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海州区旅游

海州区旅游景点介绍

41、甲子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子桥
  甲子桥位于海州区海州老东门外,据清《嘉庆海州志》载:该桥为嘉庆年间海州知州唐仲冕建,因建于甲子年,故名。桥为平桥全石结构,长10、宽3米,下有二个方形孔洞,保存完好。桥侧有弧额石碑一通,碑文:“甲子桥”三个大字,为唐仲冕楷书。桥东南侧有井一眼,清代开掘。桥下为甲子河故道,因是海州知州唐陶山倡导开掘,故又称“唐公河”。该建筑对研究清代海州的水利、交通、贸易等方面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中环路边,西至涧沟外15米,南、北30米。……[详细]
南城城隍庙
  南城城隍庙位于新浦区南城镇东北山脚下,原址为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普照寺旧址。清康熙庚申年(1680年)重建。庙基东西宽40、南北长60米,庙舍共34间,三进,成中轴线对称面局。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殿。三殿东西两侧都有侧门相通,并有东西配房。建筑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该建筑对研究地方民俗史有一定价值,为研究清初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1993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海州文庙戟门
  海州文庙戟门位于海州区海州中大街小学院内,现为教师办公室。戟门(亦称棂星门)是海州文庙的组成部份,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海州知州侯镗重修。戟门现存五间(包括门东耳房两间),在东西山墙内,各嵌明碑一块。按明《隆庆海州志》,明代戟门只三间,四面无墙壁(改办公室时加),东西无耳房。现存戟门,大部结构带有浓厚的清初风格。中大街小学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年款的铜爵、铜章,故现存戟门大致是康熙年间的遗物,当然,也不排除有早到明代的可能.海州文庙是历代文人祭孔活动的地方,是古海州的最高学府,对研究我市古代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海州碧霞宫
  碧霞宫位于海州区白虎山东麓,曾为海州砂轮厂仓库。碧霞宫现存二进院落,有大殿、后殿各东西三间,系砖木结构。据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基本上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其西壁嵌有一块清顺治六年的《灯油田记》碑,可能是清初修理此建筑时砌入的,为考定碧霞宫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证。我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极为少见。碧霞宫是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它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术有重要的价值,也为进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1992年碧霞宫大殿因需要前移20米。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海州钟鼓楼城门
  海州钟鼓楼城门位于海州区鼓楼街。城门高约4米,内径3.15米,长10.38米。砖石结构,石高1.9米:上以砖作券形拱门。城门上原有钟鼓楼建筑,久圯无存。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钟鼓楼台记碑》,今尚完好。碑额作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为明正德年间的《新建海道碑记》,根据《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载,海州钟鼓楼城门筑于明初。城砖长33、宽13、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砖的形制相当。按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史书和明代《海州志》的记载,此门原为秦汉朐县城和南北朝朐山县城西门。在这一点上。它对研究古代海州建置就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它又是仅存的海州城门,就更有保护的必要。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海州区政府修复了城门上的钟鼓楼建筑—镇远楼。……[详细]
南天门古关帝庙前山门
  南天门古关帝庙前山门位于新浦区花果山乡花果山南天门北侧,现在是南天门小学。前山门通高约3.5米,宽1.3米。据地志和碑刻记载,古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三元宫的附属建筑。南京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前山门依然保持着明末的建筑风格。在我市的古代庙宇建筑中,南天门古关帝庙前山门是康熙七年大震后仅存的最早建筑。它对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抗震防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白鸽涧玄武石雕
  白鸽涧玄武石雕位于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园林村白鸽涧山顶,是依山岩的自然形状圆雕而成。玄武石高40厘米,宽90厘米,通长186厘米;龟蛇相绕,作嬉戏之状。玄武的雕刻技法和孔望山圆雕石像、圆雕石蟾蜍的技法一样,蛇身又未刻出腹线,据此,玄武石雕可能是东汉晚期的作品。象这样大的汉代玄武石雕是少见的,是古代雕刻艺术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之一。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玄武石为中心,南北各50米,东西各30米。……[详细]
孔望山杯盘刻石
  孔望山杯盘刻石位于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之巅,是用一块天然大石凿成。因大石之形如砚,俗谓之“砚石”。大石东西长320厘米,宽200厘米,厚70---100厘米,底部有三块小石支撑。大石正中凹刻一盘,绕盘又凹刻八杯,杯盘西30厘米处有两个碑槽,大石东北端厚壁刻隶书“砚石”二字。根据《隶续》所录《五君杯盘文》和海州东汉墓出土的杯盘考证;孔望山的杯盘刻石是东汉时物。再按《后汉书方术列传》,汉东海郡滨海地区人们供奉的主要神祗是东海君,当时的东海庙就在孔望山下,可知孔望山杯盘刻石是汉人祠祀东海君之物。东汉杯盘刻石是一处难得的早期道教活动遗迹,对研究我国道教的起源和早期道教的活动情况有重要意义。因它与孔望山摩崖造像同处一山,故对研究孔望山摩造像尤有重要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详细]
海州东汉二号墓
  海州东汉二号墓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双龙村石棚山风景区。墓系东汉晚期砖石结构,由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组成。东西长7米,南北宽3.12米。甬道土坑为斜坡式,墓底以砖铺作人字形纹。墓顶用砖石迭砌,墓壁系采用一顺一丁法以青砖砌成。前室平面近于正方,顶为四隅卷进的构造方式。后室平面作长方形,顶以十三块块石逐步内收迭砌而成。墓门开于前室西壁,以两块石封门,封门石外有砖砌门垛,上置条石为额,下置垫石为础。前后室有门相通。门由两块条石作立柱,上置条石作楣,门柱与楣间有凿槽咬合,后室东西两壁皆有石柱,柱下有础。整个墓的结构严密合理,至今仍极稳固。根据出土文物推断,此墓大致筑于东汉晚期。我市历年出土的汉墓大多是西汉中晚期的木椁墓和早期的汉画像石墓,这种砖石结构的东汉晚期墓,在我市还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古代……[详细]
海州古墓葬群
  海州古墓葬群位于海州区朐阳办事处,西自海州白虎山,东至孔望山,北起玉带河,南至锦屏山麓。自五十年代以来,这一地区屡有汉代木椁墓、石椁墓和宋代砖石墓出土。出土文物丰富,有些文物是全国罕见的艺术珍品。如西汉侍其繇墓、霍贺墓,其报告都已在《考古》杂志上公开发表,近年,还出土了早期的汉画像石墓和明代的墓志铭。目前,这一带的地下还埋有大量古墓葬。海州古墓群对研究古代的葬俗、典章制度以及海州的历史,都有很重要的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孔望山,西至白虎山,南至锦屏山,北至玉带河。……[详细]
九龙口遗址
  九龙口遗址在锦屏山东侧一个背风、向阳、名叫九龙口的谷地中,现地属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面积15万平方米。九龙口遗址1957年曾出土过一套战国编钟和商代的陶器,铜镞及战国陶片。其中一件红砂质分裆陶鬲,可见东夷文化的端倪。此遗址对探索东夷文化有重要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九龙口南,尾矿坝内。……[详细]
土船顶遗址
  土船顶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园林居委会锦屏山北麓白鸽涧西南坡积台地上,是一处坡积黄土高墩。遗址东对马耳峰,西接蔷薇河,南倚锦屏山,北近海州城,因其外形像船,故名“土船顶”。遗址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高约4米,总面积约3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经地面采集和整理,其遗物有红陶及灰陶鬲足、鬲口、几何印纹陶片、豆把、砺石、石斧等。遗址中含木炭,并有多处火烧痕迹。土船顶遗址为一处商周时期遗址,对连云港商周时期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村、小村遗址
  大村、小村遗址位于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南云台山西麓,遗址西至大村水库堤坝,东、南、北三面至公路。遗址文化层厚1米余,面积约2万平方米。1959、1960年曾进行发掘。出土的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红色细泥质陶钵、石斧、石锛等,西周早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筒瓦,六朝的瓷片。小村遗址位于大村遗址北1.5公里,现为小村葡萄园。出土的遗物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西周时的鬲足、豆柄,战国时的几何印纹陶片、汉代的绳纹瓦片。1961年第6期《考古》发表过《大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勘察记》。是我国有名的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里还是我省西周青铜器群重要的出土地点之一。大村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商周文化中有重要的地位,向为考古学家所重视。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陶湾遗址
  陶湾遗址位于海州区锦屏镇陶湾村锦屏山东南麓,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陶湾遗址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红砂质粗陶器和蚌壳、商代和战国的陶片以及汉代以后的青瓷片。马腰岭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平底碗和粗砂质陶罐腹片,还曾在遗址地表上采集到打制石器。马腰岭遗址对探索我市古文化的面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2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公路,西至马腰岭,南至陶湾村,北至尾矿坝。……[详细]
花果山前顶石刻群
  水帘洞摩崖题刻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风景区水帘洞,刻在洞外的岩壁上。石刻皆为摩崖题勒,书体有篆、隶、楷、行。从石刻年款可知,水帘洞石刻镌于明清两代。明刻有“高山流水”、“神泉普润”、“灵泉”;清刻有“印心石屋”。水帘洞石刻的内容都是记录和描写水帘洞胜景的,有一定的历史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游青峰顶记”题刻位于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风景区“七十二洞”之“朝阳洞”东10米一天然巨石东侧裂石上,北距“一线天”30米。题刻刻在倾倚于“八戒石”上的“天然碑”上。“天然碑”宽230厘米,高327厘米,文曰《游青峰记》,全文共1062字,楷书,字径4×7厘米,款径3×6厘米。碑刻于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唐伯元撰文并书,其内容主要记载云台山风物名胜、古迹……[详细]
二涧遗址
  二涧遗址位于连云港市锦屏山南麓,地属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岗咀村,面积约2400平方米。1958年发现,1959年和1960年江苏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两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36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包含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龙山文化遗存、岳石文化以及西汉时期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墓葬7座。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部多用红陶钵覆盖,头向东或东南,随葬品较少,陶器以红陶为主,器形有平底钵,扁足或圆锥足鼎、三足陶釜及罐、壶、盆、盘、碗等,另有陶纺轮、弹丸、石斧、石锛、石刀、砺石、骨针、骨饰件等。龙山文化遗存发现有红烧土面居住遗迹和灰坑,遗物主要有石锛、石斧、石镞、骨镞,以及白陶鬻、砂质灰陶鼎,鬼脸式足鼎、黑陶盆、圈足碗、罐等陶器,还出土有蛋壳黑陶杯、镂空豆的残片。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属岳石文化类型的浅灰陶尊形器、……[详细]
塔山古道
  塔山古道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吴窑居委会南塔山,由北向南穿过林木扶疏、古老幽静的山谷。古道依山地的自然形势铺筑而成。地势低平处铺以块石,斜坡处凿成台阶,高岗处劈成凹槽形路面。路宽2.6米,现长450米。根据古道旁的《新设山路记》石刻,其铺筑的年代为金明昌二年(1191年)。塔山古道是我省首次发现的唯一有确切记年的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孔望山古城遗址
  孔望山古城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凤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古城设东、西二门,西门保存明显。古城的北城垣沿孔望山山脊修建而成,北城垣墙体基本完整,现存宽度2米左右,高度1-3米不等;南城垣沿凤凰山山脊而建;其北面现保存较好,其中,古城西南角和凤凰山山脊部分比较完整,现存宽度5-8米、高度约4米;东城垣、西城垣则建在两山之间的空地上。以西城垣的保存状况最好,现存宽度10米左右、高度均在5米以上;东城垣除在孔望山东南山坡、山脚留有一段以及在山南果园内保存两个土堆外,其余地表部分已无存。古城垣的构筑方法有三种:西城垣和南城垣西段直接在较平缓的基岩上夯筑而成,城外设有城壕;南城垣中段……[详细]
郁林观石刻群
  郁林观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飞泉村“狮子岩”下,共有16处石刻分布于附近山崖上。其中著名石刻计有8处。其一为唐开元七年(719年)镌于“飞泉”前一块巨石上的“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纪”,为海州司马崔惟怦之子崔逸撰文,未著书刻者名款。文24行,行17字,字径10厘米,八分书。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描述云台山风光名胜的游记;书法风格颇似“石门颂”,但结体更为方整,被收录于《金石录》,向为历代金石家所重视。其二,为祖无择三言诗刻,篆书,镌于北宋庆历甲申年(1041年)。祖无择作诗,苏唐卿书丹,王君章镌刻。其余为谭亨甫诗刻、宋四士题名、刘居实题名、王邦美题刻等。另外,还有明王同和清黄道传的题刻。该石刻群是古代书法艺术遗产,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史有着很高的实物价值,特别是“唐隶宋篆”二刻,极为难得,是……[详细]
花果山大圣湖水利风景区
  花果山大圣湖水利风景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地处连云港市东部,位于花果山风景区主入口,总面积约10.47平方公里。大圣湖(原名大村水库)里,是一处原始社会部落村庄的遗址,主要分布着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花果山大圣湖水利风景区地处江苏省连云港市东部,位于花果山风景区主入口,总面积约10.47平方公里,是一处以大村水库和海清寺阿育王塔院为依托,以西游记神话传说为背景,集山、林、湖、寺为一体,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炉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大村水库,位于花果山脚下,发源于花果山主峰玉女峰,由九条山涧汇流而成,水域面积0.95平方公里,属小(1)型水库,是连云港市区饮用水应急水源地,主要建有“伊人坝”、泄洪闸和莲花泵房等水工建筑物。大圣湖青山环抱,静谧宽阔,湖面净如明镜,倒映着青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