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宅祝氏宗祠位于梅江镇祝宅村兰浦公路北侧,东、西、北三面环路,北距梅溪约80米,有卧龙桥一座,南隔石子路是长陵小学操场。1940年由上祝宅村广旺带头,众家族捐助筹建,占地面积1988平方米。七开间三进,共21间12厢。硬山顶,欧式门楼。现为长陵小学。门额上 书-“祝氏宗祠”,东西各开门,额上 书-分别为“光前裕后”、“源远流长”。1940年由上祝宅村广旺带头,众家族众人捐助筹建,建国后设为区公所,…[详细]
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甲辰年(1424),由两个朝门及宗祠组成,砖木结构。宗祠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64平方米,面阔三间,纵深三进,由门楼、前厅、中厅、后厅、厨房组成。门楼单檐歇山式,鸿门粱镂雕双龙戏珠,顶棚彩绘历史故事,露台青石铺就。大门及两边的侧门门板上均彩绘门神,形象威猛。大门前立一对石鼓,石鼓顶部各卧一石狮。大门上方悬“钦赠铁券”匾,门楣上方书“李氏宗祠”。前厅、中厅、后厅之间用两个天井隔开…[详细]
黎氏宗祠,位于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七谷村2组,建于清代,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188平方米,建筑面积675平方米,由门牌楼、前厅、正厅(已毁)、左右厢房构成四合院布局。门牌楼为砖石结构,宽33.68米,高约10米,单檐,仿古建石坊,四柱三间,宽6.5米,高7.4米,明间为通道,两次间用青砖封堵;坊柱置有对联两幅,一云“来游珠履觇门第,记忆嫦娥报牲名”,一云“仿鹿洞芳规规趋必由是路,峙狮严耸峻峻及可…[详细]
徐大宗祠,在宜兴市宜城镇溪隐村,是明代徐溥的家族祠堂,1995年4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宜城镇溪隐村人,8岁入私塾,明景泰五年(1454)廷试一甲第2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天顺、成化、弘治年间,历任国史总裁、礼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弘治五年(1492)官至首辅,弘治十一年(1498)进华盖殿大学士,后以目疾乞归,卒后赠太…[详细]
李氏宗祠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绣惠镇茂李村村南,于清咸丰初年(1855年)创建,距今已有140余年历史。根据建筑柱础看,现存的建筑体应为清代。据民国十二年(1923年)修《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元代由河北枣强迁至章丘茂李村。 整个祠堂院落南北长100米, 东西宽22米,分前后两院。前院主要建筑为大门和过厅。硬山顶,上施灰瓦,砖、石、木结构,门上悬“李氏先祠”匾1块。过厅居前后院中间,5间, 面阔12.4米…[详细]
时代:清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该祠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十年,主体建筑面积747.12平方米,自奠基至竣工,历时五载。宗祠建筑为明代徽派古建筑典型风范,简洁的布局,古朴庄重;精致的雕饰,细腻入微,极显徽派古建筑特色。脊顶以特制镂花雕砖压顶,上有十三对剔透麒麟相对而立,两边犄角上翘,直指苍穹,显富丽凝重;外墙皆用双层“三六九”型青砖砌就,坚固之极,四面墙裙嵌以青石座基,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整…[详细]
田口黄氏宗祠口黄氏乃邵武峭山公第十二子福公的后裔。由福州洪塘至安砂逐步发展到清流洞口、田源、田口。田口始祖仁忠公,一度徙居极下,直至十一世孙文光才迁田口,迄今700百余年,繁育了三十七代。后人为了报效祖德筑祠祭祀。据考该祠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年),坐西向东,坐落清流县田源乡田口村,占地400余平方米。尊崇文光为田口肇基祖,祠号“光裕堂”。清道光六年大修一次,门楼石刻浮雕,鳄鱼翘角、气势雄伟…[详细]
梁厝永盛梁氏宗祠位于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系理学家朱熹与挚友梁汝嘉择地所建,朱熹为祠堂题写堂号“贻燕堂”,内设讲学堂;元至志二年(1322)重修;梁氏十四世始祖翰林学士梁恩观回乡祭祖修家谱时筹建;民国十一年(1922),族人又募捐重修;民国期间,宗祠曾作为校舍;解放后尤其是文革期间,宗祠作为仓库使用。改革开放后,于1987年由族人梁敬錞捐款再次重修。建筑坐西朝东,占地6…[详细]
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江山市凤林镇,年代为清。凤里姜氏宗祠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鳳林镇鳳里姜祠弄10号。凤里姜氏宗祠建于明弘治十地年,即1499年。距今已有518年的历史。宗祠坐西朝东,占地面积有1024平方米。正门两边竖立着两面一人高的用青石雕凿而成的精致威武的石鼓。站在鼓边,你仿佛听到明代战争的隆隆鼓角声,又好像听到明代百姓来到衙门鸣鼓伸冤的″咚咚声。姜氏宗祠,由三进二天井,五开间,两看台,两厢房组…[详细]
青云孙氏宗祠位于奉化区萧王庙街道青云村中,在原后堂前(诒燕堂)基础上扩建而成。诒燕堂,建于清晚期,民国庚午年(1930)孙鹤皋筹资在其南面和两侧分别添建门厅和两厢,形成四合院式建筑。占地644平方米,硬山造。正殿三开间,明间进深五柱九檩,五架抬梁带前双步后单步。门厅三开间,东西厢房各五开间,均为单檐二层。藏书楼及议事厅位于孙氏宗祠大门外东西两侧,为孙鹤皋筹资扩建孙氏宗祠时所建,由上海孙裕生营造厂建…[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详细]
涧峰徐氏宗祠及余氏宗祠位于衢江区莲花镇涧峰村,2017年1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初(1573-1722),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84.6平方米,建筑面积527.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前厅、中厅、后厅,大部分保存望砖。歇山式门楼,门厅有戏台,明间抬梁式结构带后双步前单步,柱头置有斗拱,次间为穿斗式。中厅明间为抬梁式前双步后单步结构,次间为穿斗式。后厅明间为抬梁式带前双…[详细]
后山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始建于清晚期,与张氏宗祠共同体现了张氏宗族曾经的繁盛。张氏支祠其坐北朝南,前后两进一个天井,建筑面积525.18平方米,保存较好。门楼上部以额枋形式用砖雕包砌突出“张氏支祠”四个大字。砖雕构件共六块,由二龙戏珠、九狮滚珠遍地锦、迎送图等图案组成,是整个支祠建筑中最为精美部分。宗祠门楼高大轩昂,加之门前的石狮、台阶,凸显出庄严凝重之感。前檐墙以…[详细]
德锦汪氏宗祠坐落在绩溪县伏岭镇德锦村村中央,建于清中期,清晚期进行了重修,2014年10月开始动工维修,现已基本完工。汪氏宗祠总占地面积为357.1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9.11平方米。汪氏宗祠由下堂、寝堂、偏屋、披廊组成,下堂与寝堂间设天井,天井两侧为庑廊,由北山墙中设门进入,门楼上 书-有“越国世家”字样,披廊与偏屋间设内院,由披廊前檐墙设大门通往,此大门为主入口,此门楼上 书-有“汪氏宗祠…[详细]
衡南王氏宗祠王氏宗祠位于衡南县栗江镇大渔村,始建于北宋嘉裕六年(1061年),时称崇本堂,是我省保护规模最大、最完整、最具南方典型、最有艺术价值的明代风格古建筑。元代毁于战乱,明永乐时进行过大修,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先后六次维修和扩建,原名“楚南第一家”,明永乐十二年(1441年),衡州知府史中奉旨改为“衡阳第一家”(清嘉庆乙亥年仲冬重刊)。全祠由正堂、左右祠阁五栋联为一体,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详细]
杨氏宗祠坐落在潘市镇侧树坪村,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宗教祭祀建筑,历史悠久,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宗祠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信息,是集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杨氏宗祠自清代起就承担着兴办教育的重任,反映出当地民众渴望知识、崇尚文化的美好品德。它不仅承载着人文历史、民俗民风演变的丰富信息,也支撑着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对保持文化传统的信念和希望,并见证了废除科举这一重…[详细]
邹堂郑氏祖祠俗称“始祖祠”,位于揭阳空港经济区地都镇乌美社区,于明朝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建成,是邹堂郑氏之11世祖郑旻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的。郑旻是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进士,授官兵部主事,曾任贵州布政司、四川按察等职,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有口皆碑。其祖祠几经焚毁再建再重修,如今依然屹立在邹堂山下,古风依旧。“科第世家”石牌坊坐落在祠外,为二层式石基的三门四柱全石结构,高约5米,宽约7…[详细]
金盆圩镇的李千二古村,这里有一处代表着李氏宗族文化与灵魂归宿的地方—李氏宗祠。李氏始祖李百一,原籍江西泰和县,宋末因躲避战乱带领族人迁居湖南新田,因金盆圩镇地处盆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宜人居住,便决定迁此地,并于元天历二年(1329)组织族人在此始建李氏宗祠。岁月变迁,李氏宗祠几经风雨洗礼,但族人们仍承先志,不遗余力多次维修宗祠。据族谱记载明永乐十五年(1418)李文昇发动族人对宗祠进行了整体重修;…[详细]
柳岗王氏祠堂位于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柳岗村。王氏祠堂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南宋名臣谏议大夫王大宝为母亲王氏请旨建造的。该祠堂于宋代建炎三年创建,明代嘉靖十三年重修,清代雍正十三年再修,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王氏祠堂总面积约1904平方米,贝灰木架结构。祠堂大门为石结构的双叠楼亭台式,石亭顶端有一太阳形状石徽,顶台中央立有高0.61米,宽0.22米的“圣旨”石牌,因此称为“圣旨亭”。亭门通梁刻“王氏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