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岩,位于株山东北部山间。清同治《丰城县志·山川》载:“桃花岩,在株山(徐孺子)读书台西,石屋容百人,中有石床,无斧,凿迹,岩上有多桃花,悬泉滴沥清旷,为一山之胜”。岩洞深5米,宽14米,最高4米,最低1米,其形似船。岩顶有一线清泉下滴,长年不绝,晶明透底,水质清凉。洞四周灌木丛生,绿郁成阴。每年阳春三月,奇花异卉,争妍斗艳,景色绚丽。历代文人默客慕名而至,赋诗作句,赞尝奇绝风景。清熊履廷游此咏《桃花岩》诗云:“木脱山空一径微,缘岩爽气袭人衣。泉声冷向岩前落,鸟影低丛地上飞。片石留奇蟠佛座,千峰积翠抱禅扉。与僧共话踩林久,指点闲云暝欲归。”相传,岩内有一小洞,每日会流出白米,足供一僧之食用。…[详细]
天子岩手印画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小溪河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由400枚大小不一的横列的红色手掌印和数道红色竖画线条构成。手掌印和现代人手掌大小相近,应为古人用手直接涂红色矿物质颜料再按印在岩壁上形成;红色竖画线条是三道线为一组,似乎是用三个手指沾染涂料再顺岩壁自上而下涂画而成。这种类型的岩画,在巴东县乃至我省,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范围:岩画所在崖壁长100米、高10米范围内的山岩本体。建设控制地带:岩画所在崖壁前20米至坡坎处,纵长300米至山崖边缘处范围内。…[详细]
清风岩在天等县向都镇以北半公里处,在龙神山脚下,有个奇异的岩洞,清风从洞口常年不息地吹出,洞口树叶微飘动,有二级的和风,东暖夏凉,风清气爽。洞顶峭壁,刻有“清风徐来”四字,洞前一道草坪地,长着一丛青葱茂密的相思树,草坪两边,各有一碧波荡漾的池塘。塘水清澈,游鱼可数,波平如镜。中间横过一道堤岸,明代年间,中和街民于洞口前的草地建起一座古色浓郁的“神农氏”寺字,内塑像,常有人烧香点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光绪年间,改为龙神庙。后修建六角亭,红柱绿瓦,掩映于绿荫之间,亭前起建一座宏伟的牌坊,两侧精刻醒目的对联:“水落山根现,清风人意舒”,横额“清风徐来” 四字。历代文人骚客,题词咏诗赞美者甚多。…[详细]
百灵岩位于城南三公里处有一岩洞,前有碧湖,后有靠山,下有常喷玉液的山泉,汇成奇丽壮观的外景。洞内三连接,奇峰峥嵘,光景陆离,琳琅满目;有四时田园风光,擎天巨柱,柱身怪形奇态,有如嶙峋竞舞,双龙争珠;还有五级瀑布,雪白冰山,长江三峡,梧桐双柱,石头钢琴和仙女下凡等景点,真是奇幻多姿,晶莹耀眼,引人入胜。后山耸翠,悬崖峭壁,夹谷幽深。封山绿化,将可成为自然动物保护的幽境。…[详细]
舍身岩,地处鬼谷岭峰西侧,传说是从前鬼谷先生羽化登仙的地方。舍身岩怪石嶙峋,壁立万仞。从上到下,全是苍黑的岩石。舍身岩上沿的岩石,裸露凌空而出;中间的岩石,又长得缩头缩脑;有的岩石还突然凹了进去,显露出绝壁里隐藏有很深的洞穴。黑色岩石上下的缝隙里,到处都长着枝垭弯曲的野生杂木,有的树木非常粗大,在云雾中横生而出。从上朝下望去,深不见底,峭岩欲裂,古树阴森,让人目眩心惊。传说从前的舍身岩上,曾有一线弯弯的石阶小路上下相通。它从上朝下,盘来绕去,直达鬼谷仙洞。那一线小径,仅容一人通过,如同一条空悬的彩带,飘舞在云雾之中。从前,那是鬼谷子曾经走过的地方。现在人们再也见不到了。舍身岩中腰有一个石洞。听…[详细]
尚龙岩尚龙岩山原名上龙岩山,在城北40公里的山北乡上岩村边。上石下土,玲珑透闢,有岩在半山,尚龙寺据洞而建,可拾级而上。民国《贵县志》载:“洞口开敞,中多奇石,乃天然邱壑,内设佛座,上如承尘,光洁可鉴,不亚于南山之胜”。为清初韦金宁所开。此洞长达里。许,分前洞、中洞和后洞。前洞宽敞,可容数百人,洞内有南海观音莲座、西天佛仙、擎天柱、天仙宫、仙人井(平水洞)、十八罗汉、父母坛等胜景。中洞狭长,中有通天洞,高百十丈,顶有一圆形洞口,透光,称“天门”,一簇树木须根从洞口中垂吊而下,长数丈,像人之须发,甚为奇观,人们称为“龙须”。中洞过道的左边有一“仙女舞台”由天然石幔组成,透过帷幕、垂帘,可见戏台的…[详细]
严岭岩位于贵港市桥圩镇震华村东2.5公里处。据民国《贵县志》载:“严岭在郭南里地方,上连铜鼓岭,绵亘十余里,中有严岭寺内凉水井源出本岭最清洁”。严岭高出平地40多米,是个山青水秀的游览胜地。山洞宽阔,各种石台,石凳、石棚天然而成,里面有大池,主洞门宽6米,洞深不可测。洞内石刻有10块,大部分布在门口,已被炸毁。在洞门内60米处,有天然观音坐莲一景,观音头部岩壁上有清嘉庆间摩崖题刻一幅,高1.3米、宽2米,楷书,字径6厘米,字迹已漫漶不清。…[详细]
封候岩,原名马骝洞,位于贵港市古樟乡川山村华堂屯前东北隅茶九山麓,距古樟圩4公里。岩口约宽7米,高5米,岩口左侧的石壁上刻有“封候岩”三字,系明万历壬子岁(1612年)仲春五山守备邹勋书题。岩口左壁还刻有邹氏撰写的碑文,碑文作者,以马骝即猴也,猴候同音,而附会作雅称,改名封候岩。岩内尚有几处石刻,因年代久远,无从辨认。岩内,夏凉冬暖,中层钟乳石林立,石柱,石笋、石幔、石龙……琳琅满目,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活象罗汉人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之上层,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涧水,横流于岩洞之间,四季不枯,缓缓而流,直通地下河,春夏水面涨至5米之宽,深1米多,秋冬水面也宽2米左右、深尺许,是一个天然的游泳…[详细]
甘前岩位于柳江县城西面24公里处,距四案小学约1公里。洞口宽4米,高2.5米,深20多米。1980年在该洞穴内发现属于5个性别不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人牙齿化石7枚,并出土部分动物化石。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曾多次到该洞穴考察。…[详细]
读书岩在樟林村的穿岩山腰上,是清朝廪生林廷干教书讲学处,故名读二岩。此岩洞分左中右三室,自山腰沿曲径攀缘上至中窒,窒前砌有石墙,室内平坦,可容30至50人横几而坐。往左经石笋和钟乳连成的石柱间通道左室,左室比中室阔约两倍,其中又可分为内间和外间,可作为两个不同年级的教室。中室向右拐弯,一眼可见“小嫏嬛”(意即神仙藏书处)3个醒目楷书大字,笔划挺拔秀丽,每字2尺见方,镌刻在走廊式的石壁上,系广东梅州叶鹤珊手书。穿过走廊,便进入一间豁然开朗的右室,石面光滑如镜,历代文人墨客题字赋诗多集中于此,游人常驻足吟咏。3洞均向南,阳光充足,夏凉冬暖。…[详细]
八仙岩位于芦墟北20公里,邹墟乡仙岩村背后的一座石山上。岩洞座落在石山的半腰,一条羊肠小道呈之字形通向洞口。洞穴高20多米,宽10多米,深20多米,呈椭圆形。洞口有一棵大榕树遮住大半边,洞里清快凉爽,设有两级拜台、观音佛像。原有一刘姓拐脚道士长住洞中,现有四道士住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四方来客络绎不绝。洞中的石台上凿有棋盘,传说古时经常有人在此下棋。一天,一位老人上山打柴,见有8人整天在此下棋作乐,饮食不思。老人很惊奇,便走近观看,发现他们边下棋边吃桃子。老人向他们讨一颗桃子吃,吃后不再感到饥饿。随后,他们腾云驾雾走了,才知道碰到了8位神仙。老人回来后,向村人说起,大家再去探寻仙踪,已不复…[详细]
弄怀岩弄怀岩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系石灰岩,洞深数里处有积泉。秋冬水涸,持火把,照电筒可入。窄处如走廊,宽处似厅堂。钟乳垂挂,光怪陆离。岩缝聚蝙蝠,多且大。明嘉靖年间,上思知州周璞题“弄怀”二字刻于岩口上。古人游此洞后,多题诗作赋,写于洞口岩壁,或记入志书;赞赏岩洞风气。在上思八景诗中曾有“弄怀岩雅留仙迹”之句,旧志有“上思胜迹,此岩为最”之称。古时列入八景之一。…[详细]
娄底市城南七公里处的孙水河南岸,有一仙女寨,海拔309米,方圆约3平方公里,山势宛若仙女迎风起舞,相传是天宫三仙女-成仙之地。南宋期间在主峰北坡建有“仙女殿”,故得山名。仙女寨南坡有一天然溶洞,洞口有一可容百多人的大石厅,厅右有清泉,四季不涸,随饮随涨,再前进分上下两洞,上洞幽深莫测,下洞有七厅直通孙水河钟鼓潭。洞原名“潇洒”,又称“胜岩”。明崇祯年间,湘潭县教谕龙吟与同人游仙女寨时,觉得这个溶洞“潇洒之名,按形则无据,设语则不韵”,“询问山僧,俱莫能对”,于是他们讨论为洞更名。依据此地“山不乏岩,岩不乏泉”,这些“天然馨材”,在空谷生成的风的作用下,“遭之而成韵,拂之而成声”,那些洋洋自得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