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浚县旅游

浚县旅游景点介绍

临河故城
  临河故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城东北约35里,善堂镇东南约5里处。遗址较周围地势低出2-3米,遗址中间有几条南北走向的低洼沟。偏西部有高台两处,群众传此处为“大堂”、“二堂”。大堂位于店上村东北500米,二堂位于湾子村东北500米,遗址上种有庄稼,村民将田间捡到的砖块、瓦片、陶片、瓷片等堆积在地头,从中发现有许多汉、唐宋时期的遗物。临河县系隋至宋临河县故城。北魏永安元年(528)分黎阳县置东黎县,属司州黎阳郡。北齐年间(550—577)废。隋开皇六年(586)于原东黎县置临河县,属卫州。唐至宋先后属黎州、澶州、相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没入黄河水患,城废。临河故城遗址是一处历史悠久,遗物丰富的古城遗址,为研究黄河故道文明史、临河城的建置沿革及古代经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白寺村古民居
  白寺村位于浚县县城西9公里火龙岗上白寺山东部山坡,东临共产主义渠,南傍明代长丰渠,居山傍水,风景秀丽。白寺村于2016年12月第四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村寨内至今保持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古朴风貌。大量青石砌筑的传统民居集中连片,随山坡地势而建,从山麓递进山顶。院落多为石砌四合院,临街建有过道门楼。房屋建筑形式为一层或两层不等的硬山式灰瓦顶,另有少量平顶房屋分布其间。建筑用材多为青石,局部配少量灰砖,许多房屋建造工艺精湛,主房门头石题词考究并附落款。山墙墀头雕刻精美,大户房屋还有五脊六兽脊饰装点。其中有15处保存相对完好、具有代表性价值的民居院落和单体建筑。民居院落7处:张问德老宅、杨维忠老宅、张成海老宅、杨勋老宅、杨国正老宅、李世春老宅、杨利伟老宅。单体建筑8处:张丙才老宅北楼、刘家大院东楼、……[详细]
高真观三清殿
  高真观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新镇镇大屯村马行。据观内遗存文物和碑文知,此观始建于宋金年间,为道教全真派北七真人、万乘国师丘处机栖身之所。观以真人得名。高真观坐北向南,原观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殿宇楼阁40余间。建国后,高真观被学校占用,大部分建筑在1971年被拆,仅留三清殿得以保存。2002年8月,浚县人民政府公布高真观为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高真观院落东西宽58.60米,南北长100米,占地5860平方米。遗存建筑三清殿位于观中部,建于1米高平台之上,为四梁八柱单檐歇山九脊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殿顶覆黄绿相间琉璃瓦,歇山垂檐板镶挂不同琉璃浮图构件,九脊上鸱吻走兽和骑凤仙人,姿态各异。檐下斗拱重叠交错,结构精巧。殿内彩绘装饰,雕梁画栋。高真观历经元明清三朝多次修葺,使这一宫观在建国后仍金……[详细]
4、浚县古城 AAAA
浚县古城
  浚县古称黎阳,西汉置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景区古意犹存,现存浚县古城墙、文治阁等古建筑。浚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大部分位于古城内,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0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11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5处,优秀历史建筑单体及院落44项,重要城市历史环境要素及遗迹、遗存13项。该项目的策划、规划、开发坚持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对河南省乃至全国其它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保护工作起到借鉴作用,前景十分看好。2019年12月6日被评为国家4A级景……[详细]
石佛寺造像碑
  石佛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浚县,始建于北齐,2006年11月14日,石佛寺造像碑入选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详细]
黎阳故城遗址
  黎阳城遗址位于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河道村。年代为西汉至北宋。考古工作者对与黎阳仓关系密切的黎阳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调查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发现了黎阳城城墙、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并采集到大量汉代至隋唐时期的陶瓷器物标本,尤其是隋唐时期的瓷器标本较为丰富,器形有碗、盘、豆、杯、执壶、罐等重要遗物。2012年5月,又对涉及黎阳城的相关调查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在距黎阳仓遗址东约600米处,首次确定了黎阳故城的范围和位置,明确了黎阳仓与黎阳城的相对位置关系。现已查明与黎阳城有关的遗迹有城墙、护城河、夯土台基、排水设施和道路等。初步探明黎阳城城池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800米,面积近200万平方米,与文献记载中黎阳仓在黎阳城西南的地望完全吻合。黎阳城遗址的调查与勘探,为佐证文献记载中的黎阳城与……[详细]
西街村传统民居
  西街村传统民居位于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年代为清。西街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西街村在元代已现雏形,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西依交通要道大运河(卫河),南有供人祭祀的浮丘山,村内“古时官道”纵横,600年来,该村一直是浚县的行政、经济、商业、文化中心,为浚县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村内传统建筑数量庞大。文庙、王爷庙、浮山寺、白衣阁等祭祀点繁多;明城墙古遗址、古井、运河码头等景点星罗棋布;“岁寒双秀”、“云溪燕语”等奇景被列入浚县八大景,百年以上古树名木有10多棵;另外,村内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日前,该村被评选为全国传统古村落。11月1日,记者深入该村感受厚重历史。最具地方特色的南山街现存古民宅26处在西街村的诸多街巷中,南山街最具地方特色,可谓“五……[详细]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位于浚县屯子镇原厚村。年代为1940年。 中共卫西工委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卫西指河南省卫河以西、平汉线以东。现河南浚县、汤阴、淇县、淇县、汲县、延津五县。约4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抗日战争时人口120余万。卫西是是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冀鲁豫、太行两大抗日根据地的咽喉地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党政府兵败如山放弃华北,华北地区一度出现政权真空状态,随后形成日、伪、顽、匪、会20多股势力割据。1940年,日军“五五”大扫荡后,日军除控制平汉线沿线地区外,又扩展对抗日根据地区域进行网状分割。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1940年10月,中共冀鲁豫区二地委决定在战略上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组建中共卫西工作委员会(简称“卫西工委”)。挺进到敌人的心脏地区,扩大中共势力范围……[详细]
大伾山古建筑群
  大伾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文物古迹荟萃。唐宋以来,历代寺庙亭阁星罗棋布。现存古建筑群9处,王阳明、王铎历代名人摩崖题刻460余处,古柏426株,新建景点4处。山门在伾浮路东端大伾山西麓,为仿汉阙式,面阔16米,高9米,山门座东向西对称分布,两端为仿汉石阙,两层单檐平顶,中以敞廊顶相连。坊额悬挂书法家罗工柳书“伾山仙境”横匾。山门前为三级月台,月台南北均有马道。大伾山山门建筑气势宏伟,游人对其叹为观止。百猴路百猴路是大伾山景区内从山门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因路两旁青石栏板和望柱头均雕有形态各异的猴子,故名。浚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为弘扬民间艺术,于1986年创建了百猴路。自山门至大伾山广场,长195米,宽5米。7级,162个台阶。水泥路面,青石栏杆。254根望柱和250块栏板上雕刻……[详细]
常仙甫故居
  浚县国防教育基地—常仙甫烈士故居,位于浚县屯子镇裴庄村,是著名抗日爱国志士常仙甫烈士 一生从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活动和牺牲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存的两间瓦屋,是“中共卫西工委”的办公旧址及地下党有关领导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室内现存木桌、木椅、木床就是当时使用的家具。瓦屋前面原有三间堂屋和三间西屋,均为普通瓦房(已拆除)是常仙甫故居的组成部分,为常仙甫生活、工作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常仙甫故居先后被公布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国家政协又将常仙甫故居列入《名人故居》。……[详细]
浚县恩荣坊
  浚县恩荣坊年代为明,位于浚县卫贤镇,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当地人又称“牌坊摞牌坊”。1963年6月,浚县恩荣坊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三间四柱五楼式的青石建筑,就是恩荣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是当时的皇帝为了奖励孟楠家一门三进士而赐建的牌坊。牌坊共分为七层,第一层刻的是“二龙戏珠”;第二层刻着四个大字“龙章宠锡”,就是圣旨恩赐的意思;第三层刻的是“八仙庆寿”;第四层刻有一行字:“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孟含霓就是孟楠的父亲;第五层是“竹林七贤”图,说的是在魏晋时期七个有名的文人:稽康、阮籍等人,在山林中饮酒作诗的场面;第六层刻一行字:“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最下面一层坊上,刻的就是孟楠祖孙三代“衣锦还乡显荣故里”的情景。在……[详细]
浚县天宁寺
  天宁寺座落于大伾山东山腰,始建于北魏(386—534年),以后历代曾数次重修。天宁寺历史悠久。元代以前,天宁寺名大伾山寺,座西向东。明代始称天宁寺,改为座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为原座向。现有殿宇30余间,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道光间建山门5间,门额横书“天宁寺”三字。门前是平台,台下有“七十二磴”,系登山石阶。石阶两旁的地下曾出土东晋时期的石雕狸羊一对(现存河南省博物馆)。天宁寺现今的布局为东西南北相交的“十字”形。东为正门,内塑“哼哈”二将。南为地藏殿,北为天藏殿,殿内原塑四天王像。中院南北为厅,系禅林僧舍,西为藏经阁。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2丈,分两层,宏伟壮观。阁顶用各色琉璃瓦砌成饰纹图案,古朴端庄。阁内原存藏经6053卷,1949年移交平原省,……[详细]
陇西尹公浮屠
  陇西尹公浮屠 唐 浚县 陇西尹公石塔,也称尹公浮图,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大赉店镇原浚县西北二十五公里,座落在大赉店乡大八角村南原真武庙遗址上,现移至浚县浮丘山碧霞宫院内,即迁到浚县博物馆。 石塔建于唐天宝九年(751)。为方形七级密檐式石塔,高约四点五米,由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最下方形塔座,四边雕佛龛、狮子、覆莲、兽头和伎乐飞天。方形塔身,七层叠涩檐。最下一层南面辟门、门楣、门额均有雕刻,塔心室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四角雕龙柱,塔背面亦有龛,内无雕像,龛外雕二龙、人物和题名等。上方刻《陇西尹公浮图铭》。其上各层均雕有佛龛。最上部为宝瓶状塔刹。一九六三年六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浚县烈士陵园
  浚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年,占地面积14亩。位于风景秀丽的4A级浮丘山风景区东侧,陵园整体建筑座南向北,居高临下,结构严谨,庄严肃穆,烈士陵园现有革命烈士事迹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亭、革命烈士骨灰堂、革命烈士公墓、抗日英烈纪念碑群等建筑,安葬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越自卫还击战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国捐躯的烈士63位。安葬、记载着携手并肩抗日的爱国将领姚江泠将军和姚步霄同志;早期追随孙中山寻求民主正义的省议员张宗周;中华著名英烈常仙普、王舒苗;抗日英雄朱自谨、魏焕然、李明德,浚县著名英烈耿连峰、刘志成等烈士的遗骨和英勇事迹。每年自发来陵园瞻仰、参观、学习的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超过1万人。烈士陵园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地展现了浚县人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已成为党员干部了解……[详细]
浚县千佛寺石窟
  从残存碑刻和清代碑记考稽,千佛寺当建于胜唐。因寺内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余,故称千佛洞。内供三世佛,仰覆莲花须弥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间的题词,洞口有书法家程淓题佛国二字。洞前有卷棚顶拜殿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约4米,面积150平方米,南北两端凿石阶数级。供游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横额书即武当三字。石峰巅有旧庙一间,内讫真武。千佛寺石窟历史悠久,为我国石窟艺术瑰宝。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郭沫若同志亲笔指示,要保护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与大石佛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浚县文庙
  又称孔庙、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于县衙东。明、清各有扩建,规模逐渐宏大完整。文庙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紧凑。门前墙上嵌有以应文武-至此下马石碑,以示尊孔。头门之内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内生一径尺榆树,俗称槐抱榆。院正中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贤诸牌位,东西廊房内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大成殿和廊房建筑规模宏大,式样古朴,庄重大方。为浚县著名古建筑,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浚县阳明书院
  系吕祖祠建筑群之部分,院内有三丰啸台为明初太极拳创始人之一张三丰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珑,完整无损,坊横额一面书到此心清,一面书引人入胜。东门面对陡壁悬崖,摩崖题记遍布其间,诸如旧地重游、瞻彼淇澳、千仞岗等等,内容丰富,字体苍劲隽秀。崖下有一长方形水池,入夏积水于此,明丽如镜。据云: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虽小且水流时断时续,后干涸而泉绝。院内古柏参天,诗词歌赋之碑碣林立,颜、柳、欧、赵各具风格。北墙壁嵌有刘德新书之似瀛洲硅刻。院内存有王守仁(号阳明)的大伾山赋,大伾山诗和王阳明画像碑等石刻。故后人称之阳明书院。……[详细]
浚县龙洞
  又名西阳明洞,在大伾山东丰泽庙内,座西向东。面阔三间,门额横书龙洞。龙洞叱祥云是黎阳八景之一。庙内石壁上有三个天然洞穴,上洞较大,口径1米。中洞口径0.5米,下洞最小。洞穴四周雕刻蟠龙五条,故名龙洞,蟠龙形象生动,呼之欲云。庙内珍存碑碣很多,宋乾德五年(1051),西阳明洞记,载龙洞叱云事。康显侯告碑刻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记述宋徽宗敕封龙洞为康显侯之事。2001年,与龙洞一起被公布为国保单位。……[详细]
浚县兴国寺
  太平兴国寺(简称兴国寺)坐落于浚县大伾山,其寺名是北宋皇帝赵光义以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赐封的,如今它至少有1030岁了。和其他的皇家寺院相比,太平兴国寺犹如隐居的高士,深沉清寂。庙宇犹如山林的眼睛,-出山的意韵、山的文化精神。一座山,因为有了庙宇,更显山林的静谧与辽远。林立的庙宇道观给大伾山增添了几多神秘。我走在清晨雾霭的山间,感受着独自行走的乐趣。和大伾山古庙会的喧嚷相比,今日归于沉寂的山林是沉静的。我正与那些零星的游客一同走进这早春的大伾山画卷……拜访太平兴国寺沿着大伾山东侧半山腰的砖铺山路,你可看到背倚山崖、坐西面东的太平兴国寺。高高台阶上的兴国寺山门,面阔三间,红漆木门,为清代建筑,据说是地藏殿改造的。红色匾额上为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亲笔题写的寺名“太平兴国寺”。山门内供……[详细]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
  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丕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及其附近。摩崖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摩崖大佛依山而凿,面向黄河,通高21.33米。大佛为坐式弥勒大佛像,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的意思)。摩崖大佛附近,现存历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块,包括北魏石兽,唐代“大山铭”、千佛洞石窟、王阳明的《大任山诗》等。摩崖大佛及石刻大体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原样的大佛像,同时也保存了北魏到明代大量珍贵的石刻、碑铭和石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1年6月,大丕山摩崖大佛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