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海珠区旅游

海珠区旅游景点介绍

21、十友堂
十友堂
  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十友堂于1929年落成,由林护、蔡昌等十位岭南大学校友捐建,是四层(含地下室)的岭南风格建筑。当时为岭大农学院大楼。后经过多次维修,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十友堂位于西北区537号,西式拱形门窗搭配中式屋瓦,饰以宝蓝色花窗,典雅质朴。楼北墙上一方云石竖匾,其上阴刻容庚先生题写的“十友堂”楷书,笔画含而不露,雍容安详。十友堂之所以名为“十友”,乃因其由林护、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马应彪、梅彩迺、黄世煦、黎拾义、邹敏初、邹殿邦等来自香港、美国、秘鲁和广州的10位先生各出1万元兴建,1929年竣工。其他捐款人凡达1千元者“别铸铜牌以表彰之”,参助者为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建成后为岭南大学农学院大楼,现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使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背景,随着中国国立大学的兴……[详细]
22、爪哇堂
爪哇堂
  爪哇堂厚重朴实的砖楼,历经近百年沧桑,沉淀着自己的历史。西北区555号的爪哇堂,现为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大楼。面北的墙面上嵌有云石匾额,上方阴刻金色内文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我校容庚教授题写的“爪哇堂”三个楷字,字体俊逸清秀,干净利落。落款亦十分简洁,只有“容庚”二字且填以黑色,无钤章及题写年份。“爪哇”一词指的是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康乐园内为何以爪哇命名楼堂?这得从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说起。1919年,钟荣光校长赴印尼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经费。在爪哇,他进行为期5周的游说活动,得到广大华侨的热心襄助,共募集7万港元。该栋四层建筑于1920年动工,当年建成,为岭大学生第一宿舍。为纪念爪哇华侨的赤诚,故名为“爪哇堂”。爪哇堂于1920年动工,为四层建筑。现为中山大学力学系楼。在电……[详细]
23、哲生堂
哲生堂
  哲生堂,名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哲生堂在孙科任铁道部长时,由铁道部拨款兴建的工学院大楼。1931年竣工。虽然该楼并非私人捐款,但仍以个人名字命名。现为中山大学信科院大楼。康乐园西北区有两栋极为相似的“仿宫殿式建筑”,哲生堂为其中之一。这座编为西北区571号的建筑,下层为普通红砖砌成的“底座”,上层则由明黄墙身、朱红圆柱、宝蓝琉璃瓦屋顶及仙人瑞兽这些中国人司空见惯的建筑元素组成。这与康乐园中其他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哲生堂之名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当时,孙科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为推动岭南大学工科发展,由铁道部出资兴建工科大楼。严格来讲,哲生堂是以个人命名的非个人捐赠楼宇。美国设计师墨菲在哲生堂、陆祐堂的设计中实现了将现代建筑技术与中国古典形式相结合的理念。在楼的北面,房檐下高悬一方……[详细]
24、荣光堂
荣光堂
  由莫干生、林植豪等一批岭南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学生宿舍。1924年落成。后为纪念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博士,被命名为“荣光堂”。荣光堂原为四层(含地下室)建筑,20世纪70年代加了一层。从马应彪招待所往南不远,不期然间会偶遇一典雅的西餐厅——荣光堂。荣光堂位于东北区350号,北面正门上嵌有云石横匾一块,容庚教授楷书“荣光堂”阴刻于上,字体爽练而端庄,左下方仅有“容庚”二字落款。阴刻文字涂以金漆,与白色云石板和红砖相衬,愈显典雅。岭南大学初期房舍多为西方人士捐建。1927年8月岭南大学收归国人办理后,首任校长钟荣光认为“中国人教育,我华人亦应分力承担”,改原岭南大学“以培养基督徒为主旨”为“以基督精神治校”,根据本国、本地实情与需要培养人才。故奔走世界各地,呼吁侨胞大力捐资,各方人士群起响……[详细]
25、马丁堂
马丁堂
  马丁堂,编号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原61号建筑,位于校园中心草坪上的惺亭和孙中山铜像的东侧。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伊始,董事会出售自己的证券,按照一位年轻外国设计师司徒敦的设计,盖了一幢三层的楼房。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始建,1906年竣工,初时被称作东院,与西院相对,后为了纪念为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HenryMartin)先生,改名为马丁堂。与康乐园中的其他建筑相比,马丁堂并不算华丽,可就是这座建筑,中西合璧,完整地见证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时代变迁。马丁堂长50.68、宽16.14、高15.8米,总建筑面积2516.48平方米,总使用面积1572.48平方米,共分3层,11开间,另有地下室。前后开门,南立面的正中央为主入口,两边各有一个左右对称的次入口,地……[详细]
小洲村简氏宗祠
  简氏宗祠,位于广州市小洲村内,简区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简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就在玉带环绕、翡翠酝酿纯朴的村庄小洲村内,简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末清初年间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亩(8671平方米),深三进,共有99个门口,取其于长长久久的意念,当时的建筑精巧、雄伟、壮观。宗祠座北向南,广场四周古树参天,几百年的老龙眼树、老榕树(又称麒麟树)、红棉树等,实为罕见。还有旗杆夹,第一进的大门两侧由花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狮子护卫和两个石鼓,里外的鲍鱼台用青石板砌成,两边的仪门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进要经过一大个空间,上级到平台,中堂高8米,长35.4米,宽26.5米,由花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撑着主体,梁和桁、屏风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种图案。第三进高8米,长19.8米……[详细]
龙潭村古建筑群
  龙潭村古建筑群,在海珠区华洲街龙潭村,含兴仁书院、东湖祖祠、旌表节孝牌坊、迎龙桥、利溥桥、汇源桥、康济桥。龙潭村位于海珠区东南部,远古时是古海海底,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才渐渐浮现为陆地。在清代,龙潭村属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河南堡管辖,慢慢发展壮大,成为珠江南岸一条有名的水乡村落。但令龙潭村声名远扬的,是一位叫白纶生的慈善家,他使龙潭村拥有了广州唯一一个慈善牌坊,村里的白氏宗祠,也是广州市内清代建筑中保存最完善的。此外,龙潭村沿河还有黄氏大宗祠等多座祠堂,百年细叶榕也遍布村中,堪称一景。……[详细]
“乐善好施”牌坊(圣旨牌坊)
  牌坊近似牌楼,本是用来装点或庆贺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会里,牌坊却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它是历代统治者表彰显宦节妇、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仅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今天只要有钱,谁都可以建造牌坊,广州市几乎每个村都有牌坊,人们见多不怪,习以为常。不过,在海珠区龙潭村有一座“乐善好施”牌坊,因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称“圣旨牌坊”,这广州市并不多见,故而曾经令人称奇和仰慕。今天,它成为广州市的历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历史,一座牌坊是一个故事。龙潭村这座牌坊是为表彰白纶生而修建的。白纶生(1823——1893),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海珠区龙潭村人。少年时家境清贫,1……[详细]
29、云桂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桂桥
  云桂桥又名小港桥,筑于明代,是何维柏(1510—1587)所建。何在明代曾任监察御史和礼部尚书。他为人秉性刚直,敢于直言上谏。嘉靖二十四年(1545)因上疏弹劾严嵩而下狱,被削去官籍还家,寄寓于云桂村何庄,开设天山书院收徒讲学,又为便于过往行人而筑建此桥。桥为石砌,两旁设护栏,现存前进路晓港公园内。古诗“淡荡春风送晚潮,呼来画舫趁兰桡。二分明月三分水,十里清溪五里桥”。所咏的就是这座云桂桥。该桥是广州市现存最古、保存最完好的石桥,用花岗岩石板砌成,造型精巧,实用美观。桥长34.86米,宽3.4米,两端共38级石阶。桥面两边有石砌护栏。桥分三孔,两个桥墩立于海珠涌中。该桥于1993年8月9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沥滘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位于海珠区沥滘村,占地1911平方米。建于明朝年间,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卫氏大宋祠主体建筑坐北朝南,有仪门、门楼、前廊、主殿、厢廊等。从祠堂进入前座,可仰望“百世周宗”横匾,而门楼的“燕子斗”拱相传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建造,两旁还有一对柚木对联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主体建筑东西两翼有青龙、白虎巷,天街有花岗岩砌成的宽阔平台,四周围有花岗岩栏杆等。主脊上有动物和人物塑像造型,瓦檐有木雕檐板封瓦口及各种柚木木雕屏风、对联、横匾,工艺颇为精致。……[详细]
白氏宗祠
  纶生白公祠(亦称白氏公祠):此祠座落于新滘(现华洲街)龙潭村内,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祠为本村白姓后人为纪念其先祖白纶生而建。白出身贫苦,后经商致富。他宅心仁厚,为社会作过许多善举。曾设寿材店河南,凡贫苦而无法成殓者都施赠棺木。有一年湖南水灾,他当即汇去大笔款项救济。一次邻村西滘遭灾,农民因交不出地租而被地主强行收去土地,他便斥出巨资买下这些土地,免租转给农民耕种,还资助农民恢复生产。他的善举为清廷所悉,赐给了他一座“乐善好施”的牌坊,以表褒奖。后人为纪念他乃建有此祠。祠宇规模宏大,建筑精致,祠内有以各种动植物图像与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石、木、砖、灰雕,俱栩栩如生,其建筑风格与“陈家祠”颇为相似,艺术价值很高,为市内同类建筑物所罕见。该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建成,1993年8月定为广州市……[详细]
基督教河南堂(基督教洪德堂旧址)
  基督教河南堂位于洪德路洪德五巷23号,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其中主堂两层面积450平方米,庭园面积350平方米。主堂二楼是礼拜堂,有座位400多个。基督教河南堂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原是位于岐兴中约的中华基督教同寅会礼拜堂,最初由美国教士巴色古牧师在河南洲头咀一带传教,光绪三十年(1904)由华人刘星南牧师主持,先后在洲头咀建同寅留产医院和学校。又在同福西路现区联合医院处办培英小学、在岐兴南办导正女子小学、在敬和里办同寅小学、在龙导尾同和里办女子识字学塾、在洪德路办福音堂。民国23年(1934)因开辟马路,同寅后礼拜堂迁移到洪德五巷建堂,民国24年4月13日新堂建成,称中华基督教洪德堂,由何少泉牧师为主任。民国27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占用教堂,信徒四散,教堂改作舞厅,直至民国34……[详细]
海珠利济桥
  利济桥位于海珠涌的东段,旧称瑶溪。清代及民国初年,瑶溪以二十四景而闻名,成为旅游胜地。在其起迄两端,建有两座石桥,东端的名利济桥,西端的名汇津桥,是瑶溪二十四景的首尾二景。今二桥仍在。利济桥距今江南大道中马路桥约120米。清初时为木桥,名待月桥。后改石板,名为利济,桥由花岗石砌成,宽约2.5米,长约23.5米,两端为石阶。桥面两侧的石栏于抗日战争时期损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复原状。水中两桥墩,底部船形。……[详细]
34、汇津桥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汇津桥
  汇津桥俗称马涌桥。这座始建于清代中叶的三孔花岗石梁桥,如今依旧以古朴的风姿稳跨马涌(今海珠涌中段)。因珠江潮涨时,江水自海珠涌东西两端同时灌入,至此汇合,故名“汇津”。桥北接马涌直街,南接西华北街。桥南东侧仍保留着清代重修“禁占官涌”的碑记,当年此桥的地位可见一斑。时至今日,该桥仍是附近居民的主要通衢,桥上行人络绎不断,是当今广州古桥中尚未退役的佼佼者。……[详细]
宝岗天主堂
  河南宝岗天主堂位于海珠区同福中路宝玉直街崇正里4号,原是一间教徒聚集祈祷的小公所,后由于教务发展的需要,教徒日渐增多,广州教区购买与原公所相连的两间房屋进行扩建,于1938年1月破土动工,同年6月份建成。建筑物为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楼下作教堂使用,楼上两层作神父的居室,总占地面积264平方米。1947年,广州教区委托天主教美国玛利诺外方传教会代管该堂。1953年外籍神父离境回国,之后由中国籍神父任本堂神父。……[详细]
  厚德围公馆 位于广州市新滘镇广州园艺农工商联合公司内。是李福林的公馆,名厚德围。占地面积有13334平方米,俗称二十亩。 公馆集果园、住宅及碉楼于一体,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四面环水,如一小岛。主要建筑有主楼、耕仔楼、水榭和门楼等。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构筑。主楼入口处原设有可起合的吊桥,现改为水泥桥。首层正门施花岗岩石框,有钢铁制造的“趟拢”。内为厅堂。左右设梯,采用拱券形窗,楼顶四角分别建有挑出外墙一米的瞭望台,四周及台底有瞭望孔。其他的附属建筑如水榭等保存完整。 李福林另一处住宅,在现海珠区宝岗大道区政府内。西式四层楼房,巴洛克建筑风格。保存完整,但现外墙全部贴了灰色的瓷条砖。 李福林(1878—1953年),绿林出身的国民党军人,早年加入同盟会,率民军参加辛亥革命。后一直盘据广州河南……[详细]
37、康帅府
  康帅府 位于泰沙路五凤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乃乡间里巷小神庙。坐东朝西,一路三进,砖、木、石结构,前亭后殿,总面阔6米,总进深14米,建筑占地面积84平方米。四周巷陌。拜亭为石柱歇山顶四角亭, 面阔6米,进深8米共七架,前后两步架。正脊灰塑醒狮博古纹饰。四垂脊灰塑四狮饰花,碌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当、滴水。“万福攸同”木雕封檐板。花岗石0.3米×0.3米方柱。花岗石柱础。地面为后修仿阶砖水泥地面。第二进与拜亭成勾连搭。进深3米。屋顶有卷花纹灰塑垂脊。碌灰筒瓦顶。开敞无墙。第三进为神庙正殿。面阔6米,进深3米,硬山顶,灰塑正脊有博古纹图案,矮垂脊。碌灰瓦筒顶。木雕封檐板。水泥台基。正面墙青砖双隅抹灰顺砌,包石门框。石门额刻“康帅府”三字。石门联刻“地势龙蟠郁葱气象;文占虎变赫濯声云”。山墙有灰塑“……[详细]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泰沙路五凤村沙溪村金紫里大街。建于清同治壬申年(1862)。坐东朝西,三面临街,与康帅府并排,同为村中小神庙。前亭后殿,总面阔5米,总进深9米,总建筑面积45平方米,砖、木、石结构。拜亭面阔5米,进深4.5米。卷棚歇山顶,灰塑博古纹饰垂脊。碌灰筒瓦顶,绿琉璃瓦当、滴水,花卉木雕封檐。前后檐柱花岗石0.3米×0.3米方柱,花岗石柱础。改为水泥地面。殿阔5米,深4.5米。硬山顶,碌筒瓦顶,绿琉璃瓦当、滴水。木雕封檐板。正墙青砖双隅顺砌,山墙青砖石角双隅抹缝砌。改为水泥地面。庙门花岗石门夹。石门额刻“三圣宫”、“同治壬申岁冬月简宜华敬书”。石门联“列宿联辉临有赫;群黎遍德祉同臻”。墙头彩绘神仙故事,山墙外有灰塑狮、雀、寿桃、牡丹纹饰。山墙内灰批彩绘如意花纹。庙内有青砖花岗石拜台,置……[详细]
乙丑七进士牌坊
  乙丑七进士牌坊位于广州市中山大学内。原在忠贤坊(现解放中路)。与“熙朝人瑞”牌坊、“总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统称四牌楼。据《广州城坊志》记载:乙丑进士牌坊为表彰明天启五年(1625年)广东进士李觉斯、梁士立、罗亦儒、吴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砂岩砌筑,四柱三间五楼,各楼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额刻“乙丑进士”4字,额坊分别为梅雀纹式和菱纹式梅花图案。1947年拓宽马路时迁建。当时岭南大学认为明代进士与近代之文学博士相参,为纪念高学位的石牌坊移建到高等学府适宜,故迁建到学校里;并以迁建落成之日为励学日,以激励学生发奋读书。“文革”期间被拆除。1999年在中山大学复原。严格来说,位于中轴线以西、十友堂以北的乙丑进士牌坊不能算是康乐园的“原生”。乙……[详细]
简家岗火葬墓
  简家岗火葬墓 位于南郊七星岗河南新村。1956年发现4座南宋火葬墓,墓 的地面都有灰沙砌筑的坟头,形式类同,但保存的残整不一。4座墓各用一个陶坛盛骨灰,其中1号墓的坟面保存较完整。坟头象一具棺材,前有祭台。坟头前端略宽,微向上翘起,长1.24米、宽0.74米、后宽0.7米,连基座高0.92米。正面中间有碑龛,嵌一块黑色石碑,高47厘米、宽30厘米。碑面正中刻“宋故考君简公墓”7字,正书。右行刻小字“维皇宋咸淳二年岁次丙寅十二日”,左行刻“庚申安厝于简家岗之原男□□□”。正对墓碑位置之下,挖有一个直径0.48米、深0.92米的圆坑,内埋一陶坛,满盛骨灰。陶坛为灰白胎硬陶,0一层黄褐色釉。全器分盖、身两部分:身圆形敛口,腹中部鼓直,饰双线弦纹2周,底内凹,有明显的后加痕迹;器盖仿塔顶形状,正中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