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市 > 绥德县旅游

绥德县旅游景点介绍

绥德呜咽泉
  秦太子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内疏属山巅。墓呈狭长不规则形,长约30米,宽4.8米,高6米。墓区保护面积9000平方米,墓旁原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1通。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知州王润于今县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建扶苏祠,后倾圮。绥德城东1公里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秦始皇长子扶苏,因谏父皇焚书坑儒而被贬往上郡监蒙恬军。始皇驾崩后,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勾结合谋,欲篡皇位。假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捏造扶苏、蒙恬之罪,并赐其死。扶苏接诏,见父皇所斥之罪均属乌有,都是偏听0佞小人之谗言。但父皇之令,不敢违抗。扶苏万分痛恨小人弄权,更加忧虑秦室江山社稷。据传说,扶苏随即上马出城,任马信步而行。正行之间,马停步不前,扶苏举目望去,眼前石壁高耸,挡住去路。观之,乃城东五里卢……[详细]
绥德紫台山
  位于县城东区义合镇,义合河东岸,有山平地凸起,高不过50丈,周长500余丈,顶平形如书台,故名紫台山。山上建有娘娘庙。义合街西门向南一拐弯,跨过龙狮大桥就到紫台山脚下,桥两端坚蟠龙石柱二根,山脚下又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石牌楼。穿过牌楼踏上一百四十四个石磴神路,就上山来到了娘娘庙。据碑文记载,此庙建于金朝明昌五年(南宋与金人对抗时期),内设三尊塑像,正面为九天圣母,左面是眼光圣母,右面是子孙圣母。乾隆三十年又改塑为封神榜里所说的黄河阵中的三姐妹。乾隆四十五年正殿对面建起了乐楼。1999年山后又重新修建起一座关帝庙。……[详细]
绥德展览馆
  新建成的绥德展览馆位于文化广场四楼,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陈方案将通过六大部分组成:序厅介绍黄土高原的形成;第一篇章回顾绥德历史发展进程;第二篇章展示绥德红色文化历史;第三篇章展示绥德民风民俗与“五大之乡”的内容;第四篇章展现绥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化;第五篇章展望绥德的远景规划。展馆由序厅“万象幻化、厚土雏成”拉开展示的序幕,展览包括“千秋风云、长歌悠远”“红色热土、峥嵘岁月”“醉厚乡风、技艺繁生”“沧桑名州、大河无定”“意象绥德、大潮涌动”五个版块,将绥德这方土地的历史沿革、沧桑变化和风俗人文的精髓,高度地凝炼在一起。展览馆通过运用图、影、像、塑、拟、仿等现代的高科技展览手法将绥德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典型、立体、真实、写意地呈现给人们,让观展者在有限的空间里领略了无限的名州风……[详细]
永乐大道石版画廊
  漫步永乐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与时俱进”金属雕塑巍然屹立于二水要冲,似雄鹰直冲九霄云天,如骏马啸傲万里征程。它是绥德人奋斗不息精神的张扬,是陕北五千年文明史的凝聚。带着“与时俱进”搏起的心灵震撼的余波,走进了永乐大道石刻画长廊。这是精心构思,虔诚创作,鬼神雕工打造出的绣像画卷,古朴而深沉,凝重而洗练,粗犷而传神地将陕北五千年文明史具像于石,365帧画图,表述绥德人一年365天,生活或苦涩艰辛,或幸福甜蜜,天天过的如诗如画;九个编目,赞誉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疏属山传说》,千百年讲不完的“女娲捏泥造人”、“疏属山梏危”、“舜帝教稼”的故事,开创了陕北神话传说的时代,使陕北最先步入农耕文明的历史。复制刻绘的东汉画像石,二牛抬扛的“牛耕图”,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放牧图”,车辚辚……[详细]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
  绥德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绥德城内疏属山前沿山顶。2009年在榆林扶南办的大力支持下,绥德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原三五九旅绥德警备区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纪念馆。纪念馆占地6500平方米,展线长100米,展出图片1076张,文物326件,通过红色文化广场主题雕塑、照壁浮雕、绥德旅游规划展室、民主革命时期绥德著名人物、绥德警备区事迹展、-与0绥德地委、绥德籍烈士、抗大总校在绥德等板块展出,结合绥德民主革命时期历史特点和旧址实际遗存情况,严格遵循历史时序线索,采取专题划分布展版块方法,力求多点位、广角度、区分主次、详略得当地再现绥德红色革命历程,其中对三五九旅与-将军在绥德事迹予以侧重展现。纪念馆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多媒体展示、场景复原等现代布展手段,形象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为民族独立和人……[详细]
绥德党氏庄园
  坐落在绥德县白家硷乡贺家石村从明朝晚期至民国年间党氏家族在这里先后修筑了七十二院以窑洞为主要建筑的宅院,因属党氏大家族,七十二院相互连通成为党氏庄园。起源党姓财主的起始是从党金川开始的,他从山西逃荒来到这里定居后,至今已有十二代,大约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说,党天刚因-贫穷,结婚后不久就去定边卖黄馍馍,以此谋生。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一老头告诉他家中生了儿子,而且家中要发大财,让他早点回去。天刚思家心切,又相信这一预兆,第二天便打点行装,结束生意动身回家,刚好来一老人说他是绥德清水沟人,有一些银子让他捎回去,并留了家里人的住址、姓名。而天刚回到绥德到处查访却找不到老头所说的人,就把银子带回了自己家。回家后老婆确实给自己生了儿子,暗想梦中的老头和给自己捎银子的老头就是财神来助自己,便在家里供起了财神……[详细]
绥德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景观称为“秦时明月汉时关”。早有“旱码头”之称的绥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贸业繁华,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历代骚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宝。而绥德的石雕艺术更是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历经秦汉唐宋,于明清时期,绥德古城内遗留的人文景观、摩崖石刻以及民间广泛流传的石雕艺术品不胜枚举。诸如秦时扶苏监军驻绥时“太子府”遗址、“赏月台”遗址、呜咽泉景观和疏属山巅的扶苏墓、扶苏祠等景观;“晋溪洞”“龙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间老乡家保锁娃娃的炕头石狮狮,还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很多著名的摩崖石刻在“文革”中被毁坏,为了恢复被损坏的历史遗迹,反映绥德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去年3月,由绥德县籍影视界美术大师霍廷宵先生无偿设计,绥德县委、县政府投资200万元实施的这项工程,现在主体……[详细]
绥德龙凤山
  位于县城二十五公里赵家砭乡赵家砭村,据传西汉惠帝丙午年龙凤山初建紫云宫,唐中兴时修真武祖师庙,明洪武年重新修葺。清代曾大兴土木工程,不断完善,扩大规模,才有如今的占地五十多庙,建筑面积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陕北道观圣地。龙凤山海拔966米,山势陡峭。沿公路而上由神路至山门,一对镇山石狮威武立于两旁,魁星楼建于门洞之上,院内分别有灵宫、山神、土地、阎王等庙宇。拾阶而上至太和真武祖师大殿,两侧为十大元帅,踏石阶而上至玉皇阁,内为八卦顶,精巧别致。……[详细]
绥德抗大总校旧址
  1943年3月初,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率领下,从河北邢台浆水镇经过山西兴县到达绥德继续办学,校址设在绥德西山寺,各大队分布于我县落雁砭、延家岔等地。在抗战期间,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5年10月抗大全部撤离,与绥德军民共同渡过了2年零10个月时间,与地方军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2005年当年抗大总校副校长何长工的儿子、原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伟来绥,曾到名州镇西山寺和落雁边旧窑洞,寻访父亲生活工作过的足迹。……[详细]
绥德师范
  绥德师范的前身是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4年在李子洲等0人的争取下,由国民政府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四师的创建,成为绥德乃至整个陕北地区革命的领导中心,同时也为陕北革命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大革命失败后,四师几经反动派洗劫,但始终是绥德地方党组织活动和领导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主要阵地之一。1940年绥德解放,边区人民政府接管四师,并将四师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此后绥师一直是边区政府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2000年7月15日,西北革0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同志为绥德师范学校题词:“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革命英才的摇篮”。2000年6月10日,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学校秋三四班及三二班校友、-同志的夫人齐心同志重返母校时,满怀深情为母校题词“西北革命策源地”。……[详细]
绥德义合古镇
  义合镇位于绥德县城东30公里,自古以来为秦、晋两地之间的交通要地,昔日是绥德县第一大镇,素有“雕阴首镇”之美称。北宋时在义合设寨,金大正三年(1220)设义合县,因为军事地位的降低,元、明改设义合镇,清降为驿。义合古镇如今尚留存昔日古城残迹,城墙为土石结构,镇背后的山脊上还保留着城墙遗迹,而古镇四门中的南北两城门已废,东西两城门尚存,两城门上都建有门楼,东门刻“雕阴首镇”,义合镇西门楼始建于金,后在明代重修。门楼为十字歇山顶,重檐二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城门洞为条石砌筑的正方形基座,座正中有东西向拱洞,洞额嵌有1943年的铭文石刻,东面为“紫气东来”,西面为“西映长庚”。镇内的紫台山娘娘庙建于金明昌五年间(1194),明万历十九年(1591),以及清代雍正、乾隆、嘉庆等年间先后维修、增建。古镇……[详细]
绥德合龙山
  合龙山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的五里湾村,据碑文记载,祖师庙建于明•万历年前后,清代曾维修扩建。合龙山古庙系本县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有祖师庙、北极玄武庙、三圣母庙、释迦牟尼佛庙、关帝庙、天王庙等18座庙宇,还有明•万历年间修建的砖塔1座。“0”期间,除保留砖塔之外,其余古建筑多遭破坏,庙内壁画、雕塑尽毁。幸存明、清两代碑刻15通,尚可追溯该庙古建历史变迁。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群众集资进行了多次维修重建,基本恢复了古代建筑的原始风貌。近年,又新创办了“三月三合龙山笔会”,积极倡导民间诗词、对联、文学创作活动。每年三月三日,四乡文人墨客和诗词、对联爱好者汇集合龙山,咏诗诵词,挥毫书联,新颖别致,热闹非凡,为合龙山古庙会增添了新的风采,为广大诗词爱好者搭建了学习创作的平台。曾编……[详细]
绥德龙凤桥
  龙凤桥,原名永定桥,坐落在县城东,为银川—太原公路横跨无定河通道,建于1936年,长636米,宽6米,为石拱桥,有19洞。1991年改建,宽度加至6.6米,并在墩柱及栏杆上雕有千姿百态精雕细刻的龙凤图案,晚霞辉映,犹如龙凤飞戏彩虹,亦称龙凤矫。与千狮桥遥遥相望,交相辉映。在有“桥城”之称的绥德县城,此二桥最为壮观。当时桥上还有一副对联。上联:这工程是汤、高、何三公所筑。下联:此大桥乃晋、蒙、宁数省通九省衢。横批:民众血汗。备注:汤指汤恩伯,高指民国期间驻绥84师师长高桂滋,何指何绍南(民国最后一任县长)。……[详细]
绥德龙泉洞
  龙泉洞,位于绥德县城东2里之辛店乡龙湾村。相传,汉景帝时,“飞将军”李广率兵驻守上郡,抗击匈奴。在一个炎热的盛夏之夜,依稀梦中率兵行军,部下士卒口干舌燥,饥渴难忍,不时昏厥倒地。李广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忽然,只见高祖帝冉冉凌空而至,口谕曰:“将军速与士卒去那边石岩下饮水!”李广十分惊异,急忙叩头拜谢而醒,原是南柯一梦。次日天亮,李广便依梦中所记之情景徒步寻觅。果然,在绥德城东二里许一座石岩下有一洞穴,高四五尺,见方两丈余,其洞幽暗而清凉,壁上有泉水一股,状似巨龙,迸涌而出。见之甘泉,李广甚喜,遂与众将士一同饮尝,甚感清爽沁心,众将士赞不绝口,“此乃高祖皇帝所赐!”从此,此泉水被命名为“高祖龙泉水”。日久年深,历史变迁,人们便只称其为“龙泉”了。后来,得到能工巧匠精雕细刻之力,依洞中石龙之天然……[详细]
绥德灵宝山
  灵宝山位于县城东满堂川乡高家洼村。此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庙宇建于山巅,四周青松翠柏环绕,浑然一体,气势雄宏,为本县著名道观胜景之一。正殿塑真武祖师像,殿前两边有黑虎灵官阁,再前有山门,外有钟楼;正殿后有玉皇阁、药王、关帝、娘娘等庙。周围群众坚持义务自育松柏苗木,使灵宝山四季松柏吐翠,郁郁葱葱,与巍峨庄严的神庙两相辉映。……[详细]
绥德千狮桥
  民谣唱道“财东房上有兽头,楼门石狮大张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狮子搁炕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绥德的石狮就出现在农家的炕头上,谁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个,作为孩子的保护神,拴住孩子不要从炕上掉下来。石狮是吉祥的象征。德县城的无定河上有一座大桥,始建于1987年,长300米,宽14米,桥的两头各有两个凉亭、两对一人多高的石狮,还有雕刻精美的龙柱灯。最具特色的石桥上有1008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因而得名千狮桥。景点相关资料桥——坐落在绥德县城内无定河上的千狮桥始建于1987年,桥长300余米,因桥上两边护栏柱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而得名。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标志性建筑。桥上的石狮子大到丈余,小到二三寸。重达三……[详细]
37、祥云山
祥云山
  祥云山位于绥德赵家砭乡崔家焉村,山高海拔1049米。传说此山上空常有红云、白雀缥缈盘旋,故名祥云山。据考证,西汉文帝辛酉年,山间始建庙宇,后逐年完善,呈阶梯状式古建群,建筑巍峨壮观,气垫宏伟,为陕北著名道观胜地。祥云山高耸挺拔,巍然屹立。从山腰开阔地开始建乐楼,对面中间为祖师卷棚正殿,左右有窑洞式龙王、火神、关帝、三官等十三座庙,随后有钟楼、鼓楼、封神楼并列而建,两边对称为左灵宫,右瘟神殿,拾阶而上为真武祖师大殿,左为七真殿,右为五祖殿,整个庙宇为典型的对称建筑。……[详细]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
  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位于城内疏属山扶苏墓侧。1998年建成对外开放,为仿汉悬山式四阿顶式建筑风格,由门屋、展廓、展厅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289平方米,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展馆描述展馆两侧为砖石围墙,居中为铁栅式大门,上为巨型横额石雕“陕西绥德汉画像石展览馆”,大门两侧则是石雕楹联“贞石今留汉文化,精雕长忆古工师”。横额与楹联由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书,笔力遒劲,典雅隽秀。由大门进入,便是“天井”式的宽敞展廊,呈“回”字形,由12根赤色圆木支撑,四壁饰以玻璃镜框,展出精选汉画像石拓片。有伏羲、女娲等传说故事和东汉时狩猎、歌舞、战争等场面。这些珍贵的拓片具有民间传统的剪纸艺术效果,形象逼真,风格独特。步入展厅,环围四周墙壁分别镶嵌着百余幅内容奇特,风格各异的画像石刻。有“西王母”、“伏羲……[详细]
39、扶苏墓
扶苏墓
  扶苏墓位于绥德县城疏属山。扶苏(?——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的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监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篡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帅数十万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详细]
郝家桥习仲勋旧居
  1943年1月中旬,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为了加强北线工作,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调关中地委书记习仲勋任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上任后,领导绥德分区军民继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开展了整风运动、精兵简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全民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显著成绩。1943年清明节刚过,习仲勋书记在普遍调查的基础上,带领调查组进驻位于绥德县城西南10公里的郝家桥村蹲点深入调查1月有余,了解到该村村民在刘玉厚的带领下,在有限的土地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并通过精耕细作、改善土地条件、选择优良品种提高单产等办法,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郝家桥的深入调研,使习仲勋思路顿开:绥德地区只有采取郝家桥的办法才能将农业生产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