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塘摩岩题刻,位于利川市城北面,题刻为依岩切石而成的碑碣。高5米,宽4.8米,碑中间阴刻楷书太平塘三字,每字八十厘米见方,字迹苍劲、工整,颇为醒目。右上角阴刻20厘米见方楷书太平年。经湖北省和恩施地区博物馆鉴定,此题刻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属所留的历史遗迹,距今六百多年。《中国名胜词典》收录,湖北人民政府于1981年12月公布为全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是利川县重要文物古迹。题刻所序太平年,系元…[详细]
又称拂水岩,地处藏海寺前。有呈丁字形的“长桥”、“香花”两桥飞架在山崖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河水流泻成悬瀑,若遇西南风,则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在桥上仍有细雨蒙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属虞山十八景中的著名景点。前人游此景题诗甚多,如明代沈冕《观拂水》曰:“奔泉赴壑势绝雄,万古青天飞白虹。瑶花散落几千斛,水帘倒拂迥崖风”。明代邑人张应遴,曾将诸诗人歌…[详细]
灵岩寺位于灵岩山顶,全名为灵岩观音寺,寺内佛像基本以观音为主。一路徒步上山,树木郁郁葱葱,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红黄交错,色彩斑斓,直至寺前的风景都很美。在千手观音庙旁边有棵银杏树,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银杏”。银杏掉落一地金黄,更显古寺清幽。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内保存最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众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现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结构建筑。殿内…[详细]
【大岩屋】 桑植、容美两土司议和遗址,位于桑植县五道水乡七眼泉畔。《直隶澧州志》载:其“上有大岩屋可容数百人,下有七眼泉水流出……”因自然天成一高20米,阔亩余大石屋而得名。其内钟乳石星罗棋布,垂悬其间,石屋外峭壁百仞,猿愁鹰惊;下临七窍涌泉,漱玉喷晶,湍泻东流。仅凿一石径盘旋其间沟通湘鄂边境。地势险陡,山川巍峨。桑植《向氏族谱》载:“桑植、容美二司世代联烟,互为屏障。清康熙年间,容美司田曼如信谗…[详细]
云石岩云石岩在月窟管理区云石岩山,海拔160米,诸山环翠,古枫飞丹,中间一峰飞来直插云霄。云石岩建于半山,岩下石阶铺至山下共470级,古称“云石樵径”,上岩必沿石径拾级以登。游客必沿此石径一步一级而上下。岩后怪石嶙峋,林荫蔽日,数声鸟语伴花香,通幽曲径别生妍,更有淙淙泉声响石腹,阵阵清风送荫凉,令人顿生“石径有尘风自扫,桃源无俗月常来”之感。有龙跃虎踞之势,直欲凌云而上,泉于石罅间流出,擅一方山林…[详细]
新店乡北端有座高耸入云的升山飞来峰,传说越王勾践时,它一夜从会稽飞来。山巅有座升山灵岩寺,以山西岩石间时闻钟鼓之音而名。寺庙建于南北朝陈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占地面积近15亩,升山寺是福州市最古老的名刹之一。 升山寺的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建筑已毁,现存的部分寺宇仍宏伟壮观,清幽静谥,占地面积586平方米,系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重修 。寺庙前后各有一个气势雄壮的古僧塔垅,上圆下八角形,塔座…[详细]
日土岩画,文化遗址,在西藏日土县境内。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东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最容易找到的岩画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带。壁画是用坚硬的石头或其它硬物在岩面或岩石上刻凿而成,线条笔划有深有浅,还有少数彩绘画面。岩画内容十分广泛,有狩猎、宗教祭礼、骑乘、放牧、农耕、日、月、山、牛、马、羊、驴、羚羊、房屋、人物等。日土岩画在班公湖湖盆南部和东部,近两、三百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分布有鲁日朗卡、…[详细]
巴尔达库岩画群裕民县古岩画资源非常丰富,有丘尔丘特岩画、黑山头岩画、红石泉岩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巴尔达库尔古岩画群,位于裕民县西南面23公里处,在略高于周围山丘一片裸露的褐红岩石上,分布着宽度约为1000米,高度约为50米的古岩画群,大约刻凿有40多处500多幅岩画。据新疆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该岩画距今有3600-4000多年的历史,为古代居住这一地区的突厥族先民的遗迹,内容突出的表现了先民对生殖的…[详细]
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是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砂岩壁上。岩面平整,距地表约10米上下。画面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整个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岩画采用浅浮雕…[详细]
法相岩时代为宋至清。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山、花乳等8个分洞,各洞皆镌有洞名。原8洞相连,今花乳洞已堵,七洞仍相通。洞中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洞中有宋…[详细]
石板岩旅游度假区面积14.38平方公里,包含仙台山景区、林虑山滑翔基地、写生基地、扁担精神纪念馆,是集度假酒店群、康体养生、户外运动、特色美食、主题游乐、团队拓展、研学旅行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目的地。度假区内断崖高起,群峰峥嵘,阳刚劲露,台壁交错,苍溪水湍,流瀑四挂,峰、峦、台、壁、峡、瀑、嶂、泉姿态万千,是“北雄风光”的典型代表。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90%以上,是天然的氧吧,荣获国家5A景区。…[详细]
仙井古岩位于广东省揭阳惠来县,在东陇镇苗海村北面的蚶蚌山之东,坐东北朝西南。以其寺内有一口天然的终年不竭、泉水甘冽的古井而遐迩闻名。仙井古岩之内,有一口天然的古井,是由一块大石形成的,并且中间天然凹下成为一个水堀,在水堀之旁有一小裂缝,泉水就是从这个小裂缝渗透出来后,汇聚到这个水堀的。真是天造地设,浑然鬼斧神工。泉水清纯甘冽,源源不竭,好比琼浆,犹如玉液。这一天然玉质水源,世上罕见,“仙井古岩”也…[详细]
文星岩的石峰像极了鲁迅头像。鲁迅先生是文坛巨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文星岩”。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又有人说,这石峰很象高尔基。是鲁迅也好,是高尔基也好,反正都是世界文坛巨星。鲁迅曾翻译过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对鲁迅也很钦佩,遗憾的是他们生前无缘相见,想不到在金鞭溪,却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张家界之所以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世界文学大师在此。因而此峰名…[详细]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详细]
龙岩寺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龙牙岩洞顶、洞壁由石灰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坐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石柳垂丝、乳泉…[详细]
“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悬崖内。岩刻高1.06m,宽1.16m,竖排楷书阴刻,计1044字。岩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是太平军在川南活动的重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岩刻全文如下:“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详细]
岩寨——三面环山,东南面为林溪河,地势北高南低。来自西南面的小溪从山间穿过,在寨北折转向东南,穿寨而过江入林溪河。这条小溪将寨子分东西两区,溪东两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为寨子的东区,是岩寨原先寨子的范围,其东西两侧以溪河为湟濠,北面靠山处原有防卫的寨墙,现只有两座寨门尚存。东区在林溪河边建有老鼓楼,鼓楼建在硬石块垒砌的陡坎上,为三间悬山顶两端带披檐的殿堂式,中间加重檐歇山顶形成三檐模样,从鼓楼沿河南下,…[详细]
哈同山岩画哈同山岩画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西南,哈同山岩画大部分分布于哈同山山北坡前冰啧物中的花岗岩冰川漂砾上,共有几十处。岩画一般刻在漂砾的光滑断面上,断而面积因漂砾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为0.5-2平方米。少数岩画分布于凝灰岩断面上。岩画的主要内容为草原动物,如羊、马、鹿、狗、狼、骆驼等,笔法细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幅1.2-1.4平方米的花岗岩漂砾断面上,内容为一匹马,高0.7…[详细]
许公岩位于鳌峙塘乡东南侧,莞龙公路旁狮山南坡约30米高处。岩系依山所凿,天然加人工雕琢而成。内分三殿,横列而立。正殿高3米,宽3.6米,深7米,供奉观音菩萨、包龙图、许真君等神像。左殿高3.5米,宽3.5米,深7米,供奉三元真君、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齐天大圣等神像。右殿高3.5米、宽3.7米,深4.5米,供奉“七圣仙娘”神位,该岩总面积约66.4平方米。此岩系宋代开凿。相传古代有一姓许的人于此放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