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李寨村属鱼台县张黄镇,总人口2016人,400余户。该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业、劳务输出为主,间有餐饮、商贸运输等。该村为著名的孝贤文化之乡。该村民风淳厚,唯孝为先。村头建有德行桥(又称二十四孝桥),石刻二十四孝图于其上,行人过此,多有驻足。村西古民居号称孝贤文化大院,于2004年投巨资修葺为国内知名的敬老教育基地,内设研讨创作厅、孝文化展厅、红色文化展厅、农家书屋等。有专门的孝评审组委会,举办孝贤之家、孝贤之星的评选成为常态。村里成立孝互助教育基金会和孝互助发展基金会,真正实现幼有所学、老有所养。该村被省内各有关单位指定为孝贤文化创作、品德教育、孝道教育基地。被各级政府授予孝贤民俗文化村、敬老模范村、百孝村、示范村等称号。该村事迹
鲁隐公观鱼台位于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是春秋时期棠邑治所。公元前718年(春秋隐公五年),鲁隐公在武棠亭观鱼。现遗址面积1.2公顷,南北长125米,东西宽96米,高3米。土层为黑花土、灰土、黑淤土。出土文物有鬲足、鼎腿及粗、细绳纹陶器片等。北部断崖处,曾出土商代石器;西北部顶至1.5米处,曾挖出石匣墓,墓中有汉代陶器和汉画像石。1985年4月17日,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6月20日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内有超化寺,座落于武棠亭遗址顶端。始建于864年(唐咸通五年)。经多年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面积缩小近三分之一。2006年重修伽蓝殿,八月十八日正式恢复佛教活动,香火不断,梵音缭绕,游客络绎不绝。观鱼台上现
闵子祠,位于今武台乡大闵村,重建于清康熙六十年;雍正三年钦赐“门宗孝行”匾额,悬挂于闵子祠大殿正中。闵子祠主殿东西长14米,南北宽8米,高12米。重梁起架,雕梁画栋,六根巨大圆柱顶梁,殿南壁为24扇樟木花棂门,殿顶部覆以绿硫璃瓦,巍峨挺拔,系典雅宫殿式古建筑。正殿两侧为磙龙脊暗楼。十年浩劫,大殿被毁,现仅存东西配殿各三间。闵子祠属鱼台县著名古迹,为加强保护管理,2013年3月由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迟墓位于王鲁镇武台村西南20米处.墓暴露在地面为土丘状.高出地面0.8米,周长10米.樊子名须字子迟.春秋末年鲁国人(亦说齐国人)出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丙申春任北樊庄(今济宁任城区南张乡).当地现存有樊三公(樊子六世祖)冢,樊子父亲樊皮等樊氏汉墓群,俗称樊家堌堆.汉代樊迟十一世孙樊宗,樊岩在樊迟墓旁修建了樊庙,樊府,樊林,树碑于墓前,规模可观,历代祭奠.1985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翟氏家祠位于鱼台县张黄镇东大翟村,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11月27日,翟氏家祠被公布为济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梁子祠位于鱼台县张黄镇梁岗村,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12年11月27日,梁子祠被公布为济宁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方与城遗址位于鱼台县张黄镇古城集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棠亭遗址位于山东省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与武台村紧邻,为春秋时期鲁国棠邑治所。《春秋隐公二年》载:“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唐、棠通),又载“五年春,公矢鱼于棠。”杜予注:“高平方与县北有武棠亭,鲁侯观鱼台。”《水经注》日:“方与故城北十里,有高台二丈许,下临济水,时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遗址现高出地面约3米,南北长125米,东西宽96米,面积12000平方米,台的顶端原有超化寺一座,始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于明嘉清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重修过。亭早已无存,仅存伽蓝殿一座和明碑两块。一块为《重修伽蓝殿碑》,一块为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由鱼台县知县张文显手书的《鲁隐公观鱼处》,而碑阴却是清雍正13年(公元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