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旅游景点介绍

陈华墓群
  陈华墓群位于霞浦街道西北部乌石岙西侧山包北坡,为山间坡地地表灌木丛生。1991年12月,1993年6月和9月配合基本建设,先后进行三次抢救性发掘,发掘古墓葬21座,其中西汉墓2座东汉墓19座,既有砖室墓又有土坑墓,出土陶罐、陶鼎、铜镜、铁剑等文物。分布在东西长700米南北宽100米的区域内面积约70000平方米。1993年被核定分布为北仑区区级文物保护点。陈华墓群保存一般,先后三次发掘既有利于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又极大丰富了北仑博物馆馆藏。……[详细]
菖蒲山烽火台
  菖蒲山烽火台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镇昆亭村西北侧海拔465.8米的炮台岗山顶。站在山顶,能清楚地俯瞰梅山港、象山港和佛渡水道水面,可以看见东南方虾腊烽火台和西侧东岙山烽火台。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6.6米,下边长 7米,残高1.8~2.5米;用乱石垒成,台面中部内凹。墙体规整,台面平坦,除西侧角略有坍塌外,保存较完整。据历史文献记载,该烽火台隶属昆亭寨城,很可能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详细]
穿山烽火台遗址
  穿山烽火台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西北侧海拔94.6米的炮台岗山顶。站在山顶能清楚地瞭望金塘水道、穿山港和大榭岛的敌情,与后所城西的瞭台山近在咫尺,也可看见西南方东岙山烽火台。占地8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17.4米,下边长19米,高4米。用块石垒砌,台面中部内凹。现大部分已坍塌,受损严重。据历史文献记载,该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通过穿山烽火台昼烟夜火,与东岙山等烽火台的互相接应,可以方便地相互传递穿山半岛南部和北部的军情。穿山烽火台虽然总体保存较差,但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军民不畏--、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慈岙烽火台
  慈岙烽火台位于北仑区春晓镇民丰村北侧海拔328.1米的炮台山山顶。据初步考证,该烽火台约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当时属大嵩千户所,称慈岙烽堠,明代为大嵩千户所所辖八烽堠之一。清代沿用,归昆亭汛所辖三汛地之一——慈岙汛直辖。该烽火台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下边长5.6米,残高0~1.7米。用乱石砌筑,台体大部已坍塌,除西南侧墙体保存相对较好外,总体保存较差。台北面有平面略呈曲尺形、用乱石垒砌的残墙痕迹,周围散落有明、清不同时期的砖块,应该是当时所建的寨楼或营房遗址。该烽火台是明清时期郭巨、穿山、大嵩等地相互传递军情的枢纽烽火台,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军民不畏--、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大本堂陈氏宗祠
  大本堂陈氏宗祠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杨岙村村委会南,门牌编号杨岙195号,建于清代末期。该建筑坐南朝北略偏东。前进正房为门房五间,硬山顶平屋,梁架抬梁穿斗并用,明间左右侧缝四柱五檩,余屋皆五柱五檩。后进正房五开间,屋面为硬山顶,前廊为双步廊,卷棚顶,梁架抬梁穿斗并用,明间左右侧缝五柱九檩,余屋为八柱九檩。在明间及左右稍间后里金柱与后檐柱间建有木制阶梯,上安放陈氏先人牌位。明间有匾堂名大本堂,左右前金柱与后里金柱上镌对联分别为“三迁来盤谷泽被分支,一派溯姜山典留大本”和“乃颂曾孙有庆祀隆盤谷千秋;所称先祖是皇城接姜山一脉”。左右厢房各三间一弄,为硬山顶单檐楼房与门房转角相接。梁架抬梁穿斗并用。该宗祠保存完整,梁架稳固,状况良好,为村人祭祀祖先场所是村人情感纽带。……[详细]
  东岙山烽火台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春晓镇三山村唤鸠岙东北侧海拔451.2米的炮台岗山顶。站在山顶可以看见东侧的菖蒲山烽火台和东北方的穿山烽火台。占地311平方米,平面呈方形,立面呈梯形。上边长6.8米,下边长8米,高3米。用乱石垒砌,台面中部稍内凹,毁坏严重。台西北侧,可看出有三个用块石垒成的圆形轮廓,直径均约2.8米,很可能当时是用来点燃烽火的。据历史文献记载,该烽火台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通过东岙山烽火台昼烟夜火,互相接应,可以方便地相互传递穿山半岛南部和北部的军情。东岙山烽火台虽总体保存较差,但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军民不畏--、英勇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见证,仍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北仑方氏宗祠
  方氏宗祠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林头方村方家83号。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族人方聪发等建造。宣统年间(1909~1912),宗祠内创办“六桂小学”。1995年重修,2008年复修。该宗祠堂号“六桂堂”,坐西朝东略偏南,占地537平方米,四合院式。共有正屋前后两进、左右厢房各一进,屋顶硬山造。前进门厅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内侧缝梁架三柱五檩,四架抬梁;其余各缝梁架为五柱五檩。后进正厅面阔五间,明间和次间内侧缝梁架四柱七檩,五架抬梁;其余各缝梁架为七柱七檩。左右厢房面阔各三间,明间与次间内侧缝梁架二柱五檩,五架抬梁;次间外侧缝梁架三柱五檩,中柱跟前、后檐柱间设对称双步。正厅内保存有清宣统元年(1909)“六桂堂”木匾一块。方氏宗祠格局规整,保存较好,是北仑区清代晚期宗祠的典型……[详细]
古阿育王寺遗址
  古阿育王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原名阿育王塔寺,俗称“老育王”、“小育王”,据《阿育王寺新志》载:西晋太康三年,山西并州离石人刘萨诃,即僧慧达,求舍利塔,至会稽鄮山,结茅于乌石岙,有舍利宝塔,自地涌出,遂于其地结庐守护,是为寺之创始。古阿育王寺遗址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乌石岙内。目前,古阿育王寺遗址内还存有慧达大师骨塔、塔亭、瑞应亭、涌见岩碑等,占地150平方米,据石刻铭文记载,均为民国十年(1921)重建。慧达大师骨塔、塔亭坐南朝北。骨塔石栏砖椁式,并列六穴。住持宗亮、监院源岌重建。塔碑上有曾熙题“西晋开山祖师利宾菩萨之塔”,利宾菩萨即阿育王寺开山之祖慧达。塔后石亭,面阔一间,二柱三檩,三架抬梁。雕凿工细,正面额题“堵波邃境”,柱联镌:“千山霜叶瘦,万壑雨花肥”塔亭后有弧形围墙……[详细]
福泉山烽火台
  福泉山烽火台位于北仑区春晓镇昆亭村东北侧海拔481.8米的福泉山山顶。福泉山之名,民国《镇海县志》卷首《嘉靖志县境图》中已有明确标注,但在《筹海图编》、《两浙海防类考续编》以及相关的地方志中,都未见该烽火台的相关记载,故其历史命名暂无定论。从构筑类型和特点考察,该烽火台应始建于明代,清代沿用,辖于郭巨所(清时为汛)。其所在位置的视野十分辽阔,不仅可俯瞰《筹海图编•浙江沿海山沙图》中所示的太平岙巡检司、马婆隘、上皇(王)隘、三山隘、崑(昆)亭隘,亦可远眺穿山半岛上的穿山、虾腊等多处烽火台,以及梅山港和佛渡水道水面,军情传递通畅,战略地位重要。该烽火台遗址现残存主副三台。主台为瞭望台,由块石垒砌而成,整体呈梯台形,现存上部边长约4.8米,底部边长约6.5米,残高2.5米。主台西南、西……[详细]
郭巨耶稣堂
  郭巨耶稣堂位于北仑区白峰镇北门村教堂弄2号,据当地村民介绍,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英国籍传教士郭全诚(G•E•Melcalfe) 来郭巨传教需要,买当时黄建生三间平屋为教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翻建成楼房。1958年被民兵征用,1980年3月复堂,2003年重修。耶稣堂坐西南朝东北,占地97平方米,原来应是石地栿弄民宅(已经被改建)的厢房(二间厍头、一间后轩),现为面阔三间、穿斗结构楼屋。明间和梢间内侧缝梁架五柱六檩、三架抬梁;东南首梢间外侧缝梁架五柱五檩,西北首梢间外侧缝梁架六柱六檩。2003年修缮时,明间和梢间内侧缝梁架二层楼板以下改由砖墙承重,东南首梢间、西北首梢间外侧缝梁架全部改由砖墙承重。郭巨耶稣堂是基督徒公会(The Christian Missi……[详细]
胡氏墓园石牌坊
  胡氏墓园石牌坊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嘉溪村夏树山(俗称胡家坟山)南坡。据建筑形制判断,建于南宋,系胡氏墓前石牌坊。该石牌坊方向为坐北朝南偏东20°,青石质,为双柱双枋穿斗式仿木结构建筑。牌坊通高3.72米,面全宽4.3米,间宽2.58米。坊柱呈直棱八边形,柱脚边略作外撇,埋入地基。柱顶有东西向内凹榫口,与上额枋相拼搭。坊下梁的内侧凸雕有两个门碗咀和中间的插锁大门的门登柱碗块。门登柱碗宛如一瓣覆式荷叶,上带一节扭曲叶柄,荷叶呈五曲皱褶状下覆,边沿作三翘弧凸起。牌坊顶部原来还有构件,现已不存。据村民介绍,这里原为嘉溪胡氏墓园,古墓已于大跃进年代被挖取坟石破坏,墓室曾出土志石与一些锈蚀的铜器。该石牌坊是北仑境内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善的一座石牌坊,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南宋时期石牌坊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和……[详细]
132、胡宅
胡宅
  胡宅位于北仑区霞浦街道书院村山下周21-28号,俗称廿条桥胡家,据当地村民介绍,建于清代中晚期。胡宅坐西朝东,占地1173平方米,平面呈“H”形,共有正屋一进、南北厢房各一进,均为穿斗结构、马头山墙、硬山顶、前后重檐楼屋。正屋面阔三间二弄,九柱九檩;南北厢房面阔各七间一弄,包括明轩三间、厍头三间一弄、后轩一间,五柱八檩,中柱跟前、后金柱间设对称双步,后金柱跟后檐柱间设后双步。前明堂,后天井,四周建有青砖围墙。北厢房前廊东侧设有八字大门。胡宅格局规整,总体保存较好,是北仑区典型的清代中晚期宅第民居。2003年被北仑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详细]
  创办于1906年的求精学堂,由煤炭大王谢天锡独资创办。学校历经百年沧桑,群星璀璨,英才辈出,现代书法家、篆刻家沙孟海从在学堂从教,革命功臣沙文球、夏高阳,金融家张章翔,生物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戚正武等都曾就读于求精学堂。学堂之名,蕴含着“求真至善、精进致远”的深远寓意。求精学堂由近代著名的“煤炭大王”谢天锡在梅墟西方寺的原址上精心改建而成,成为了当时鄞东地区独一无二的西式学校,其名声远播于沪甬两地的商界。民间曾有“沪校不如甬校、甬校不如乡校”的赞誉,充分展现了求精学堂在当时的卓越地位。镇海中学的创始人盛炳纬太史,在晚年时曾赋诗《谢君天锡梅墟故乡创设求精学堂已届廿载,赋此以纪》,以表达对谢公创立求精学堂的敬意与纪念。……[详细]
新浦老屋
  新浦老屋位于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新浦社区,据村中老人介绍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原为带左右侧院的三合院式建筑,现有主院正房一进,左右厢房各一,右侧院右偏房一座,正房坐北朝南。正房为硬山顶平房五间二弄七柱七檩。左右厢房皆为硬山顶平房各两间。两厢房檐廊北侧山墙处开有仿欧式拱门。右偏房在右厢房后侧,为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五柱五檩,建筑四周院墙围绕,朝南开门,右南墙中部有一墙门,以条石为框上承砖作门楼,门额上正面背面皆为花卉图案。布局规整建筑用材粗大,保存较好有一定意义。……[详细]
  墓:钟观光墓位于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书院村石灰岙西面山峰东北侧山腰。根据墓碑记载和书院村群众回忆,墓始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钟观光先生1940年入葬。原址在北侧山腰,1965年因生产队平整山地、开辟茶园迁移到此。该墓为钟观光先生和其妻李氏合葬墓,坐西南朝东北,占地12平方米,宽3.3米,纵深2.58米,高2.25米。前面立3件梅园石墓碑,左右和后侧用块石垒砌,中间覆以泥土成尖塔形。墓碑阴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平研究院教授钟观光宪鬯先生墓”一行魏碑体大字。迁葬后,墓本体改动较大,显得较简陋,但墓前侧立的3件梅园石墓碑基本保存原貌。……[详细]
钟观光故居
  钟观光故居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大溟村姚江岸29号、32号至38号,占地1824平方米,由祖传屋和自建屋组成。据当地村民介绍,祖传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坐西南朝东北,四合院式,共有正屋前后二进、左右厢房各一进。前进穿堂、后进祖堂面阔各五间二弄,均为七柱七檩平屋;左右厢房面阔各二间。自建屋建于20世纪初,在祖传屋西北侧,坐西北朝东南,平面略呈三合院式,主体建筑是一座带有西洋风格、面阔五间、五柱五檩楼屋。西侧梢间南侧建有两间厢房,东侧围墙外建有披屋两间,均为平屋。该故居集清代晚期传统民居和带有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于一身,钟观光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和晚年。……[详细]
  徐氏故居依山而建,坐西北朝东南,占地1090平方米,由前后两个三合院组成,上下两层共20多个房间。这里是革命烈士徐建农和徐长海出生、成长的地方。徐建农和徐长海是兄弟俩,从小受革命思想熏陶,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一直在郭巨、柴桥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2年3月,徐建农去柴桥上傅收缴一支土匪部队的枪支,回来路上遭遇国民党伏击,不幸被捕,于4月6日在三山(今北仑春晓)遇害,年仅31岁。同年,弟弟徐长海率部队在撤往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后在柴桥大溟村被敌人杀害牺牲。……[详细]
  大榭革命烈士陵园主要安葬的是1949年8月解放大榭岛中牺牲的烈士。陵园位于大榭黄峙岭中部。曾在1983年、1992年、1995年三次相继进行扩建和修建,现在陵园占地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整座陵园座落于将军山和七顶山之间的一个称为黄峙岭的山谷,陵园坐北朝南,由纪念塔和墓区组成,四周为石砌围墙,长200米,高1米。黑色花岗石三台四面八棱纪念碑高6.2米,底宽3.2米,宽1米,正面镌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刻有“解放大榭岛战斗简介”。纪念碑北侧为墓园,依山势而建,共分四层,中轴线为石质墓道,最底下两层两侧各为10位、9位、有姓名的烈士墓。第三层左右各8位无名烈士墓,顶层东侧为大榭渡海战主功团团长周志诚烈士墓,及一块原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的“渡海第一仗”碑。西侧为洛阳营营长……[详细]
云雩庙后大殿
  云雩庙后大殿位于北仑区柴桥街道河头村庙后13号。坐东北朝西南,占地337平方米,面阔七间,硬山顶。明间梁架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前廊作鹅颈椽卷棚轩,前檐柱施牛腿,上承挑檐枋。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云雩庙又称云雩三公庙,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改建,道光四年(1824)重修,民国六年(1917)里人集资复修。前殿、戏台和左右厢房已毁,现仅存后大殿。2004年河头村曾进行修缮。2013年由柴桥街道出资进行全面修缮,2014年改造成柴桥老味道乡土风情体验馆。该庙后大殿格局规整,总体保存较好,用材硕大,雕刻精美,建筑具有清中期风格,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2013年5月17日被核定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点。……[详细]
东岙山徐桴旧居
  东岙山徐桴旧居位于北仑区大碶街道东岙山村东岙自然村姚家东南侧,建于民国时期,占地2259平方米。原共有西洋风格主楼两幢、传统风格平屋一进、前后花园各一座。现主体建筑尚存朝西主楼一幢、东北侧平屋一间,大门朝西,四周砌有高大围墙,后花园内保留有观景平台、荷花池。2012年至2013年区文物部门对其进行首期修缮,2014年改造成塔峙圃票证博物馆。徐桴(1882~1958),字圣禅,自号北峙塔主人,今北仑区小港顾家桥村人。同盟会员,曾任黄埔军校秘书及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署长等职,后主要从事金融等事业。去台湾后,任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名誉理事长。徐在家乡捐助过枫林小学和庄市同义医院,做过灾年施粥等善事。著有《镇海塔峙圃藏琴录》。东岙山徐桴旧居是徐桴离开大陆前主要的居住场所之一,是北仑区民国时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