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甲古窑址,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有出产于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碗、盏、碟、罐、壶四系罐及油灯等器物。上甲古窑址是1981年至1990年文物普查期间发现的,地属寻乌县文峰乡,处闽、粤、赣三省交界,距县城15公里。上甲古窑址共有窑包44处,分布面积约25平方公里。接地理形势,可分为上甲、圆墩背_圹塔里、高桥头四个区域。上甲窑区以上甲村为中心,周围散缀堆积6处。器物有碗、…[详细]
井陉窑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它历经隋、唐、五代、宋、金直至元、明、清共约1300多年的历史时期。井陉窑是在我国陶瓷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河北省四大窑之一,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10年的考古调查,已经发现并确定了10处窑区遗址,其中河东坡区、冯家沟区的面积已超过10万平方米,而城关窑址时代跨度大,内…[详细]
翠屏山位于徐州东郊,在山东南脚下的荒草和灌木丛中,残存几处古窑址。此地村民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路旁、沟底,随地可以看到废弃的窑具。窑具以支座为多,棕色,有喇叭状、束腰喇叭状和覆盆状的,有的支座带有底面,支座腹部留有一两厘米大小的气孔。支座均是中空,直径达到15厘米,其高矮不一,可见是用来支承大小轻重不同器物的。支座的出现表明烧造水平的提高。从陶器残片可以发现,这里烧造的陶器,主要有罐、壶、釜等。陶…[详细]
陈家古窑址位于沾化县泊头镇陈家村东北1000米处,潮河与向阳河交汇处以南。东西长120米,南北宽50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该遗址在1973年挖向阳河时被发现,遗址地表为开阔平地。向阳河自遗址南北穿过,河堤两岸裸露着大量的灰,红色陶片及部分红烧土块。文化层在离地面三米以下,为褐色土质,内含有灰陶、红陶将军盔、灰陶缸、灰陶豆等器物及器物残片,并有红烧土、灰坑遗迹。文化层以上为红、沙叠压的黄河冲击层…[详细]
宦溪窑址位于福州市宦溪镇硋、板桥村一带,数量36窑,主要分布在板桥的新厝山,硋(ài)石由(yòu)村的后门山、城里坪及附近的几个山头。南北长约1.7公里,相传有36窑。《侯官乡土志》记载:“硋石由,有碗窑古迹,居民约百余户,分何、邓、池等姓。”1956年,修建简易公路时曾发现窑址,证实志书中有关碗窑的记载。窑址堆积层高1~5.8米,宽30米。已发现两个拱形窑床残址,窑床为砖质结构,砖的体积为28…[详细]
琴溪古窑址位于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的陶窑村。村西有凤凰山,北为虎容山,南有龙山,东有白云山,东北有青龙山,西南有窑笔山,均为不太高的丘陵。村西3公里处,琴溪河由南向北流入青戈江。陶窑村及村南的径县陶瓷厂,至今还在用龙窑烧造缸瓦陶器。村内及四周到处散落着陶片,村西南200米处的龙山脚下,一大片陶器堆积尤为瞩目,面积达数百平方米,厚度达6米以上,村北的虎容山南坡山脚,也有面积很大、堆积很厚的陶窑址堆积…[详细]
羊舞岭窑址时代为元。位于湖南省益阳县羊舞岭乡,此为省内重要的元代窑址之一。此遗址南北长约300余米,窑具堆积如山,废品极少。胎呈瓷白色,少部分微黑,胎壁很薄,器底不厚,釉色乳白,白中泛青。也有在白釉上饰酱色梅花点或仅在口沿处施一圈酱色釉的,但为数少,有碗、碟、盘、灯盏等。黑瓷出于早期,皆小件器皿,如小碗盏与高足杯等。不见壶、罐诸器。有的碗心露胎(或叫“刮釉法”)。露胎式器底特别厚,叠烧时垫些砂粒,…[详细]
北冶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北冶村,2007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分布范围广,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2400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山面水,南部紧邻村道,北为居民区,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出土标本较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2003-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洛…[详细]
栗子山青瓷窑址位于慈溪市观海卫镇里杜湖西岸西埠头村栗子山南坡,小坝东侧。窑址因建筑小坝遭到破坏,局部被湖水所淹。1982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同年5月慈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从地表遗存判断,此处为北宋窑址,堆积面积达8,000平方米,断面厚度约2.5米,暴露窑床残长4米、宽2.6米,窑壁用长30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的砖头叠砌而成。器型以双耳执壶和侈口弧腹圈足碗居多,还有四系…[详细]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驻操营镇板厂峪村是“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附近明长城砖窑群的一段十分重要的长城关隘,其村北险峰上横亘着3.5公里长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明长城。这个罕见的明长城砖窑群,是由秦皇岛市文物专家指挥当地村民于2002年冬天经过近两个月的试探性发掘。砖窑上面从上到下依次覆盖着耕地熟土、粘土、焦土等三种土。窑形分为龙窑、马蹄窑和牛角尖窑等,窑口直径为3.5米至6米不等。里面大都保存着当时烧…[详细]
菠萝窑遗址位于孟津县常袋乡半坡村菠萝窑自然村金水河北岸丘陵台地。2008年1月15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菠萝窑遗址,南北长310米,东西宽270米,面积83200平方米。遗址西南部的断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1—3.5米,包含物较丰富,采集到的遗物分为龙山文化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有方格纹折沿罐、高领瓮、圈足盘、双腹盆、器盖等;东周时期陶器种类有鬲、…[详细]
成都隋唐窑址因制瓷兴盛于隋唐而得名;又因古窑遗址地处古道观青羊宫以北,故名青羊宫窑址。该窑址从1955年试掘到1983年发掘,其分布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迄今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的综合性窑场,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隋唐窑址可分为三个区域,即窑炉区、作坊区和废品堆积区。馆藏文物现窑址内有保护较好的战国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馒头窑七座,其中短型龙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详细]
严和店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市蟒川镇严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岸、北岸,窑址东西475米,南北555米,面积约263625平方米。该窑址始烧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达到鼎盛,元代时仍在生产。1950年、1956年、1958年、1964年国家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先后到严和店窑址进行多次调查;1985年、198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曾先后两次到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窑址内文化层厚达2—…[详细]
黄阳司窑址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司镇陶家洲与钱家洲之间的湘江河岸。共五处依次排列,各相距50~70米。窰室呈长条形斜坡状延伸,用匣缽装烧。釉色青黄或浅黄,开片或不开片,90%坯胎涂化妆土,胎色成砖红色。器形以碗、碟为主,兼有杯、瓶、坛、罐。碗、碟内印团花或文字,图案有莲花、菊花、蝴蝶及几何图形,文字印有“唐、何”姓氏题记,“开元通宝、宋元通宝”等钱文,碗90%为圆口。…[详细]
下符桥宋代窑址位于下符桥镇瓦屋院窑宝山,滨淠河西岸这座窑址断面处观察,上下层器物,没有造型的变更,当是同一时期连续烧造堆积而成,推断此窑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窑座傍在窑宝山南部,占地面积约5400平方米,山坡上到处都有窑废品堆积层,如陶残片,红烧土和灰渍等。窑炉是南方常见的“龙窑”型,依山坡竖向修建,多数窑洞已破坏,仅发现一条保存尚好的窑道,长约28米,黑釉陶器残品裸露。采集的标本,模式相同,时代风…[详细]
2008年3月~10月,南京市博物馆在雨花台窑岗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明代琉璃窑遗址,这是文献中聚宝山琉璃窑址的一部分,专为明故宫、大报恩寺、帝王陵寝等皇家建筑烧造各类琉璃建筑构件。其实,雨花台区窑岗村即因明代窑址而得名,构成南京老地名并沿用至今。考古发掘结束后,南京市博物馆将其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琉璃窑(10号窑)整体搬迁至南京市博物馆进行保护、展出。这座琉璃窑平面呈不规则的马蹄形,其南…[详细]
竦口瓷窑址位于歙县竦口村外,东临扬之水,北襟双竦水,窑址在两水汇合处的小山丘上,主要产青瓷,胎色乌黑或深蓝,产品主要为碗、盏、盘,亦有壶、盅等,釉色多系青灰,深浅不一,部分有碎裂纹。早期瓷釉呈酱储色。部分釉浸全身,部分釉不及圈脚。碗、盏多系正叠烧,以大套小,有多达十数个一叠者,用支钉分隔。支钉四至十三个不等。每叠用一匣钵,也有一器用一匣钵者。器式多样,大小不一。碗口径小的14厘米,大的19.5厘米…[详细]
白马窑址位于惠东县白盆珠镇白马村田心村民小组,地处莲花山脉东支白马山西侧白盆珠水库南侧,主要分布在白马河两岸的小山包上。白马窑址的瓷窑结构多在“馒头窑”之列。该窑址是研究广东地区陶瓷史和明朝时期粤东瓷器外销史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在白马山一带可见大量窑砖、窑渣、匣砵和各类瓷片及少量的窑壁。白马窑主要生产日用陶瓷,规模宏大,产量较高,远销东南亚各国。据他们介绍,在过去以水路运输为主的年代,像瓷器…[详细]
湖田杨梅亭古窑址,属湖田窑瓷系。所烧白瓷以碗、盘、壶等日用瓷器为主,呈色白度高,造型秀挺,有的还有精细的刻划,不独有使用价值,还有欣赏价值。它在《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窑址位于景德镇市郊南山山麓的竟成乡湖田村,距市五公里。其范围约四十万平方米,是景德镇古瓷窑遗址中烧瓷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一处。始于五代,历经宋、元,至明代中叶隆庆、万历年间结束,延续烧制瓷器七百多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