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名人故居景点介绍

震泽致德堂
  致德堂坐落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塘中市,梅场街34号,与江南名宅——师俭堂隔荻塘斜相对望。兴筑于清宣统二年(1910),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堂主徐簾青为震泽富商,开设米行、丝经行、竹行、寿器店等。清末,他积聚颇丰,为方便经营、生活起见,将米行、丝经行与住宅建于一处。民国年间,徐簾青年事已高,将家业传于其子徐子为。徐子为(1906—1958),青少年时随金松岑、章太炎研习古文,又就读于上海文学院,擅长诗文,喜以诗文传信,曾得鲁迅致信约见,并与柳亚子诗文为友,加入了南社(湘集)。成年后,他热心于地方上的教育、卫生、交通、金融等事业。上世纪30年代,他联络浙江湖州、南浔士绅创办苏(州)嘉(兴)湖(州)长途汽车公司,修筑平(望)南(浔)公路。他先后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民丰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详细]
千灯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灯镇,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卒于山西曲沃,由嗣子顾衍生,从弟顾岩扶柩回昆山千灯故里,葬于祖茔嗣父顾同吉、嗣母王贞孝之墓穴次位,墓前有碑,上刻“顾亭林先生暨配王硕人合墓”;周围有砖砌矮墙,嵌有清石碑各一块;墓南有明皇朝为旌表先生嗣母王氏的贞孝坊;墓后柳树四棵,四周松柏数十株。光绪二十一年(1894年),新阳县知县万厉钧重修了坟墓。民国三年(1914年),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墩瞻仰亭林墓及遗腹遗像,并出资委托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玉等筹建亭林祠。 一九五六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文革”期间,该墓及祠堂曾遭到破坏。一九八四年,江苏省文管会设计并拨款,由昆山市文管会修复该墓及祠堂。一九九七年,昆山市政府拨款……[详细]
锦溪柿园(陆曙轮故居)
  柿园是近代著名画家、围棋国手陆曙轮先生故居,位于锦溪镇古镇区德求堂内,因园内有两株柿树而得名。柿园两字为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所题,柿园主体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缘于主人藏有石涛,《片石山房》古印一枚,又觅得古湖石一片,遂作书斋名。柿园现在是已故陆曙轮先生和他的次子陆家衡先生的书画艺术陈列馆。陆曙轮(1900年——1980年)名纪,字序伦、曙轮,号陆叔子、残道人、柿园老人,昆山锦溪人,生性淡泊,有隐士风,善工诗、书、画并擅围棋,30年代曾作为中国围棋国家队队员迎战日本棋手。绘画师从近代著名画家陈伽庵,又为陆廉夫再传弟子,曾执教于苏州沦浪美术专科学校,所作山水画有元人气息,作品《秋山萧寺图》等曾入选1937年全国美术展。陆家衡,陆曙轮老先生次子,字持平,现为中国……[详细]
郭绍虞故居
  郭家世居苏州,由于家境贫寒,一直租房居住,而且经常被迫搬迁。1927年,郭绍虞在燕京大学任教授后,生活较为安定,也略有积蓄,遂在苏州购下大新桥巷一处建于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养父母安度晚年,并请当时在家乡任教的兄长郭际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则常在假期回苏州看望双亲。该处故居即今大新桥巷13号。据郭绍虞子女回忆:大门外沿河曾有一高大照墙,两旁是下到河埠的石阶。穿过门房,经由弹石铺就的天井通往轿厅,天井两旁砌有白色矮墙。轿厅后的天井也是弹石铺砌,西侧靠墙有一花坛,种有蔷薇、栀子等花木,也有些太湖石。东侧是走廊,廊的外侧有矮墙。过天井是花厅,厅后有一拱门,上有郭鲁卿手书篆体“大富贵亦寿考”六个大字。进入拱门,右侧为方厅,厅内方砖铺地,房顶很高,夏季极阴凉。墙的上部有气窗,窗上镶有各种颜色的花玻璃,……[详细]
苏州玉涵堂(吴一鹏故居)
  玉涵堂位于苏州阊门外的广济路上。它为明代吏部尚书吴一鹏的故居,历史悠久,是苏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该古建筑分为三路五进,汇集了中国的各种房间的形态,厅、堂、楼、阁、斋等等。玉涵堂为吴一鹏故居的主厅。玉涵堂的建筑特色明显,它的雕梁画栋,无一不显示出了明代的文化和艺术特色。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2月,玉涵堂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建历经数百年后,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清冷状态。部分危险构架曾被拆除,在古宅的茶厅倒闭后,整座建筑群更是伤痕累累,危机四伏。苏州市把修复玉涵堂作为政府2003年的实事工程,在修复与部分重建的规模工程量来说,是解放后苏州历史上少见的。修葺后的吴一鹏故居建筑群落为四路五进。除主厅玉涵堂为明代遗构,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筑。东路建筑为桃花坞木刻年……[详细]
顾颉刚故居
  在平江路悬桥巷里,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风景秀丽的园林——宝树园。宝树园始建于明代,是归湛初所建,与惠荫园同属一个主人,而今宝树园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位置上,现在是一条僻静的小巷,叫做顾家花园。顾家花园4号和7号,是极其普通的苏州民宅,与这条小巷里的其他门户没有丝毫特别之处。就是在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学者顾颉刚先生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顾颉刚先生的先祖原来是唯亭镇上的耕读人家,在明朝万历年间迁居到苏州城里,“从此我家是城里人了,虽然家庭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然生活方式却由富农而转为市民,这是我家第一次大转变。”这是顾颉刚先生自己对顾家历史的陈述。顾氏先人曾经在城里先后造过七处园林第宅,规模都不算很小。起初属于归氏的宝树园,也成了顾家的产业,由于年代久远,其中的转手和易主,究竟发生了怎样……[详细]
木渎沈寿故居
  沈寿故居位于木渎镇山塘街中段,沈寿是清末有名的“刺绣皇后”,曾在木渎山塘街外婆家度过她的童年生活,并在那里跟着胞姐沈鹤一穿针度线,学习刺绣,开始她的艺术生涯。沈寿故居原本是明代李氏小隐园。乾隆初年,由弘饮山房主人徐士元购得,并进行扩建改造,遂成前宅后园布局。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又将东园卖给了陈家。陈家有个外甥女沈云芝,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刺绣皇后”沈寿。木渎镇利用修复后的弘饮山房东园办起了“沈寿纪念馆”,既增加了山塘街的旅游项目,也是对苏州传统刺绣技艺的发扬光大。沈寿故居大门与弘饮山房比肩而立,门头挂有一块由华人德先生题写的“沈寿故居”匾额。走进故居沈寿纪念馆,大厅正中立有一尊沈寿的汉白玉半身像,但见但眉清目秀,温文尔雅,胸前别着圆形勋章。身后屏风上挂着一块“懿旨嘉奖”横匾,上有题跋:钦……[详细]
沈柏寒旧居(沈宅)
  沈宅是甪直古镇保存完好的豪华宅第,同盟会会员、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处甫里八景之一的“西汇晓市”之间,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铺的特色。沈宅原建筑面积为3500余平方米,现修复开放的为其西部,约1000平方米。沈氏原为富豪,房产广布,清末民初以来,俚语“沈半镇”就广为流传。沈柏寒,甪直人,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沈柏寒是沈家长子,其祖父特别疼爱他,从小就得到名师的指点,打下了旧学根底,21岁时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在日本,他学到了新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并且开拓了视野,23岁,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了严重纠纷,沈柏寒只得辍学回家,回到家乡,他痛感古镇风气的闭塞,认为必须启迪民智,于是确立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把甫里书……[详细]
苏州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位于葑门内十全街,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养谿、雪生,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曾参与发动云南重九起义,后又参加二次革命和-运动。一度出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代总理等职。早年担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和总办时,与朱德同志有师生之谊,1920年奉母移家苏州,卜宅葑门十全街。1923年脱离军政界,1925年起定居苏州。寓苏期间,收集乡邦文献、金石碑文,从事文物古迹的考察和保护,并参与修纂《吴县志》,担任吴中保墓会会长,对苏州地方文化事业及文物保护工作贡献良多。1931年后在苏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并为抗日阵亡将士建墓立碑。他的爱国行动为后人所敬仰。1936年为营救救国会七君子多方奔走。1937年七君……[详细]
陈去病故居
  陈去病故居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故居浩歌堂面阔三间,1920年此屋落成时,陈去病适阅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会,将新屋取名为“浩歌堂”。浩歌堂是陈去病会客之所,堂中原悬有……[详细]
洪钧故居及庄祠
  平江路悬桥巷27、29号桂荫堂,为清代苏州状元洪钧故居。桂荫堂,为洪钧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一处苏州古城目前保存较好的清末苏州状元故居,对研究清代建筑和苏州人文历史都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现洪钧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馆,展出数十位在历史街区出生或生活过的名人事迹和相关物品,开设了中国科举制度展和“金榜题名”互动区域,现代人既可以了解历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个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轴线,共有七进,前有照壁,依次为门厅、轿厅、花厅、大厅、堂楼、上房、下房。第四进大厅“桂荫堂”已拆除,花厅前庭院内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树也已不存。堂楼与上房连以厢楼和旱桥,末进下房通后门。中路前为洪氏祠堂,亦即桂荫义庄,有门屋和享堂,左右以两庑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详细]
吴梅故居
  吴梅故居,是我国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老先生(1884—1939)的故居。是一栋典型的苏州民居,墙门间北面是一个天井,天井北的二层小楼东屋就是著名的奢摩他室———吴梅藏书楼。墙门间西面也是一个天井,落地长窗后是大厅,厅上有楼,楼又分东西两厢。大厅北是中宅门,其上砖刻“乐居安天”四字系吴梅手书。蒲林巷35—1号,一座典型的苏州民居。红漆斑驳的木门边,“吴梅故居”标志牌赫然入目。吴梅(1884—1939)这个名字,是和昆曲紧紧相连的。二十世纪初,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收藏戏曲典籍的吴梅为拯救振兴昆曲所作的努力堪称他对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吴梅老屋本在滚绣坊,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成年后的他靠着“授徒东吴”的薪资购得蒲林巷厉氏破屋开始重建。1911年,新屋……[详细]
袁学澜故居
  “双塔影园”位于苏城官太尉桥的西堍,是清代著名诗人袁学澜的故居。该园宅占地四亩余,是一处具有三百年历史的苏州传统园林古宅。站在官太尉桥上向袁学澜故居院内张望,只见一片粉墙黛瓦、飞瓴翘角、树木掩映、重重院落。袁公又名景澜,字文绮,号春巢,嘉庆至光绪年间人(1803—1894年)。世居苏城东南尹山乡袁村,家素封,饶有田宅。年少苦学,补诸生,乡试却屡不第,居家着书课子,暇或朋友觞咏。咸丰二年(1852年)袁公购吴门官太尉桥冷香溪畔卢氏旧宅,奉母迁居城中。因园宅西南毗邻双塔,名以“双塔影园”,并撰“双塔影园记”序其始末。袁公诗文,脍炙人口,着声吴下。所著《吴郡岁华纪丽》为记岁时苏州风土人情节令时俗之作,《南宋宫词》、《姑苏竹枝词》、《苏台揽胜百咏》等尤为传诵,时人以“诗史”、“诗虎”称之。袁公百年之……[详细]
徐达源故居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等佳句脍炙人口,流传颇广。吴琼仙逝世后,《写韵楼诗集》予以刻印面世,当时诗坛不少名人为其题咏,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详细]
王皋故居
  王皋作为三槐堂三沙王氏“南渡一世祖”,到苏州落户扎根,繁衍后代,延绵不绝。世称三槐堂王氏“南渡始祖”。 苏州现有三槐堂王氏中沙支管理委员会。2017年是三槐堂始祖王旦逝世1000周年,山东莘县明年举办第十三届世界王氏大会,天下三槐王氏将在山东聊城群贤堡寻根问祖。王皋祖籍正是山东大名府莘县。苏州太平桥王宅燕翼堂修缮为王皋故居,苏州王氏也能在江南水乡寻根问祖。苏州“三槐堂”旧址:其一,“阁老基”,即王皋故居遗址,现名“净土庵”,座南朝北,位于太平旺巷村,东面濒临阳澄湖,举目烟波浩淼,芦荡摇曳。门前便是一条直通阳澄湖的河道,古名荻溪,河上有一座凤凰桥,主要构件多为褐红色武康石,石梁上镌刻有铭文,西面书:太原王氏近溪策立,东面曰末岁建凤凰桥,为宋元时期遗物,相传为王皋归隐时建造,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详细]
吴晓邦旧居
  吴晓邦旧居位于太仓市沙溪镇白云路。吴晓邦旧居为西洋式两层小楼,建造于1927年。1927年至1928年,吴晓邦回家乡太仓县立初级中学乙部任教时在此居住。2000年,吴晓邦旧居开放,有吴晓邦生平事迹展。吴晓邦(1906~1995),沙溪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舞蹈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和教育家,曾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第二、三、五、六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党组成员等职。吴晓邦青少年时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积极参加爱国进步活动。1938年1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1945年6月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后在晋察冀军区、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教授舞蹈。194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史沿革:2006年被列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存情况:吴晓邦故居是一幢双层欧式建筑,房屋……[详细]
苏州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故居位于苏州市锦帆路38号。章太炎1932年起多次来苏州讲学。1934年,购得锦帆路新式洋房一所,定居苏州,在此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章太炎居苏时,正值日本侵华日紧,他多次发表抗日声明,曾北上面见张学良,促其出兵抗日。1936年6月病逝于苏州寓所,灵柩暂放在章园的防空洞内。1955年4月灵柩迁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下。章太炎故居当年被称为“章园”,西式花园洋房,大门朝南在体育场路8号,后门朝西在锦帆路。南部前院为南北两幢西式楼房,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为章太炎当年藏书、著述、会客和生活起居之所,外观立面是中西合璧式建筑,清水砖墙,青平瓦屋面,大门柱子仿罗马式,木门窗既有苏州传统建筑风味,又有国外洋房气息。北部后院国学会遗址建筑已拆除,改建平房五间,为章氏后裔所居,现有章太炎衣冠冢,碑镌……[详细]
蔚文堂(范烟桥故居)
  蔚文堂(范烟桥故居)位于漆字圩范家埭,坐西朝东。是范葵忱(范烟桥父亲)与范剑英的祖传房产。清代早期所建,共有房屋四进34间636平方米。蔚文堂是近代名人范烟桥出生、生活和学习之所,故也称为范烟桥故居。蔚文堂的四进房屋都是3开间,第一进中间是墙门间,方砖铺地,6扇竹丝墙门对外;第二进平房东面有轩,轩内用硬木弯椽,月梁及月梁下有花纹木雕;第三进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南厢房有楼,对天井是老式落地长窗或半窗;第三进也是三楼三底两边带厢房,北厢房有楼。在一、二进的南面还有小的二楼二底和2间平房。天井里用花岗石的石板铺成,天井东有普通门楼,门楼上未见文字和雕刻。不少窗可以看出制作时是用蛎壳透光的。在抗战前蔚文堂房产归范葵忱与范剑英远房叔侄共有,抗战期间范葵忱将同里的房产传给了四子范系千。1956年蔚文堂……[详细]
唐纳故居
  从胡厢使巷东首的仓街向西,行不足百米,就是唐纳故居。苏州人从来不这么称呼唐纳故居或者叫唐宅,而是叫马家墙门里的马家少爷。唐纳,其实并不姓唐,大名骥(季)良,1914年出生在胡厢使巷的“马家墙门”内。这位20世纪早期的苏州才子,因三十年代在上海报界撰写影剧评论而蜚声文坛。今天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他与当年中国政坛上生杀予夺的“红都女皇”一段生死恋情。可能唐纳自己也没有想到,那个叫蓝苹的青岛女子,会如此强烈的影响他的一生,遮盖了他一生其它有光彩的部分,以至于后来他只能去国离乡,客死异域。今天的故居是2003年10月,由苏州市文管办正式挂牌的。而此前,故居一直散住着各色居民。老宅中路主轴线前有石库门墙,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后花园。中路两侧为备弄。备弄以外为东、西二路,以及东西花厅、画室、书……[详细]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纪念馆坐落在历史文化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汾湖镇黎里古镇上,东邻上海,北接苏州,南连浙江,太浦河穿过古镇,东西两头连接着巨浸分湖与京杭大运河,“318”国道及“苏同黎”公路纵横交错,“苏嘉杭”、“-沪”高速在黎里均设有出入口,交通非常便利。柳亚子纪念馆,是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优秀建筑,又是一处近现代的重要史迹,原为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私邸,落成于1780年之前,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备弄深达92.9米,占地面积2603平方米,建筑面积2862平方米,101个自然间。现存的三座砖刻门楼,高大气派、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1922年,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了这座深宅大院,这里就成了一代诗人会见四方爱国人士、议论国家大事、《南社丛刻》、撰写爱国诗词文章的地方。19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