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区旅游

都江堰区旅游景点介绍

宋家窑包
  名称:宋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166.19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有碗、盘等。釉色有白釉、绿釉、酱釉,以白釉最为常见。窑具主要有垫筒、垫圈、垫板、泥饼和垫条,仅有少量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东刘家窑包
  名称:东刘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刘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191.19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有碗、盏、钵、盆、罐、盘等。釉色有青釉、黄釉、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青釉、黄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瓦子坡窑包
  名称:瓦子坡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子坡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瓦子坡,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656.0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主要是碗。釉色有白、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刘家窑包
  名称:刘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644.35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可辨器型主要是碗。釉色有白、酱釉和浅绿、绿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泥饼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范家窑包
  名称:范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21.7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 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浅绿釉和蓝绿色色乳浊釉,以浅绿、绿色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和垫板。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瓦子凼窑包
  名称:瓦子凼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瓦子凼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437.78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较少,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碟等器型。釉色主要有浅绿、蓝绿色色乳浊釉。窑具主要有支丁、垫圈、垫板、垫筒和泥饼。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李家窑包
  名称:李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593.6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瓷器有碗、盘、钵、炉等器型,以碗、盘最多。釉色有米黄、姜黄、浅黄、白、青、绿、青绿、浅绿釉和天青、蓝绿色色乳浊釉,以浅绿、青绿色釉和绿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圈、垫板、垫条和垫筒,还可见托盘和泥饼。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详细]
尚家窑包
  名称:尚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尚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06.5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地面采集的器物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瓷器有盘、盆等器型,釉色有白、绿、青绿、酱釉,以白釉和绿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垫筒,还有少量托盘类工具。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东罗家窑包
  名称:东罗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004.00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绿釉和绿、蓝色、浅绿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西罗家窑包
  名称:西罗家窑包年代:唐、宋类别:古遗址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559.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还可见少量外地窑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盘、钵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姜黄、酱、绿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白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支丁、垫条和垫筒。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杨家窑包
  名称:杨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981.1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盆、炉、盘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釉和绿、蓝色乳浊釉,以绿、蓝色乳浊釉较为多见。窑具主要有垫圈和支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马家窑包
  名称:马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8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8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5008.93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有碗、钵、注壶、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黄、青、浅绿、酱釉和绿、浅绿色乳浊釉等,以绿色乳浊釉最为多见。瓷片以圈足为主,有少量的饼足,还采集到一片玉壁底残片。……[详细]
东杨家窑包
  名称:东杨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9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杨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9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1390.62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主要为瓷器和窑具两类,有少量陶器。瓷器有碗、盘、注壶、钵、罐、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绿、黄、白、浅绿、酱等,以绿色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垫圈、支丁、垫条,以垫筒和支丁最为常见。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何家窑包
  名称:何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唐家窑包
  名称:唐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3374.55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匜、碟、注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白和绿、浅绿乳浊釉等,以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均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筒、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罗家窑包
  罗家窑包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439.66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形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窑室和隔墙及烟道组成。下层窑具以支钉为主,下层以垫圈为主。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其间散布着大量的废弃窑炉。废弃窑炉突出于地表,保存状况良好。烧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垫迭烧为主,器物内底多粗沙痕而极少支钉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盘、盏、双耳小罐、注壶等。釉色有青、绿、蓝绿、浅绿、酱、米黄、浅蓝色乳浊釉等,以青釉、绿釉和浅绿色乳浊釉较多见,浅绿色乳浊釉的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详细]
张家窑包
  年代:唐、宋 类别:古遗址 地址:玉堂镇凤岐村10组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家窑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镇凤岐村10组,浅山丘陵区,分布面积为2092.51平方米,为唐、宋时的青瓷系列窑场。窑包周围遍地均是废弃的青瓷片和窑具,周围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品种分为瓷器和窑具两类,瓷器的器型可见碗、双耳小罐、注壶等,以碗最多。釉色有绿、白、酱、浅绿和浅蓝色乳浊釉等,以绿釉最多见,釉面多有细小的开片。窑具有垫板、垫圈、支丁、垫条。玉堂窑址对于研究成都平原与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区汉民族与藏羌民族的交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釉下彩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详细]
78、玉垒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垒关
  玉垒关又名“其盘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内,城区西玉垒山虎头崖上,唐贞观初年为防止吐蕃入侵而建。唐大中十年(856),镇静军守将白敏中帅蜀时主持重建。现存建筑为明代所建(关楼为近代重建),面积为660平方米。上层建筑为抬梁式木架结构,歇山顶,翘檐,青瓦屋面,为条石和泥浆砌成;下层建筑全为条石筑成。关门联书 “玉垒峙雄关,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远派,水光清绕岸东西”。这里危崖壁立,下临岷江,地势十分险要,沟通川西平原与川西北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松茂古道由此处通过。历史上素有“川西锁钥”之称。玉垒关为研究古代的社会、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
青城山摩崖石刻
  青城山摩崖石刻年代:清光绪、民国十四年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地址:青城山镇青城村保护级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山摩崖石刻有4处,最早的有唐初的“大字岩”摩崖石刻,也有清朝和民国时期名人留书,分别为“云巢”、“云根”、观日亭石刻,各石刻分别位于青城山山脚、山腰和山峰处。“大字岩”摩崖石刻因年代久远现无存。其余石刻虽已历经数年,但仍然字迹清晰,保存完整。青城山摩崖石刻数量虽不多,但同青城山古建筑群相互辉映,对于提升青城山整体文化品位,有着点睛之用。保护范围:石刻分布范围外延2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详细]
80、懋功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懋功寺
  “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真寺(也称懋功寺或宝瓶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该寺连同西北马坊,共房屋两院……”据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发生-,部分回族同胞迁徙到灌县居住。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在灌县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宝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随姚宝珊下成都,积极参加了“保路运动”。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参与“保路运动”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却受到忠于清政府的当……[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