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邱堌堆遗址位于菏泽市区东南12公里,经过1969、1976年两次试掘和1984年正式发掘,发现了晚商文化、早商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依次叠压的文化层堆积,填补了岳石文化在鲁西南地区分布的空白,和鲁西南地区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缺环。2001年,安邱堌堆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堌堆】堌堆,即高出地表的大土堆,多分布于鲁西南地区。据统计,菏泽历史上堌堆遗址近500处,现存10…[详细]
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名播古今,位于平度城东30公里的古岘镇东南部,自春秋到隋前,即墨故城共经历千余年兴衰巨变,是古代胶东最兴盛繁华的地方。战国时期,曾发生过著名的“田单火牛阵”战例。西汉时期,文韬武略的汉 即墨故城武帝曾-王于此。后其兄刘寄-为“康王”,都于此,俗称康王城,留有许多民间故事传说。 此城现存废池残垣,规模恢宏。有金鸾殿、点将台、东西仓、贮货湾、养鱼池、梳妆楼等遗址。故城内秦砖汉…[详细]
:位于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早期的一处遗址。其东半部为村落遗址,是当时的人们日常生活之地;西半部为氏族墓地,墓坑呈长方形,这里出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主要是一些石器和陶器。具有代表性的有锯齿石镰、条型石铲、三足陶钵、筒形罐以及陶纺轮、陶塑猪头、羊头等原始艺术品等。目前该处遗址共发掘出墓葬114座、陶窑l座、灰坑10多个,还有几处残破的穴居房基。这一发现填补了我国…[详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于淮河上游沙河水系,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处于现舞阳县城北24公里贾湖村东侧的沙河故道旁。从107国道到漯河,再转省漯平公路可达。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1983-2001年先后六次对贾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大批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种反映贾湖先民生活状态和文明的文物…[详细]
八里岗遗址八里岗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部落遗址,坐落在河南邓州市东约3公里处湍河南岸八里岗西北的坡状高岗上,距今约6800年,文化层厚3-5米,面积近九万平方米。八里岗遗址1957年发现并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秋至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与南阳文物研…[详细]
北阳平遗址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北阳平村西500米处,属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300~500米,有“十里长街”之称。发掘面积320平方米,发现灰坑27个,其中5000年前后的仰韶时期的灰坑24个,西周灰坑3个,发掘古墓葬5座,其中仰韶时期的墓葬两座,战国墓葬3座,发掘仰韶时期的房子3座,发现各种陶片、石器、骨器数10万件,有平底红陶盆、小口尖底瓶、夹砂灰陶缸等,属于仰韶丈化和…[详细]
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南的原陕州老城南关附近,距三门峡市区4公里。在北至青龙涧河、南至老310国道、东至火烧羊沟、西至庙底沟的24万平方米范围的土地内,一处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静静地沉积在厚厚的尘埃中。中原地区史前文明中独一无二的一个阶段——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便因此而得名。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详细]
大河村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柳林镇大河村西南1公里处,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包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年代为距今6800~3500年。大河村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4~12.5米。遗址中部是仰韶先民的居住区,房基相叠、窖穴密集。两处仰韶文化的氏族墓地,分别位于遗址西北部和东北部的边缘地带。龙山时期文化遗存多见于遗址四周边缘。其中一至4号房基,距…[详细]
孟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孟庄村东侧,为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遗址。该遗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长。遗址最下层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层,向上依次堆积为仰韶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二里头文化层等。尤为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叠压的城址。其中龙山文化城址的面积达13余万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门、护城河和城内一批房基、灰坑和水井等遗迹。孟庄遗址面积大…[详细]
古城寨城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东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村民组周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址规模宏大,面积176500平方米,周围环绕护城河。城外西南部是仰韶文化遗址,北面、东面是龙山文化遗址。在古城寨城址的东北部,发现了大面积的龙山时代夯筑建筑群,清理出大型房基两座。其中一号房基为南北长方形,是一座中国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文化时期面积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宫殿式建筑。另外,还清理出龙山文化、二里头…[详细]
府城遗址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南郊约10公里处的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上,是一处商代(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文化遗存。遗址面积近10万平方米,重要部分是早商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遗址的中部。发现的遗迹有城址、宫殿基址、房基、灰坑等。城址平面为方形,周长约1200米,西城墙和北城墙保存较好,长度均为300米,地面上暴露的部分高2~3米。在城址东北部发现4处宫殿基址,四者之间有叠压打破关系。其中,一号宫殿…[详细]
番国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城及城北一带,是一处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文化遗存。古城址分内外两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两城的土城墙大部分尚存。外城北墙中部有一缺口,是城墙的北门。百余米宽的古史河为自然的护城河。内外两城墙墙基最宽处50米、顶部最宽处30米,最高7米。在古城址内外出土了大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陶器和四枚楚国“郢爱”等文物。在遗址东南处的侯古堆春秋大墓陪葬坑出土的一…[详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北部,南距信阳市25公里。京珠高速、沪陕高速转107国道可达。是我国现存六座楚王城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具考古价值的一座古城址。该城始建于春秋,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78年,秦破楚郢都,楚顷襄王逃至城阳,把这作为临时国都,“亡羊补牢”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秦汉魏晋时为城阳县、郡,是当时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隋唐以后逐渐废弃,前后计1000多年。…[详细]
古荥冶铁遗址位于郑州西北27公里的汉代荥阳城西墙外,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河南郡铁官的一号作坊,简称“河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冶铁遗址。在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的两次发掘中(1965年、1975年),发掘出两座规模较大的汉代冶铁高炉残迹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还出土有陶制鼓风管、耐火砖和铸造铁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铁器、38…[详细]
黄冶三彩窑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北约6公里的站街镇大、小黄冶村,分布于黄河两岸,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三彩窑场。该窑始烧于唐代(618年~907年)早期,唐代中期达到鼎盛,唐代晚期仍在生产。三彩制品以瓶、壶、罐、碗、盘、炉、灯等器皿为多,另有一些马、象、狮、小儿骑马等动物和人形玩具以及俑、建筑构件等。器皿造型端庄秀丽,玩具传神逼真。胎质细白,多施黄、褐、蓝、绿、白色釉,晶…[详细]
清凉寺汝瓷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中及村南河旁台地上。地处伏牛山东麓、四面环山、窑址所处地势平坦,有小河环绕西、南,制瓷原料丰富,煤炭、高岭土、玛瑙石等制瓷原料就地可取,是个原料丰富的制瓷场地,遗址面积15万平方米。该遗址于1987年,经省文物研究所试掘,发现了作坊、窑炉、排水沟、灰坑、水井、澄泥池等重要遗迹、出土了汝官窑的典型器物及大量瓷片,因此,省文物局于同年发出了《关于加强宝丰县清…[详细]
鹿邑太清宫遗址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的太清宫镇,是一处包括东汉至金、元时期历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诸多遗迹的大型遗址群。鹿邑太清宫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谓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详细]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湖北省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汉水左岸的四级阶地,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主要是以当地砾石为原料制作的大型石器,有石核、石片、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还发现大熊猫、东方剑齿象等第四纪更新世早期的哺乳动物化石20余种。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绝对年代可能要早于距今80万年。保存完好的人类头骨化石,既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征,也有与早期智人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