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宣威市旅游

宣威市旅游景点介绍

周建屏故居
  周建屏故居位于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西侧20米处。故居坐西向东,占地面积58.5平方米。现存故居为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正房3开间,通面阔12.3米,明间通面阔4.3米,左右次间通面阔4米、通进深4.75米。正房北面建有厢房1间,南面厢房位置改建为1间小厨房。院中建有一层房屋1间,院子东南角有1棵白蜡树。故居正房南边山墙外为1株杏树,后檐墙外建有1间畜圈和1间烤房,烤房后为一块空地。故居始建于中华民国初期。20世纪60年代修建公路时在原址上改变方向,方位由坐北向南改为坐西向东,建筑布局、结构和材料未作较大改变。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故居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57号。建筑坐东向西,由大门、前院、二门、正厅、对厅、厢房、佛堂、雕像组成一楼一底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图片大门,位于故居东南角,为垂花门,歇山顶,小青瓦屋面。大门上方悬挂题有“浦在廷故居”的牌匾。前院,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8米。院子西半部为绿地,种植花木、草坪。院子东端临街建硬山顶抬梁式土木结构一层瓦房,2开间,通面阔7.2米、通进深5.7米。二门,设于南厢房明间后檐墙上,属“随墙门”,上方悬挂“少将第”匾额。在护国运动时期,浦在廷积极支持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运动,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运动,被授予少将军衔。正厅,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明为5开间,实为7间(明五暗七),通面阔23.45米、进深10.8米。明间、次间、……[详细]
可渡烽火台遗址
  可渡烽火台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旧城村西南100米处台地上。烽火台现仅存长方形基座,北面被毁,存东、西、南三面,基座用当地砂石砌筑。残长4米、宽1.6米、高0.35米,占地6.4平方米。据调查,烽火台高度应超过3米,台内砌成方形炉膛,与炉顶烟囱相通,台底部迎风口一侧设有炉口,当地人称“火门”,用于添置燃材和点火,炉膛、烟囱现均已无存。此类烽火台在驿道沿线均有设置,当地人称“烟堆”,是驿道沿线用于预警的重要军事设施,往往设置于地势险要和较为开阔地带,便于相邻烽火台之间及时传递预警信息。遗址建筑年代待考。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炮台
  可渡炮台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荷花村东侧20米处的台地边沿。炮台平面呈方形,边长约5.55米,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炮台外侧用当地砂石砌筑,离地面高2.9米,上部砂石打凿规整。内用土夯筑后再用砂石铺地,离炮台顶部高0.8米。炮台四周设有垛口。炮台东北角留有方形出入道口,由道口沿东面垛墙向下有10级台阶连接地面,为上下炮台的通道,通道均用当地砂石砌筑。炮台居高临下,正好扼制可渡河对岸沿河的古驿道。据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载:“炮台在可渡河南岸,离城一百三十里,颍川侯建之以败乌蛮者,现存。”可知炮台始建于明代初期,清代一直沿用。可渡炮台于1997年维修后保存完好。1986年11月,宣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可渡诸葛大营遗址位于宣威市杨柳镇可渡村委会可渡村东北150米处的山丘上。遗址地处山丘顶部,山顶地势较为平坦,山丘高约20米,当地人称为“诸葛大营”。遗址近似椭圆形,最长处78米、最宽处38米,占地面积约2900平方米。据调查,原遗址周围仅存有夯土墙,其中东南面有一段高约0.6米的夯土墙于20世纪80年代初被毁。据《三国志·李恢传》记载,诸葛亮征南时,李恢率部取道可渡进攻南中,“追奔逐北, 南至盘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诸葛大营应是当时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沾益州土司遗址
  沾益州土司遗址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办事处新文居委会河东营社区东面100米处的营盘山山顶。营址为椭圆形,东西宽195米、南北长310米,占地4万平方米,视野开阔,居高临下,便于集散。据地方文献记载:元代初期安氏先祖安举宗立功受封后,宣威、富源、沾益等广阔范围逐渐成为安氏土司的统治范围。为维护对当地的统治,安氏土司共设立了四十八营火,此处便是总营所在。中华民国《宣威县志稿》记载,营址建于明万历末期,有“土州营寨,坐石龙山,险阻四塞,界滇黔之交, 所部四十八营火”的记载。营址对研究元明时期沾益州土司活动情况及其军事状况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7月,作为河东营沾益州遗存的组成部分,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
  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位于宣威市热水镇陡沟村委会陡沟小学校园内。由纪念碑、陈列室组成,占地面积370平方米。纪念碑为屏风式样。宽12.8米、高6米,建于高2米的台基上,台基周围设高1.2米的石栏杆。屏风底部正面立有石灰石质碑5通,正中1通较高,碑额篆书横刻“盛世永昌”4字,其下楷书直刻“陡沟农民暴-动-纪念碑”9字,两侧各立石碑2通,记述陡沟农民暴-动-和立碑经过。陈列室,位于纪念碑东南20米处,砖混结构,1层,5开间,正前方立有暴-动-领导人陶永昌半身石像。陡沟农民暴-动-发生于1938年12月,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党员陶永昌带领下,当地农民举行暴-动-,参加人数迅速发展到3000余人,波及邻近的会泽、寻甸、沾益、马龙和贵州威宁等县,使当地国民政府陷入极度恐慌。1939年4月……[详细]
  六六起义纪念碑位于宣威市格宜镇第一中学校园内。纪念碑坐西向东,由底座、基座、碑身、碑帽及碑顶雕塑组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纪念碑底座和基座均为混凝土浇筑。碑身厚1.3米、宽0.81米、高6.6米,用雕凿平整的青石垒砌而成,正面楷体直书阴刻“六六起义纪念碑”7个大字。碑身顶部立有碑帽,碑帽正面中心位置刻五角星图案。碑顶立火焰形状雕塑。纪念碑南北两侧距碑座1.6米处各建有一座碑廊,分别记述“六六分队”起义后历次战斗中牺牲的131位烈士名录和六六起义纪念碑修建经过。1947年6月6日,“六六分队”在宣威县格宜法马坡成立,成为滇东北第一支反蒋武装,由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分队成立后,组织精干队伍80余人活动于花红梁子和得勒梁子一带,进行武装斗争,队伍不断扩大。后因遭国民党武装力量疯狂反扑,……[详细]
  宣威东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新文居委会东北面1500米的东山山腰。陵园坐东向西,由大门、值班室、纪念碑、陈列室、烈士墓等组成,占地约2000平方米。陵园正对大门建有通高11米的纪念碑,为方柱形,青石贴面,下为高3.5米的方形须弥座,碑正面直书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南侧20米处为陈列室,主要展出宣威地方武装斗争的革命情况,北侧40余米为蒋永尊烈士墓。陵园建于1987年10月。近年来,由宣威市民政局陆续将分散于宣威各地的烈士墓14冢迁葬于此。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尖角洞遗址
  尖角洞是3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人遗址,位于集镇南500米处的小红山腰部,系石灰岩溶洞。1983年7月,文物普查组在洞内发现一批石器和陶片,并采集石器3件,石锛6件,穿洞石刀1件,打制石器1件,均为磨光石器。经省市三级考古鉴定,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洞中文化大体分为两层,上层为近现代堆积层,在大量的石灰岩角砾碎块和石灰华碎块中混入大量陶片和石器;下层多为器物碎片,炭屑和动物骨骸,黑褐色砂质土中杂入少量石灰岩角砾碎块和石灰华碎块,洞内分为生活区和住宿区,是云南发育完备、保存得较好的文化遗址之一。从出土石器、陶片的形式可看出,尖角洞遗址具有滇池和昭通两种文化的特征,属于滇池区域向滇东北过渡的一种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尖角洞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云南省内不可多见的重要遗址之一,文化内涵与东南……[详细]
周建屏将军故居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倘塘村委会下街村23号,现由周建屏的侄孙周树南、周才明、周宏卫3家居住。周建屏,名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1892年8月26日出生在宣威县倘塘村,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他早年投入滇军,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倒袁护国起义和北伐战争。1927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被派到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江西红军独立第1团团长、独立团改编江西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独立师整顿扩编红10军军长;1933年3月,在闽浙赣省的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5月,在闽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省革命委员会执行委员;10月,任红19师师长、红军独立24师师长并率军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2月……[详细]
田坝红军烈士墓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田坝煤矿花果山上。1936年3月23日,红二、六军团在宣威城北虎头山与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队激战数日,重创敌人后,于3月25日转移到田坝一带。在田坝休整两天,带领群众打土豪,分浮财,还通过写标语、贴布告、演讲、文艺演出等形式广泛向群众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位在虎头山战斗中身负重伤的连队干部因医治无效牺牲于田坝弯子村,红军大部队离开田坝转移后,留在龙德村的两名红军伤员被尾追红军的滇军杀害。4名红军烈士牺牲后,当地群众将烈士的遗体就地掩埋。解放后,当地政府为烈士立了碑。田坝煤矿兴建后,煤矿党委为了用红军精神教育职工,教育后代,把红军烈士墓地纳入矿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1979年上半年施工建造,当年国庆竣工。红军烈士墓屹立在矿区中心的花果山公……[详细]
“六·六”起义纪念碑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格宜镇一中校内。 1947年6月6日,由中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的云南第一支反蒋武装力量——“六·六”分队在宣威格宜法马坡年多乐山正式成立,时有领导骨干13人,蒋永尊任-表,负责全面工作,谢敏负责军事指挥,柴爱国负责群众动动即农村工作,陆达邦为直属警卫队队长。分队成立后,建立了特别支部,成立了7个党小组,有党员63人。“六·六”分队的成立,揭开了云南反蒋武装斗争的序幕,对云南武装斗争的开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分队在格宜、宝山以及云贵边界地区活动了近5个月的时间,大力宣传发动群众,进行军事训练和-工作,培养了大批干部,发动了多次武装-,积累了许多在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和开展群众运动的宝贵经验,为后来滇东北地区武装斗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缅怀先烈,启迪后人,1995年8月建立纪……[详细]
西泽根据地纪念塔
  中共滇东北地方委员会 边纵第六支队西泽根据地纪念塔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西泽乡政府驻地以北2000米。 1948年12月,中共云南省工委决定成立中共滇东北地委,并同时组建地委直属部队——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统一领导滇东北地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宣威是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而西泽由于地理位置、群众基础好等原因被作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点地区。1949年3月,地委机关、支队司令部、军政干校进驻西泽,在西泽立足办公,随后组建了后方医院、印刷所、修械所。中共滇东北地委和第六支队在西泽开展清算、反霸斗争,进行减租、减息、防奸防特等工作,并组织民兵、游击队参加支前、阻击敌人,做了大量工作,西泽人民在反蒋战争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纪念英烈、教育后代,2007年12月建此纪念塔。2008年2月被命名为曲靖市……[详细]
宣威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风景秀丽的东山公园南侧。宣威是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开展武装斗争和解放较早的县之一。有悠久的革命历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不少优秀儿女到外地寻求革命真理,投身革命,并把革命真理带回家乡,播下革命火种。30年代,在红军长征两次过宣威的革命影响下,300多名有志青年参加红军长征,宣威革命力量迅速发展,不少地下党员身先士卒,带领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宣威境内曾经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农民-。40年代初期,宣威地下党组织有了较大发展,以-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活动此起彼伏。40年代中后期,宣威成为滇东北地区反蒋武装斗争的基地,云南第一支反蒋武装“六六分队”就在宣威诞生。宣威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在长达20多年的地下革命斗争中,宣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解放……[详细]
宝山武装起义纪念碑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宝山镇二中校园内。 宝山革命历史悠久,抗战胜利后,宝山、格宜一带长期被上级党组织列为开展武装斗争的重点地区之一。1947年“六·六”分队成立后,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后省工委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决定“六·六”分队暂时分散活动,将分队主要领导调往外地工作,留下部分党员继续做好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1948年2月底3月初,“六·六”分队留下坚持工作的柴灿国、腾显清等在宝山、格宜一带地区组织1500余人举行反蒋武装起义(称春节起义)。起义队伍曾攻打贵州水城发贵、应中、杨梅以及宣威田坝国民党乡公所,缴枪10余支,宣威常备队出兵进剿,队伍在转移途中2人被杀害,14人被抓。起义队伍后精简为180余人,转移到陆良龙海山加入朱家璧领导的“一支人民的军队”。 宝山中学地处宝山、格宜的……[详细]
边纵第六支队整编纪念碑亭
  位于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镇一中校内。 1949年8月1日,中共滇东北地委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在宣威落水洞大云山召开万人大会,正式宣布以永焜支队为基础,将永焜支队、宣威支队、沾益支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六支队,下辖三个主力团。这次整编使滇东北多支人民武装得到合并,力量更加壮大,为滇东北地区的解放做出极大贡献。为发扬革命精神,教育后人, 1986年11月,落水镇人民政府特立此纪念碑亭。后又陆续建立纪念展室等设施,进一步丰富纪念内容。……[详细]
虎头山烈士陵园
  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宣威市城北11公里的来宾镇大坡村,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周围分布有来宾煤矿,来宾镇党委、政府机关,继红、长征、虎头等十余所中小学校,326国道从陵园门前经过。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等同志的率领下,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3月22日,红二、六军团挺进宣威来宾铺一带,次日晨与前堵后追的敌军激战,共毙俘敌军近千人,缴获0400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二、六军团于乌蒙山区的阴谋。战斗中,红二军团四师十二团团长钟子廷、十一团政委黄文榜,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政委段兴寿,十六师组织科长唐辉等300余位红军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缅怀革命先烈,启迪后人,中共宣威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虎头山红军战斗遗址兴建红军烈士陵园……[详细]
来宾龙洞
  来宾龙洞位于城北三十余公里,洞深760米,洞外青山绿水,洞内泉水叮咚,钟乳石洁白透明,形同蚌仙撑伞,貌似金蟾戏水,莫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有一长约十五米的石幔,似一帘飞瀑从天而降,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壮观;而“仙树瑶台”胜似蓬莱仙境,凝神屏息,好像有仙乐声声从远处飘来。漫步洞中,景随步移,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详细]
60、大响水
大响水
  大响水位于城西5公里,因两座山峦间有一清泉倒挂而下其响声如雷而得名。水落处有一石潭大约五六米,水经石潭小驻而悄悄溢出,轻轻向下流去,两岸青山,对峙如屏,山上林深草密,山花如火,兼有鸟鸣蝉唱,林涛声声,是人们踏青避暑的好去处。而山下的“大响水山庄”、“启苑山庄”,可歌可舞,为这一自然景观凭添许多情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