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越秀区旅游

越秀区旅游景点介绍

岭南第一楼
  岭南第一楼因楼上悬挂一口明代青铜钟,又名禁钟楼,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五仙观大殿之后。明洪武七年(1374年)行省参知政事汪广洋建。后毁。万历年重建,现存上层的木构架是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遗构。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把它与镇海楼、海山楼和拱北楼合称为四大崇楼。钟楼坐北朝南,通高17米,首层用红砂岩石砌筑台座,仍为明代遗存。宽13.9米、深11.9米、高6.8米,中开一宽3.8米、深5.7米的拱券形门洞,前后贯通。二层为木构建筑,四面敞开,重檐歇山顶,正脊饰鳌鱼宝珠。面阔三间11.8米、进深三间39.73米,13架梁用4柱,梁柱用材粗大,风格古拙简朴。正檩底部书“时大清乾隆岁次戊申季冬吉旦”、“募化重建立”等楷书字。二楼正中悬挂的明代青铜大钟,重约5000公斤,钟体铸篆文:“大明国洪武十一年……[详细]
  清真寺又称濠畔寺。位于广州市人民中路濠畔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1949年后,伊斯兰教的主麻聚礼轮回在此举行。寺内的看月楼、南北廊、水房等已被拆,现仅存寺门和大殿。寺门朝南,上盖瓦顶已坏,残存墙垣与石门框。门上还有镌刻“清真寺”3字的石匾。大殿坐西向东,面宽五间18.8米、进深五间19.6米,重檐歇山顶,碌灰筒瓦面,正脊的灰塑已坏。殿身梁架为十三架用四柱前后三步梁,外檐四架卷廊。除七架梁外,遍施月梁。驼峰、替木、梁枋出头做工精细,殿内饰卷草花纹金木雕刻花罩。两侧山墙各开3个拱券门,均为六抹菱形花心隔扇,颇具特色。是保存较完整的清初建筑。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州简氏祖祠
  简氏祖祠 位于广州市盘福路第27中学内,为纪念简文会而建。原简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规模较小,后在简照南兄弟(南洋烟草公司董事)倡议下,迁建于现址,1933年动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该址创办众贤中学。宗祠坐北朝南,中轴线为主体建筑,两侧以青云巷相隔为偏间,深三进,建筑面积1481.84平方米。头门面宽三间14.45米、进深二间9米,大门上镶嵌“简氏祖祠”石匾,硬山顶,碌灰筒素瓦,绿琉璃瓦剪边。正脊、垂脊饰已毁。中堂面宽三间14.45米、进深三间14.15米,梁架高竣简洁,前廊梁架雕有纹饰,硬山顶,瓦顶陶塑及垂脊饰已毁。后堂面宽三间、进深三间13.4米,硬山顶,脊饰已毁。简文会,广东南海人,南汉乾亨二年(918年)殿试,中状元。其人耿直不阿,官至尚书右丞,政绩卓著,后在宫廷政变中挺……[详细]
  太监韦眷墓 位于广州市东山姚家岗,旧永泰寺后。1964年发掘。墓为券拱石室,坐东南向西北,用红色砂岩石块砌筑,全长7.44米。墓室构筑严密,封护得水泄不通,防盗措施独具心思。石室的两壁券墙和后壁厚达1米多。前部券拱5重,后部4重。石室之外有厚达半米的三隅砖壁包护,砖墙外再抹石灰。石室与墓坑之间上、下四周都用石灰、沙、砾石、粘土夯实,还掺入大量铁砂,坚如岩石。墓底夯土厚度约1米,分9层夯打。墓门用石条横置叠砌封闭。墓内分主室和前室两部分。前室长1.13米、宽1.21米、高1.38米。室中全用红砂岩条石叠起塞满至顶。主室长3.91米、宽1.76米、高1.8米。底部比前室低两级。门口有门楣、门框及地栿,两扇石板门有枢轴套入可活动启闭。石门浮雕铺首衔环,门后有“自来石”装置。室内底部铺石板,正中有石……[详细]
  戴缙夫妇墓 位于广州市东山梅花村象栏岗。1956年发掘。是分室合葬墓。地面上有花岗石建筑的坟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两墓室用花岗石砌筑,并排但不相通,埋于地下深2米。室顶前后各置黑石墓志1合。右边为戴缙墓穴长3.18米、宽1.94米,左边是其妻周氏的墓穴,长2.9米、宽1.46米。两室构造完全相同。四面石壁,用榫头接合,顶盖铺石成圆面。石室与墓坑上壁之间用灰砂夯筑。戴缙的葬具为1棺1椁。木椁长1.96米、宽0.71米、高0.71米,四壁及盖、底板均用榫卯套合。棺木用套榫接合。棺内有笭床,下填牙灰(谷糠烧成的灰)。周氏的葬具有棺无椁。棺木的构造与戴缙的完全相同,笭床下填的是灯心草。墓室与葬具之间上下四周均灌满松香液。墓主夫妇的尸体成了干尸,保存完整。两尸身都用各种被服重重包裹。戴缙……[详细]
  淘金坑16号墓 位于淘金坑(今白云宾馆)附近山岗。1973年发掘。为一小型木椁墓。墓坑长3.7米、宽2米。棺椁全朽无存。随葬品有陶制礼器鼎、盒、壶一套,还有瓮、罐、瓿、鋗甑等陶器10多件。其中一件陶瓮的肩上打印有“长秋居室”印文,篆书。“长秋”为汉代皇后居住的宫名,始于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据此陶文可判定这座墓的绝对年代在景、武间的33年当中(前144~前111)。这是一座十分难得可确定绝对年代的南越墓例,为广州地区发现的数百座南越国时期墓葬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年代标尺。……[详细]
  区庄螺岗木椁墓 位于广州市区庄螺岗。1962年发掘。竖穴木椁墓,长3.6米、宽1.9米。棺已朽,尚存椁板少许。随葬品置椁内一端,有瓮、罐、小盆、釜、鼎、盆、壶等12件陶器;漆器有奁、盘和耳杯残件7件,铜带钩1件,亦残。铜戈1件置陶器旁,长26厘米,“阑”上已磨蚀,是经长期使用过的实物。戈“内”一面刻凿有“十四年属邦工□蕺丞□□□”12字,纹道细如发丝,字划草率。戈的形式、字体结构都与长沙秦墓出土“四年相邦吕不韦戈”相同,应为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铸制的兵器。铜戈主人当是秦统一岭南的将士。此戈为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历史物证。……[详细]
龙生岗43号墓
  龙生岗43号墓 位于先烈路龙生岗。1953年发掘。属东汉前期。墓上有残高约3米的封土。墓坑长方形,长6.2米、宽3.6米。坑底前低后高分成两级,椁室依坑形用大木条垒筑成两级,后部高起0.59米的一级是棺室,前面低下的一级有一块厚板横隔成前、后两半。前半是前室,后半是器物室,这种简化的两层造法,实为“假双层分室”的结构。椁门口两重封门。此墓为夫妻合葬墓,上层棺室中部用板隔成左右两室,右室为女性,漆木棺完好,用破镜随葬。左室葬男性,被盗,木棺已残。出土特有釉罐、壶、提筒、碗、簋、鼎、三足釜、灶、井、仓、屋、铜镜、铜镜、铜带钩以及盒、奁、盘、案等漆器和木船、木俑等,还有玛瑙珠和大量的玻璃珠饰。木船为广州汉墓首次发现的汉代楼船。船板有彩绘图案。以朱、黄蓝、粉、墨五色相间绘成。还有掌楫的木俑。木桨10……[详细]
  王兴将军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馒头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宽0.45米。王兴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发现,当时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瓮,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骨灰和残金饰。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王兴(1615~1659年)字电辉,广东恩平人。他于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其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发兵10万,水陆两路合攻恩平,顺治十六年八月十七日夜,王兴令妻妾16人先自缢死,然后举火0,以身殉国。次日,清军将其17人遗骸合……[详细]
  回教三忠墓 位于广州市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东侧。为南明政权驻守广州的回族将领羽凤麒、撤之浮、马承祖3人衣冠冢。三墓并列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离约3米。地面建筑为伊斯兰教传统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荡。墓长1.98米、宽1.26米、通高1.31米。墓顶层为一平卧圆柱状,下为长方形棺室,分为二级逐步向外扩大。位于中间的一墓,立有一块红砂岩石碑,高1.24米、宽0.45米,上刻“回教三忠”4字隶书。现墓是后来重修的。1955年,曾由政府拨款重修。墓的北侧还有一座三忠亭,绿釉琉璃瓦歇山顶,宽深约2.85米,装修简洁。顺治七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征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羽凤麒等率领将士奋起抗敌,与清军相持近两个月。羽凤麒闻广州将陷,于双门底拱北楼自缢殉国,撤之浮、马承祖在抗击清军的……[详细]
91、姚潭墓
  姚潭墓 位于广州市建设大马路北段。1954年发掘。长方形券顶砖墓,墓砖灰黑色无纹饰。墓长3.52米、宽1.2米、高1.15米。墓底铺砖。棺具置中后部,已朽。只存残铁棺钉。骨架亦朽,只存两枚牙齿,其中一齿上粘附薄金片一小片。室内前部有白瓷碗一对、粉盒一个和几件釉陶四耳罐。墓志1方竖于右券墙之下。室后部有双耳釉陶罐。出土的白瓷碗胎骨洁白,器外镟削刀痕明显,璧足,属邢窑系统,为广州唐墓所仅见。墓主遗牙有贴金薄片,这是中国古代镀金牙齿的实例,这证实了文献记载,唐代的官僚纨绔确有镀金牙齿的风气。墓志为砖质,青灰色略软,高35.5厘米、宽36厘米。志文楷书,分刻14行。志载,墓主姚潭,是唐广州都督府长史禔一的长女,卒于大中十一年(857)十二月廿七日,年25岁,于大中十二年二月十三日葬于甘溪之南原。……[详细]
92、王涣墓
  王涣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后面山坳。1954年发掘。长方形砖墓,墓砖青灰色平素无纹。墓长3.6米、宽1.72米。墓内仅出土一块青石墓志,余无他物。志盖高75.5厘米、宽78厘米、厚10厘米,四边斜面,当中刻“太原王府君墓志铭”两行8字,篆体。周围密布线刻牡丹花纹。志石高75.5厘米、宽78厘米、厚7厘米,已断成数块,拼合尚完整。志铭正书,44行,有数字残损,约共1704字,为广州唐墓发现的志石中最大、文字最多的一例。墓志中提到“爰属我齐公(即齐国公徐彦若)往镇番禺,君既认旧寮,愿荣介从,不以沧溟为远,不以扶养为难。捧记室之辟书,被全章之华宠,因授考功郎中,兼御史丞之职”。说明王涣是充任掌书记之职随徐彦若南下的(徐彦若以光化三年九月授清海军节度)。志文中还记载王涣曾是义成节度使王铎的幕僚,……[详细]
淘金花园王复元墓
  淘金花园王复元墓 位于广州市淘金坑东侧太和岗,广九铁路南侧,东南与黄花岗公园相邻。1998年在这里清理唐代砖室墓4座,出土随葬器物36件(套)。一号墓长3.15米、宽1.65米、残高0.30米,用青灰砖单隅砌筑,有小壁龛。墓底无铺砖,后部有砖砌棺床,长2.84米、宽1.10米、高0.1米。出土随葬品10件,有陶罐、盏、碟、滑石猪等。还出一砖质墓志铭,方形,边长36厘米。记述了该墓建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墓主王复元,为山西太原人,广州同节度副使。二号墓与一号墓并排,相距60厘米,结构相同。出土遗物8件,有双耳罐、碟和开元通宝铜钱等。从墓葬的型制和排列情况判断,两墓应是分室合葬墓。三号墓和四号墓与一号墓、二号墓相距5米,形制基本相同,三号墓有3个壁龛,四号墓有5个壁龛。随葬品共17件,有陶罐……[详细]
麻鹰岗建初元年墓
  麻鹰岗建初元年墓 位于动物园麻鹰岗。1956年发掘。这是一座圆锥形突顶砖室墓。深约5米。墓门西向,外接斜坡形墓道。墓室双隅砌筑,平面呈“中”字形,内分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全长9米。前室方形,长、宽各2.8米、高3.26米,顶部呈圆锥形。室的左侧附一耳室,后面连接棺室,棺室长4.78米,券顶,后壁有龛。在棺室后端拱顶的正中有一砖刻“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13字,隶体。这墓早被盗扰,但仍留有较多遗物。出土有城堡、灶、壶、侍俑、案、鼎、三足釜、小盒、魁、瓶、熏炉等陶器和五铢铜钱;棺室内棺具人架无存,后龛内置一陶屋,位置未动;中部靠两侧有珠饰3粒和铜带钩、铜削、铁削、金耳珰、玉眼盖、玉鼻塞、玉柱形器各一件,位置凌乱;前端有石黛砚一件,应为棺内遗物。这墓应是合葬墓。陶城堡长40厘米、横宽41……[详细]
  沟金坑1号墓 位于华侨新村西邻的淘金坑山南麓,是南越国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区。1973年在此建白云宾馆,在1万平方米的平土范围内发现南越墓40多座,经抢救发掘22座,有21座属木椁墓,仅这墓属竖穴土坑墓。墓坑狭长,长3.1米、宽0.86米。四壁挖得不很平整,底部齐平,墓坑内全填黄沙。随葬物放在一头,除一处漆器残迹外,余为瓮、罐、鋗甑、釜、鼎、盒、壶、钫、双耳小罐、五联罐10种共15件陶器。墓穴中除放置随葬物之外,余长1.8米的一段窄坑,仅可容棺。推测这可能是一座埋葬小孩的墓。这墓出土陶器有2件比较特殊:一是五联罐,仅剩2个小罐相连,还有3个小罐和底部的短足被打掉后才随葬。这种破器随葬的广州的晋、南朝墓中则较常见(多是三足砚台的短足被打掉)。另一是双耳罐,盖面与器身肩部共打印“常御”、“第六”的方……[详细]
广州城墙遗址
  城墙遗址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年代为东汉至南朝。1996~1998年两次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揭露出一段长16米,呈南北走向,始建于东汉,而于晋、南朝扩建沿用的城墙。东汉城墙为夯土墙垣,修筑于山岗上,基部保存较好,经后代修削,现存面宽5米,残高1.85米,夯筑19层,每层之间铺垫草茎。夯层0土大量汉瓦和陶罐残片。东晋时以东汉墙体为芯扩宽并夯筑加固,用砖包边,以向上收分的形式砌筑。残存墙体上宽7.6米,底宽8.8米,残高1.4米。夯层0有青釉瓷碗、罐等残片。在外墙基础部分的砖发现印有铭文“泰元十一年……”,证实为东晋武帝时所修筑。南朝时城墙在晋城墙两边填土扩宽,墙壁也包边砌筑,宽21 米,残高1.5米。在西侧发现一处马面结构,南北长9.1米,北边宽7.3米,南边宽8.1米,构筑形式与墙体相同。……[详细]
星海园(冼星海墓)
  冼星海墓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冼星海的墓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麓湖边星海园,由水泥砌筑。墓地占地4200平方米,塑有冼星海像。此墓于1985年,为纪念冼星海逝世40周年、诞生80周年而建,建成后举行了冼星海骨灰迁葬仪式。墓地所在星海园建有冼星海纪念碑与纪念馆。星海园位于麓湖西岸,占地6000平方米,为纪念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逝世40周年,诞生80周年,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筹资合建,1985年4月12日动工,1985年12月1日建成并举行冼星海骨灰迁葬仪式。园内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内设有冼星海塑像、纪念碑和陵墓,还有亭廊花架、70米长的墓道及300平方米的陈列室,展出了冼星海的生平业绩,有《在广州、北京、上海》、《在巴黎》、《归国回到上海》、《上海——武汉》、《在延安》、《在苏联……[详细]
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
  民国广州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员会旧址位于广州市文明路194号至200号(原为文明路75至81号)。是一座四间相连的三层楼房,砖木结构,木楼板,坐南向北,四间内部有门互通。每间宽4米、深12.8米。1924年中共的机关没有公开,用“管东渠”(即“广东区”的谐音)的化名向-局登记,后来“管东渠”就成了广东区委的代号。民族解放协会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备处初期也在二楼办公,门前曾挂这两个单位的牌子作掩护。广东区委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地区区委之一。1922年,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负责人是谭平山。1924年,10月,周恩来接任区委委员长的职务。1925年春,由陈延年担任书记。区委原管辖广东、广西两省,至1926年初扩展到福建南部、云南、贵州以及南洋一带。区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详细]
广州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
  民国广州中山大学天文台旧址天文台文物点有新旧两处。旧天文台位于广州市今越秀中路125号内。新天文台在石牌华南理工大学内。1926年,时在越秀路的中山大学设数学天文系。次年2月,在越秀路校内建筑天文台,1929年6月落成。主要仪器有法国制天文标准时钟,15厘米口径子午仪、20厘米反射望远镜,德国制赤道仪各1个,气象仪器多种。这座天文台除供天文教学和研究外,还承担一部分全国天文观测工作。由于当时世界著名天文台多在北纬40度以上,而这座天文台位于北纬20多度,可以从不同角度观测天象,因而在天文科学与教学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天文台地面部分为一座长方形二层楼房,坐北向南,正面有数十级阶梯。楼房东侧为相连的六角塔形三层楼房,地下部分为一地窖。1935年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迁石牌新校舍,再建新天文台于……[详细]
  邓荫南墓 位于广州市先烈南路,东邻兴中会坟场。进入墓门,在墓道旁竖着“邓荫南先生墓表”,胡汉民撰文并书,简介邓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侧是墓园的中央。墓长方卧石形,水泥结构,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顶平置“陆军上将邓荫南先生之墓”墓碑,与一般墓碑竖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纪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荡,顶尖四面呈钝三角形,正面题“邓上将荫南纪念碑”。邓荫南(1864~1923年),广东开平县人。早年赴檀香山经商。清光绪二十年(1894)与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次年回香港,参与筹划乙未广州之役,其后三洲田起义、广东新安(今宝安县)武装响应武昌起义,以至民国成立后讨袁、护法、驱莫、讨陈(炯明)等无不积极参与。官至孙中山总统府咨议。1923年病逝于澳门,1924年10月葬于现址。孙中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