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张氏宗祠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村中,始建年代不详,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见石碑),同治十年(1871)重修。坐北向南,通面阔9.7米,通进深18.2米,占地面积为176.54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由戏台、天井、大厅组成,戏台为后期重建,天井正中五级石阶往大厅,左右建二层厢房,大厅面三间7.49米,减前二金柱,进深七柱1.55米,后部设神龛,穿斗抬梁木构,硬山顶,马头墙;大厅墙上有文革标语。…[详细]
陈氏宗祠瞻依堂位于长泰县岩溪镇甘寨村巷口社,年代为明至民国。简介:始建于明,清、民国重修。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2096平方米,建筑面积594平方米,由祠埕、前厅、天井、廊房和主堂组成。祠埕分上下两级,面层铺设花岗岩石板,西侧立两副夹杆石旗杆。前厅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前廊部位内凹一架檩,为石仿木形式。主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用材硕大,明间木质金柱为上下收分的梭柱,后廊内设木构龛台…[详细]
易氏宗祠位于河伯岭山麓的易氏村乡道边,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续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占地3.15亩。宗祠系青砖、木、石料结构瓦屋四合院,粗柱大梁,石门柱,石柱石础。正立面为一字墙,墙上檐水出口为泥塑的鱼蛤蟆,开三扇大门。正大门门额雕刻“双狮戏球”,门厅上为戏楼,开伞顶,檐口制花边。正殿、后殿以两内天井相隔,又以过廊相连。过廊伞顶上盖垂檐游亭。一层四面均置花格落地木窗;二层…[详细]
叶氏宗祠位于石龙镇新维村,建于清代咸丰辛西年(公元1861年)秋,距今有140多年,是新维村立围的标志。祠堂占地400多平方米,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红石青砖琉璃瓦顶,三进两厢,内设议事厅,环境幽雅,村民常在此聚合。邻近叶姓员生赴考也在叶氏宗祠歇息、攻读,历史上产生举人多名,其中有三名举人均在“叶氏宗祠”前立旗杆,光耀后人。2001年,新维村在原址按原貌重修,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石碑3块,周围另…[详细]
余氏宗祠位于大洋镇宵洋村宵洋小学左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坐西北朝东南,面积400多平方米。是闽台两岸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余潜士的祖祠,外埕围墙有完整的石墙帽,为我县古建筑所仅见。宗祠建筑布局合理,保留明代主座。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大厅上悬有民国三十四年孔祥熙授予余潜士后裔余能通“运思专一”匾,余能通后与其兄在大陆解放前夕一道移居台湾。余潜士的后裔余道仁,是我县著名的古建筑…[详细]
蛟湖杨氏宗祠位于将乐县南口乡蛟湖村,年代为清。简介:又名永思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坐西北朝东南,左右两列,占地面积1141平方米。右列由下堂、左右廊、上堂等组成,下堂面阔五间,进深三柱,抬梁、穿斗式梁架;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出游廊,穿斗式梁架,均硬山顶。左列现存上堂、横屋,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悬山顶;横屋面阔五间,进深四柱。1933年秋红六师驻扎…[详细]
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泰州姜堰市姜堰镇东后街。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世称淮南王氏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也多为泰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该祠始建于明…[详细]
张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代:清 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张氏宗祠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占地面积为12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门厅、中厅、穿厅、拜厅和寝堂,与两侧的厢房构成“吉”字形布局,整座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较精致。门厅面宽七间,中厅面宽五间,拜厅面宽五间,拜厅与中厅通过穿厅相连。寝堂面宽五间。1999年,张氏宗祠被改建为浦江县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的主…[详细]
新源俞氏宗祠婺源思口镇新源村俞氏宗祠(又称“四亲义庆祠”),建于1565年,距今有444年的历史了,虽在2003年进行过重修,但宗祠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都保存完好,特别是宗祠内的柱子至今没有被虫子蛀过.门前有石狮一对,甚为精巧,于今年被歹人所窃,甚为可惜;尚有宋进士翰林恒公御赐砖街存留,凡进入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新源尚有家谱记载自然风景八处:灵岩铜渚、鹤戾钱岗、东岭晴云、北山霁雪、剑峰挺秀、云涧…[详细]
余氏宗祠,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长53米,宽17.4米,总面积约922平方米。红石青砖构筑,分四进。正门横匾书“余氏宗祠”,第二进有一木匾,正面书“风采流芳”,背面书“两朝良弼”,为浦江阮尚忠题。整个建筑物保存完好。有碑刻“余氏祠堂记”一块,为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所刻,是进士中宪大夫、户部尚书郎陈嘉言撰文并书篆的。该碑记述余氏家族从宋到明南迁东莞定居的过程。为研究东城历史提供了宝贵…[详细]
陈涌陈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陈涌居委小陈涌路2号。清代建筑风格。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三间13.9米,进深两进28.6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蓝琉璃瓦当、滴水剪边,青砖墙,麻石脚。头门进深两间11架8.9米。前廊三步。后堂进深三间13架10.6米,前后廊均为三步。以雕花驼峰、斗栱承托梁架及檩条。驼峰雕刻细致。封檐板雕刻较精致。门枕石上浮雕有鹿、鹊、鹤、狮、竹等纹饰。祠堂总体结…[详细]
龙江石步王氏宗祠龙江石步王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龙江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建,民国16年(1927)、1991年重修,祠占地面积2075平方米,北偏西30度。祠共三进,封火山墙双坡顶,抬梁穿斗混合构架。前为戏台,中为祭厅。后为“槐应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有“忠孝连接”四个石刻大字。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堂前刻有盘龙丹墀,祠有陈宝琛书写的楹联。祠祀开闽王王审知,主要建筑为清代格式。200…[详细]
东坑祠位于佛冈县水头镇东坑村。始建于明,历代均有重建,现建筑为清代风格,坐北向南,建筑规模较大,占地面积1432平方米。平面为三进三路四合院式布局,正祠与两侧衬祠之间置青云巷间隔。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绿色琉璃瓦筒饰边,穿斗式木构梁架。梁枋上饰以精致的木雕,屋脊灰塑人物、山水、龙凤、花鸟等各种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乃佛冈祠堂建筑装饰之首。1986年佛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详细]
黄氏宗祠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新安镇上合村。创建于明代,后历经重修,为四进三开间三天井的建筑群体。进深41.3米、面宽10米,中堂上署“敦穆堂”,旁设黄姑婆神位。头进与中堂间设有纪念深圳黄氏始祖、晋代南粤孝子黄舒的石牌坊,牌坊名为“孝行流芳”,以石结构为主,辅以木、瓦构件,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6.5米、面宽6米,正面对联为:“西晋伦常南粤土,六年庐墓一生心”,背面联为:“名开子舆当日里,孝传司马一朝人…[详细]
下灌古村也是“状元故里,麻将鼻祖”:孕育了唐朝状元李郃和宋代状元乐雷发,这里不论状元桥还是麻将广场都述说着麻将的起源。祠堂的窗及门户的坚墙是欧式样式,整个祠堂占地2000平方米。进门的前殿是一个大戏台,台梁刻着“八仙”图,戏台今天仍可以作为演出用。200平方米的大天井地面,用鹅卵石铺墁。中殿为一个大厅,大厅后是神位殿堂,祭祀李郃及李氏祖先。这个祠堂是永州至今发现的占地最宽、建筑最宏伟的一个。势恢宏…[详细]
“大洲邓氏宗祠”位于南昌县东新乡大洲村邓家自然村西南部,为单层青灰砖连体建筑,坐东朝西,共三进,两个天井,建筑面积785平方米,内部为左右对称的抬梁和穿斗式木架构。前堂主梁上有墨书“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年”字样,中堂为过堂,后堂“彝伦堂”高大宏伟,共15架梁,金柱硕大,直径达40厘米左右,柱下有木櫍和石础,坊间无雕花饰件。是研究宗祠建筑的重要实证。大洲邓家自然村西傍南隔堤,东南距东新乡政府约200…[详细]
陈氏宗祠(又称石皮场),位于丁蜀镇南河社区365号。2009年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建于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南偏西10°),原为三进,现仅剩一、二两进。通面阔9间25米,进深30.55米。第一进进深10.60米,原大门前有两块雕花门前石,现移存居民家中。第二进正厅天井长17.15米,第一、二进之间有砖雕墙门,墙门外宽2.80米,雕有如意纹、凤凰、牡丹以及“萧何月下…[详细]
麦氏宗祠位于牛过蓢古村落前面,叔俭祖家庙左侧,少恭麦公祠右侧,始建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936)。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最近重修为1997年。坐东向西,面阔10.7米,进深26.5米。三开三进四廊二天井合院式布局。砖木石结构,青砖墙体,抬樑与穿斗混合式樑架,硬山顶,灰塑龙舟脊,碌灰简瓦。其柱、门框、墙角均为红石。门联“来龙结叶,宿国家风”,横匾为“武烈流芳”。中堂桂“爱悫堂”匾。后堂祭殿供奉麦氏宋五、六…[详细]
谢氏世族宗祠于明嘉靖壬子年(1552年),由谢氏先人谢麟之玄孙谢淮及六世孙顺庆府副知训谢承志建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宗祠前墙嵌有明万历七年“谢氏世族宗祠碑记”一通,前座门楼为垂花柱连拱承檩构架,门厅为木瓜抬梁构架,主座为驼墩抬梁构架。根据老族人叙述及碑记查证,宗祠中翁重光前只供奉着谢氏先人谢麟及其子谢玙、其孙谢纪三代。宗祠座东南朝西北,二进格局,面宽12.15米,进深27.9米,占地面积3…[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