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旅游

    桂林市旅游景点介绍

    严关窑址
      严关宋窑址在兴安县城西10公里严关乡水南村北。西北临灵渠,西南凭公路,东至同志村公所,面积约1平方公里。1962年在这里发现宋代窑群,周围宋瓷破片满地皆是,出土了大批珍贵宋代瓷器。1963年2月26日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自治区有关部门与县文物管理所共同发掘了窑室1座,为斜坡式龙窑,窑室依山坡建筑,长48米,宽1.6米,采用支钉叠烧法,出土瓷器1000余件,有盘、碗、碟、壶、罐、瓶、灯等,胎质灰白,釉厚而晶莹,釉色有青、粉青、姜黄、酱黄、玳瑁和青白等,纹饰有缠花、团花、荷花、牡丹、双鱼、婴戏等。装饰艺术以印花为主,亦有划花、刻花。图案以双鱼海水、荷花戏婴为题材,有牡丹、菊、莲等动植物纹样。有的印有“寿山福海”款,有的书“太平”、“府学”字款。花纹布局及线条都较粗疏。曾……[详细]
      五通古墓群位于临桂区五通镇,年代为汉-南朝。五通古墓群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溪山摩崖石刻
      南溪山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据统计,现存石刻145件,其中唐代3件,宋代47件,元代3件,明代35件,清代52件,民国2件,年代不明2件,主要分布在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其中最早的石刻是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载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山北石刻如宋代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郡人张仲宇等刻李渤离桂时所作《留别南溪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关杞《游白龙洞记》,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 朱晞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黄应武《元岩词》,均为诗书俱佳的珍品;清代线国安《鼎建白龙岩纪事碑记》尤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山南石刻多与宋代郡人刘仲远住刘仙岩修道,得神仙诀,寿1……[详细]
    宝积山石刻
      宝积山石刻分布于华景洞,现存石刻25件,其中宋代14件,明代8件,清代3件,以宋代嘉祐三年宋咸等7人题名为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 南宋咸淳年题刻。 南宋淳熙年间的题刻。……[详细]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是现存石刻64件,其中宋23件,元代1件,明代12件,清代14件,民国2件。无年代及姓氏署款12件。有题诗、填词、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等。水月洞石壁上两幅巨大的摩崖,是宋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的《朝阳亭记》和《朝阳亭诗》。《记》文大意是,张孝祥与好友张维,朱元顺来游,张维酷爱此处山水,留连忘返,僧人了元明白他的心意,便在岩前建亭。亭竣工后,再次来游,张维要张孝祥给亭起名,张孝祥想起他们在建康(今南京)共事时也曾建过亭,取名“朝阳”,以示张维“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于是仍旧用“朝阳”二字给新亭起名,并且把水月洞也改名朝阳洞。他认为这是件有纪念意义的事,便把他在建康时写的《朝阳亭》诗,和后来在桂林写的步原韵两首,一起刻在在《朝阳亭记》旁边。乾道九年(1173),……[详细]
    隐山摩崖石刻
      隐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 隐山石刻分布于朝阳、北牖、夕阳、嘉莲、白雀、南华六洞,形制为摩崖,其中唐代6件,宋代32件,明代10件,清代24件。现有石刻85件,其中唐代8件,宋代31件,明代12件,清代27件,无年代可考的7件。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是吴武陵“奉命操笔,倚岩叙题”的,故碑面未经加工。《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隐山自李渤开发后,形成六洞,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疑李渤所书”。北牖洞口,还有宋代理学家张 “招隐”二字题刻。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详细]
      桂州城图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图,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高3.4米,宽3米。刻图时间是公元1271-1273年间。图中反映了主干街道11条,突出的地物是城壕、军营、官署、桥梁、津渡。城内各种军事地物与地方的官、民建筑之间互相沟通,融为一体。城门、城墙、城楼、官署、桥梁、山峰用写景法表示。军营用文字注记。此外,还用文字题记此城的修筑经过、城池大小及工料费用等。它是继《平江图》之后又一重要的城市平面图。……[详细]
      还珠洞摩崖造像:在桂林市微波山麓。唐代称东岩。洞门面江,由漓江渡舟出入游览。宋时开凿西洞口,解放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还珠洞玲 珑通透,临江试剑石尤为奇特。古人形容它“悬空而下,状若俘柱”。因离 地空隙,象用剑砍成,故名。游人到此莫口不惊叹。千佛岩内有唐代摩崖造 像三十六龛二百三十余尊,造像面容,身材清秀,袈裟轻飘,线条 流畅。以唐宋伯康造像和造像记为最著,刻于唐大中六年,距今一千一百多 年,是宝贵的佛教艺术杰作。洞内摩崖石刻甚多。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桂管观察使赵格和摄支使刘虚白的题名,宋代大画家米帝的自画 像,范成大的鹿鸣诗等,是研究唐宋以来绘画书法的珍贵资料。……[详细]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分布于风洞、碧霞洞(瞻鹤洞)、木龙洞、临江岩及登顶山道旁,形制为摩崖。叠彩山计有摩崖石刻据统计有230余件,以明清石刻为多,保存较为完整。摩崖石刻造像是叠彩山景区内的一大亮点。这些石刻分布在风洞内,是唐代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石刻造像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它们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高超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机会。……[详细]
    六塘清真寺
      该寺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毁于兵整,道光年间重修,迄今为广西保存较完整规模较大的一座清真寺。现占地面积约3.7亩,建筑总面积170O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约30O平方米。为古代传统式建筑风格。寺院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奇花异草,四季芬芳。现有教民1O9户,共413人,均为回族.寺内藏有阿拉伯文经典1部。……[详细]
      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芦笛岩、大岩内。现存壁书总计170件,其中芦笛岩77件,计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国4件,年代无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号,是南朝齐武帝时(483~493)的留题。其他壁书有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等,全属纪游性质。唐元和十二年(817)题名为怀信、无等、元业、惟则、惟亮等高僧,记述其游踪。另一则周禧、郭宝、孟祥等人题记,记述了营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处采山取石的经过。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笋”、“龙池”、“塔”等题字,说明了对芦笛岩考察及对钟乳石形态的理解。大岩现存壁书93件,计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丰七年(1084)的题字。明代题记最多,内容多为反映民间……[详细]
      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详细]
      桂林虞山石刻位于桂林市叠彩区虞山,年代为唐-清。虞山的碑刻不仅数量多,而且多是精品,在桂林石刻中占有重要地位。韶音洞洞口石刻题记满布岩壁,较著名的有《舜庙碑》(又称“三绝碑”)、《南宋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张拭的《韶音洞记》、宋代方信孺《古相思曲》等,都是桂林山水石刻中的艺术珍品。桂林虞山石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舍利塔位于广西桂林市民主路文昌桥头,与象鼻山东西相对,是一座明代佛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隋代于此建缘化寺,唐代改名善兴寺,后名开元寺。唐显庆二年(657)在寺内建塔保藏和尚火化后的舍利子,故名。原塔为7级砖塔,塔内放有舍利石函,塔前有金刚经碑。后因年久失修,寺毁-。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舍利塔,改建成印度宰堵坡式3级砖塔。藏安佛舍利20余颗。塔高12.83米。基座四方形,每面宽6.33米,各辟一门,内部相通。南门刻“舍利宝塔”4字,西门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四面门额两旁分别刻八大金刚之名。塔基上是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辟圭形佛龛一个,内存坐佛一尊。基座上置覆钵形塔身,四面辟壶门。南面壶门内有重刻的舍利函。塔颈上为圆形伞盖,五重相轮的塔刹,刹顶冠以宝珠形铜顶。为明代过街式塔……[详细]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群,现有唐至民国时期石刻 213 件,其中唐代 1 件、宋代 111 件、元代 1 件、明代 42 件、清代 26 件、年代无考 32 件,是桂林石刻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隐岩因为洞壁上有一块块圆形的凹陷,好似龙鳞留下的痕迹而得名……[详细]
      普陀山摩崖石刻, 隋-清代建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普陀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17、普贤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贤塔
      普贤塔位于桂林市象山区象山山顶,建于明初,是一座喇嘛式三层实心砖塔。塔基为双层八角形,底层每面宽3米,基座面积55.2平方米。因第二层嵌有青石线雕的南无普贤菩萨像而得名。像高0.8米,上方横列“南无普贤菩萨”六字。塔身为圆宝瓶形,圆形伞盖,顶为两圈相轮。该塔远看像插在象背上的剑柄或宝瓶,故又称剑柄塔、宝瓶塔。普贤塔是一座喇嘛式实心砖塔。建于明代初期。塔身第二层正北面嵌有青石线刻“南无普贤菩萨”。远看此塔, 像插在象背一支剑柄或置于象背一只宝瓶, 故亦有剑柄塔、宝瓶塔之称。此塔典型与周围山水相映成趣, 颇为和谐和壮观。2000年,普贤塔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独秀峰摩崖石刻
      独秀峰摩崖石刻位于桂林市秀峰区独秀峰,年代为唐-民国。独秀峰摩崖石刻,历经千年沧桑,从唐代建中元年起始,一直延续至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经过考证的石刻共有163件,然而岁月流转,现存的石刻数量仅为104件。这些石刻遍布于独秀峰的四周,尤其以南麓的太平岩以及西面登山道至山顶一带最为密集,其中读书岩周围的石刻尤为集中。这些石刻内容丰富,包括书法、刻像、诗文等多种形式,不仅展现了桂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桂林山水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秀峰摩崖石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木龙洞石塔,中国佛塔。位于广西桂林木龙洞外的漓江岸边。塔用巨石雕成,高4.3米,塔基为须弥座,刻仰覆莲花纹。塔身四面雕拱形浅龛,东西龛内雕佛,南北龛内雕菩萨。塔顶为十二层相轮,顶部为六角形伞盖和葫芦形宝顶。石塔小巧玲珑,质朴古雅,是唐代遗物。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4.34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1.4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详细]
      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位于广西桂林市七星区七星公园,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之一。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三将军指的是1944年10~11月,湘桂战役桂林保卫战中为抗击日寇壮烈殉国的国民党陆军的三位将军。分别是桂林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陈公济桓、陆军第131师师长阚公维雍、陆军第31军参谋长吕公旃蒙。八百壮士指的是国民党陆军第31军131师391团的823名烈士官兵。 1984年10月,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经桂林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桂林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7月被七星区委、区政府列为“国防教育基地”。2000年7月19日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9月1日,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