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有一处国内罕见的民窑群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制瓷历史长达千年。清代民国时期,尧头制瓷业到达鼎盛,“尧头窑”烧制的碗、盆、罐、瓮等民间陶瓷器具粗朴耐用,行销多省,名声远扬。时至今日,尧头窑遗址仍有保存较完整的古窑30余座、古民居75处,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古窑址遗址群,被称为“中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和“中国现存最大的天然民窑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详细]
邢窑遗址位于中国北部河北省的内丘、临城两县境内,是一处隋至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窑遗址。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当时在陶瓷烧造业内流传有“南越北邢”之说,它开创了北方白瓷瓷系的先河。邢窑遗址发现于1980年,分布在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0公里的范围内,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其中以内丘县城关一代的瓷窑遗迹最为集中,烧制的白瓷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推断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的烧制中心,而其…[详细]
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位于原御窑厂遗址内,御窑厂是明、清时期专为宫廷生产御用瓷器的所在地,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据清乾隆二年《浮梁县志·建置·景德镇厂署》记载“御器厂建于里仁都珠山之南,明洪武二年设厂制陶以供尚方之用”。考古资料表明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元朝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1643年明王朝覆亡,御器厂为清政权所有,改称为御窑厂,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御厂制度结束。它是…[详细]
宣州境内存在的一个分布较广的晚唐时期五代的窑址。根据调查情况和其器物特点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山岗古窑址群是古宣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遗址由小河口古窑址群、山岗古窑址群、幸福古窑址群、邵村古窑址群组成。山冈古窑址群位于宣州区狸桥镇东云行政村新岗村民组,南距宣城城区约30公里,东距狸桥镇约10公里。南距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东门渡窑址约7公里。现查明该窑址群由9处窑址组成,其形制均为龙窑型,窑址堆积层高…[详细]
吉州窑位于吉安县千年古镇永和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吉州窑创烧于隋唐时期,鼎盛于南宋,至元末明初终烧,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制瓷工艺精湛,特色鲜明,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产品更是器走天下、誉满世界。滚滚红尘千百年,沧桑未蚀吉州窑。2011年起,吉安县投资数亿巨资,开工建设吉州窑遗址保护暨永和省级示范镇项目,…[详细]
磁州窑遗址磁州窑为宋代北方民间著名瓷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位有两处,一是分布磁县的观台镇一带,另一处就是风景区内南响堂寺下的彭城镇到临水镇,其面积约十平方华里。磁州窑,从古老的磁山文化陶器源起,至今己有7000余年的历史,历史悠久,兴衰起复。到十世纪,以制瓷精美,一跃成为我国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当时州以“磁”名,乃窑场之兴盛而著名于世,并有“十里彭城,日进斗金”和“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详细]
长沙铜官窑遗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自铜官镇至石渚湖两岸约5公里的范围内,是中国唐代的一处重要的窑址,初烧于唐初,衰于五代,主要的窑区分布在兰岸嘴、瓦渣坪、兰家坡一带,现尚存窑包13处。1965年和1978年两次对遗址进行了试掘。出土的大量釉下彩器物证明了中国瓷器釉下彩工艺最迟始于唐代,而不是创始于宋。出土瓷器的品种繁多,造型优美,美观实用。瓷塑的动物玩具极为生动,褐绿色彩绘人物、动植物、自然景…[详细]
玉溪古瓷窑址位于红塔山脚的瓦窑村,1960年调查发现并认定古瓷窑遗址分古窑、平窑、下窑。瓷片分布面积约18700平方米,其中古窑面积最大,约15000平方米。1986年初,出土瓷片、残瓷器、残窑具上万件,重约2吨。发现龙窑2座。1号窑长28.8米,3号窑长33.8米,宽均为2米左右,顺坡上爬,窑头低、窑尾高、形状似龙,古称龙窑。出土的产品有碗、盘、杯、碟、瓶、罐、盆、壶、钵等。花纹制作法有绘、刻、…[详细]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至于东平窑为何经历160余年的兴衰发展,最后熄火,专家认为有待考证。惠州东平窑始烧於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四大民间窑场之一。东平窑所在的东平半岛素有“九龙、三象、二古窑”的美誉。二古窑就是指东平窑和窑头山了。北宋年间,东平乡窑头村是北宋瓷窑。据惠州市文物志记载:它由三处推满瓷片的废窑而成品刑的山岗,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8.4…[详细]
德清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西枕天目山麓,北连太湖。德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曾孕育了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经学大师俞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清是中国陶瓷史上“德清窑”瓷器的故乡,长期以来文化文物部门及专业人员致力于古窑址的调查发现和保护研究工作,新发现古窑址近百处。这些古窑址的年代上起自商代,经西周、春秋战国、汉六朝、下迄于唐宋,证明古代德清的制瓷业延续达两千多年…[详细]
钧台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禹县境内。钧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因为以县城内的钧台及八卦洞一带窑址所产品质最高,故统称为“钧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窑址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达30多万平方米,瓷窑排列密集,堆积一般在…[详细]
苗南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苗南村东南,大唐宫建材市场北,东距定鼎路约30米,南部临近隋唐宫城。该窑区地处北邙山向河洛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窑区所在处黄土层深厚,为烧制砖瓦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窑区向东约两百米有一条南北向沟渠,可能为水源地。窑区呈地坑式,东西长约57米,南北宽约22米,窑口呈中轴线南北对称布局,两端呈圆形弧状。共18座,分为南北两排,每排9座,窑口两两相对。每座窑结构相同…[详细]
灵武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宁东镇回民巷村南3公里处的荒漠中。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地表散落各类瓷器残片、窑具、窑砖等,数座窑炉残迹隐约可见。在南北山坡间的河沟处,有1米多厚的瓷片堆积层。据勘探调查,在该遗址内埋藏窑炉数座,均为东北座向,有的炉门相对,炉膛内形置略有不同。窑炉平面均呈马蹄形,分别由炉门、火膛、窑床、烟室等部分组成,长约3~4米。窑体以砖石错缝砌护而成,窑门宽50厘…[详细]
御窑厂也称“御窑国家遗址公园”。该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所产瓷器称“官窑器”。已出土元代官窑瓷器和大量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正统、成化、弘治、正德年间的各类器皿,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共同记忆。在市政府大门的五米处,尚有石井一口,它是明御厂遗址留下来唯一的地面遗物。现已发掘多处元明清官窑遗址,里面值得看的还是景德镇博物馆,御窑厂本来是专做官窑瓷器的,现在只剩下一个很小的遗址,里面的博物馆陈列了一些景德…[详细]
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区西稍偏北10公里处,属于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窑址北部是与钓台、卓山一脉相承的山麓,南部丘陵时起时伏,附近有煤矿,盛产瓷土,蟠龙河自北向南从村中流过,瓷窑址面积颇大,方圆约四、五平方公里。田野中、河流边散落很多古瓷片,俯拾皆是,整个村落就建筑在手工业作坊区的废墟上。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详细]
一千年前的宋代,战火纷飞,为避战乱,河南钧窑制坯林师傅、建州水吉窑制釉林师傅来到武夷山,相遇风雨亭的林姓瓷土场主,三人意趣相投,合伙共建窑场,“遇林窑”由此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合伙制企业。慈心园成立于2006年,根植于世界上最美、最幸福的地方——武夷山。集团公司涉及瓷、水、茶、禅、乐五个行业,在北京、上海、福州、深圳等城市均设立了分公司。遇林窑是慈心园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打造一体两翼的商业模式…[详细]
苇园瓷窑遗址位于巩义市米河镇苇园村。村中间有一条小河流过,当地群众称为庙路河,又叫苇园河。苇园瓷窑遗址由此而来。小河将苇园村分为东苇园、西苇园两个自然村庄。苇园瓷窑遗址即分布于小河两岸,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500米,东至东苇园山脚,西至西苇园山根,南至苇园水库,北至茶店河沿,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957年7月,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李辉炳等同志到此调查并发现遗址。1976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和…[详细]
碗坪仑窑址坐落在德化县城以西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上,周边约15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堆积着厚约2米的匣钵和瓷器的遗存物。经发掘发现两座龙窑残基和数以千计的标本。据专家研究认定,碗坪仑窑址系北宋晚期至元朝初年的古窑遗址。碗坪仑宋窑包含有北宋和南宋两个时代的堆积。北宋产品有碗、盘、粉盒、碟、洗、壶、钵、瓶等,尤以碗、盘、粉盒的数量最多。这些产品造型优美。坯体口薄底厚,圈足宽矮规整,近底露胎,器表带有“竹…[详细]
新庄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东北部,东距238省道约1公里。2012年下半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庄村北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时发现,钻探面积9.83万平方米,发现烧窑127座。遗址周围被断崖破坏殆尽,仅在西南部与村庄相连,相对保存完好。依据钻探结果显示,烧窑分布区域略呈方形,除遗址东南角分布了排列较为整齐的三排烧窑外,遗址其它部位的烧窑并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该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