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溪镇位于苍溪县城西北,嘉陵江上游,距县城38公里,东靠五龙镇,西接剑阁县鹤龄镇,南连浙水乡、亭子镇,北抵昭化区香溪乡,处于苍溪、昭化、剑阁三县交界处,典型的“雄鸡一鸣,三地俱闻”,幅员7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3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3.33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高山寒未尽,谷底春意浓”的气候特征,全镇共辖8个村1个社区,43个村民小组,4351户13352人。
明代中期,鸳溪因佛教寺庙阙子寺香火旺盛而兴市成场,又以地处嘉陵江上游航运要地而日渐繁华,距今已逾500年之久。
鸳溪是一片古韵悠长之地,史料记载,南宋年间,鸳溪是南宋抗金鏖兵的重要通道,鸳溪儿女无畏生死、奋勇抗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历史传说,形成了鸳溪厚重的历史基因。
鸳溪是文脉兴盛之地,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大诗人陆游奉召入蜀途径鼓楼铺(今鸳溪古楼村),留下了著名的《鼓楼铺醉歌》;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乡,熏陶出鸳溪浓厚的文化基因。
鸳溪是生态优美的仙居之地,作为亭子湖库区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嘉陵江最美河段”,有“仙居福地”雅称。
鸳溪的山水养育了以全国道德模范罗玮为代表的优秀鸳溪儿女,孕育出鸳溪人民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道德基因。
鸳溪是人杰地灵的红色渲染之地。这里走出了许多革命先烈,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新庙梁建立苏维埃政权,当地人民筹资出力救护伤员,踊跃参军支援红军强渡嘉陵江北上抗日。1935年3月,徐向前元帅选择鸳溪口作为3支渡江部队之一的红31军渡江地,以阙子寺为渡江前沿指挥部指挥渡江战役,标志着红四方面军正式开始长征,铸就了鸳溪久久流传的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