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巴音郭楞州 > 若羌县旅游

若羌县旅游景点介绍

  瓦什峡遗址瓦什峡古城遗址位于若羌县瓦什峡乡西南7.5公里,阿尔金山山前冲积平原盐碱荒漠地带,遗迹零星分布于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的红柳丛生、沙包散布的荒滩中。见房址(30余处)、窑址(3处)、冶铁址(1处)等遗迹和2处集中的墓葬,未见城墙遗迹。出土有残玻璃器皿、汉文文书、陶、木器、钱币等文物。……[详细]
  库如克托海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瓦石峡乡亚喀托格拉克牧业村西北51千米。地处车尔臣河南岸荒漠地带一座稍高的碱包上,南望阿尔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周地势平坦,水位较高,为平沙地貌,盛长芦苇、红柳、胡杨树。烽火台北面的河边及西南部的草滩中遥见一些零散的放牧点,南侧有一条较宽的沿着河床走向的土路,南距新修的315国道约12.5千米。烽火台因风雨侵蚀和人为盗挖而受到严重破坏,全部坍塌。残存本体遗迹,形制不完整,修筑方式尚可窥见。根据遗迹判断,烽火台平面略呈正方形,其结构为一层垛泥夹一层芦苇。烽火台堆积边长约9、高约2米。从坍塌面测量,垛泥层厚0.2-0.25米,芦苇层厚约0.05米。垛泥中含盐分较重,故较为坚硬。烽火台顶部有两个坑,为倒塌后人为挖掘所致。周围未发现其……[详细]
  卡拉乌里干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瓦石峡乡乌都勒吾斯塘村东北。地处瓦石峡绿洲平原东部荒漠中的一个独立沙梁上,地势平坦,水位较高,地表为砂质土,附近多红柳滩地,盛长红柳、芦苇等植被。附近无村庄,远处有分散的几处牧点。西北至瓦石峡河约14千米、车尔臣河41.5千米,南约8.5千米为东西走向的315国道,东北距吾塔木农耕区40千米、若羌县城46千米,西南距瓦石峡农耕区29.5千米。烽火台因自然风雨侵蚀破坏而保存较差。平面呈长方形,立面略呈长方形。用垛泥中夹杂树枝等植物秸秆层垒筑而成。烽火台南北约2.7、东西约2.2、高2.3米。结构为一层垛泥一层树枝或一层芦苇。垛泥为砾土混合质地,泥层厚0.2-0.4米,树枝层厚0.06-0.1米。台顶中央竖有一根小圆木,似为攀爬台顶固定……[详细]
  米兰西南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铁干里克乡果勒吾斯塘村、农二师36团安乐村东南1.8千米。地处若羌县中部米兰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中,四周地势较为平坦,西南至东北呈倾斜状,地表为砾质土覆盖,附近有些风蚀小台地。东南3.2千米为西南至东北流向的米兰河,西北1.2千米、北1.8千米为农二师36团场耕地;西北1.5千米为米兰文物保护站,西南1.4千米为一片新开垦的耕地;北1千米有一条穿过米兰遗址区东行可至青海和敦煌的简易公路,南2.7千米为新修筑的315国道。烽火台保存较差。台体因风雨侵蚀,底部被风蚀呈蘑菇状,造成台体局部坍塌。烽火台底部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9、南北4.5、高4.5米(包括风蚀裸露出的沉积黄土台,土台高1.2米)。烽火台为夯土建筑,夯层多不明显,明显者厚0……[详细]
  米兰东北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铁干里克乡果勒吾斯塘村、农二师36团安乐村东北4.1千米。地处米兰绿洲边缘地带的荒漠中,四周地势较为平坦,地表为砾质土覆盖,附近多为固定的红柳沙包。东3.4千米为米兰河,西、北侧为农二师36团耕地,西南2.6千米为米兰戍堡,南5.85千米为315国道。烽火台因风雨侵蚀、剥蚀和人为盗挖等因素而遭到破坏,保存一般,形制尚存。台体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呈梯形,平顶。底部东西5、南北4.6米,顶部东西3.9、南北3.8米,高5米。上部主体采用土坯平铺错缝砌筑而成,土坯长5。、宽25、厚10厘米;底部为黄土夯筑而成,有2层夯层明显,一层厚0.3米,另一层厚0.38米。台体东壁中下部有一个盗洞,深入内部。附近的风蚀地面上,见有一些火候较高的夹砂红陶片……[详细]
  吾塔木烽燧位于若羌县县城西北角,若羌河西侧,南部一棉花加工厂,东侧有公路通过。烽燧现为圆锥状,体量较大,底部直径近60米,残高约15-20米,土坯垒砌而成。烽燧整体光洁,表层坚硬,仅根部有部分骆驼刺生长,顶有一测量标志点和保护标牌,半腰处一方水泥柱墩。周边未见文物保护标牌和简介,南西北三侧皆为农田耕地,耕种和浇灌定会对其产生不利影响。1957年黄文弼曾对该烽燧进行过调查,199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吾塔木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吾塔木乡果 勒艾日克村委会东北1.3千米。地处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中部、县城绿洲地带的若羌河西侧。四周地势平坦,坡度小(南-北向緩斜),地表为砂砾、粉砂质土壤覆盖。其东缘为一条南北向的乡村柏油公路,南面为县供销社棉花厂,南约0……[详细]
墩里克烽火台
  墩里克烽火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铁干里克乡果勒吾斯塘村、农二师36团安乐村东北约37千米。地处若羌县东部,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扇与罗布泊洼地北缘接壤地带的红柳滩地上。此处为塔里木河尾闾河床地带,四周地形平坦开阔,附近有许多小冲沟,地势呈南北缓坡状,地下水位较高,地表为盐碱土,生长有茂盛的红柳、芦苇、甘草等植被。周围无村庄居民。西南35千米为米兰遗址区,南4.3千米有一条米兰至罗布泊镇的土路。烽火台因风雨侵蚀、盐碱化和人为盗掘而导致台体局部坍塌。烽火台底部平面呈近正方形,南北约6、东西约5.4米,立面呈宝塔形,高5米。砌法为一层泥夹一层芦苇或红柳枝。其中最下的两层夹芦苇,芦苇层厚0.1米,其余皆为红柳枝,厚0.1-0.25米。泥层的厚度不相同,厚0.4-0.9米,且越往……[详细]
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175公里。小河墓地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它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小河墓地给人的第一强烈印象就是墓地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140多根多棱形、圆形、浆形的胡杨木桩,都4米多高很粗壮,多被砍成7棱体到11棱。小河墓地,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小河墓地被世界考古学界认为是中亚历史和考古上沙埋文明中最难解的千古之谜。20世纪初由罗布猎人奥尔德克首次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者贝格曼(F.Bergnm)在小河墓地发现了他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这些木乃伊通过鉴定被认为是“印欧人种”。1939年,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新疆考古研究》一书,对他在小河流域考古调查……[详细]
楼兰墓群
  楼兰墓群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西北荒漠中,包括楼兰城郊墓葬、古墓沟墓葬、铁板河墓葬、小河墓地、咸水泉墓葬、营盘墓葬等多处文物点。墓葬分布在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26公里的范围内,面积约250平方公里,共计500余座。已发掘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300多件。墓葬形制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土坑墓、斜坡墓道洞室墓等。其中已发现的部分汉晋时期的斜坡墓道洞室中有中心柱,个别墓室中有彩绘壁画和彩棺,很有特色。随葬物品主要有丝、毛、棉织品,钱币、项珠、铜镜、木器、漆器、铜器、铁器、草编篓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织有隶书文字的汉代织锦。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随葬品中的木漆器、毛丝织品等保存较好,部分墓葬还出土保存完好的干尸。楼兰墓葬年代久远,文化内含丰……[详细]
雅丹龙城
  雅丹龙城位于若羌县境北部的罗布泊地区,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是“险峻的土丘”之意,现通指干燥地区的一种特殊地貌。粘土性岩层,因暴流侵蚀,再经强烈的风蚀作用而成。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顺盛行风方向伸长。自数米至数十米,长者数百米,形态千奇百怪,蔚为奇观。……[详细]
古丝路南道
  《魏略西戎传》:“从玉门关出发,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关,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原称北道)《汉书·西域传》记述:“自玉门关、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玉门关、阳关至楼兰的道路为南北两路的共同干线,而楼兰正是南北两路的分镳点和枢纽。两汉和魏晋时期,丝路南道商贸使者络泽不绝,其繁华闻名于世。虽然楼兰以东水源不足,但其西有库姆河和古代塔里木河,沿河耕作繁殷,沃洲为链,它兼有经济和军事价值,是真正的运丝大道。斯文·赫定在《丝绸之路》一书中记述:“经过翻译后的一封信中提到,卖给楼兰居民的丝一次就交付4326捆”。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建立西域都护府,楼兰道成为中国通往南亚、西亚和欧州诸国的陆……[详细]
楼兰红枣生态园林
  若羌依托地域优势和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全面启动红枣富民工程。目前,红枣品种已达到十七种,主要有灰枣、鸡心枣、冬枣、雪枣、茶壶枣、无核枣等。目前全县共种植红枣面积达7万亩750万余株,预计今年进入产果期枣树为3万亩,其中进入盛果期的为8000亩,枣果总产量1000—1500吨。到2005年,我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亩。目前我县红枣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知名度(2003年8月,若羌红枣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被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命名为全疆第七个,巴州唯一的科技兴新标志性工程)。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且也极具潜力。不久的将来,十来万亩优质的楼兰红枣,将力拔全国红枣之头筹。试想,当您站在一望无际的红枣生态园林之中,吃着“子母河畔、女儿国度”罗布老人、楼兰后裔献上的红枣,心中是何等的感慨!……[详细]
米兰遗址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东80余公里的米兰农场团部东3公里处,是由8座佛塔、3座佛寺、汉屯田水利设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遗址组成的一处面积广大的遗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国伊循城遗址。在汉代屯田遗址地区的中心有突布提古城堡,城堡东南角有眺望台,登台眺望,屯田区的景物尽收眼底。在东南方沿着一条宽10—20米,长37公里的引水干渠,分布着16个屯田卒居住的群落和一个炼铁炉遗址。干渠引水于米兰河,沿线有七条支渠,采用双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区面积约45000亩。渠道布局严整,水头控制得法,在至今发现的古灌区中少见。如今灌区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砾,下面里肥沃的黄土层,其上还保留有当年犁耕的痕迹。三座佛寺中的一座叫“米兰西大寺”的遗址中曾出土过“有翼天使”壁画像。如今佛塔和佛寺均破坏严重。唐古戍堡……[详细]
瓦石峡遗址
  瓦石峡遗址被当地人称为瓦石峡古城,位于若羌县瓦石峡乡瓦石峡村附近。包括12处较集中的遗址,3处窑址,2处墓葬区及1处治铁遗址,房屋遗址为唐至宋时期。斯坦因、贝格曼及国内、区内一些专家来此做过调查,曾出土玻璃器、瓷片、钱币、生产工具、饰品、生活用具和元代汉文文书。民间传说八十年代有人在挖红柳包时曾拾得黄金工艺品一只,为一小姑娘一手打伞,一手提花蓝造形,后被文物0犯骗走。从伞与“鄯善”谐音,花蓝与“楼兰”谐音看,这件工艺品应是鄯善国工匠精心打制的向内地敬奉的贡物。瓦石峡是古代楼兰——鄯善王国的经济中心,早在汉代以前,这里的手工业已颇具规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若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从遗址上还保存着的数十间前后相连的手工作坊和全属治炼窑残址看,瓦石峡手工业水平已达到相……[详细]
“小河”5号墓地
  “小河”5号墓地估计是早期楼兰人墓葬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地点,它位于阿拉干以北的罗布沙漠中一条向东南方向的称为“小河”的干河床附近,当地人称“千口棺材的墓地”。这个墓地在一个小沙包上,竖立着上百根四米高的圆木,墓地上散布着成百上千的船形棺板,并立有巨大的“木桨”和0状木祖,从未露出沙面的立木上尚可见大红的色彩,说明当时整个墓区的木柱都被涂成了红色。裸露地面的女性木乃伊头发金黄,深目高眉,有印欧人特征。东部一女性墓周围有很多绘有图案的木板及大量的牛头骨,其对面用柱了围成半圆形。墓地所有设施均面向这座女性墓。在墓地上还有木栅栏分隔墓地,有与真人同高的男女木俑,女俑居多。反映出当时社会似处于母亲氏族阶段,而木祖立于墓上,表现了男性崇拜,也说明其晚期可能处于母亲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如此大规模的陵墓……[详细]
罗布泊南古城(海头古城)
  海头古城在楼兰古城西南48.3公里处,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仅次于楼兰的第二大城。南北城墙长107米,东西城墙长约19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头古城附近是罗布泊地区另一个遗址集中区,在其西北约3公里处有LL古城,再向西北4.8公里有LM住宅群遗址。文物部门将海头古城称做罗布泊南古城,1914年斯坦因在罗布泊探险时将其命名为LK城址。海头古城是1907年斯坦因的维吾尔向导托克塔阿訇首先发现。1910年日本人桔瑞超在罗布泊探险时在此城获得李柏文书。当时他误认为此城是楼兰古城。同年,我国学者王国维在考译李柏文书时发现,两件文书均注明“海头”二字,日本学者森鹿三也根据桔瑞超提供的李柏文书出土地点的照片证实这里不是楼兰古城,而是LK城址。以后人们就将罗布泊南古城LK城址称作“海头古城”。在公……[详细]
石头城堡
  石头城堡位于若羌县城南偏东33公里,若羌河山口水电站的引水口东侧,遗址修筑在一孤峰顶部,峰顶被人工削平三面绝壁、一脊相通,大致呈“T’型,地面经过平整,低洼和陡壁处以片石砌垒填平。遗址东、北两面用石块从若羌河谷至峰顶垒成垂直100米的石壁,东部有房屋遗迹,西部有较大建筑,以灰砖和石块筑成残高2米,直径10米的圆形,南有一豁口,内有红陶片,残铁块、炼渣、残钳锅及许多磨制精致的方形小石片。石头城堡是一处唐代戍堡遗址,属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其地理位置推测,该遗址应是古代的一处秘密兵工厂或“武器研发”基地,性质略似于今天的马兰基地。遗址中的圆形建筑被当地人误传为“公主坟”,所以,当地人们称石头城堡为公主坟。……[详细]
古石刻佛经遗址
  1984年,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考察队在库鲁克皮提勒克塔格山北麓,祁曼塔格山南部方圆120公里的广大范围内发现了总数在2000片以上的石刻佛经。这些数量惊人的刻经石板大多选用黄色砂岩、板岩为原料,唯祁曼塔格山南坡的一处,多选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为石料。在硬度很大的花岗岩上锲刻佛经,没有相当的技术和器具是难以完成的。石板多为两面刻字,初步统计总字数达50余万字,可称得上“天书”。刻法分阴文和阳文,字体大小风格各异,估计出自多人之手。刀法娴熟一丝不苟,有的工整严谨,有的洒脱奔放,有的浑厚苍劲,有的秀丽流畅,颇具匠心。最多的一处分几层垒在一长6米的花岗岩台基上。这些石刻佛经经北京雍和宫藏经讲师和中央民院民族语言专家鉴定,系佛教-中的“六字真言”。其中一些描写佛教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的-,描述了莲花生大师……[详细]
  1984年,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库鲁克皮提勒克塔格山下,哈夏克勒克达里亚河源西岸的一条沟中意外地发现了很多明显被打击过的水晶和燧石碎片。这里三面被花岗岩大山环绕,北部是喀拉墩大草原,山中发育着石英脉及水晶。在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0.5公里的沟中,被遗弃的碎石片和石器遍地皆是,信手可得。经整理,石器中有箭头21个,扇形石核12个,石片32个,项链珠1个。经北京自然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与新疆考古研究所鉴定,确认为细石器时期的制品,距今1~5万年。从石器制造精细程度来看,这个东昆仑古代石器制造场的古人类活动很频繁,为研究古代羌族部落的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详细]
海头古城
  海头古城在楼兰古城西南48.3公里处,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仅次于楼兰的第二大城。南北城墙长107米,东西城墙长约190米,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海头古城附近是罗布泊地区另一个遗址集中区,在其西北约3公里处有LL古城,再向西北4.8公里有LM住宅群遗址。文物部门将海头古城称做罗布泊南古城,1914年斯坦因在罗布泊探险时将其命名为LK城址。海头古城是1907年斯坦因的维吾尔向导托克塔阿訇首先发现。1910年日本人桔瑞超在罗布泊探险时在此城获得李柏文书。当时他误认为此城是楼兰古城。同年,我国学者王国维在考译李柏文书时发现,两件文书均注明“海头”二字,日本学者森鹿三也根据桔瑞超提供的李柏文书出土地点的照片证实这里不是楼兰古城,而是LK城址。以后人们就将罗布泊南古城LK城址称作“海头古城”。在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