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黎平县旅游
黎平县旅游景点介绍
黔东南州
黎平县文物古迹
黎平县红色旅游
4A景区
黎平县十大景点
全部
黎平县特产
黎平县美食
黎平县地名网
黎平县名人
[移动版]
41、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
黎平国家森林公园黎平国家森林公园于2003年12月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隶属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黎平位于黔、湘、桂三省交界,面积4441平方公里,人口50万,侗族人口32万,为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贵州省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中国侗族文化生态旅游中心。这里有四项基尼斯之最——肇兴鼓楼群、高屯天生桥、述洞独柱鼓楼、杉阴沉木;有中挪文化合作项目——中国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有毛泽东在黎平重新崛起的历史见证——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有蜚声海内外、正在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2004年1月,整合了以上旅游资源的“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和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形成黔东南一大旅游亮点。黎平国家森……
[详细]
42、
秦溪白塔
秦溪白塔秦溪白塔,也称秦溪凌云塔,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西35公里,坐落在敖市镇西南4公里的秦溪村。塔的四周用土砖、青砖环砌成封闭式的四合大院。青砖砌筑的塔体耸立在四合院正中。大院左侧,秦溪流水潺潺;右侧,无限延伸的林区公路直穿秦溪村。左侧小门边的围墙上,有红军长征留下的标语:“武装起来,行动起来,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耀眼。秦溪白塔高约30米,面墙高7米。方墙内镶嵌一方长3米、宽1.2米的青石横匾,行书“秦山保障”4字。塔的第一层往上镶嵌着一方竖匾,行书“凌云塔”3字。门楣有联一副:锁水口,祯凌塔巍峨,从此一乡蔚起文人登凤阁妆沙脚,有云宫耸秀,至今诸佛经扶士子步龙楼秦溪白塔是黎平县境内现存的唯一一组塔式建筑。1984年4月,黎平县人民政府将秦溪白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43、
高近古戏台
高近古戏台高近古戏台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东部高近村中,是目前侗族地区所发现保存最古老的一座戏台,吸引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前往考察、研究。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古戏台格局和清代的京剧戏台相仿,包括三部分,主戏台、厢房和看戏场。主戏台建造精美,雄伟壮观,主要作为戏人演唱侗戏之用;厢房布置在主戏台左右两侧,在当时是属达官贵人观看席;主戏台正下方为看戏场,场地全部用鹅卵石镶成各种图案,是属当时平民百姓观戏之处。整个建筑与高近花桥遥首相望,衬托出浓郁而古朴的侗族建筑风味。2006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近村从清朝以来都组建有侗戏班子,戏班子的演员(当地人叫他们为戏师傅)经常到附近村寨演出,民国时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侗戏师杨献高、吴生义。吴生义还经常到外……
[详细]
44、
堂安侗寨
堂安侗寨堂安侗寨,800多人,住户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还有潘、蓝、吴、杨、石七种姓氏和睦相处,按传统风俗,寨中陆姓与潘姓又有大陆、小陆、大潘、小潘之分。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民居、石板路、古幕葬群、古瓢井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每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从这个寨子的实物细细品味,完全可以证实它的历史悠久性。这里有着深远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有着侗族文化以及侗族风情研究价值,有着侗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人类生态保护价值。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悬空吊脚。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该寨的吉祥物,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鼓楼与……
[详细]
45、
弄相山森林公园
弄相山森林公园弄相山位于黔、桂交界处,距县城117公里。隶属地坪乡,土地权属为集体,最高海拔1162米。由于山高坡陡、交通闭塞、远离村寨,山上森林植被未遭破坏,整个生态环境保持完整的原始面貌,是县内保持最完好的原生型天然森林。弄相山保护区面积16755亩,其中有林地10245亩,疏林地270亩,灌丛地1125亩,农地975亩,荒山4050亩,居民点6个。林分建群种有木兰科、红豆杉科、壳斗科等,珍稀种有伯乐树、穗花杉、南方红豆杉、三尖杉、红花木莲、观光木、桂南木莲、马蹄参、香果树等。保护类型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景点位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地坪乡境内……
[详细]
46、
神鱼井
神鱼井神鱼井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三中南侧。长方形的水井用方整的白石围成0.45米高的井舷,结构坚实牢固,美观大方,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四角和前后两方立0.8米高的方形石柱6根,柱头凿成菱形,旁开榫,嵌入白玉石6块,前后左右对称。它之所以最有名,水源很丰富,可供半个城居民用水,且冬暖夏凉,没有干枯的季节。神鱼井得名有两个传说,相传,早年井里有五色纹鱼,与寻常鱼类有很大区别,这种鱼很能与人交道,投以饭粒争相于食,尉为奇观,到了明万历年间这种鱼潜踪不见,人们感到十分惊奇,称为神鱼,因而得名为神鱼井。还有一个传说,数百年前,井里有一条鱼被井旁人家钓得回家准备煎吃,鱼半边已煎糊,但鱼还活着。瞬间雷雨交加,吓得煎鱼人不敢再煎了,即在鱼嘴上穿一小环后放回井里,后不久,有人在湖南靖州桥下河中看到了这条半边黑色半……
[详细]
47、
少寨溶洞
少寨溶洞少寨溶洞位于贵州黎平县高屯镇少寨山,共有3个洞,在少寨山脊右边叫绾凤洞,在左侧绾鸾洞,两洞相通,故称“姊妹洞”。绾凤洞洞口椭圆宏阔,入洞20米处又分东西两洞。洞内溪水潺潺,多钟乳石,形态各异,似柱、似笋、似观音、似菩萨,更有梯田层层等,可谓奇绝,故又名“仙人洞”。绾鸾洞洞口狭小,深里许,洞内钟乳石似宝塔、似鼓楼、似猕猴、似雄狮,惟妙惟肖,整个溶洞群,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洞内地形复杂,是游玩历险的好去处。……
[详细]
48、
黎平鉴泉
黎平鉴泉黎平鉴泉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城北门外福禄江西岸,俗名“磨刀湾”。水自石岩缝隙渗出,傍崖凿井,二尺见方,水质甘甜。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黎平进士胡长新邀集当时名士聚会泉边,品尝泉水,题记刻于石上,至今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泉石镌“鉴泉”两个大字,取“以泉为镜,明鉴心志”之意,故名。另刻有“同治癸亥十月胡长新题”一行小字。……
[详细]
49、
西佛崖石刻
西佛崖石刻西佛崖石刻位于贵州黎平县城西隅的西佛崖,西佛崖是明末抗清英雄何腾蛟墓地,历来为游览胜地。民国十六年(1927年),湘军上校周曰痒率部进驻黎平,瞻仰何腾蛟墓。对何公民族气节高度赞颂,即题“浩气常存”四字,并具礼物,亲登黎平书法家李伯先生宅,拜请代书。由周出资雇匠,摩刻于西佛崖。四大字为横行楷书,笔力遒劲洒脱,阴刻于石壁上,每字见方60厘米,两侧直行小楷阴刻,上首“民国丁卯冬月立”,下首落款:“陆军上校湘西周曰痒”。整个摩崖题刻长2.75米。“浩气常存”摩崖至今完好,属于何腾蛟墓地的附属文物之一,被列为贵州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详细]
50、
黎平天生桥
黎平天生桥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黎平县境内,在黎平县城德凤镇东北16公里处,距贵州省会贵阳460公里,清水江支流福禄江穿流而过。天生桥与八舟河景区和黎平城关人文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紧密相连,是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内主要景点之一。黎平天生桥为天然石拱桥,全长256米,主拱横跨福禄江上,跨度138。4米,桥宽118米,拱高至水面36。64米,拱顶岩层厚40米;附拱拱跨78米,高28米,宽119米。仅主拱跨度就远大于目前世界基尼斯记录美国犹他州天生桥雷思博桥(跨度88米,高30米),黎平天生桥在2001年1月15日正式获得吉尼斯世界之最证书。黎平天生桥雄伟壮观,气势宏大,其结构之精致,拱弧之圆率,拱底之光滑、拱顶岩层之规整,丝毫不假人手,纯天然而成,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生桥桥身有石洞数个,有……
[详细]
51、
肇兴侗寨
黎平肇兴侗寨(贵州凯里):黔桂湘三省交界地区为侗族主要分布区域,黎平县位于贵州东南角,与广西桂林市和湖南怀化接壤。距黎平县城30多公里的肇兴除了具有中心地理条件,加之侗族民俗文化、建筑风格在当地得以集中表现,使其成为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在西方的游客心目中,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两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特征异常凸显的旅游资源,那就是云南丽江地区和贵州凯里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当发现神奇的肇兴侗族风情可与丽江媲美时,肇兴一定成为广东居民又一首选旅游目的地。黔东南作为中国苗、侗少数民族文化的最大汇集地区,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和别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而作为我国侗族大规模集居中心,非肇兴莫属;其次,国内规模最大的侗寨鼓楼建筑群落坐落于该地,侗族建筑布局巧妙,花桥、鼓楼、溪流、吊脚楼相间,只要置身其中,必驻……
[详细]
52、
岩洞村
岩洞村是侗族大歌的源生地。这里的侗族文化源远流长,侗族歌师人才辈出。1952年该村的侗族姑娘吴培信先后出访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等欧洲国家,演唱的侗族大歌引起强烈的反响,使岩洞享有“将侗族大歌带出国门第一乡”的美誉。为了抢救、保护、继承和发展侗族大歌这一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所和美国福泉基金会,于去年在岩洞村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
[详细]
53、
千年阴沉木
在黎平县古城区两湖会馆内,存放着巨型杉木阴沉木。木材因地层变动而久埋于土中者,称为阴沉木,一般多为质坚耐久的杉木。这棵巨大的杉木是目前中国已知出土的最大阴沉木。它于1992年6月9日在贵州黎平县敖市镇被挖掘出土,高2.4米,基径2.31米,胸径2.08米,年轮在1366至1436圈之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研究人员断代测定,其生长年代距今至少有3500年。……
[详细]
54、
流芳村
流芳村是黎平县西线上的一个侗族聚居村寨,距县城3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全村119户626人。该村侗族民居风情浓郁,是侗族地区中民居保存较为完整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村寨。村寨座落在青山脚下,前面是一片肥沃的稻田,一条小溪从寨前稻田中间环绕而过。流芳花桥横跨在小溪上,座落在稻田中间,别具一格。流芳共有两座寨门,通过花桥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花街小路过前门而入寨内。后门的小道全是青石板铺成的阶梯。寨中的鼓楼是侗家人聚会之处,流芳村的鼓楼造型十分独特,在全县其他侗族地区绝无仅有。木质民房分布错落有致,多数民房的木板和柱子上都雕龙刻凤,或绘有双鱼、孔雀等图案,显示了侗族艺人的巧妙技能。寨中的各条小路上都铺有青石板,或用鹅卵石镶成花街路,道路清洁干净,寨内水塘与水沟相连,自然流动。鼓楼、花桥、寨门、民……
[详细]
55、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
从肇兴再往前去5公里的山坳里,有一个叫堂安的侗寨,一直让人着迷。这里峰峦叠嶂,翠绿涌眼,吊脚木楼阡陌纵横,构成了一幅鲜艳古朴的画卷。堂安是中国与挪威文化建设合资项目,是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之一,即贵州黎平县堂安博物馆。翻开堂安700年的历史,我们自然地为这里的侗寨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典范复合表示由衷的敬佩。整个寨子的历史可从寨中的鼓楼说起,在其上坎,一口美丽的古飘井,涓涓清泉四季长流,滋润着整个村寨;左前方,一座别致的萨玛祠,凝聚着侗家人的精神皈依;寨子四通八达的小径,连接九条出寨路口,每个路口都建有充满灵气,古风十足的小型寨门。依寨而上,中间山坡有一块墓地,10余座雕龙刻凤的清代古坟,堪称堂安侗文化的一种体现。堂安之所以堪称博物馆,除特质的文化背景外,更重要的是自然环境特别优美,静静的山寨高高地……
[详细]
56、
黎平会议会址(黎平会议纪念馆)
1934年12月14日,红军长征经黎平,18日党中央召开长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会址为一座明清时期建筑,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黎平县城内旧城区原胡荣顺号店铺内。现正门横匾的“黎平会议会址”几个字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同志题写。会址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从大门进入后,依次为第一进、天井、第二进和后院。第一进现为到此参观过的名人题字及照片展览厅、第二进左为“红军文物陈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会议陈列室”、“-住室”和“历史图片陈列室”。“黎平会议会址”于1984年12月18日(会议召开50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约有中外参观者万余人。曾到此参观过的有现0总书记、国家主席-,著名军旅作家、《地球……
[详细]
57、
樟洞
这是侗乡最干净的村寨,这是百岁老人居住的仙乡,这是以香樟树命名的地方。很早就听说黔东南州有一个文明的村寨,很早就听说侗乡有一个最干净的地方。当皮卡车嘎然停靠在樟洞寨头的坪子上的时候,一个美丽的侗寨就豁然展现于眼前了。两面青山,如一把翡翠绿的楔子,屏护着这百十余户人家的寨子,清悠悠的樟洞河穿寨而过,河边是嬉戏的孩子,几个老人,正怡然自得地在桥头的康乐亭里下棋。这时是下午,寨子里的劳动力都到田间忙于春耕春种去了。措落有序的杆栏式木瓦屋一派沉静,青石板辅墁的街道,几乎一尘不染,干净得令人不忍落步,温暖的阳光下面,一位腰板硬朗的侗族老奶奶正在用竹笤把打扫庭前的树皮屑,原来老人家的孙儿刚从山上搬来木头修整木屋,老奶奶见弄脏了地面,就立即清扫起来,一问老人的年纪,九十有六,真让人大吃一惊,还有更老的呐,……
[详细]
58、
黎平古城墙
落日似火,残阳如血……当夕阳在山的时候,我又一次登上黎平古城的南门古城墙,背靠巍峨苍翠的南泉山,看红红的太阳从山头跌落下去,悲壮地跌落下去,古城高低错落的房屋静穆地沐浴在晚霞的余晖里,风翻开一页页线装的历史,撩拨我的记忆,顷刻,一片片红云化成浮雕,战马的嘶鸣声,刀剑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城墙是保护城池的墙,保护城内人民生命和财产不受外来的侵占和掠夺,但天下哪一座城墙的一砖一石不浸透人民的鲜血和泪水?哪一座城墙不蘸着一段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辛酸和痛楚?城墙是有门的,城墙的门是供人们进出的,既然,城里的人出得去,城外的人也进得来,尤其是为战争而修建的城墙,攻城的人迟早要攻进城去,黎平的古城墙自然不例外。黎平的古城墙是唯一见证黎平600年历史的文物古迹,而今,黎平的古城墙只剩下东门和南门两阙城墙,那……
[详细]
59、
德凤古城
在侗乡大山腹地,云贵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地带过渡段,有一座古老的山城,那就是被民间和部分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社会人类学学者称之为侗都的黎平古城。黎平县城又叫德凤古城镇,是黎平县德凤镇党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黎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说德凤古城镇古老,也却实是很有些历史,据地质专家考证,黎平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秦、汉时代为苗族部落聚居区,称为五垴寨,先秦时代,隶属于黔中郡。后来,侗族及其它少数民族陆续迁入。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福禄永从长官司,属诚州,诚南宋理宗宝亦右年间(1253年-1258年),设潭溪、八舟等军民长官司,境内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设上黎平军民长官司,黎平从此得名,德凤镇一名,系1939年将城区五会、双凤、南泉、成德四镇合为一镇,取承德的德字,双……
[详细]
60、
潘老寨
潘老寨(原名龙凤村)是黎平县中潮镇所辖14个村之一,位于中潮镇南部,距镇所在地5公里,距县城30公里,寨前小桥流水,河水清可见底,前面是广阔的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后面是景色秀丽的五座山岭,故称五马奔巢。村寨依山傍水,坐落有致,视野开阔,风景优美古雅。具有浓厚的农村古朴气息。本村在交通运输上占据着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黔湘桂交通的中心,寨前的公路已改造完工,路面平稳,全部是油路,黎从公路从寨门穿过,是黔湘桂旅游线之间的一个重要的侗族村寨,同时也是旅游休闲避暑的胜地。明清时是侗族文化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共有富商22户,他们建有很多豪宅,外筑有高墙,内装饰古典优雅,工序精美,鼓楼七座、寨门七处、花桥、亭阁、祠堂、庙塔、戏台十余座,花街无数条等古建筑。现保存较为完整是明清时期的豪宅,……
[详细]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
黎平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黎平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
黎平县A级景区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