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大理州 > 巍山县旅游

    巍山县旅游景点介绍

      东莲花传统建筑位于巍山县永建镇永和村委会东莲花村,包括清真寺和马如骥大院两处。清真寺始建于清初,经光绪、民国及1987年重修并扩建,形成今日之规模。清真寺座西向东,占地5866平方米,主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宣礼楼、朝真大殿,两边为管理用房。宣礼楼为四重檐歇山顶建筑,檐下饰五踩如意斗拱,翼角飞翘,巍峨秀丽。朝真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十一间,前设廊道和月台,后设窑殿,檐下饰五踩斗拱,内墙均书有--,宝顶为星月图案,古朴雄伟,气势非凡。马如骥大院建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大马锅头马如骥所建。大院座北向南,占地约128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联通,又可独立成院。北院和南院为马如骥住宅,为四合五天井和三方一照壁的两个院落组成六合同春格局。西院在……[详细]
    蒙舍城遗址
      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墙,城墙全长约940米。西城内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近1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面积约1200……[详细]
    南诏镇古建筑群
      南诏文化古街,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古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正式建县,定名“诏安”,意为“南诏安靖”。这里保存着许多古牌坊,如“关帝坊”、“父子进士坊”、“天宠重褒坊”等。此外,还有武庙、城隍庙、玄天上帝庙、东岳庙、朝天宫、文昌宫、慈云寺、澹园寺、功臣庙、青云寺、西觉寺、灵侯庙等十几座古遗景点。清晨的阳光,穿过东山顶上薄薄的雾霭,洒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从大理巍山古城最北端一脚踏进南诏古街,恍如进入了梦里的另一个世界,让人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长长的街巷,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高大的进士坊,青瓦黛墙青苔绿,屋檐鸟儿嬉戏,台阶兰草飘香……相对于群力门外车来车往的热闹景象,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古朴典雅。这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详细]
    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
      云南巍山青华绿孔雀自然保护区在巍山县青华乡背阴箐、黄家坟、豹子窝一带,距巍山县城47公里,保护区辖该乡中窑、西窑、漾江、银厂四个村委会,位于东经100°11′35″—100°14′50″,北纬24°49′45″—25°10′0″。保护区范围1000公顷,最高海拔2010.2米,最低漾江边海拔1146米,绿孔雀的主要栖息地包括豹子窝、黄家坟、背阴箐。区内海拔悬殊较大,立体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16—20℃,年降水量600—800毫米,年干燥度1.44—1.83之间,为干燥和半干燥气候。境内有龙凤河和中窑河流经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地质属中生代和古生代地层,以中生代侏罗系和古生代三迭系的面积较大,土壤多为红壤和紫色土,部分腐殖深厚,山麓河谷土壤,多为黄胶泥和黑土。该保护区始建1988年,1997年晋……[详细]
    巍山民俗博物馆(梁大小姐宅)
      巍山古城中的一座老民宅,也算是以前有钱人家的宅子,保护的比较完好,现在作为民俗馆开放出来。景点位置云南省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详细]
    66、拱辰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拱辰楼
      巍山古城拱辰楼原为蒙化卫城的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原为三层,南明永历二年(1648年)维修时改为二层。拱辰楼建在长47.1米,宽26.6米,高8.1米的砖砌城墙上,楼下为城门洞。拱辰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5.76米,进深15.7米,高16米,由28棵合抱大柱支撑,四面出厦,楼四周设廊,整个建筑用料粗大,上檐四角用檐柱,屋面比较平缓,出角短,起翘小,一字平脊,更显气势雄伟、浑厚。南北城墙有城垛。登上顶楼犹入云天,东看文华层叠山峦,南观巍宝名山文笔塔,西望瓜江垒玉,北眺苍山积雪,全川村落,万家灯火,尽收眼底。拱辰楼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化同知康勷所书,显示唐初蒙舍诏(南诏)在洱海区域六诏中的强盛地位;北面檐下悬挂“万里瞻天……[详细]
    垅圩图山城址
      垅圩图山城址位于巍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垅圩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遗址后依大黑山,前临阳瓜江,山环水抱,易守难攻,地势险要,站在山顶眺望,整个巍山坝子尽收眼底。遗址面积约五千平方米。据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细奴逻建立大蒙国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图山上筑城以居,该遗址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队在垅圩图山城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砾、石礅、莲花柱础等建筑材料,进一步证实了该遗址是南诏早期都城遗址,这也与历代史料记载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队连续两年在遗址上再次发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遗址内的铺地砖和地基,清理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考古队还在房屋遗址旁清理出一块分别由两层阶梯和四层阶梯衔……[详细]
    巍宝山文昌宫
      巍宝山文昌宫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宝山前山,原名龙潭殿,始建年代不详,是巍宝山著名的道观和古建筑群之一。文昌宫初为本地土著彝族祭龙潭之所,两汉时彝师孟获之兄孟优曾居此-,相传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因士兵误饮哑泉水,不会说话,诸葛亮曾亲往殿内访问孟优解药以救士兵。明代重修后改称文昌宫,清代以后屡有修缮。现存主要建筑有大殿、中殿、道舍及厢房等;大殿内供文昌帝君,中殿内祀关圣帝君。宫中有一龙潭,潭心建有文龙亭,亭左边临水墩壁上绘有一幅彝族“松下踏歌图”,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所绘。……[详细]
    69、北社学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社学
      北社学又名育英社学,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文物建筑面积659.12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1628—1644)年间,同知朱统鐩及绅士筹建,后有修,由大门、中厅、厢房及场院组成。大门为大门一高两低单檐悬山顶牌楼式建筑,面阔三间,梁架为全穿逗结构,且用材为栎木,本地区少见,前檐下设斗拱,明间为七踩,次间为五踩,错落有致,皆保留原状彩画。中厅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12.7米,进深四间13.5米,前后设廊,檐下均设飞椽,梁架为七架抬梁,保留了原状彩画和精美雕刻,基础部分的石雕简洁生动。中厅举架较高,起山较大,屋脊高耸,使得建筑古朴浑厚。东西为厢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教学使用改建为两层,但梁架仍为清代原构,保留有乾隆、道光、光绪的中梁题记。    ……[详细]
    70、长春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春洞
      长春洞位于巍宝山西麓,始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道人李法纪、杨法荫创建。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又增其规制,始成现今之规模,为国内全真教纯阳派著名宫观。长春洞呈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1656平方米。平面布局按道家“八卦”形制排列组合而成,依次由山门、前殿、大殿、厢房、道舍、花园等组成。大殿建在1.85米的石砌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抬梁与穿斗式结构,上、下檐皆施斗拱。内塑玉皇,两侧塑起、问二帝。大殿藻井为八卦图,内雕蟠龙,四周天棚板满绘“天宫诸神”,四周裙板绘“二十四孝”以及山水、花鸟等道教壁画,是我国道教建筑的代表作。长春洞为巍宝山胜景之一,被称为“古洞藏春”。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巍宝……[详细]
    等觉寺及双塔
      等觉寺(又名报国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南诏,是巍山地区现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庙,为明、清两代僧纲司驻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无用自应天溧水(江苏溧阳县)来,与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进四院,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开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双塔于二门左右,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纲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两庑及更衣厅并塑罗汉,至此,等觉寺为规模最大时,清代咸丰年间兵焚,大部被毁,仅余太阳宫等处,清光绪年间,於太阳宫之左建禄位祠,祀云贵总督林则徐,太阳宫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间阵亡、殉难诸人。等觉寺呈座北向南,前为双塔,后为太阳宫,东院为禄位祠,西院……[详细]
    巍山文庙
      文庙在古城西门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庙毁,随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间(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权驻蒙化守将李芳园、马国忠等复加扩建。民国初期设劝学所,1938年开办中学至今。文庙规模宏大,占地约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设照壁,上镶“万仞宫墙”大理石匾。大门开于左右二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泮池、石桥、棂星门、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经阁等;东西二侧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兴文祠、承祭斋、学官署、射圃等。现存大城门、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伦堂、尊经阁等。大成殿前设月台、环以石栏,殿面阔七间,进深15.6米,高11米。单檐歇山顶,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翘斗拱,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雁塔坊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檐下四周设……[详细]
    73、星拱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拱楼
      星拱楼又名文笔楼,位于巍山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过街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咸丰七年(1857年)毁,咸丰十年(1860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建。楼顶中梁尚存“太岁纪年”题记。楼通高11米,由木结构城楼与砖石结构基座两部分组成。基座面阔、进深均为18.7米,通高6.3米,基座石砌,四向贯通,门洞作券顶。楼作亭阁式,为抬梁与穿斗相结合梁架,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9.75米,楼底层四周设廊,内外均饰斗拱,四面悬“瑞霭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绘写巍山四环景色,凭栏可望巍山全景。城楼上下比例匀称,保存完整。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详细]
    74、玄珠观
    玄珠观
      玄珠观又名玄龙寺。位于巍山古城东南玄珠山。观始建于南诏时期,南明永历十年(1656年)重建,清同治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年间重建。观依玄珠山而建,层台叠阁,气势雄伟。其布局为在南北中轴线上建山门、四圣殿、石牌坊、玉皇殿。大殿之东,有关圣、三皇、吕祖、观音诸殿和弥罗宫、芭蕉楼、碧波室、道舍等建筑,其布局一反南北中轴线,根据地势,采取由西到东上下三台横列式,以二条轴线穿插大小七个院落,园林小景颇多。建筑以山门及大殿最佳。山门为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面宽三间,前后檐下施如意斗拱,斗拱做工十分精细。大殿建于高台之上,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前设走廊,檐下施七踩斗拱,整个建筑气势雄伟。1981年4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巍山永济桥
      永济桥又名巡检桥,位于永建镇巡检村南巡检河上。始建于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历代曾多次维修。桥头山墙砌有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永济桥碑记》一通,桥为木构风雨桥,桥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其结构为用直径0.3米的五根大圆木架于两岸,上面铺木板,再在两岸各安木斜撑二根以支木架,上建人字顶瓦屋三间。桥面两侧安木栏杆,并设长木板凳。永济桥用斜梁悬挂支撑中点的方法,解决了大跨径木桥受力问题,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1987年1月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此桥年久失修,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香港爱国人士詹益邦先生捐资落架维修。……[详细]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
      玉皇阁及文华书院位于巍山古城东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毁于战乱,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玉皇阁旧址上创建文华书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阁。玉皇阁与文华书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阁始建于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为山门、前厅、中厅、大殿共四进三院及两厢组成。大门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牌楼式建筑,前檐饰如意斗拱,装饰华丽。后殿建于月台上,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上下层檐下均饰七踩三昂斗拱,门窗雕工精细,为巍山清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殿宇。书院则位于玉皇阁之左,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劝学所,改文华书院为高等小学堂。书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门、泮池、雁塔坊、奎星阁、藏书楼及两厢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仅存藏书楼、奎……[详细]
    巍山清真寺群
      巍山的22座清真寺以自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特色在乡村或城镇的幢幢民居中,簇拥着望月楼的高耸入云,成为巍山回族聚居的典型景观。朝真大殿是整个清真寺建筑群中最宏伟的部分,大多是砖木结构的,一次可以容纳千人以上礼拜。无论外形、装饰和色彩等,都是超群独一的。在装饰艺术上,清真寺融合了中亚、西亚、阿拉伯、突厥等多种建筑艺术。无论从整体布局、装饰艺术,还是色彩的利用上,都集中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内涵特点,外表随俗与深层坚守的和谐统一。……[详细]
    鸟道雄关
      鸟道雄关位于巍山县和弥渡县交界,从巍山县城出发沿巍弥公路往东约20公里。这里海拔2700米,森林茂密、环境清幽。据康熙《蒙化府志》记载:“隆庆关在府城东,高出云表,西有沙塘哨,望城廓如聚,东有石佛哨,西山如峡,八郡咽喉。”早在明清时期,隆庆关就是茶马古道的关隘,每天有大量的马帮从这里经过,至今从关口被马蹄长年累月踩踏磨得极为光滑的石头以及石头上深深的马蹄窝,不难想象当年热闹的场面。1997年9月26日至10月8日,“云南鸟类环志国际研讨会”在巍山召开,会议期间在隆庆关进行鸟类环志工作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关口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鸟道雄关”四个大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块关于“鸟道”记载的石碑。每年仲秋时节,成千上万的候鸟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迁徙,它们白天以太阳为航标,夜晚以月亮星……[详细]
    陈佐才石棺
      陈佐才石棺在庙街乡盟石村公所山塔村后盟石河山箐中。是明末清初蒙化府爱国遗老和诗人陈佐才的衣冠冢。石棺凿在一块巨石上,巨石东西长约10余米,南北高约8米,高约2米。石棺凿于此石的顶前方,长宽与一般木棺相似,上覆石棺盖。巨石前立有两块墓碑,一块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乡进士李士扬撰写的题为《明义士翼叔陈老先生墓志》,一块为国民25年(1936年)蒙化赵叔良等士绅为陈佐才立的题为《明忠义陈翼叔仙师墓志》。在石棺两侧各立石笔一支,上刻蒙化文人饶着题的石棺联,上联是“指地誓黄泉,溪流犹带南迁恨”;下联是“凿棺盟白石,墓木曾无北向枝”。石棺右有一石亭,石亭石柱上也刻联一对,上联是“其生明臣其死明鬼,下联是“不葬清土不戴清天”。石棺四周刻满了赞诗和文章。……[详细]
    山龙山于图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距县城15公里,在今大仓镇甸中村公所团山村西面的山龙山于图山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前临阳瓜江(今大西河),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坝子)全境,山环水抱,地势险要。根据从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种地方志记载,南诏始祖细奴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建都于此,在山龙山于图城上筑城以居,因都城是筑在山龙山于图山上,所以都城名为山龙山于图城。现今山龙山于图城的建筑物已不复存在,但在遗址上还存留着大量的碎瓦砾,其中以瓦当、滴水、砖、瓦为多,还有石柱础。碎瓦当上还有近似汉字的文字和符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