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已在6个县市发现了洞窟彩绘岩画,有三处在阿尔泰山的富蕴县唐巴勒塔斯,阿勒泰市的阿克塔斯,夹西哈拉海,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另一处在天山中特克斯县的河克塔斯,一处在帕米尔高原东麓喀什噶尔;另一处在昆仑山北麓皮山县的阿日希翁库尔。这些洞窟岩画都系彩绘,以赫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和黑色,并突出对女性生殖器的崇拜和早期狩猎社会的特点,这是非常珍贵的母系民族社会的形象实录,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详细]
康巴热久岩画该地点位于日土县扎普村以东约15公里处的一条山谷中,山谷呈近东西走向,谷宽5公里,岩画分布在山谷北侧崖壁上,距地面高1米左右,海拔高度4620米。属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仅发现一组画面,刻在高60多米的峭壁底部,壁面朝南,表面有一层黄褐色的钙质物,岩石为灰色的硅质岩。岩画保存较好,有少数图像因岩石表面钙质层的脱落而残缺不全。岩画的制作方法为凿刻法,使用较尖利的金属工具在岩石上刻出图像的轮…[详细]
简介 丛林王岩洞约有一公里长,但仅220公尺开放游客参观。这处岩洞被科学家称为活洞,因为它还继续在形成当中。洞内的钟乳石系由沉积钙质的滴水,经年累月硬化后形成。洞内的第三厅堂最大,差不多有80公尺长,有无数钟乳石形成,包括色泽呈橘红色的“大胡萝卜”,和历时2万年才形成的“大冰淇淋”。 丛林王岩洞最引人入胜的,是第四厅堂的钟乳石形成:有二根高13公尺、直径30公分的圆柱,类似这样的钟乳石形成,只…[详细]
鲁日朗卡岩画该岩画于日土县日土村以西约2公里处,海拔4270米。这一带属于班公湖南岸的山前地带,山体基岩多为硅质岩及超镁铁岩,岩画分布在山脚岩石的节理面上,距地面高度为1-20米。鲁日朗卡岩画属旷野露天的崖壁岩画。共计有20组画面,所有岩画图像均用敲琢法完成,造型方式有两种,其一是用尖利的工具在岩石上敲琢出若干小凹坑,由这些小凹坑构成线条,用线条勾画图像的轮廓、形态;其二是敲琢出密布的小凹坑形成剪…[详细]
位于万石植物园内,山上奇峰怪石遍布,林木繁茂,古迹众多。在万石当中,有一精巧的殿堂,名为万石莲寺。登上万石岩放眼四顾,处处是石,大小重叠,根根上竖,石上有古人题刻“万笏朝天”。岩下有一深涧流泉,名为“小桃园”,右侧山峰形似象鼻,被称为“象鼻峰”。在象鼻峰下有一块“锁云石”,立于溪涧之旁,其意是云过此处,停止不前,像被锁住一样,故名“锁云”。附近还有白鹿洞可游览;交通:17、87路可到达;地址:厦门…[详细]
燕子岩位于县城西南5公里,现属城关镇燕子村,是县内最大的石灰岩洞,洞内多蝙蝠,见光飞翔,古人误为燕子,故名。岩洞在峭壁上,上有兀石突出,洞口高6米,宽5米,主洞长约400米,内有石池,泉流不息,有支洞9条,分别向主洞两边伸展,曲折幽深,最长的达160米。洞内钟乳倒悬,清泉涌滴,石柱石笋林立,进洞约六、七米处,正中有两巨石,状如桌椅,旁有石凳,相传为逸士蒋晖羽化处。燕子岩俗称朝音洞,传说观音菩萨曾在…[详细]
老道呼都格岩画分布于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共计12处、118组、590余幅图案,制作技法包括凿刻、磨刻和线刻三种,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和各种神秘符号等三类。这些岩画意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风貌独特,活的情景,是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古代河西走廊境内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宗教、艺术提供了材料。2017年11月8日,入选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详细]
石岩群位于兰屏乡地宝坪村的石山,系一处天然石灰岩溶洞,如“箭猪岩”、“潇岩”、“水岩”,群岩争秀,曲折深邃,若山川、若宫殿、若人物、若禽兽,无不维妙维肖。以物击石,声似钟磬;以石投潭,轰然回响。其中“箭猪岩”初入狭窄,仅容一人,洞内宽敞,有水珠下滴,铿锵有声,有石幔和千丘田等;“潇岩”顶有一“石龙”悬空而舞,前竖一石,似“飞龙戏珠”,洞内宽敞开阔;“水岩”入口大,约十米,迎面一石柱,形如披纱少女亭…[详细]
达贡亚贡地岩画该岩画位于日土县多玛乡行政所在地以南约2公里处,海拔4670米。岩画发现地为一东西向山沟的尽端,在近山腰处有一天然岩荫,岩画绘在岩荫顶部的岩面上,距地面1.8米。达贡亚贡地点属岩荫岩画,调查发现的6组画面分布总长度为8米。岩画的制作方法为涂绘,颜料为红色矿物质,属赤铁矿类,图像呈深红色或棕色。绘制方法采用平涂的方式,个别图像亦用线条勾画轮廓,笔调粗旷、随意,具有较强的写意性。岩画保存…[详细]
地点:广西桂林市。简介:中国岩溶地质馆隶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1983年开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馆内通过图片、地质模型、实物标本、多媒体等方式进行岩溶科普知识的展出与演示,内容包括岩溶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岩溶地貌、洞穴景观、岩溶生态系统、岩溶资源、岩溶地质灾害、岩溶矿床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介绍亦是该馆展出内容的一大亮点,为岩溶科普…[详细]
水仙岩位于县城东南面约2公里的大崴山,为历代当地百姓逃避兵乱之处,故又名跑兵岩。山洞里有洞穴8个,大小不一,互相贯通,主洞为水仙岩,洞穴从南到北全长1812米,最宽处30米,洞底面积2.05万平方米,洞内怪石嶙峋,石乳千姿百态。另有露面地下水,水清碧蓝;全长1000米,宽2—一3米,地下河内可泛舟游览。山上有珍贵树种黄枝油松。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植物。距水仙岩100米处有一洞穴布满小粒石乳,形如珍…[详细]
朝阳岩位于永州市芝山区潇水西岸。因其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古有“朝阳旭日”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唐太宗永泰元年(765),时道州刺史著名诗人元结诣都计兵途经永州,系舟岩下,爱其山水佳胜,以其岩口东向取名“朝阳”并为之作《朝阳岩铭》及《朝阳岩诗》,从此流芳千古,名传万世。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搜奇揽胜,常到此游赏并题有《渔翁》《江雪》等诗。洞内历代文人诗赋题刻众多,-元结、柳宗元,宋代苏轼、周敦颐、张浚…[详细]
乌拉特后旗境内的阴山岩画主要分布在青山镇炭窑口东段,巴音宝力格大坝口和巴日沟,岩画的题材内容很丰富,主要反映古代狩猎和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其中动物岩画有山羊、绵羊、盘羊、岩羊、马、牛、驴、驼等,许多野生动物形象动感强烈,或引颈长鸣,或回首顾盼,或慢步稳行,或奋蹄腾跃,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除动物岩画之外,还有部分狩猎和放牧岩画,画面也很形象生动。阴山岩画作为古代北方草原山地文化的一颗明珠,有着重要的…[详细]
罗隐岩位于古蓬镇周安街西0.25公里处的白虎山西麓,岩高6米、深10米、宽6米。相传昔有游仙罗隐居此,日读诗书,夜卧石榻,得名卧仙,故此岩又名卧仙岩。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号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曾到此岩游览考察。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岩横裂如榻。昔有书生过此,无托宿处,寄栖此中,题诗崖上,后人遂指为罗隐。”岩壁两侧镌有明清文人墨客诗文10余面,其中有明“征…[详细]
珠山岩画位于宁明县城中镇珠连村珠山屯西南面400米处,绘制年代为战国至东汉时期。岩画分南峰、北峰两地点,是左江支流明江流域最上游的一个岩画分布点。珠山呈南北走向,两峰东边临江,形成断崖。面江峭壁比较平整,南峰高约120米,北峰高约100米。岩画分布在两峰临江的崖面上,画面宽约400米,由多幅独立的图画组成,由于岩表受到严重风化剥蚀,部分图像已漫漶不清,难以辨认,现存人像169个,动物图像15个,铜…[详细]
太白岩位于万州城北,高约400米,长约3公里,面积120公顷。“白岩仙迹”,原是万州八景之一,极具自然风光优势。岩上古今题刻更是闻名遐迩。自唐宋以来,即为名胜。太白岩半山石壁有宋代石刻“观德亭”,有清道光年间石刻“太白岩”,有黄庭坚“西山记”碑刻,这篇书作曾被曾国藩赞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 !太白岩存摩崖石刻40余处,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名胜。太白岩风景绝佳,草木之秀,林泉之胜,莫与争长。登临山…[详细]
垂吉尔塔格山岩画,位于托克逊县城西北55公里处,是国家AAA级景区。在十几、二十公里长的柯尔加依沟的山丘石壁或坠落的土黄色砂岩上,分布着数十幅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古代岩画。岩画有放牧、狩猎和引水灌溉等图案,以动物为主,有鹿、骆驼、豹、虎、狼、狗,最多的是大角羊。画中得人物或行或立,或射箭或骑骆驼,他们头戴大皮帽,脚穿长腰靴,腰部束带,雄姿勃发。垂吉尔塔格山岩画线条流畅,稀疏均匀,布局合理,凿刻技艺…[详细]
红花山岩画位于曰者镇红花山村西南7公里处的一山峦崖壁上。崖面坐东朝西,高约50米,宽30米。岩画范围约80平方米,可辩图像26个,模糊难辩的有437个,最大图像高85厘米,宽40厘米,最小图像直径2厘米。岩画从左至右可分为4区,图像有太阳、月亮、人、马等多种图形。岩画以狩猎、驯养、天体崇拜等内容为主,均为赤红色。岩画作画技法单一,采用线条勾勒,不表现人物、动物的细部,不画五官,对所画物有一定概括力…[详细]
连云港石穴岩画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连云区中云台山、海州区南云台山、灌云县大伊山和东海县马陵山等地。这些石穴岩画多是由一个个人工磨制的圆形石穴组成,部分周围还刻有方形棋盘图像。部分图案疑似天空星象,故俗称“星象石”。有专家认为石穴岩画为新石器时代祭祀所用。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单体石穴岩画为中心向四周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单体石穴岩画为中心向四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