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武进区旅游

    武进区旅游景点介绍

    冯仲云故居
      冯仲云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余巷村薛家前 16号,为我国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冯仲云出生地。冯仲云故居建造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左右,原有房屋三进,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第一进平房,六楹三间,正中明间檐下为石库门,建筑面积70余平方米;第二进原为三间平房,现已改建为水泥混制楼房;第三进原为三间楼房,现改建为平房,屋后有一园,曾栽种花木,其东侧另有两间平房(原为厨房和猪舍)。整个故居建筑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占地面积近700平方米,现由其后人居住,目前第三进已建冯仲云纪念室。纪念室内陈列有冯仲云生平事迹介绍,还有他的著作、遗物、授勋、勋章等实物和照片,以及吉林省杨靖宇纪念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有部门赠送的对联等。冯仲云故居曾接待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包括赵尚志的外甥、赵一曼的孙女等东北……[详细]
    王诤故居
      王诤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天井桥堍锡澄河畔南岸的杨巷村(又称浜头上村)。故居原为王诤祖父构置,坐北朝南,前后3进清式农舍院落建筑,由于长期失修,破败迹象显露,在各方筹划下,2007年底,开始对旧屋进行原地翻修,同时在故居西侧新建了“王诤纪念馆”。2008年9月全部竣工。故居前后共4进;第一进门厅,6楹2间,南面檐下仍置排门;二进厨房,5楹1间;三进客厅,兼起居室,7楹2间;四进为二层小楼,7楹1间。翻修后的故居建筑,基本保持原格局,梁架的构筑,封火墙的砌筑,以及故居大门为木质排门等都保持原来特色,连王诤孩童时期使用过的灶头,水缸等生活设施都为原物或保持原样。王诤故居西侧紧邻的是新建“王诤纪念馆”,坐落于庭院式的大院内,月洞圆门前是大广场,圆门后是大天井,天井之西北部即是高大宽敞面宽4……[详细]
      吴稚晖故居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南街中段“四房里”弄,清末民初建筑风格,故居坐北朝南,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通三间平房,面阔 9.4米,进深七檩 7.5米,建筑面积 65平方米左右。屋面前檐出挑南檐墙约 0.5米,明间居中置双开大门,上方安装木格玻璃长窗采光,两侧次间前檐墙为半墙半窗式。明间前檐下悬挂“吴稚晖故居”匾额。厅堂内正中悬挂“吴稚晖先生”横匾,陈列吴稚晖生平史料和照片、实物、半身铜像。1991年,原台湾“国防大学”医学院政治学科主任周振华呼吁修复吴稚晖故居。经国台办批准,在武进台办和雪堰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很快成立了吴稚晖故居整建委员会。2005年7月28日,周振华教授与台湾“中华粥会”理事长陆炳文一道率领“吴稚晖故居参观团”到达常州,为台湾公共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山高水长——吴稚晖……[详细]
    村前桥、亭
      村前桥、亭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村前村孟津河东侧约 100米处,桥指横渎桥,俗称“亭子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亭位于桥南堍。横渎桥,因所跨河为唐元和六年(811)常州刺史孟简组织开凿,河水流入滆湖的开口处为横渎港,故名横渎桥横渎桥原来只是一座木梁桥。相传当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隐居在湟里晚步村。夕阳下,他从晚步狗爬桥沿着石板路散步至此,却发现此处只有一座窄木桥,通过比较困难,无奈之下 ,他只能在桥前望北兴叹。为了方便南北两岸的往来,后来 ,村里人又在此建起了一座木梁桥。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邑贤赵锡礼慨然捐资首倡建石桥,里人乐助建造,改建为石拱桥。清道光十一年(1831),石桥发生倾圮,有善举者薛焕如、薛双喜等人以赵公为榜样,为修桥发起劝捐,横渎桥进行了重建。因尚有余资,乃筑亭于……[详细]
    145、咸安桥
    咸安桥
      咸安桥位于天宁区郑陆镇焦溪老街中市桥和青龙桥之间,横跨于东街和东下塘之间的龙溪河上,是一座单孔石梁桥。因附近为原为焦溪老街猪市行,故又名“猪行桥”。咸安桥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咸丰年间(1851—1861)重修,是焦溪老街上唯一遗存下来的梁架式石构建筑桥梁,至今桥身依旧坚固。《焦溪诗钞》中,有描写咸安桥的,摘录一篇如下:“花岗条石梁,平孔跨河床。头枕江阴界,足逾虞舜乡。栏杆能仰卧,桥面可乘凉。临近中秋节,时飘丹桂香。”(注:焦溪古镇曾称舜山乡)焦溪村委在2008年8月为之立的一块石桥介绍碑上写的咸安桥“始建于公元1856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桥为单孔条石桥,与其它桥相比,别具一格,更有欣赏价值,两个桥墩使用直条金山石筑成,站在桥中间,一眼望去,青山绿水、老街深巷融为一体,形成……[详细]
    146、南杨桥
    南杨桥
      南杨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杨桥古街的杨桥浜(又名张仙浜)上,是一座单孔石拱桥,原名杨桥,当地俗称为“月亮桥”。杨桥此桥原来是连接阳湖、宜兴两县之间的重要通道,桥下的河东通太湖,西接滆湖,成了旅游观光的好通道。古有“介宜阳之邑,通南北之衢”之称,在历史上曾作为镇的名称。史书中记载,杨桥始于南宋,兴于元明,鼎盛于清末民初。元末明初已成为江南行省常州府的重镇,它东西分别通达常州府的太湖和滆湖,以及镇江府的金坛县,是北上常州府城、南下宜兴县城及浙江湖州府城的必经之地。南杨桥始建于元末明初,起始是用大杨树建成的木桥,所以起名南杨桥。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修,清道光六年(1826)颓然倾圮,影响两地交通。第二年,两邑民众共商重建事宜。由蒋德裕倡导,督学祝观禄相助,民众纷纷捐款参修。道光八年(……[详细]
    147、奚巷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奚巷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焦溪镇(2007 年郑陆镇、焦溪镇合并设立新的郑陆镇)丰北村交界处,南北向横跨于三山港的支流黄家浜上,为横山桥通往三河口的主要通道,是一座五孔石柱石梁桥。奚巷桥原名新丰桥,又名新桥,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清乾隆三年(1738)重修,清道光年间(1821—1850)再修。奚巷桥为金山石质,桥两端连接河岸的桥墩是解放后砌筑的。奚巷桥全长37.3 米,中孔跨径5.68 米,桥堍、桥中二处宽分别为1.9 米和1.75 米,桥高4.9 米。奚巷桥由65 根麻石构架而成,由河中四排桥柱支撑桥面重量,每个桥柱由三根立柱和一道横置帽梁石组成。桥洞的跨度不等,中间的桥洞最大,两边稍窄,再两边更窄,形成一定等差数列的秩序美感。为了保证桥面的可行宽度和望柱的稳固性,望……[详细]
    横林赵氏宗祠
      橫林赵氏宗祠,号永思堂,位于武进区横林镇赵家塘,祠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明万历八年(1580),因第十世赵士立无后,捐献家产建成大祠堂(即今址),此后数百年间曾多次整修。2013年3月祠堂再修竣工,4月4日举行祠堂竣工庆典。赵氏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三开间六檩,硬山式砖木结构,三进屋脊各有特色,第一进为哺鸡脊,第二进为夔脊,第三进为龙脊,屋脊的两头做成龙凤鸟兽图形,保留了明清风格。赵氏宗祠占地面积588平方米,建筑面积219平方米。祠堂南眺无锡阳山,北望清明山,堂前还有一条清澈的河浜,真是一处风景佳地。橫林西盖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后裔,始迁祖赵孟堙是赵德昭十一世孙,元朝时赵孟堙居浙江临安府,任官扬州司户、高邮州参军,与湖州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同宗同辈。据《毗陵西盖赵氏宗谱》记载……[详细]
    149、骨成墩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骨成墩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虞桥行政村章家头村,为一椭圆形土墩。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70米,高约7米。土墩中央树有一水泥质纪念碑,为当地政府1990年修建。水泥碑坐北朝南,正面镌刻“骨成墩纪念碑“四个大字,背面详细记载了1275年元军攻打常州时,常州军民英勇抵抗的事迹。宋末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元右丞相伯颜亲率大军进攻常州,常州被围,南宋常州太守姚訔派人奔赴平江(今苏州)求救,驻守平江的文天祥即派赣军尹玉、麻士龙各率3000人,此外还有广将朱华、淮将张全各率2000人星夜赴援常州,援军于常州城东陈墅一带与元兵遭遇。援军初战大捷后,驻军于虞桥附近,并以大土墩作为指挥作战的中军营盘地(司令部)。后伯颜亲率数万大军来攻,麻士龙等以数千兵与数万元兵搏斗,最后麻士龙及其部卒全部壮烈牺……[详细]
    150、孙觌墓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孙觌墓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禹城村姜家头,为一不规则椭圆形土墩,南北长约 30 米,东西长 40 余米,残高约 3 米。墓东南方向树有花岗岩墓碑,高 1.37 米,宽 0.41 米,0.12 米,正面阴刻“宋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孙觌公之墓”十四字,落款为“乾道五年己丑畅月…子琮…珀…璠立”。墓地原为高约三丈(近 10 米)的土墩,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解放后,因平墩改田、筑路取土等原因,土墩部分被破坏,逐年缩小至现有规模,墓碑也曾被村民移至姜家头西村的码头。2000 年元月,因墓地问题存在纠葛,孙氏后裔在礼嘉桥西侧桂香田公墓新建了孙觌墓,但墓碑仍保留于姜家头村的墓地原址之上。孙觌,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出生于武进礼嘉,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详细]
      胥城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大华村。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伐楚时所筑军垒,故名“胥城”。胥城南侧紧邻兴隆河,西北约 300 米处为恽南田墓。胥城遗址平面略成长方形,城垣堆土筑成,现仅存西、北两侧残垣。其中西侧城垣保存较好,长约 60 米,北侧城垣长约 50 米。城垣残高 7~10 米,基部宽 6~10 米。2011 年至 2012 年,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武进区博物馆联合对胥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在胥城遗址东部、北部发现有河道分布。河道宽约 5~17 米,走向与胥城遗址城垣走向基本一致,南端与兴隆河相通,初步推断此河道为胥城遗址的护城河。当时开挖河道与兴隆河相连形成护城河,挖出的泥土则堆筑为城垣,这种方式与基本处于同一时期的留城类似,为春秋时期江南地区典型的筑城方式。……[详细]
      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城湾山横亘于太湖西北畔,由黄公山、四顶山、大茅山、老鸦山、庙堂山、腰沿山等十余座绵延相连的山峰组成,最高海拔约 100 米,山体多由黄褐色粗面岩组成。在绵延的山脊及少数山坡之上,排列着众多石室土墩,据考古人员调查统计,上世纪 80 年代时仅庙堂山就分布有十五座,大茅山有二十一座,整个城湾山山区共分布二百座以上。1981年、1985年、1991年、1998 年镇江市博物馆、常州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武进博物馆先后对四顶山、大茅山、腰沿山、牛头山等山峰的多座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城湾山石室土墩墓的构造基本相似,即先对山体表面进行稍平整,直接在平整过后的地面上建墓。砌墓所用的材料为就地取石,只进行粗略加工打制,因此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有正方体、长方体、片……[详细]
      姬山遗址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姬山村,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35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10万余平方米。遗址中部有一高约1米、边长约60米的方形台基,台基上为一圆形土墩,土墩直径45米、高15米。因此,姬山在当地也被称为“姬墩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周边村民在此大规模取土制砖,土墩北部已被挖去,形成高约10米的断崖,在崖体断面的下半部还可以辨认出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土墩东、西、北三面有残断的河道,推测土墩四周曾有河道环绕。考古人员在姬山遗址征集、采集到陶器、石器、玉器等标本200余件,确认姬山遗址自上而下叠压有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分别是商周至春秋、良渚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崧泽文化文物包括玉玦1件、石斧、石锛、石凿、陶网坠、陶鼎、罐、杯、器盖等。良渚文化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详细]
    154、大刘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刘寺位于武进区礼嘉镇坂上今武进坂上中学校园内。1988年11月7日,武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刘寺原称慈福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名永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比常州天宁寺还要早40年。唐光启二年(886)重修。宋崇宁二年(1103)赐名保安;三年,更名慈福。因寺庙位于大刘(宗有坊),乡人习惯称其为大刘寺。大刘寺今仅存大雄宝殿一座,系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大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古老典雅。面阔3间14.3米,进深9檩11.6米,脊高11米,建筑面积168平方米。朱红的门窗,雕刻着荷花,形象逼真。屋脊正中的“风调雨顺”四个遒劲大字,寄托了人们希望平平安安,事事如意的美好心愿。四角的飞……[详细]
      节孝牌坊位于常州市武进区洛阳镇戴溪管城村西家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表彰太学生顾士贞之妻杨氏而建。顾士贞英年早逝,当地传说杨氏也是聘而未嫁,但守寡至终老,后人感其守节志坚,遂立节孝牌坊以作纪念。牌坊坐北朝南,原为四柱三间石质建筑,两侧门楼在“文革-”“破四旧”中被毁,仅留下中部明间,顶高5米。明间上层建有正楼,楼顶两面用马头墙支架,中部匾额正反两面皆阴刻楷书“节孝”二字,匾额下的横梁上浮雕卷草等纹饰。二立柱间有两层额枋及二道文字匾,文字大部分已模糊不清,下文字匾可辨阴刻楷书“旌表太学生顾士贞妻杨氏之坊”。正面上额枋浮雕双龙戏珠纹,下额枋浮雕双狮滚绣球纹,背面上额枋浮雕双凤朝阳,下额枋浮雕海水神兽纹。“贞节牌坊”通常是皇帝用来表彰那些因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夫死殉节,符合封建社会“三从……[详细]
    156、港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港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镇庙桥原港桥镇中街。港桥又称大港桥,跨永安河上,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元年(1875)重建。民国36年(1947)重修。花岗岩石质,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法。全长15米,桥面宽3.3米、桥堍宽4.4米、拱高6.1米。两侧各有石阶19级。桥孔南北两面,拱矢东西两侧各有两个桥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四角有高为2.1米的石柱4根,石柱上及桥孔南北两侧嵌砌的竖条石上均有对联,精雕细凿。桥东石柱楹联:“天际彩虹留大港;人间司马好题桥。”由钱大钧撰书。桥西石柱楹联:“面貌丕新,永奠斯基石;波流澎湃,安渡有津梁。”由本邑港桥人氏韩诚撰书。桥孔两侧楹联:“水光接汉浮半月;云气凌空悬长虹。”由朱绍良撰书。桥孔北侧楹联:“创始前明亘大港;利民重修永安桥.”由本邑雪堰桥……[详细]
      礼嘉烈帝庙戏楼位于武进区礼嘉镇礼嘉中学内。戏楼原为烈帝庙(1957年拆烈帝庙,建礼嘉中学)的附属建筑,坐南朝北,又名“五云楼”,台口直对烈帝庙大殿。戏楼整体呈“凸”字形,建筑为砖木结构歇山顶殿宇式建筑,外形为大屋顶,屋脊“大顶翻筋”,正台“发八角顶”。正面看去,重脊飞檐,檐角凌翘,高出屋面,如白鹤展翅,欲飞欲立。台面用木板铺设,台顶画梁枓栱,中绘藻井(1967年遭破坏)。戏楼前台舞台面宽5.7米,进深五檩4.5米,脊高7.3米,面积26平方米。三面装有活动门板,演出时拿掉门板三面即都可观看。舞台后面是一字排开的三间后台房,作为演职员化妆、休息和住宿的地方。通阔10米,进深六檩5.7米,面积57平方米。戏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舞台,两侧分出入口,谓之“出将入相”或“出风入雅”,正面台檐下横梁上原……[详细]
    大运河常州段
      大运河常州段西至武进与丹阳交界的荷园里,东至武进和无锡交界的直湖港,全长45.8公里,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凿于春秋时期,也是最早开凿的江南运河段落。2006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将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合并公布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长约23公里,被列为世界遗产大运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乡泽国”,也是运河起源之地。相传早在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无锡梅里一带开凿运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为满足西征北伐军运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条运河相继开凿。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吴王夫差刚刚即位,便主持开凿了自苏州望亭经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长江的运……[详细]
    159、子城河
      子城河是淹城最内侧的护城河,河道原埋没为农田。1986年淹城考古队对子城河进行了解剖发掘,探沟位于子城河东北侧,南为子城,北为内城。探沟方向为北偏东25°,探沟南北长30米,东西宽4米,西南角海拔为5.14米。河内堆积可分为11层,其中第1-3层为晚期堆积,子城河的开挖时代早于第11层,第11层为子城的主要使用期堆积。子城河淤塞经过第9、10层两个主要时期,至第7层时地层中含有大量的树叶、树枝几乎完整地存在,表示该处堆积基本不再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标志此时城河的初始功能完全废弃。子城河的南北两侧均有淤塞层叠压城墙的现象,可能是淤塞时冲刷城墙形成的堆积。由此确认内子城河的存在,证实了淹城三城三河的形制。在子城河0-土了大量的古代遗物,以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陶为主,器形有罐、盆、盂、夹砂陶鬲、鼎等,……[详细]
    160、子城墙
      淹城遗址子城墙以圆角方形土墙围成子城,城墙外侧周长约500米,以城内地表计算,相对高度不足5米,宽10米左右。1986年,淹城遗址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解剖,发掘地点位于子城墙上,东为茅庵,西为南北通道,北靠子城河,南为桑田。该段城墙长10余米,高出周围2.7米,高出桑田5.5米。布方方向北偏东25°,宽3米。东壁总深6.2米,顶部南北长约8米,底部墙基长33米。经过发掘,发现城墙和文化层堆积共29层,其中第1层为近现代堆积;第2A-6A层为城内堆积;第2B-6B层为叠压城墙的晚期堆积。第6层以下为城墙堆积,又可细分为23层,每一层厚度相当,质地较硬,没有夯筑的痕迹。此外,在子城墙缺口处布了一条探沟,了解子城城门结构。经过发掘表面,淹城子城城墙为平地堆筑,未经夯筑,其方法与同时期土墩墓的营造方式相……[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