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西山区旅游

西山区旅游景点介绍

81、满族院
满族院
  满族院汲取东北本溪满族民居大院构建方式,同时又注入昆明四合院建筑的大量元素,因此,当为两地民居建筑的完美组合。院中央竖立的索罗杆主要祭祀供神用的。云南满族满族有1.2万人,主要分布于昆明、保山、思茅、德宏、曲靖、临沧、红河、楚雄等地州市。民居建筑: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0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宗教信仰:满族信仰的宗教有萨满教、佛教、-教。其中萨满教最具代表性,是一种古老……[详细]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与基诺族寨紧紧毗连,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葫芦平面,核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诞生于葫芦中,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人口约41万,主要聚居在思茅、临沧境内的澜沧江沿岸地区。民居建筑:茅屋结构简单,搭建容易,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因此也称“长房”。走廊上设火塘若干,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长房的居住形式,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原始宗教的信仰最为广泛,其宗教意识中没有严格的鬼和神的区分,认为万物……[详细]
基诺族寨
  基诺族寨与佤族寨、布朗族寨一桥相连,隔水相望。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幢幢基诺族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群众的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人口约1.8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景洪县的基诺山区。民居建筑:基诺族的房屋建筑过去是“干栏式”的竹楼,后逐渐以牢固、不易失火的木柱石基瓦顶“竹楼”代替。长房系竹木建筑多以栗木为柱,竹板围墙,柱下垫石块,屋面盖草排。两端各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登楼木梯。楼室中间留有一条通道,中央设有土台,土台上设有火塘,每个火塘上摆有三块锅桩石或架有一个铁质三脚架。通道两侧是用竹板隔成的若干个居室,楼上居室以靠近前门一端为尊。宗教信仰:基诺族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遇有灾祸降临……[详细]
景颇族寨
  景颇族人口约12.4万,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景颇族包括4个主要支系:景颇、载瓦、勒期和浪俄。村寨介绍:景颇寨占地15亩,有宽敞大方的各式民居建筑和精美华丽的”山官房”。广场中央竖立着“目脑纵歌示栋”,图案和雕塑象征着景颇族人民团结向前的意愿和骁勇刚毅的性格。民居建筑:建筑形式集中表现了景颇族“干栏式”、“倒T型”等结构特征和布局形制,主要以竹、木为结构,茅草为屋顶的竹楼。一般为两层,下层主要堆放杂物和饲养牲畜,上层住人。屋内设有两个火塘,一个火塘是主人煮饭取暖的,另一个是祭祀或酿制米酒使用的。宗教信仰:景颇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相信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亡后则成鬼魂,它们都会作祟于人,给人以祸福。一般群众对鬼魂既崇敬又畏惧,在每年春播、秋收、冬藏之前及逢……[详细]
85、回族村
回族村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人口有64万人。在区域分布上,全省各县(市、区)几乎都有回族居住。村寨介绍: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民居建筑:民回族村落主要由民居楼、清真寺及街区等建筑群组成,并有园林园艺景致点缀其间,较完整地表现了云南回民建筑的布局风格与构建特征。宗教信仰:信仰伊斯兰教,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之为“穆斯林”。回族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遵奉《古兰经》、圣训,履行五大功课。礼仪习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吃动物的血液和自死动物以及凶猛禽兽的肉,尤其禁食猪肉、狗肉、马肉、驴骡肉,穆斯林甚至避讳谈“猪”字,把它称为“黑牲口”……[详细]
云南民俗博物馆
  云南民俗博物馆位于风景迤逦的云南民族村景区门外的仿古建筑昆明故城内,展厅面积1300余平方米,宽敞大气,在云南民族民间常见的红、黑、蓝基本色调的烘托下,温馨而祥和,地域特色鲜明。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专门为云南民俗博物馆题写了馆名。云南民俗博物馆于2010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目前馆内一楼设有云南宗教、云南青花瓷器、云南民族乐器、马帮文化、云南民族民间工艺、云南民族服饰、云南青铜器七个展览单元,近千余件展品都是纯粹的云南元素。二楼设有云南民族字画及文物艺术品展销。云南民俗博物馆以抢救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常年举办云南代表性的民俗文物展览;组织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展示;云南民族画廊书画作品展览等,同时依托云南民族村、云南省文物总店的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10……[详细]
哈尼族寨
  哈尼寨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母子房、日月广场、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民族概况现有人口125万人。主要聚居在滇南红河和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金平、江城等县。民居建筑哈尼寨展现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蘑菇房和母子房、日月广场、关于鱼生万物传说的大型浮雕、有迁徙传说的图腾柱;有体现生产生活的磨房、龙巴门、秋千场、梯田;寨神树和祭石表现了哈尼族“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全寨的宗教活动由“儒玛”(“龙巴头”)主持,他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此外还有巫师“贝玛”和“尼玛”,贝玛主持念经驱鬼,尼玛给人占卜……[详细]
独龙族寨
  独龙族人口近0.6万,主要分布在贡山县所属的独龙江乡,属土著民族。一栋典型的板屋系木楞房民居坐落在刀杆广场旁。民居建筑:独龙族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宗教信仰:独龙族信奉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把一切天灾-、疾病等都视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凡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礼仪习俗: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此外,独龙族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灵魂观念、鬼的观念、天的观念一直是独龙族原始信仰的核心。灵魂观念的具体表现方式……[详细]
德昂族寨
  德昂族人口约1.7万,主要分布在德宏州和保山市的潞西、瑞丽、陇川等县区。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民居建筑: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分为卧室和客厅,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的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宗教信仰:德昂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民间的德昂寨子里普遍建有佛寺,又称奘房。按德昂人的习俗,陌生人进入德昂村寨,应先进佛寺拜佛,以示尊重。佛堂分三台,第一台为佛爷(出家修行有一定岁月者)坐席,第二台是已……[详细]
布依族寨
  布依族人口近5.5万人,主要聚居于曲靖、文山、红河几个州、市.布依族寨子傍水而建,两幢民居忠于民间的构建方式,实现了邛笼系与板屋系建筑手法的完美结合。寨内水榭回廊,曲径通幽,既是民居风情的浓缩,又是园林景观的新创,颇具代表性。民族建筑布依族居住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式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铺成整齐的菱形或随料铺成鳞纹,石头民居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宗教信仰历史上,布依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信土地神,把奇石、大树、山、河、井、岩洞、铜鼓等作为有神灵之物而供祭。盛行“鸡卜”、“蛋卜”、“茅卜”、“铜钱卜”等。从事占卜和祭祀者,男称“老摩”,女称“迷拉”。遇到疾病、自然灾害或“不祥”之兆时,就请“老摩”、“迷拉”驱鬼……[详细]
布朗族寨
  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布朗族寨与佤族寨毗邻相连,寨内“孔明帽”式建筑十分独特,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举行传统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民居建筑:布朗族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宗教信仰: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有的崇信小乘佛教。礼仪习俗:每年的泼水节,云南民族村在这里准备了沙堆,供广大游客体验民族民间的堆沙活动。请参与活动……[详细]
“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
  “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西山区谷律乡“金堂春”绿色生态新农家位于距昆明五十公里的“安富公路”西山区与安宁青龙峡相接壤的交界处。这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民风纯朴,风景独特。远看青山叠翠,近观奇花异木,空气清新,山珍无数,百鸟欢歌,浓郁的民族风情,高深的文化涵蕴,新奇的艺术品位,美妙的特色档次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让你真正体验到回归自然的欣逸与乐趣,更让你深刻认识和了解彝族文化的奥秘,民俗风情的精髓,民间生产劳作的智慧,民情综艺的真谛,自然生态的神奇。金堂春一期工程以全部结束,于2004年9月19日正式开业,一期建设项目有200人可以同时就餐的花园式餐厅,50人的多媒体会议室,4栋小别墅32个床位,一个大厅7个KTV包房,垂钓,占地60亩的休闲果园,目前经营的项目有;彝族特色花椒鸡,……[详细]
93、东寺塔
东寺塔
  东寺塔和西寺塔是云南创建最早的古塔之一,对建造塔的人,文献记载,均为“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建,大匠尉迟恭韬造。”但对塔的建造年代就有几种不同的记载:《重修东寺塔常乐寺记》载:“五华之南东西两塔,高入云霄,志谓唐贞观年间(627年至649年)创建。”《重建东寺文笔塔暨忠受三坊碑记》载:“塔造于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手,为文宗在位三年(827年至839年)。”倪蜕《滇云历年传》载“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丰佑鄯阐建东寺塔,高百五十尺;西寺塔高八十尺。”东寺塔原建在常东寺内,称常乐寺塔,俗称常乐寺为东寺,故名东寺塔,塔高40.57米,基座为正四边形,边长12米。塔身为方行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3级。塔底层南面辟一门,从第二层起檐上四面均开有券洞,每洞置一小佛龛,内有石雕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详细]
云南民族博物馆
  云南民族博物馆与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相邻,距昆明市区约9公里。这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最集中的收藏于展示场所,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博物馆。这里展出的各类展品达万余件,分《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改革与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态产业》、《云南少数民族纺织工艺和服饰艺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云南少数民族节庆乐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文献》和《奇石珍宝》等8个专题,在16个展厅里展出,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1955年4月30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国家归来,在昆明观看“云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时指出:“要深入民族地区做调查征集工作,要研究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要反映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下取得的成就,还要通过文物工作研究云南与中原地区的关系与……[详细]
昆明郊野公园
  昆明郊野公园位于北郊玉案山,距昆明城区10公里,占地面积62.5公顷,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一个山林公园。主要建筑是依照我省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形式,依山势构筑,野趣横生,形成浓郁的山寨田野风光。在公园的绿树丛中,建成了我市第一个“野营度假村”。……[详细]
  在罗汉山的悬崖绝壁之上,包括龙门石场、平台、石室、石雕等组成。由慈云洞拾级而上或乘游览索道方可到达.其地势十分险峻,垂直高度380米,凭栏远眺只见海阔天空,烟波浩渺,风帆点点,使人心旷神怕。特别是人们经历了登龙门之惊险,观赏石雕艺术之美妙,登高远眺俯瞰烟波浩渺的填池风光,吟诵孙髯翁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联句,好似置身云雾之中,仙山楼阁,情景交融,飘飘欲仙,真有飘飘乎如遗世独方,羽化而登仙之感。……[详细]
东寺塔和“孔雀胆”
  城南双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这是明初史谨描写昆明景色的两句诗。这“城高双塔”,即指昆明的东寺塔和西寺塔。西寺塔今在东寺街南段西侧的部队营房中,塔旁原有慧光寺,俗称西寺,早毁。西寺塔是一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计13层,高约30米,塔砖间有梵文,每层四方券洞中刻佛像一座。东寺塔今在书林街,云南人民出版社旁。其开关与大理三塔中的主塔相似。比西寺塔略高。两塔一西一东,遥遥相对,在现代化建筑的衬托下,更显得古朴苍劲。二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据《景泰云南图经》载:“双白塔,在城之南。……相对而立,蒙氏嵯巅所造。”《南诏野史》也说:东寺塔高约40米;西寺塔,高约28米,大匠尉迟恭韬造。这蒙氏嵯巅与恭韬,都是建造大理三塔的-及工匠,嵯巅卒于公元859年,因之,东西寺塔,约建于大理三塔完成之年(84……[详细]
98、杨升庵
  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号升庵),因“议大礼”,触犯了明世宗而受廷杖,遍体创伤,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被谪戍云南永昌(今保山),直至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去世,终未被赦免。在这漫长的37年流放生活中,他得到云南各方面人士的存护、尊敬,常来往于博南兰津、苍洱金碧、临安阿迷、澄江嵩明之间,足迹几遍云南。其行踪所至,常与云南学子研究学问,谈诗论文,奖掖后进,对云南文化,多有促进。他的故事,在云南流传很广:“妇人孺子,多识其姓名;野老村夫,言及升庵辄相咨嗟惋惜慨叹不置。”他的遗迹也很多;在保山,曾有他与张含等咏诗作赋的“明诗台”,其后,著名诗人宋湘做保山郡守时又建过杨升庵祠;在大理,杨慎与李元阳等同游点苍山,住荡山寺与董难共著《转注古音略》,李元阳题为“写韵楼”,后来,爱国诗僧担当卓锡于此……[详细]
大观公园
  大观公园位于昆明市以西约2公里的滇池湖畔,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而得名,面积达700余亩,为市区最大的公园。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发,傲然撰书一百八十字长联,把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长联一出即惊动四方,人们争相传颂,名扬天下,被誉为“海内第一联”。公园特色大观楼因长联驰名中外,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毛泽东、-、郭沫若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造园手法上,园林职工紧紧围绕孙翁长联意境布局,不断提高园林水平,充分展示了“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和“洋洋大观”的风貌特色。园内花木繁茂,假山、亭阁、小桥、流水营造出雅致、隽永的气氛。公园历史园内的大观楼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公园内最重要……[详细]
阿昌族寨
  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阿昌族人口约有3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地区的龙陵等县。民居建筑:住房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居多,楼上住人或堆放粮食、生活用品。楼下为畜圈。在家具、佛龛、建筑物上常见精美的刻画,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宗教信仰:户撤的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多信鬼神,每年农事都要祭“土主”3次,家家都要杀鸡,去田里洒血插毛,祈求鬼神保佑庄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