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旅游

苏州市旅游景点介绍

  天放楼及红楼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年代为民国。天放楼和红楼因同里籍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金松岑而闻名。金松岑,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天羽,号壮游、鹤望,笔名金一、天放楼主人,生于1874年,卒于1947年。他早年与蔡元培、章太炎、邹容相从游,抵掌论革命,资助邹容出版《革命军》,翻译出版《三十三年落花梦》等书籍,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活动。金松岑一生著述宏富,有《天放楼诗集》、《天放楼文言》、《鹤舫中年政论》、《孤根集》、《皖志列传》等。清末著名长篇小说《孽海花》的前六回也出自他之手。天放楼是金松岑于上世纪初创设的“同川自治学社”(后改为同川公学)的旧址。“天放”一词出自《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具有放任自然、特立独行的意思。天放楼最初设在章家浜“大夫第”内的务滋堂,这大夫第原……[详细]
  寿恩堂在黎里镇浒泾南路28号,为清直隶总督周元理宅。民国年间,成为柳亚子组织的南社通讯处旧址。周元理(1705-1782),字秉中。原籍浙江仁和,7岁父亲弃世,随母回归黎里娘家。清乾隆三年(1738),中举。清乾隆十一年(1746),出任直隶蠡县知县,后调任清苑县、易州、宣化知府、按察使,再迁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周元理随尚书裘曰修、总督杨廷璋治理河患,因功授山东巡抚,后提升直隶总督。乾隆四十五年(1780),调任兵部左侍郎,再擢升工部尚书,掌管直隶境内并河南、山东的军民政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告老回乡。当年冬,病逝。乾隆帝闻讯令江苏布政使致祭,葬于黑龙甸。周宅坐北朝南,共六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寿恩堂、永春辉室、题红仙馆和辅房。正厅“寿恩堂”三字匾额,为乾隆亲笔所书……[详细]
盛泽白龙桥
  白龙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坛丘白龙桥村,其东为蚬子墩,西为小牛荡,所跨河面开阔。清康熙初年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告竣。南北走向,三孔拱型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全用花岗石构筑,为抗波、防坍,两头筑有泊岸。宽3.80米,长40.60米,中孔矢高5.60米,跨径9.90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桥顶面石和拱券龙门石分别刻有“笔锭如意”、“瓶升三戟”和“云龙”、“太极”等吉祥图案。桥上共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晴翻千尺浪,好以饮水更思源。”形象地描绘了盛泽纺织业兴盛的图景,当年水乡的富庶可见一斑。1986年7月1日,白龙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详细]
264、三里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里桥
  三里桥在吴江市区北门外,跨京杭大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和光绪元年(1875)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桥设营汛(军事哨所),有汛房8间;桥下建有栅栏定时启闭,如有损坏,由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重新合并为吴江县)知县捐款修复。旧时是吴江县城通往运河以东乡镇的通道。1978年,部分纤道石被过往钢壳船撞毁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补。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运河切角工程后,此桥在新老运河间三角地带。2003年,三里桥生态园建成后,古桥成为生态园入口处。2007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通知》中明确三里桥为“与古运河有……[详细]
265、安德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德桥
  安德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司前街,跨古京杭运河与荻塘河交汇处。唐大历年间(766—779)始建。南宋庆元三年(1197)重建。明清两代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桥面宽4.53米,全桥长54米,矢高9.30米,跨径11.50米。形制壮观,为吴江境内桥梁之最。1986年7月1日,安德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退一步处
  退一步处,是清末爱国将领张曜的故居。为什么会起这么独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张曜,乳名阿牛。少时的他,常常与伙伴们扳跟头,不喜读书。父母便将他送到了文化名镇黎里,让姑父蒯贺荪--。后来,幡然悔悟、发奋进取的张曜来到了河南固始县,在蒯贺荪的帮助下,投身团练,脱颖而出,青云直上。蒯贺荪十分欣赏张曜的军事才能,便将女儿凤仙许配给张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凤仙夫人的教导下,张曜逐渐文理斐然,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黎里续志》记载:“(张)曜工诗、善画、兼通六法,……著有《河声岳色楼集》。”同治五年,张曜在黎里镇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厅,自书一匾额“退一步处”,有归乡退隐之意。每天与众亲友喝酒吟诗,儒雅倜傥,与离开黎里时的阿牛,判若两人。然而,本想在静谧的江南小镇上就此安居的张曜,却适……[详细]
267、东圣堂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圣堂位于黎里平楼街东三联居委会。原名普济禅院,建于南宋。位于黎里平楼街东三联居委会。原名普济禅院,建于南宋。明嘉靖三年(1524年),吴江知县王纪改为社坛,立有社坛碑一块(今移存于柳亚子纪念馆),当时作里中社长讲乡约之用。清末重修,现仅存墙门及一平厅、两厢楼。堂上供有乡贤南宋秘阁修撰赵磻老木雕像一座,毁于“文化革命”。门口西侧墙上,原有光绪三十年(1904)苏州府严禁农民抗租碑一块,在布告中可以看到当时农民不畏--,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抗租斗争的情形(移存于柳亚子纪念馆保管)。东圣堂于1986年7月列为县级文保单位,1989年由镇人民政府进行维修。社坛建筑在吴江还很少发现,社坛碑及严禁农民抗租碑,对研究当时民风习尚、乡规民约以及清末农民抗租斗争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详细]
徐达源故居
  黎里镇西的西徐家弄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之间有一幢八进深的大宅,此宅即是徐达源故居。徐达源故居的第三进名为写韵楼,即是当年吴琼仙的书斋,现从西蔡家弄(老医院弄)出进。该楼为一楼厅,面积108平方米,高爽明亮,厅前为一庭院,院中原有砖雕门楼、花台等,现存有半残的漏窗一个,其两边云彩、上下四只蝙蝠尚在。望着楼前褐黑色的长窗和楼侧青灰色的高墙,望着院中那一盆盆花草,眼前依稀浮现出当年“写韵帘垂碧柳阴”的情景。就是在这座写韵楼里,吴琼仙写下了许多诗篇。“湖光十里碧粼粼,画出江南二月春。逢着桃花侬要问,此中可有避秦人”、“近水人家先得月,垂杨时节未闻莺。徐忱旧馆分明是,何处东风第一人”等佳句脍炙人口,流传颇广。吴琼仙逝世后,《写韵楼诗集》予以刻印面世,当时诗坛不少名人为其题咏,留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详细]
269、禹迹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禹迹桥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1986年7月1日,禹迹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详细]
270、升明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升明桥,位于盛泽镇东白漾口(此漾一作东白洋,又名菱叶渡)。据清乾隆年间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沈洙纂、仲枢增纂、仲周霈再增纂)记载,此桥由里人于明崇祯二年(1629)始建,清雍正十一年(l733)重修。另据民国十四年(1925)乌程周庆云所刻的《盛湖志》(清代仲廷机纂、仲虎腾续纂)记载,该桥由里人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清雍正九年(1731)重建。1986年,升明桥被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当地政府对桥进行了整修。升明桥全长46.94米,桥顶宽4.25米,堍宽5.45米,拱形三孔,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中孔较大,矢高5.39米,跨径达10.7米,便于舟船通行,两次孔较小,使整个桥形富有风姿。升明桥所跨河面开阔,桥身高大,远远望去,桥的倒影在岸的花树映衬下落在水中,恰似一……[详细]
271、安民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民桥,俗称北渡桥,又名北大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北,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京杭大运河上。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年)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南面存有清代古桥安德桥。1986年7月1日,安民桥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由于吴江行政区划变更,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苏州市吴江区的松陵公园,七阳土山青翠逶迤,亭台楼阁参差错落。钱涤根烈士纪念碑便矗立在该园中,该碑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坐北朝南,四周为一圆形的草圃,圃中冬青滴翠,松柏挺拔。中央有一甬道,通向纪念碑。碑通高5.4米,踏上两级台阶为一平台,平台中央置着素面碑座,碑座中央置着一块长方体花岗石,南向嵌着黑底白字的碑文,北向初建时曾镶着由周麟书撰写的“钱涤根烈士纪念碑铭”铜质铭文牌,后被遗佚。再上面又置有一石,制成正方形、五边形和圆形三层,逐层收缩,上面叠置高2米的三角形锥体碑身,碑身南向镌刻着“钱涤根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初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书写,现为书法家徐穆如先生手迹。……[详细]
  张士诚墓,位于斜塘镇盛墩村,1960年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改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张士诚(1321-1367),小名九四,东台白驹场(今属大丰市)人,以驾船运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不堪富户--,率众杀诸富户,率苦役、盐丁万余人起义。次年,据高邮,称城王,号大周,年号天佑。在高邮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二月攻占平江(今苏州),并在此建都,后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七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平江,张土诚被俘,解至金陵(今南京)后自缢身亡。张土诚墓面积三亩有余,墓冢封土高出农田1米。墓前原有国时期吴中保墓会所立张吴王墓碑,墓西原有张王庙,现均已不存。……[详细]
274、端本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端本园
  端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大观弄底,清乾隆期间建成,同治年间重建。1980年5月3日,端本园被列为第一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因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黎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黎里续志》对端本园的美景作了形象的描写。走进端本园,亭台水榭,花木扶疏,一幅清幽诗意的江南园林画卷正徐徐展开。这座坐落在黎里大观弄底的园子,是吴江名园之一。约900平方米的面积中有曲桥荷池、假山厅堂,双桂楼、平波轩、伴月廊点缀其间,尽显姑苏园林小中见大之妙。据记载,该园为清朝乾隆时期官员陈鹤鸣所建,还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2012年9月端本园成为古镇第一批保护性开发景点。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双桂楼和六角亭,挖掘出被填埋的荷花池,复原了平波轩、迎宾厅、水榭等建筑,终于有了今天的新貌。……[详细]
275、乙未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乙未亭始建于北宋至和乙未年(1055年),780年以后的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年得以重建,是一座纪念疏浚至和塘(现娄江)而建的碑亭。娄江从苏州娄门向东流经唯亭、昆山和太仓,接浏河后入长江。自古以来娄江就是重要的水运航道,唯亭老镇的人沿河而居,娄江俨然成为了唯亭人的“母亲河”。可见当年疏浚娄江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乙未亭坐北朝南,亭北紧贴着墙面,形成独特的半亭制式。亭高三米余,造型端庄典雅。古亭由台基、柱身和屋檐三部分构成,采用砖、木、石、瓦等不同建材。其中石柱为花岗岩,美观坚固,柱间缀以精美的挂落。……[详细]
276、琼姬墩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琼姬墩位于园区斜塘盛墩村金鸡湖东南岸、金鸡湖花园内。园区开发前,土墩的外形如穹窿,周边灌木丛生,传说为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女儿琼姬的葬地。1984年12月,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琼姬墩东南边缘发掘到一座砖石结构的双重墓,出土有墓志、菱花形铜镜、铜质鎏金发簪和影青粉盒等宋代遗物。1986年,因曾有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斧和宋代文物出土,该墩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经苏州博物馆考古发掘证实,该墩为一处史前人类祭天用的土坛,墩内并无墓葬。经全面的抢救性考古调查,初步断定为新石器时代即良渚文化至崧泽文化时期(距今大约5000-5500年前)的人工堆筑的土台,没有发现传说中的吴王或张士诚时期的遗物。……[详细]
277、众缘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缘桥位于苏州市高新区浒墅关镇青灯村新乐村。众缘桥以南北向横跨十图巷港(又称后横宅河),桥全长9.1米,桥面长4.48米,宽0.9米,桥面距水面1.5米,建于宋代。整座桥由桥面与桥基组成,桥面呈弓形,由整块武康石做成,两侧刻有“众缘桥”字样,桥面两头雕刻有精美的忍冬纹。枕石为武康石,其余则为花岗岩条石以及部分青石垒砌而成。2009年,众缘桥被市政府列为第六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真山位于浒墅关镇西北,分为大真山和小真山两个山脉。1992年调查发现在真山上共有57座土墩墓。真山春秋墓位于高76.9米的大真山主峰。1994—1995年发掘,墓室位于山体主峰正中,从山体基岩下凿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13.8米,南北宽约8米。虽曾被盗,仍出土遗物12573件,有玉覆面、瑗、罩、琀、戈、钩、饰件,原始瓷盖碗、罐,印纹硬陶瓮、罐,夹砂褐陶三足器以及贝壳与绿松石贝形饰物等。根据墓的形制及出土遗物判断,疑似为吴王寿梦墓。楚国墓地分布在高32.2米的小真山上,墓凿山为穴,虽被开山炸石所破坏,但从保存下来的东壁和北壁来看,墓室修建得非常规整。出土青铜鼎、盔、戈、尊、剑、玉器、印等,重要的是有枚铜印,印文为“上相邦玺”,经考证墓主似为春申君,《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详细]
279、大石山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石山
  大石山,位于通安镇南,是阳山的余脉,高80多米。大石山位于苏州高新区树山村。背靠阳山,危岩峻峰,环秀叠翠,远远望去,犹如挺拔在阳山半山坡的一朵巨莲。元、明以来,大石山胜名鹊起,不知吸引来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赋咏题刻,因而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天公也似乎特别青睐大石山,所有山林之美,概由此山承之,清泉、奇石、秀木,都让它占全了;幽、奇、险、古,名山的四字要诀,它也一字不落。明代戈裕良游览大石山后依照大石山原型构筑了世界文化遗产环秀山庄。《浒墅关志》、《阳山志》等记载了大量古人留下的有关大石山的诗词歌赋、民间传说。旧时有大石八景,曰:拜石轩、招隐桥、宜晚屏、毛竹磴、玉尘涧、青松宅、杨梅岗、款云亭。大石山的秀色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作诗题字,有著名的“大石联句”。现在还存有“大块文章”、……[详细]
寒山摩崖石刻
  寒山摩崖石刻散落在寒山岭中。寒山岭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赵宋王室后裔赵宧光买山葬父之所。他守孝终生,并叠石造园,疏泉堆山,筑成寒山别业,形成了集山水、园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建筑,内藏胜景。清乾隆帝六次南巡均驻跸寒山别业,赐诗三十余首。现存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为乾隆御题和赵宧光自题。现已发现的38处寒山摩崖石刻全部拓制完毕,其中包括珍贵的明代首辅申时行、高士赵宧光手书的摩崖,清乾隆帝御碑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