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旅游

武进区旅游景点介绍

陈洽墓
  陈洽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老坝村,为陈洽及其夫人杨氏合葬墓。陈洽墓原占地三亩余,坐西朝东,入口处有牌坊,墓前有墓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兽。墓地在“文革”中遭到破坏,2012 年,陈洽墓完成修缮,修缮后的陈洽墓及景观总占地面积约 4400 平方米。墓地原有的石像生大部分已散佚,仅存两匹石马由武进区博物馆收藏,在淹城遗址石刻展示区集中展示。陈洽(1370—1426年),字叔远,武进人,洪武年间因擅长书法被推荐授予兵科给事中系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称帝后为吏部右侍郎,后多次随军出征,参赞军事。宣德元年(1426年)征讨黎利时,因带兵将领王通不听陈洽的建议,莽撞进兵,致使大军中伏,陈洽也披挂上阵,战死沙场。陈洽好古力学,与陈济、陈浚兄弟三人并知名,曾参与修撰《永乐大典》。陈洽死后,为褒其忠义,……[详细]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
  振声高等小学堂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漕桥中学内,为漕桥初中前身。现存建筑二进,占地面积约 1000 平方米,2012 年由武进区教育局、雪堰镇政府进行修缮,现辟为漕桥初中校史展陈室。1906年漕桥士绅赵颂眉、孙芝耀等人为顺应 “废科举、兴学堂”的潮流,在漕桥镇东楼村赵氏宗祠发起并创办了振声高等小学堂,推举孙芝耀为校长。孙芝耀的儿媳即为当代教育名家、小学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斯霞。斯霞的曾祖父在浙江诸暨私宅也办了一所百年名校:斯民小学。他有一句名言:一定要让农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1913年,振声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称武进县第六高等小学校,后又改为武进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1934年与漕桥养根小学合并,称武进县漕桥小学一院。1942年夏,地方教育热心人士赵介武、周玉山等发起筹建……[详细]
梅里张氏宗祠
  梅里张氏宗祠,号“二铭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北村委梅巷里村,因这里曾遍植梅花,芳香四溢,后来改梅里为梅巷里。梅里张氏宗祠由张天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清乾隆十九年(1754),张氏族人又捐资整修,三进的祠堂庄严肃穆,家谱记载有“常州东门外城东第一壮丽之宗祠”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宗祠被改建成梅巷小学和村委农机具修理厂。2005年,梅里张氏发起重修《张氏宗谱》及宗祠。张氏宗祠坐北朝南,祠西为崔北村委会广场,祠堂为三开间三进,祠堂屋面铺有琉璃筒瓦,每进屋脊东、西各有一座马头墙,这在常州也属少见,祠堂用大方砖铺地,三进房屋间有两个天井,西首为串联三进的文化长廊。梅里张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巷冯氏宗祠
  余巷冯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橫林镇余巷村东街27号,冯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祟祯四年(1631)建成,号“伦正堂”,意为世代以伦理道德为正,但在“文革-”中被毀。现在的冯氏宗祠原名“追远堂”,是冯氏分祠,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2006年冯氏族人在修家谱时修缮了祠堂,更名为冯氏宗祠。冯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约300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的古建筑群,古朴典雅,结构精巧,是常州地区保持清代原风貌较好的祠堂之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进余巷冯氏是常州望族,自古以来就有“五牧儒林雅望”之称。余巷冯氏始迁祖冯范尼有郡东宿学老儒之称,有“南山先生”之名,朝廷举“贤良方正”,并赐三品章服。冯范尼在元至正初年迁徙至“五牧十里堡”,即今余巷村定居。冯氏在余巷定……[详细]
芙蓉奚氏宗祠
  芙蓉奚氏宗祠位于武进、无锡、江阴三地交界之处的武进区橫山桥镇双庙村委塘湾村,这里曾是古芙蓉湖的中心,奚氏宗祠立于一块风水宝地之上:“前钓钩月,后野耕云;高陇荒坡,小桥烟柳”,前面是一泓连绵的清水,后面距京沪高铁不远,占地面积642.4平方米,建筑面积544.4平方米,广场面积150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奚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其形制为硬山造一进三开间,随着人丁兴旺和财力的增加,芙蓉奚氏在乾隆十年(1745)和嘉庆九年(1804)分别扩建了前后二进,经过一百三十年的营建,终于形成三进九间的祠堂规模。立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奚氏宗祠碑记》碑,现已成为祠堂的镇祠之宝,它记载了奚氏修建祠堂的艰难历程。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席……[详细]
卢庄徐氏宗祠
  郡南十余里,江南沃野,有村卢庄,村落隐隐,乔木森森,河川环其前后,康庄通其往来。卢庄徐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湖塘镇龙潭村卢西小组。宗祠始建于明正德戊辰(1508),后屡经废兴,清乾隆壬子(1792)、民国丁亥(1947)两次再修。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呈五开间三进式一轿厅四侧厢布局,占地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28平方米,建筑规模列常武地区现存祠堂前列。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氏宗祠的建筑形制,无论是规划布局,建筑结构,还是立面造型、砖木纹饰,均彰显了明清时期江南祠堂建筑的基本特征。这座外简内秀、表朴里繁的徐氏宗祠,内有匾额15块,抱柱楹联18副,其中20余只大红灯笼高挂于堂檐、厅殿、穿廊,给清寂的宗祠平添了一抹吉祥和喜气。盘桓其间,吟咏其句,犹如置身……[详细]
材罩屋旧址
  材罩屋旧址位于常州市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东北角,又名四方楼,始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年。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共两进,内有院落和天井,总占地面积304.08 平方米。大门用青砖砌成半圆券,两侧为马牙槎, 形似罗马式拱形门。第一进为硬山式,砖木架构,三层楼房,一、二层三开间,总长11.26 米,进深13.78 米。阁楼宽3.5 米,进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黄瓜环脊,为瞭望方便,日军在屋顶四面开有老虎窗,东、西老虎窗上方塑有象征日本的菊花图案。第二进为门房,砖木混合建筑,上下二层,面阔三开间,宽10.5 米,进深5.2 米。房屋采用立贴式杉木构架,柱径0.16 米。第一层沿街进门设有金山石门券,内院门券用砖砌成西洋花式。小青瓦屋面,黄瓜环脊,檐口下采用冰盘式檐花。材罩屋房……[详细]
常州万安桥
  万安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戚墅堰东街,跨老三山港,在京杭大运河北岸,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万安桥是街东和街西的重要连接,站在桥上可以一览古运河的壮丽景色,桥西的东街自明朝以来就是戚墅堰重要的街道之一。万安桥东西走向 ,始建年代失考(有一说是明正统五年(1440)始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同知吴桓修建,取名戚墅堰桥,又名万安桥,取万民安乐之意。明弘治八年(1495)及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万安桥遭日机轰炸,桥西北部被炸去一大片。抗战胜利后,由地方人士集资修缮,1954年经大修后恢复原样。万安桥条石拱圈,条石条台,单孔拱形花岗石结构,间有青石,纵联分节并列式,桥呈东西向,桥长 37.9米,宽 4.15米,梁底标高 5.62米,桥面标高 6.34米,单孔跨6.2米。……[详细]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
  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号守三堂,位于武进区橫山桥镇芙蓉柳荡村,刘氏宗祠坐北朝南,气势宏大,为五开间二进布局,祠堂的东、南、西三面临水,堂前有一大广场,祠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风景绝佳。刘氏宗祠古色古香,文化内涵丰富,祠堂占地面积3.8亩,建筑面积588平方米,2011年5月竣工。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芙蓉西柳塘村刘氏宗祠是新安刘氏宗祠的分祠,新安刘氏宗祠原名“先贤刘屏山祠”,曾是常州“城东第一大祠堂”。元初刘氏始建家庙,至明弘治年间,经县、府、省、部院、朝廷逐级上报审批,列为专祠,自明至清,每年春、秋两季,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亲临致祭,祭祀费用列入府、县财政预算,刘氏家谱都有记载。因刘屏山是朱熹之师,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因此“先贤刘屏山祠”的规格很高,有……[详细]
横林江村周氏宗祠
  江村周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横林镇江村行政东村自然村,宗祠坐北朝南,两进两侧厢,硬山式砖木结构,占地1650平方米,堂号“爱莲堂”,尊北宋周敦颐为始祖,周敦颐的第六世嫡长孙周应高于咸淳五年(1269)年随宋度宗南巡,后辞官隐居于张塘里,为周姓人迁锡始祖。周氏子孙兴旺,发展为八个支系,其中五牧支的十世孙周彦贞的三世孙周骞,迁居武进横林江头村,是这里周氏的始迁祖。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1919年重修,抗战时期毁于战火,1947年重修,1958年后用作工厂车间和仓库,2011年再次重修。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惠山古镇光霁祠,是宋解元周应高十八代孙、清候选州判周汝远聚集族众于乾隆七年(1742)捐造的祠宇。乾隆十六年(1751)暮春,乾隆南巡顺道幸临……[详细]
崔桥朱家村朱氏宗祠
  崔桥朱氏宗祠,号承德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崔桥朱家村,二进三楹,占地面积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2013年4月15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朱氏宗谱》记载,崔桥朱氏族人于明宣德二年(1427)从安徽歙县迁徙到此,已有580多年了。在清乾隆年间,朱氏族人始建朱氏宗祠,后经过数次改建和修缮,终于成了一座二进三楹,极富民族特色的建筑。解放后,朱氏宗祠作过人民公社的食堂、育蚕室和仓库。“文革”期间,祠堂也遭到破坏,砖雕、木雕都有损坏。所幸,大体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祠堂又分给族人堆放柴草杂物。但是由于年久失修,进入21世纪,祠堂已破败不堪。2010年朱氏族人续修宗谱,同时进行祠堂修复,并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拆除重建。2010年10月……[详细]
  遥观镇白塔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塘桥村采菱港畔、塘桥老街的南端,原来竖立于塘桥(现已拆除)的北边东侧,俗称“塘桥白塔”,曾为遥观胜景。白塔由青石雕凿叠筑而成,仿木檐楼阁式砖塔式样,六面七级,现存高度3.4米。底部平面呈正六边形,每边宽0.25米,每级塔身周长1.8米。塔身每面有精工雕琢的佛龛以及形态各异的佛像,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南立面中部阳文镌刻楷书“白塔塘桥”四字,自塔身第六级起向下至第三级,每级一字,每字外饰一圆环,下部有1919年蒋宗龄所撰阴刻楷书跋文。关于白塔的始建年代,今已无法详考。塔身跋文记载“吾镇白塔不知始于何时,但考之志乘,稽之父老,皆谓有明以来即有此塔,相传谓白塔塘桥云”,认为最晚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童馀九曾重修白塔,“后下段倾颓,合镇人等又公同捐修……[详细]
  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南杨桥南堍西街今桥南新村 24 号。地下交通站旧址基本保持旧观,为两间相连的硬山式样砖木结构普通民居,前后两进,第一进面宽 6 米,第二进东侧一间为阁楼,西侧一间已改为平屋。抗日战争时期,杨桥作为新四军在太滆的根据地,是一处对敌斗争的重要地区,中共太滆地委就设在杨桥南四里处的邵家祠堂。杨桥镇从元末明初时就是常州府的重镇,东西分别通达太湖和滆湖,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是新四军、游击队出入于宜兴、武进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武南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要联络跳板。上世纪 40 年代,侵华日军和汪伪军队为切断新四军太滆根据地南北交通线,在苏南地区实行“清乡”政策,在东至太湖西至滆湖一线构筑了一条篱笆封锁墙,在杨桥南修建碉堡,并加紧对来往行人的盘问搜查。……[详细]
常州天主堂
  天主堂,位于常州东北约6公里的天宁区郑陆镇东青和平村委陈家自然村,是武进建堂最早,规模最大的教堂。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天主堂初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清宣统三年(1911)征地24亩,时黄辉烈神甫扩建教堂用房40余间。民国二年(1913)又新建圣堂6间,民国二十年(1931),翻建圣堂和钟楼,并进行大修。随着宗教界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东青天主堂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排除外来干扰,教徒宗教活动正常。“文革-”期间,天主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12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批准东青天主堂恢复开放。翌年2月,县人民政府拨款2.38万元资助修复教堂。同年12月25日举行开堂仪式……[详细]
丁家塘丁宅
  丁家塘丁宅坐落在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2008 年2 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各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老式灶台保存完好,地面多为青石和方砖,古朴雅静。丁家塘丁宅地处杨桥浜南岸,地理环境优越,门前绿树掩映,屋后溪水长流,鸟语花香,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象。它是常州保存较好的江南民居之一,体现了常州先民的居住理念和生活轨迹,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是南杨桥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原为武进南部宜兴北部的一个小镇。500 多年前,由于这里的水道北通郡城,南贯宜兴,西至金坛,东抵雪堰,杨桥自然就成为商贾云集之地,人们纷纷造园筑第,开店兴市。到宋末,已形成街市,清代为武南、宜北的重要商埠。渔行木行、酒楼茶肆、饭馆肉庄、药……[详细]
16、牧斋院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牧斋院
  牧斋院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漕桥杨桥村老街(北街)38号。牧斋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后裔朱牧斋的宅院。今有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式3进房屋,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头进坐东朝西6楹平房1间,大门为老式店铺排门,由北山墙中间开门进入天井、第二进等,山墙上筑门楼,门楼砖雕已毁,但门框下尚存浮雕有菱形方胜的青石阶沿石,天井东南角尚存一口古井;第二进7楹3间高敞大厅平屋,较破败,但月牙穿枋留有晚明风格;第三进6楹3间二层小楼,雕花窗格保存较好。自第二进至第三进建筑,房屋坐向不同于第一进,转向为坐北朝南。牧斋院建筑规模、形制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宅院落风格,是常州乡土建筑的代表作。牧斋院主人朱牧斋为晚清秀才、地方乡绅名士。其子孙朱彦彬于1927年师从孟河名医巢渭芳学习中医,深得孟河中医学精粹,特别是……[详细]
钱一本墓园
  钱一本墓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湾山梅园岭西侧,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为平地,可眺望太湖。1958 年,因当地修建水库,墓道部分石构件被损坏垒砌水闸,墓园大部分被淹没在水库中。近年水库废弃后,墓园重新从水底暴露出来。2011 年至 2012 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博物院、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武进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园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园坐北朝南,中轴线方向为北偏东30°。平面呈侧“凸”字形,南北长 160 米,东西最宽 70 米,总占地面积 8042 平方米。结构清晰,建造时经过精心规划。墓园因地势而建,从前往后逐步升高,高低有别,层次分明。清理出望柱、牌坊、神道、泮池、圆形台阶、祭台、墓葬、围墙等遗迹20余处,从望柱、牌坊经神道、石桥直达墓葬,一线相贯,疏密有致。墓园布局……[详细]
潞城王氏宗祠
  潞城王氏宗祠位于武进区潞城街道大树下村,堂号“三槐”,与礼嘉周陈王氏同属“三沙王氏”,为北宋初年宋太祖、太宗时任兵部侍郎王祜的后裔。大树下王氏始迁祖为西沙支后裔安三公于元末明初(1370年前后)徙居江阴君山之麓,再迁居到大树下村。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坐北朝南,第二进始建于明,清道光五年(1826)和道光二十八年(1848)先后扩建前后二进,2004年王氏族人集资20余万元修家谱及祠堂。建筑形制严整古朴,为三进九间格局,门楼、封火墙及梁架均为常州本土建筑风格,是常州祠堂建筑中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祠堂大门前场地绿化带内种植三棵槐树,作为“三槐堂”的象征。文物保护标志碑掩映在绿树花丛中,南面临河,环境宜人。……[详细]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陵东路388号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内,南临大运河,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家族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现存有老厂房、水塔、实验室、会议室、疗养院等建筑,占地面积5832 平方米。老厂房东西长78.5 米,南北宽60.37 米,高7.5 米。水塔位于老厂房内部西北侧,红砖砌筑,高18 米,底部外径5 米,塔顶有“大明厂”三字。实验室位于老厂房东侧,相距约8 米,坐北朝南,造于1947 年,面阔20.1 米,进深13.7 米,左厢房宽4.15 米,进深4.10 米,脊高5.5 米,前后走廊宽1.8 米。会议室位于老厂房东北,相距130 米,分为东、房两座,东会议室宽8.15 米,进深14.64 米,脊高6.98 米;西会议室宽8.8 米,进……[详细]
杨氏祭祀亭
  杨氏祭祀亭,为西崦杨氏宗族祭祀始祖长茜公祭祠墓庐所在地,亭为青石建筑,高约3.5米,长宽各2米,占地6平方米,亭额上刻有“永言维则”,东西两侧亭柱刻有楹联一副:“泐孝思于不匮 宏报本以无疆”,亭中置放石碑一通,刻有“乾隆三十二年明处士始迁西崦长茜公墓祭庐,通族敬立”,杨氏祭祀亭保存基本完好,2007年进行修复,2011年1月,杨氏祭祀亭被列为常州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祭祀亭周边存有部分假山遗址及树木,是1988年武进县政府公布的武进县文物保护点--杨氏园林。杨氏家族迁于西崦后,人丁繁荣兴旺,西崦村今保留有杨氏兰雪祠、西崦桥等多处相关遗迹。兰雪祠是西崦杨氏宗祠惇叙堂的一个支祠,原址在西崦村中巷,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原称兰雪府,是杨姓始迁祖十四世孙杨與丰所建的民宅,后改为祭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