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抚州市 > 宜黄县旅游

宜黄县旅游景点介绍

锅底山遗址
  锅底山遗址是一处新晚至商周时期聚落群,是了解环壕类遗址聚落群的分布规律、文化性质及功能布局的典型遗址,是建立抚河流域先秦文化编年序列、厘清樊城堆文化的发展脉络及上、下限问题的珍贵实物资料,为重新认识江西及南方片区先秦时期的文化面貌、深入研究展现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推进早期中国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考古价值。2019年,锅底山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棠阴镇解放村太坪上组东北开放信息:对外开放……[详细]
卓望山森林公园
  卓望山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城南部新车站旁,与县行政中心遥相呼应,海拔158米,立其上,观县城犹如孔雀开屏。宜水、黄水交会于峰下,似白练飘逸东去。山、水、城相辉映,天、地、人相融合,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当称宜黄绝景。卓望山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000亩,分三期建设,一期为卓望塔建设,预计总投资600万元;二期为二黄阁、山门、游步道、广场、停车场、金水桥等项目.……[详细]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
  宜黄革命烈士纪念碑出宜黄县城往南走300米处,有一松柏簇拥,四季叠翠的小山冈,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巍巍耸立在山冈上。碑塔正面8个正楷鎏金大字赫然醒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该县是红色苏区,1926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宜黄潭坊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基层党支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宜黄留下了辉煌的足迹。1933年2月,蒋介石调集5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该县是反“围剿”的主战区,先后在黄陂的蛟湖、霍源和东陂的黄柏岭、草鞋冈消灭了国民党52师、59师和11师,活捉敌师长李明、陈时骥,史称“黄陂大捷”“东陂大捷”,从而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各次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人数共达5000余人,其中英名记录在册的有3280人。为纪念革命英烈,宜黄县……[详细]
黄陂战役纪念亭
  黄陂战役纪念亭位于黄陂镇集镇入口处公路旁,于1986年10月落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两层六角结构,亭高11.6米。拾级而上,亭外正上方挂有当年参加过黄陂战役的老红军、民政部副部长袁血卒亲笔题书的“黄陂战役纪念亭”黑底金字横匾;亭内正中央立着一块宽1米高1.8米的汉白玉纪念碑,正面刻“黄陂大捷示意图”,反面刻“黄陂大捷简介”金字隶书碑文。亭内雕梁画栋,图画精美,内顶中央铸有一个大红星,象征伟大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岁月。 黄陂战役纪念亭现已被抚州市委、市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东陂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
  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位于东陂镇黄柏岭村村口“徐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个厅堂。祠内保留下来的红军文物、红军遗迹星罗棋布。1933年3月下旬,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著名的东陂战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设在此,召开了有高级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朱德同志出席会议。为了纪念东陂战役,宜黄县乡两级政府筹措资金10多万,对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2006年初,红一方面军作战总指挥部旧址被中共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66、谭纶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谭纶墓
  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乡帘前村鹿塘以北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七年,面积约1000平方米,设神道、牌坊、墓堆,祭台踞坡地上。墓址原貌损毁严重,享堂、文官石俑等早年毁弃,后经当地政府筹资修建,谭纶墓基本得以保存和恢复,现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为抚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组成谭纶墓坐北朝南,由祭道、神道、墓体三部分组成。祭道:南端入口处是一对石狮守护的双层歇顶的门楼,砖石镶嵌的祭道约300米长。门楼正额挂有御制的“文武忠孝”横匾,门楼内设亨堂,亨堂里摆放谭纶塑像。神道:约100米长,石牌坊是四柱三门为一组,共三组,中间牌坊比两边的更高更大些。每个石柱顶端均有石雕的狮、马、鹿、象分别对应压座,中间牌坊镶刻“敕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襄敏谭公之墓”巨匾。一条卵石拼花石板路沿左山斜坡……[详细]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
  东陂战役战场遗址——东陂战役战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位于本县东陂乡的西南部的东陂、草鞋岗、黄柏岭、层源、江背、河溪、三溪等行政村和新丰乡侯坊行政时。这次战役发生在1993年3月下旬,-、-、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指挥红军在此一带歼击-“围剿”部队,在草鞋岗、黄柏岭、霹雳山、雷公嵊、笔架山摇篮寨发起猛烈进攻,一天一夜歼灭-11师全部、59师残部和9师1个团,11师师长肖乾受伤逃跑。至今,该地尚留有许多战争痕迹和红军书写的标语。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到草鞋岗拍摄外景。1985年,这带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名声风景点。……[详细]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
  黄陂战役战场遗址——黄陂战役战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位于本县黄陂镇的西南部的黄陂、霍源、大龙坪、蛟湖、拿山、大园、安槎、黄陂镇北部的塘圩等行政村和二都乡上蔡行政村的佛岭、太源、新村以及乐安县的登仙桥、小龙坪等地带。这次战役发生在1933年2月下旬,-、-、彭德怀、聂荣臻、-等率领红军在此一带伏击-“围剿”部队,仅两天时间便歼灭-52师全部和59师师长李明在大龙坪村口被击伤,抬至蛟湖的苦咀坳村死亡。-59师师长陈时骥在霍源到大龙坪之间的螺峰山庙中被俘。至今,该地尚留有许多战争痕迹和红军书写的标语。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摄制反映聂荣臻生平业绩的影片,到霍源、大龙坪、蛟湖拍摄外景。1985年,这带被列为全省第一批名声风景点。……[详细]
太极岩风景区
  太极岩风景区座落在宜黄县二都镇西北2公里处。总面积12.6平方公里。为中国罕见丹霞地貌。太极岩石巩一山耸峙,南北对穿,夸径为40多米,东壁高15米,西壁高40多米,如同一座宏大石桥,东西横架,形成一半月形两层石巩,犹如太极图,故得名太极岩,千年不变。岩石上刻有两枚印章,一章为“马祖法窟”,另一章为“百丈清规”。明代旅游家徐霞客谓之:“东西横跨,若飞梁半天,较贵溪石桥,高与大俱倍之。”巩下结寺,四周十八山峰各具形态,有“十八罗汉拱如来”之说。该景区共分三部分:一是以鲤鱼湖为中心的水上游乐区;二是以石巩寺为中心的佛教景区;三是以太极岩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此外,还有钟鼓齐鸣、铁牛推磨、双蛙出土、金钟盖龟等景点。在太极岩下有一千年古寺——石巩寺。此寺建于唐代肃宗(公元756——761)年间。由被佛教……[详细]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
  仙洞王安石读书堂位于宜黄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仙岩山。苍松叠翠、陵波连绵,丛林深处,有一通体紫色大岩石山耸然而峙,横跨东西。远望如条长虹卧波,近观又如苍龙飞天,昂首舒尾。传说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顽石。仙岩山蜿蜒600多米,海拔380米。山体断面成倒梯形,状如蘑菇。山体西端有南北对穿的巨大岩洞,称为仙洞。山岩东头有一天然石窟,成一天然居室。这里便是少年王安石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的地方,称为“读书堂”。《地方志》载:北宋名相王安石少年拜宜黄杜子野先生为师,“负箧拜师、闭门勤学”。在石窟内常与先生“赏奇析疑”。有“秉烛达旦而过村借火”的故事。少年王安石在此留下“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是火,饭熟几多时”的五绝名篇,千年传颂补衰。岩窟内有“读书堂”三个大字,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详细]
71、曹山景区 AAAA
曹山景区
  曹山景区,位于宜黄县凤冈镇陈坊村,距宜黄县城8千米,规划面积为9平方千米,主要景点包括曹山宝积寺、曹山农禅小镇、曹山文创街区。旅游布局分为“一拳五指”,即以曹山寺旅游核心景区为领航功能,布局农禅小镇度假区、曹山佛学院修学区、康疗养生健康区、森林生态游憩区、集散辅助功能区共五大旅游功能区;2018年1月,宜黄曹山景区被江西省旅发委评为江西省4A级旅游景区。曹山宝积寺简称曹山寺,为已有1200年的江南古寺,是中国三大古书—《辞海》、《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宗教辞典》都有全面记载的名刹古寺。它坐落在宜黄城西12.5公里的形如莲花瓣的曹山之中,占地52亩,山林400多亩。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详细]
棠阴古镇
  江西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镇,棠阴古镇是我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镇内尚有完好的明清时代建筑160余座。“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这句古语,在宜黄人民心中已唱了几百年。因为这里盛产夏布,棠阴古镇在历史上被称作了“3万烟囱,10万人口”。客商云集,人文景观丰富。棠阴是宜黄县明清建筑数量最多、最为独特的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的主要古建筑有:夏布古会馆:为明清建筑,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馆中有三厅、两厢,原设有收购夏布的客房、办公房和仓库共数十间。当年,下厅为结帐处。史载:洪熙六年(公元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以折抵上交税收35789石。可见,当年夏布成了宜黄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棠阴镇设立夏布行漂染坊就有几十家。1939年,省教育厅在棠阴设立“麻织学校”。日本东京早稻……[详细]
73、式好居
式好居
  “式好居”:是棠阴吴氏家族中保留最好最完整的一座住宅建筑。始建于清初,原为书院,现为吴姓所居,因门楣题有“式好居”得名。“式好居”正门为“八”字形,门墙呈半圆形,沿门墙两侧各有一排矩形厢房,厢房之间为“U”形天井,中有三开间,明间为穿堂,左右两间为不规则形居室。各有六边形嵌花窗户,顶部构架为抬梁穿斗式,斗拱承托。整屋结构精美,显现出清初典型的建筑风格。……[详细]
74、迎恩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迎恩塔
  迎恩塔:位于棠阴镇建设村西北1500米宜水畔的龟山上,为6面7层砖石结构。塔高36米,直径8米,雄踞龟山,俯瞰棠阴,颇为壮观。塔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清初建成。塔南底层有门,高2.3米,宽0.84米。从第2层起,每面有窗口1个,计36个,层与层之间用砖砌成飞檐,厚约1米,塔内壁有两条通往塔顶的阶梯共588个,分两个门进入,互不相遇,至第一层可望但不可及,现塔顶部分损坏,顶部长有树丛,塔身有裂纹数处。……[详细]
75、恒福安
恒福安
  “恒福安”(吴家大院、原乡政府办公地):是一栋典型的富豪宅院。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为清晚期建筑,保存较完整。突出特色是右厢房的一座绣花楼,在绣花楼上可远望宜水潺潺流去,迎恩塔也清晰可见,视野开阔。房檐、立柱、护栏布满精美的雕刻,整个建筑体现深闺幽美和神秘的氛围。……[详细]
“冠佳厅”(罗家大院)
  “冠佳厅”(罗家大院):罗家大院是一座清代建筑,规模大,工艺精巧,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斗拱、月梁做法特殊,多采用宗教花纹为装饰,建筑设置有明确的中轴线,沿中轴线两侧有规则地布置房间,建筑用材巨大,其中有一块长麻石达9米,被誉为江南民居第一长石,在当时全靠人工搬运情况下其难度极大,相传从远处将巨石运到棠阴,仅运费就花费了一根金条。……[详细]
77、承恩坊
承恩坊
  承恩坊:又称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是知事谭政为皇帝恩赐荣归祭祖的吴余庆而建,故坊名承恩。明隆庆辛未(1570)重建,1985年重修。承恩坊为全木质结构,坊高8.35米,宽5.1米,四柱三门三楼式。坊分3层,底层为两根1.12米长的楮木圆柱,立于基石上,每柱有两块刻花护柱石。中门高3.13米,宽3.1米。门上横额镂刻有“中宪大夫通政司右通政吴余庆”13个正楷字,字下嵌有4个木质葵花园柱。字额上端为第二层,斗拱直托檩椽,八字檐向左右延伸而出,中央下嵌长方形额匾,黑边红底,横书“承恩”二字,遒劲俊逸,据传是吴余庆的手迹。最上层为土瓦歇山式枋顶,斗拱疏密得体,错落有致,翼角飞翘,斗拱复杂、斗拱间还有许多下昂,顶端有鲤鱼跳龙门的造型设计,反映了当时民间工匠精湛……[详细]
“日字塘”老居
  “日字塘”老居:是座五开间住宅,坐落在棠阴镇下街西巷,因天井前半部为一长方型池塘,中隔长条麻石,形如“日”字而得名,现为罗姓居屋。“日”字塘以高大的外墙封闭,内屋分前后两厅,前厅设有门厅,前厅和门厅的地面以石板铺就,础柱木质,有简单纹饰。后厅础柱石。前厅和后厅以天井分开,沿天井两侧为廊,勾通“日”字塘前后两部分。天井中央设有水池,池边未设栏杆。“日”池的地形,前厅高于后厅,堂外又高于堂内,这种反常的做法,据当地老百姓说是举步出书堂,寓“出门步步高升”之意。“日”字塘的结构整齐,平面布置紧凑,功能分区明确,其构架的用材较大,柱与檩梁的连接均依靠斗拱。月梁弯部的凸曲率较大,带有明代风格,前厅采用的斗拱多设置于廊檐上,而后厅的斗拱设置较多,做工也很精细。前厅的立柱粗于后厅,天井两侧厢房曾修整,其余……[详细]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阴吴姓(吴姓为棠阴大姓,人数最多)的大宗祠,现为棠阴小学所在地。从建筑总体上看,前半部保存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寝宫已毁,前院门楼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学校舍。据《吴氏族谱·八府君传》记载:八府君为棠阴吴氏开基始祖,即种甘棠者也。其姓吴,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称。此祠兴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岁七月,原有中厅三门、东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楼店、祠西厨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积达4000平方米,中堂为三开间,步入中堂有三道台阶,中堂前是一院落,两旁设有厢房,相传每次乡试,皆在此举行。整座建筑宏观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厅为单桅悬山顶,面阔3间,进深5间,有石础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长各为2.46米,专家考证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础周长达2.90米,有……[详细]
80、仙水巷
仙水巷
  仙水巷:棠阴东13公里田西村干流1里许,有一悬崖峡沟,左右崖壁高70余米,相对垂直而立,构成一条长60米,宽1米许的水巷,全石为底,水深0.4米,清澈如镜。立巷内,抬头举目,一溪清水,从天而倾,溅起水星,迷漫巷空,纷纷扬扬,降而不停,晴天如雨,炎夏如秋。绕其崖,登其顶,坐于平石溪口,杂木环抱,凉风随来,寒气袭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