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 > 兴化市旅游

兴化市旅游景点介绍

  沙沟后大街老厕位于沙沟镇镇区后大街明清古建筑群中,原商会巷南首后大街103号对面,东经119°50′10.2″、北纬32°56′07.0″。沙沟后大街老厕初建于明代,原为陈氏家厕。清代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厕,以聚作农家肥料出售获利。民国二十年(1931)洪水退后,厕主陈黑鼻子在原址重建。建筑风格上,采用西式工艺,如“洋门”、“洋窗”等;内部设施上,用木料制作成全封闭式坐便台,在便台上设置木搁几,以便如厕者抽烟、饮茶、谈生意。同时设置便后盥洗盆,制作木桶承接雨水冲洗,设计理念与现代接近。2008年沙沟镇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对其进行了修缮。沙沟后大街老厕建筑风格别致,设计科学,设施完备,当时在里下河地区十分罕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9年, 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沙沟后大街老厕为第三批文物……[详细]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
  中共兴化县委成立旧址位于戴窑镇镇区新兴东街中心巷33号内,东经120°12′41.4″、北纬32°55′54.2″。为普通的瓦房院落,三间正屋朝南,另有门楼、天井、厢房,占地117平方米。1941年1月7日,中共苏北区党委副书记陈丕显在此主持召开兴化县工委委员会议,宣布苏北区党委决定,撤销中共兴化县工委,成立中共兴化县委。由李华楷任书记,李健任组织部长,张莫棠任宣传部长,孙顾任妇女部长。同年4月底,戴为然任中共兴化县委副书记。中共兴化县委的成立,标志着兴化地区党的组织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41年3月,苏北区党委改称苏中区党委,兴化县委仍属其领导。同年11月,划属苏中二地委。1944年11月,兴化县委改由苏中一地委领导,直至抗战胜利。兴化县委成立不到一个月,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也在各区联合办事……[详细]
  兴化县政府旧址位于安丰镇肖家村254号,东经120°08′47.4″、北纬33°08′08.7″,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兴化县政府旧址现存一进三间,坐北朝南,七檩,东西走向。房屋前有天井,原为四合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主力北撤,敌100军及还乡团占据县城及主要交通要道,中共兴化县委和兴化县民主政府坚持原地斗争。1947年至1948年间,兴化县政府、翻身中学曾在此办公。期间,因游击战争的需要,溱潼县政府、高邮县政府及苏中二分区《苏中日报》社等也曾先后转移到附近办公。在这座简陋的民房中,兴化县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组织筹集粮草等民政民运工作,翻身中学则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兴化县政府旧址为解放兴化乃至整个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详细]
  华中二分区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安丰镇陆宴村,东经120°04′58.7″、北纬33°07′59.4″,始建于1947年,1978年重修,1997年再修。安丰镇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苏、鲁、皖边区(华中二分区)曾在这里开辟革命根据地,领导革命斗争。所属机关、军队、学校、军工厂均驻扎在中圩若干村舍里。二分区地委设盛家庄,司令部驻成其甫庄,专员公署在大杨庄。另外,报社、交通站、疗养所、被服厂、-厂、修枪所等也分布在中圩境内。1946-1947年间,面对敌人的四面包围和反复“清剿”,华中二分区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献出宝贵的生命。1947年冬,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党和人民政府在当时的华中二分区司令部驻地——原中圩乡盛家庄,建立了“华中二分区坚持敌后斗……[详细]
  苏中公学旧址位于沙沟镇镇区虹桥巷2号院内,东经119°50′25.8″、北纬32°56′06.4″,原为三元宫。1945年8月-11月,苏中公学领导机关曾在此办公。1944年3月车桥战役胜利后,苏中区领导机关从东台迁往宝应,并决定在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基础上组建苏中公学,粟裕、管文蔚任正副校长,张藩任专职副校长,夏征农任教育长(后出任校长),为我党我军培养人才。1945年8月,校长夏征农率千余学员入驻沙沟,领导机关住在三元宫,学员按编制散居周围基本群众家中。除集中学习外,学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为房东挑水、打扫,坚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驻地群众建立了军民鱼水关系。1945年11月,苏中公学奉命迁往台北(今大丰),撤离沙沟。苏中公学旧址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我党我军革命斗争历史的物质见证,具有重……[详细]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
  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大营镇大营村东北,东经120°13′24.1″、北纬33°03′45.4″,始建于1943年,1987年重修。塔园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塔身为水泥结构,高19.43米(寓意1943年立),呈方锥形。正方形塔座,分为两层,底层宽12米,高0.55米;上层宽7米,高0.32米。塔身正面刻有“兴化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右上方书“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三月建,公元一九八七年冬迁建”,左下方书“兴化县长蔡公杰题”。纪念塔背面镌刻着严昌荣团长、朱廉贻县长等92位烈士英名。纪念塔顶端为“四星朝天”(寓意新四军)。中央是一杆高1.76米的步枪,刺刀直指蓝天。纪念塔前建有一座三门牌坊,正门上方书有“浩气长存”,左、右门上方分别书“生的伟大”和“死的光荣”。 坊、塔之间有长36米、宽4米……[详细]
姜戴戴氏宗祠
  姜戴戴氏宗祠位于千垛镇姜戴村,东经119°44′23.9″、北纬32°56′21.9″。姜戴戴氏宗祠始建于清,民国五年重修,现由正屋、东西厢房各一间及门楼组成,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建筑面积93平方米。正屋面阔四间,13.5米,进深4.86米,檐高2.45米,抬梁式,七檩,有廊。东西厢房长3.78米,宽3.1米。门楼长1.5米,宽1米,飞檐翘角。门楼上嵌一石额,长约0.65米,宽约0.3米。石额中间从右向左镌刻“戴氏宗祠”四个大字,石额的右边和左边从上到下分别镌刻“民国五年榴月重修”和“注礼堂公立”。姜戴戴氏宗祠内还有一块白矾玉石石刻,长约0.75米,宽约0.25米,从右至左横镌“文昌行宫”四个正楷大字。姜戴戴氏宗祠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特色和文物价值,对于研究姜戴村戴氏和兴化及里下河地区的祠堂……[详细]
  缸顾顾氏宗祠位于兴化市缸顾乡缸顾村中心,东经119°47′42.7″、北纬33°04′47.9″,是为了纪念缸顾顾姓第一代祖宗而建,记载了缸顾第一代祖宗坐在缸里漂浮到此,缸顾村由此而得名。缸顾顾氏宗祠始建于明,原前后四进,由门厅、前厅、中厅及后五间飨堂组成。现仅存一进三间,后有修缮,雕刻精美。宗祠内有一口古井、两块老匾,老匾上面分别写着“开科第一” “宠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建建缸亭一座,缸高1.3米,直径1.4米,石碑一块。据顾氏族谱记载,历史上李春芳、解缙、顾梓河、黄仲则、顾硕、任大椿、宗臣等名人皆与顾氏后人有交往。顾姓为兴化四大姓之一,兴化缸顾顾氏宗祠为研究兴化顾氏起源以及缸顾村的来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缸顾顾氏宗祠被兴化市文广新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唐庄石板街位于陈堡镇唐庄村,东经119°50′43.1″、北纬32°47′38.2″。唐庄石板街铺设于民国(1917)期间,东西走向,原长逾200米,石头逾1700块。现长约150米,约1000块石头铺设,每块石头长约0.65米,宽约0.25米,厚约0.16米。俯首麻石街构成形似石凳,寓意稳稳实实。唐永达不惜重金从浙江湖州采购麻石2110块,大木船从苏南扬帆到泰州上下坝进入卤汀河运回。荒石坯运回来之后,唐永达就招集四邻八乡的石匠洗成条块,于1917年秋末动工,历时半年,终于在1918年3月铺成了一条街加一条巷道的麻石路。麻石街的铺成,在里下河九寺十八堡引起了轰动效应,成为当时兴化圩南地区继周庄、穆家堡之外,第三个拥有麻石街的村庄。2012年5月,唐庄石板街被兴化市文广新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唐庄积善桥位于陈堡镇唐庄村东首,东经119°50′43.1″、北纬32°47′38.2″。东西方向,原为唐庄村一名叫唐永达的地主所建,建于民国7年,单孔砖桥。长约11.8m,宽约2.84m,跨度为3.2m。1911年,唐永达发起重修唐氏族谱(十世永达公发起,永珠公襄赞,礼请维扬梓人张旭东等编印成牒。此一九一一年事也)的同时,召开董事会,当场拍板:造桥预估500担稻,通庄人能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最后不足的由我来,桥名就定积善桥。唐庄积善桥位于庄中心夹沟,原址上原为一座木头桥。砖桥水下基础用杉木打成排桩,根基非常牢固,是单孔拱形砖桥,孔宽3米,水面向上高4米。桥整体约用30万块西湖老火小青砖并以糯米石灰相舂拌粘砌而成。桥头两边的西湖老火小青砖一档一档的拾级而上,桥中长方形石板上雕刻着盘龙图案……[详细]
  薛鹏石板街位于沈镇薛鹏村,薛鹏原名穆家堡,清同治年间(1862~1874),穆家堡青龙庵住持朗润和尚为造福桑梓,身穿袈裟,走街串巷,风餐露宿,寒来暑往,经过几载募化,并得到当地绅士富户的支持,从苏南购买了1700多块长约10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15厘米的花岗石麻条石,铺成自青龙庵向西的长约500米的一条东西石板大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穆家堡人董宝琛对石板街进行修整和延伸,方便了村民生活。这条历经150年左右的石板大街仍然完好地保存至今,可与周庄石板街、唐庄石板街、沙沟鱼市口石板街相媲美。……[详细]
  南柯福星桥位于南柯村南首,东经120°10′25.1″、北纬32°49′14.7″,南北向,四周均为民居。南柯福星桥据说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单孔砖桥,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桥宽2.88m,桥拱气势雄伟,桥面到水面距离3.5m,桥面长9m。东西拱券顶部各有一块砖雕,上刻“福星桥”三字。此桥为小砖桥,保存较好,具有里下河水乡特色,造型美观,对于研究兴化水乡地区特色文化、研究兴化地区的桥梁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2年4月,立“福星桥”黑色大理石碑,由万岳题镌。2012年5月,南柯福星桥被兴化市文广新局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详细]
兴化八字桥遗址
  八字桥原址位于市区城内东大街原北市河南端,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一为东西向,石质;一为南北向,砖砌,皆为宋建明修。南宋宝庆元年(1225)兴化建城,设四水关与城内市河及海子池、西隈潭(明代以后称升仙荡)相连。城内形成东西向及南北向市河,成“T”形相接,河上桥梁众多。依东西向市河北侧形成的城内东大街,因南北向市河而中断,因而建桥以续,桥身与古街同宽,命名为“中和桥”。明代万历年间曾改名“登瀛桥”,在桥上构筑“凌霄亭”,悬“宰相里”额,桥西堍立贞节坊。随着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逐步发展,街市及市民阶层形成。入清后,拆除牌坊亭阁及护拦,并在桥身两侧建过河楼,形成与街市相连的店铺,中和(登瀛)桥仅剩石板桥身。为方便街市行人,桥身逐渐放平。因拱形桥洞中立有神……[详细]
  戴窑砖窑旧址位于戴窑镇窑南村,东经119°52′53.1″、北纬32°56′44.5″。戴窑砖窑旧址原为古窑群,1973年在此建立戴窑砖瓦厂时曾出土五块古城砖,砖身正面刻有阳文“扬州府提调官同知竹祥、司吏陶旭,高邮州提调官同知常松、司吏纪衡,兴化提调官主簿樊弘道、司吏赵宗”等字样,背面则刻有“年月日窑匠胡七一”,与南京中华门发现的明代城砖相同。反映了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修筑南京城时官派制砖的历史,证明了戴窑烧制砖瓦的历史至少在明代以前,距今已有650年以上历史。戴窑砖窑旧址为研究我国烧砖历史和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南京城建城历史及建城制度提供了实物依据,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戴窑砖窑旧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耿家垛遗址
  耿家垛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湖西口村耿家垛,东经119°52′53.1″、北纬32°56′44.5″,距城区直线距离约3公里。遗址发现于原始垛田地表以下约1米,占地达3万平方米。布有大量碎陶片,也曾发现古井、古镜、筒瓦残片、规格较大的残砖以及古街道遗迹。经专家鉴定,为我国春秋至西汉早期(约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160年)古文化遗址,距今约2800年至2200年。耿家垛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市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空白,同时对研究兴化城区(昭阳街道)的迁徙演进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筒瓦(汉代官瓦)残砖的发现,证明早在汉初此处已设有行政建制。耿家垛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耿家垛遗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古遗址
  东古遗址位于戴窑镇古牛村东古庄自然村东北角,东经120°14′09.9″、北纬32°57′23.3″,系2008年10月当地农民取土时,在距地表以下约3米处发现,共出土石斧、石锛、石钺等排列整齐的石器11件。石器造型优美、表面光洁、镂孔精致,其中一件石钺最为完整、精美,专家鉴定是距今约4500年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江南太湖流域的南方文化。今兴化境内东古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古代南方部落向北迁徙、逐鹿中原的史实,印证了里下河地区为南北文化交汇之所的说法,同时也为江淮之间海岸线的形成和变迁提供了新的证据。东古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2009年,兴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东古遗址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荡遗址
  南荡遗址位于垛田街道戴家村东南约2.5公里的南荡中,东经119°51′58.2″、北纬32°54′52.4″,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期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200年。1989年和1991年,戴家村村民在开发湖荡沼泽时先后发现大量动物骨骼亚化石和陶片。兴化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对此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1992年10-12月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会同扬州和兴化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掘9个探方,175平方米。南荡遗址的文化层呈小片零星分布。文化遗存主要有榫卯结构半地穴干栏式房屋遗址和室内铺设的芦席,陶器及石、角器。陶器主要有鼎、壶、罐、瓮、豆、盆、钵、碗、杯等;石器有刀、锛、镞、凿等生产工具,皆为磨制;骨器有管、笄,磨制精细。另外还发现了糜鹿、牛、猪等陆生……[详细]
38、韩贞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贞墓
  韩贞(1509-1585),号乐吾,明代兴化人,窑工出身,师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襞父子。学成归里,以教学化俗为任,严以律己,一生行善。王艮赞其“继吾道者,韩子一人而已”。殁后建祠立匾,定例春秋二祭,有《韩乐吾先生遗集》传世。韩贞墓位于戴窑镇西、韩窑村正南,东经120°12′12.6″、北纬32°55′51.4″。砖砌墓基,以上为圆锥形封土,高约1.5米,底径约3.5米。墓以南为四柱三门石牌坊,额镌“东海贤人”,系明万历知县凌登瀛亲题(同时制匾悬挂四牌楼上)。柱联为“陋巷箪瓢好学深思追复圣;泥涂轩冕高风大节接严陵”,乃清代雍正知县汪芳藻题撰。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韩贞墓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熙载墓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又字融斋,晚号寤崖子,清代兴化人。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经学家和文艺评论家。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后,任翰林院编修值上 书-房,咸丰皇帝十分看重,御书“性静情逸”相赐。同治三年(1864)任广东学政,两年后(1866)辞归受聘上海龙门书院。刘熙载著述丰厚,尤以《艺概》影响最大。《艺概》分文、诗、赋、词曲、书、经义六部分,对各种艺文体裁的历史演变和历代名家名著的艺术特色,都作了独到而又权威的分析和评价。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继曹丕《典论·论文》和刘勰《文心雕龙》以后第三部力作。刘熙载因此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艺评论的集大成者,其中关于艺术美的辩证阐述开中国近代美学之先河,因而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赞誉刘熙载为“东方黑格尔”。刘熙载墓位于兴化市永丰镇沙仁村一座高垛……[详细]
40、高谷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谷墓
  高谷(1391-1460),字世用,又字育斋,明初兴化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景泰元年(1450)入阁,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系兴化籍明代三相国第一人。高谷一生正直清廉,历经“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后称“五朝元老”。所著《育斋文集》入《明史·艺文志》。天顺元年(1457)高谷乞归后,仍居于“敝庐”故址,天顺四年(1460)卒于兴化。卒后与诰封夫人郭妙宁合葬于兴化平望铺东张家舍(今兴东镇张家村砖瓦厂),东经119°50′21.5″、北纬32°56′13.4″。其时墓园恢宏,布有牌坊、享堂,神道两侧立有石人石马。后因战争和“文革”损毁,仅存墓址及部分石件。高谷墓是明代早中期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高谷墓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