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 四川省 > 巴中市 > 恩阳区

巴中市恩阳区概况

[移动版]

恩阳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东靠巴州区,南邻仪陇县,西连苍溪县、阆中市,北接南江县。在南北朝梁高祖萧衍普通六年(今525年),始置“义阳郡”,历史上设郡、县时间长达800余年。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政权,先后设仪阆县、恩阳县。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巴中市恩阳区。全区幅员1177平方公里,辖登科、文治、司城3个街道办事处,明阳镇、玉山镇、渔溪镇、花丛镇、茶坝镇、下八庙镇、柳林镇、雪山镇、上八庙镇、兴隆镇、关公镇、九镇、双胜镇、群乐镇、尹家镇15个镇,209个行政村、100个居委会。截至2024年底,全区户籍人口55.7万人,常住人口33.46万人。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6.64亿元,同比增长6.2%。

恩阳历经近1490年的悠久历史,不仅有古朴深厚的巴人遗风民居文化,而且还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红军留下的大量文物遗址,保存有完好的古老街道和革命旧址多处。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是观摩川东北独特民居最佳地。古镇内既有连接川陕的米仓古道,又有通达渝沪的古水码头;既有湖广、江西、福建等恢弘大气雄姿依然的客家会馆,又有义阳山、红梅阁、普贤寺、文治寨、千佛岩、登科寺、白云寺等一大批风光旖旎文化浓郁的游览胜地;既有鳞次栉比的茶坊酒肆,又有风格独特的民居塔阁,无处不在的流风遗韵无不彰显着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千年古镇:历史上的恩阳,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水运相当发达,上通南江,下至重庆,常有几百只商船在恩阳河岸停靠,可见当时的市场繁茂景象。据史载,明清时期,恩阳古镇内常住人口10000余人,并常有3000多商人往来于此,大小商号150多家,盐店19家,饮食店60多家,客栈、茶坊、酒家50多家,商号小贩不下200家,所以这里又是川东北大巴山深处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候,恩阳古镇有三十七条古街,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虽经多次人为和天灾毁损,至今保存完好的古街还有九条。城镇内有四川省规模较大成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面积约0.5平方公里,有古朴的大街小巷38条,记载着历史的82株古榕树点缀于古街巷间,错落有致、层叠弯曲的街市空间与自然起伏的地貌,体现出古镇与自然完美的结合。高高低低的石阶,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路面,延伸出墙面的骑门柜台,低矮的房檐和长长的绣楼,呈现出古镇独特的生活和传统遗风。

老场街是恩阳古镇的一大看点,为明清民居一条街。这条街有居民约50家,房屋以两层居多,为木质建筑阁楼有木质走廊和镂花窗棂。这些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筑,多为二进式或三进式小四合院,门面多为可拆卸的木板门。大户人家有一进两个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鱼缸,后院花园、假山;书香门第则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民居建筑的窗棂皆为方窗,现存窗雕多为蝙蝠,寓意对生意兴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这些窗雕造型美观,井然有序,堪称川东北民间建筑木雕艺术之精品。

古镇吊脚楼,依山傍水建于古镇内邻河的油坊街、姜市街一带,兴建于唐代,盛于明清,全木质结构,整个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少则一层,多则四层。层与层之间有凉梯相连。独特的吊脚楼,以及悬山、歇山式屋顶的相互辉映,形成独具传统的建筑特征,具有浓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这些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中,除了这些民居建筑外,还有文昌阁、禹王宫、武圣宫等代表性古建筑,他们都具有浓郁的川东北民居风格。

红色古镇,古镇的另一大特色是红色。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2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李先念任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模范学校读书。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革命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其他分布在老场街(如:打倒反动的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姜市街(如:工农穷人全体来参加红军维护自己的利益)、大石坎(如:国民党他们-,帝国主义、西欧人进中国)、恩阳乡政府(如: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等地。这些标语会带你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使你受到一次深深的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正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也是一座露天革命博物馆。红军文化为古镇又添了一抹凝重。1932年红军入川,在这里一驻三年,留下了大批红军遗址。1935年红军撤离,国民党政权重建,对红军遗址进行了大肆破坏,现存的遗址都是当地老百姓想尽各种办法保护下来的,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