。一环是董圣寻迹步道,由下帷处——百家园——文风山——儒韵园——天人岛——三策园组成。整个学宫形成一处集董子文化展示、董子文化研究、国学教育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学宫,也是一处满足现代市民休闲需求的城市绿地公园。董子故居位于广…[详细]
长沙县文庙西起长沙市民主东街,东止蔡锷北路,南起学宫街,北止红墙巷,距周南中学和明德中学这两所“百年名校”不远。如今,正门位于蔡锷路的长沙师范附小只是长沙县学宫遗址的一部分。长沙县文庙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原来其正门在学宫街,门庐上方有“文庙”2字,门额有“宫墙美富”4字,进门后,有甬道、大成殿、两厢的偏殿和明伦堂,院中有数十棵柏树,后有泮池、魁星楼。整个学宫由红墙相围——如今的红墙巷便由…[详细]
学宫位于府城镇文庄路侧侧,坐北朝南。另名圣公庙,原名孔庙。据清朱为潮篡《琼山县志》载:文庙始建于宋代,原设在海口浦,历代多次迁移,后置于古城南门和护城河北边300米处,庙顶九条脊,为重檐歇山式结构。原有后殿、大成殿、东庑、西庑、棂星门、丹墀等建筑,十分雄伟壮观,为琼山历代儒学教育机构,占地面积最大时“直500尺,横128尺,面积64000方尺”。今仅存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朝南,重檐歇山…[详细]
海康学宫 位于雷州市雷城镇中西街北侧。又名县圣宫。元至顺三年(1332年)始建,原址在雷城镇迎恩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迁今址,现为雷城镇第一小学使用。学宫建筑原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泮池、泮桥、戟门、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现仅存大成殿及东、西庑。大成殿面宽、进深均五间,建筑面积372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穿斗与抬梁式梁架,回廊用石檐挑出,将拜亭与重檐殿身组成为一体,丰富的屋顶…[详细]
始兴学宫 位于始兴县城东始兴中学校园内。据民国15年(1926年)《始兴县志》记载:学宫,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后数易其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建。学宫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面阔39米,南北总进深94米,面积3666平方米。除大成殿基本保持原貌外,其余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大成殿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20.19米,进深三间,18.88米,面…[详细]
南雄府学宫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雄州街道市政府大院,1995年被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雄府学宫始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由南雄知府文德远所创建,成化年间扩建,后经多次修葺扩建。现仅存清代所建的大成殿,台基高1.1米,面宽五间18米,进深三间13米,通高10.85米,重檐歇山顶。…[详细]
学宫又称孔庙。位于县城东门内,紫金山南麓。它与永安县城同时建筑,是由三座不相连的殿宇构成,红墙绿瓦宫殿式的明代古建筑。前面一座是学宫的主殿,称“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门首挂着一面“万世师表”的大匾。殿中央设一神龛,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神牌。殿内两旁设4个小神龛,分别放着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神牌。殿门口是大天井,天井两边筑长廊,称“东西庑”,内置72贤牌位。穿心亭与大成殿相对,…[详细]
文昌学宫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时代为明-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停车场和老子李伯阳公祠,西以市政府招待所北门中轴线向西延伸6米为界,南至邢宥纪念馆,北至蔚文书院北围墙。面积10014.82平方米。…[详细]
吴川学宫学宫座落在吴川市吴阳镇吴阳中学内,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颇具特色。学宫培育出不少著名人物,如清状元林召棠和我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进士均曾在此就学。…[详细]
恩平儒学宫位于鳌峰山脚,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朝廷指令荆新会、新兴、阳江三县部分属地复置恩平县,在开设县治的同时,兴建一座学宫,经一年多建成。儒学宫于清代经九次修建和扩建,为园林式建筑,共分为三进,后为崇圣殿、中为大成殿,大成殿左右各有房屋二间,殿前为月台,台左右为两厢,为竖碑亭各一间,台前为丹樨,月台南侧为哉门,门左为召官祠,旁为文官厅:门右为多贤祠,旁为武官厅:刀外为拌池,架以石拱桥,…[详细]
梅州学宫又称孔庙、文庙,坐落于梅州市梅江区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梅州学宫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年间,知州滕元发初建州学于梅城西区。南宋淳祐元年(1241)徙学宫于东南隅,即今凌风西路南门考院路。南宋初年,一则梅州孔庙生长灵芝的消息报呈中央朝廷,为四处逃亡躲避金兵追杀的宋高宗赵构带来一丝安慰,于是被记录在后来的《宋史》里,这大概是梅州学宫第一次进入《二十四史》的记录中。梅州学宫曾在元朝十七年(1287)…[详细]
普宁学宫位于普宁市洪阳镇区,是专门供奉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庙堂。前临小溪,坐北朝南,布局对称、规则、方正,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前后依次为照壁、棂星门、泮池(已填)、前厅、两厢房与庭院、大成殿、后院与后厅。大成殿高出庭院0.7米,石雕围栏,梭形石柱,为抬梁式木结构。主殿壁面有岳飞题匾“太和元气”。进门西侧有历数百载之“梧桐树”,右侧有一“魏忠贤生祠”,众所周知,阉官魏忠贤死后,人神共愤,建于…[详细]
南京学宫 南京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门楣上原有朱红墨字“学宫”匾额,门外原有柏木牌坊,-“东南第一学”。其后原有四书斋,为学子的自修室。再后为明德堂,建于南宋(1139年),现堂名为文天祥书写。东吴后主孙皓结为颂扬自家四代之丰功伟绩,于天玺元年(276年)八月立天玺记功碑于此,碑上刻有《天发神文》,所以又叫《天发种规碑》。晋时,碑折为三段,后人称之为三段碑。学宫为六朝时“东南第一学”所在地。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全国文庙的学宫都称“明伦堂”,南京学宫独称“明德堂”,是因这块匾额.系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亲笔题写以明志,一直沿用至今。明德堂东四原有一些建筑,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已改作他用。学宫后有…[详细]
弋阳儒学宫【地点】:上饶市弋阳县弋江镇儒学宫路1号【时代】:清【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向外延伸5米至消防通道,西向外延伸5米至消防通道,南向外延伸10米至文庙路,北向外延伸3米至平安保险公司。建设控制高度:4米。面积:1091.65平方米。…[详细]
雷州学宫,即原海康县学宫,又称东圣宫,创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县教谕凌光谦兴建。宋以前,“海康生徒就遂溪之文明书院为学,儒籍则附诸府。”始建时,原址在雷城迎恩访,后三易其址。成化十四年(1479年),迁建于府学之西。弘治九年(1497年)复迁于旧址,十七年(1505年)迁于今址(现雷城镇第一小学)。以后续有扩建,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迁于珠地公馆。嘉靖三年(1525年)复迁今址。清以后,多次扩建修葺,但迁址的事不再发生。人清以后,学宫几经兴度。康熙三年(1665年)陈瑸说:“国朝定鼎,兵贫之余,继以灾荒,学宫鞠为茂草。”推官何腾芳说:一我朝定鼎,以雷居天末,山海频蠢,城邑邱墟,时烦…[详细]
镇平学宫始称文庙,建于明祯十年(1637),学宫已毁,遗迹在县人民小学内,现仅留有泮池、泮桥,泮桥亦称状元桥。传说古时科举入选者,均要穿上盛装,胸戴红花,绕池一周,跨过状元桥,以后由县官致词祝贺,镇平学宫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感恩学宫又称文庙。位于感城镇感城村。始建于宋,原址在今感城镇入学村。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明正统年间迁至今址。明万历十至二十五年(1582年—1597年)随县治迁往大雅坡(今感城镇生旺村)。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县治迁回今址后重建的。由大成殿、崇圣祠、明伦堂、棂星门等组成。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时待朝改建了大成殿和崇圣祠。今仅有改建后的大成殿保存下来。明伦堂和崇圣祠除基础外已被改建他用,其余建筑无存。大成殿平面为长方形,抬梁式木结构,有16根柱支撑,面阔五间,18.5米,进深10.5米,重檐歇山顶。殿内的塑像,祭器及碑刻等文物均荡然无存。现大成殿为感城镇粮所使用。为市级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