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珠海市 > 斗门区旅游

斗门区旅游景点介绍

  马南宝古墓位于斗门区斗门镇小赤坎新村,年代为元,类别为古墓葬。1987.11.30,马南宝古墓被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乌岩山摩崖石刻
  乌岩山摩崖石刻位于斗门区黄杨山乌岩山,年代为1785年,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11.5.13,乌岩山摩崖石刻被公布为珠海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斗门南门村
  南门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斗门十大美丽乡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村内形成了特色彰著的古祠堂、古村落及皇族文化。赵氏祖祠菉猗堂有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时代最为久远的蚝壳墙,接霞庄建筑融入西洋韵味,毓秀古村保留着清末民初的青砖瓦舍。地址: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详细]
斗门区博物馆
  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西堤路2233号,占地面积6118平方米,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楼高四层,内设展览厅6个。是由美籍华裔容兆珍、李如心夫妇捐赠人民币117万元兴建,并将其夫妇悉心收藏的百多件文物捐赠该馆。该博物馆属综合性博物馆,履行文物征集、收藏、研究、陈列和社会教育等职能,也是斗门区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1998年起分别被命名为“斗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珠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珠海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该馆除开设《历史文物》、《海外人士捐献珍品》等基本陈列专室外,陆续举办了文物类、地方史料类、民间收藏类、科普类、思想教育类、法制教育类、艺术类等各种类型的专题展览130多个;还配合地方电台、电视台、报刊等媒体推出有关地方历……[详细]
网山古村落
  网山村自清朝乾隆三十年立村,地处南海之滨、崖门之东,依山而建,因村后的来隆山造型奇特,远观如同网状,遂因此得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村落之一。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由于网山古村至今仍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的诸多生活细节和场景,被一些古建筑专家誉为:“中国清代古岭南人民居建筑的活化石”。网山古村掩映在一片青山绿树间,远远眺望,绿瓦、黄墙、老树、古巷,夹杂着一股久远古朴的气息一齐涌入视线,深邃而幽静,宛如一幅秀山环抱,宁谧祥和的画卷。网山村有着较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冈州黄氏是江夏黄氏重要的一支,广泛分布于五大洲,而网山黄氏则是冈州黄氏非常著名的一支。网山村立村也有一段……[详细]
莲花山古井
  莲花山古井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莲花山南麓,建于宋末元初乾务开村后村场扩展时期,清道光辛卯年(1831)重修。井深5米,直径1.36米,重修时井上端砌青砖护井壁,另以四块花岗岩条石将圆井口改成方井口。据资料记载:重修时井台侧置有一花岗岩条石,长1.15米,宽0.45米,上阴刻“道光辛卯春阖里立石”,条石今已佚。莲花山古井是斗门区已发现的历史久远的古井之一,目前保存较好,结构完整、稳定,基本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水清洌,长年不竭,至今尚供村民使用。古井对研究宋末元初先民在斗门地区的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莲花山古井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山村镇南楼
  南山村镇南楼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南山村南基山上,建于民国14年(1925),由当地旅外侨胞捐资建造,建造费当时白银一万一千两,属防卫性护村岗楼。岗楼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44平方米。楼高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行楷楣额“镇南楼”,五层正面外墙行楷匾额“南乾锺瑞”,一至五层四壁分置四方形和八角形状窗口。楼顶悬挂示警用铜钟一座。该钟铸于民国十六年(1927),外壁阴刻楷书“南山旅雪梨广崇敬送民国十六年铸”等中、英文字体。镇南楼保存较好,在南山村历史上意义重大,具有很浓郁的地方特色,对当地研究当地旅外侨胞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研究民国时期地方治安防御性建筑有重要的意义,于2011年7月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什么会在南山村修建镇南楼?原来,南山村所处位置海拔较高,且靠近崖门水道……[详细]
斗门革命烈士纪念碑
  斗门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龙西村霞山北麓,建于1980年,是斗门县(区)人民政府为纪念斗门地区在各战争时期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纪念碑坐西向东,由花岗石建成,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包括碑体、碑坪、栏杆、步级、坪道等部分。碑体分碑身和碑座两部分,通高11.50米;碑身呈四棱柱状,正面阴刻楷书泥金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研究斗门地区革命先烈的实物史料,于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财星阁
  财星阁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大濠涌村,属于岗楼式建筑,建于民国11年(1922)。岗楼楼高五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通高14.6米,顶层南面花岗岩石匾额阴刻“财星阁”;岗楼呈四方形,夯土墙。一至五层四壁共分置25个射击孔。大濠涌财星阁作为民国时期村民抵御外部侵扰、守护家园的设施,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岗楼之一,一直以来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惜和保护,历经90多年风吹雨打仍基本保存完整。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乾北石桥
  乾北石桥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北村,为东北西南走向石桥,建于明末(1641左右),当地人称之为“石桥头”。石桥横跨在龙漩窟(土名,山溪源头)及附近几条山溪的汇流段,由两块各长5.7米的花岗岩石板并排组成。每块石板的一侧边沿,均匀分布有50个开采石材时留下的半边方形楔孔。乾北石桥是斗门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历史最早的古石桥,历经300多年,结构仍完整、稳定。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黄錀古墓
  黄錀古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乾西村后山蛤婆岭,属重修墓,始建于明代正统六年(1441),原为明代进士黄錀的祖父黄宏道之墓。崇祯十五年(1642),宏道后人将其子黄隆及孙子黄鉴、黄錀、黄铎、黄钺,曾孙黄延珪等人的骨殖迁移至此墓合葬,称之为“五子陪葬”。1988年重修,重修墓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45平方米,为抄手墓,由墓碑、垄环、挂榜、拜台、月池等部分组成;以混凝土灰沙花岗石混合构筑。墓前两侧置立原石狮,高0.96米,两狮相距14米。198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安码头泵站
  西安码头泵站位于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西安码头北侧,占地总面积22320平方米。泵站于1977年1月动工,1978年12月定型试制卧式轴流水泵,1979年5月安装调试,197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按10年一遇两天排干标准设计,排涝面积3.8万亩,排水流量36.7m3/s(扬程3m),是全国唯一仍可使用的最大口径卧式轴流泵站,是广东省最大单台装机电排站之一,也是珠海市最大的电力排涝工程。泵站建成后至2003年12月20日止,共运行1457.7小时,30多年来为当地排涝减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被当地群众称为“救命泵站”。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崑山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崑山赵公祠又称世德堂,在逸峰赵公祠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崑山。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坐东向西,三间三进,南侧有副祠三进。硬山顶,博古脊,绿釉瓦当、滴水;石脚青砖墙,花岗石门框,行书阴刻楣额:“崑山赵公祠”。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主体建筑与副祠间设巷道,花岗石行书阴刻巷道楣额“云衢”。……[详细]
黄氏名贤祠
  荔山村黄氏名贤祠位于乾务镇荔山村,祀黄姓历代贤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占地面积1255平方米。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祠内外饰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祠堂右侧有夯土墙附祠,前半部已毁,后重建,后座及石刻隶书联尚存。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荔山村黄氏名贤祠祀黄姓历代贤人而建,迁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雕花封檐板;虾公梁上置石狮子,石雀替、石包台,祠内外有石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祠堂右侧有夯土墙附祠。……[详细]
月轩黄公祠
  月轩黄公祠位于乾务镇荔山村,始建于清光绪丙子(1876)。坐北向南,三间三进,祠前置石狮一对,后有水井及夯土墙1堵,占地面积348平方米。硬山顶,石脚青砖墙,后堂锅耳山墙,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花岗岩石门框。石匾额阴刻“月轩黄公祠”,匾额由同治壬戌状元徐郙书题,祠内外饰木雕、石雕、灰塑。该祠堂属典型的晚清岭南建筑,2011年5月13日作为古建筑群之一被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月轩黄公祠比黄氏大宗祠规格略小,可立于门前那对石狮子,与大宗祠和名贤祠略有不同。立于大宗祠和名贤祠门前的石狮是侧头的,而立于月轩祠门口前这一对却是直头的,在斗门区仅此一对。传统中,门前的石狮应该是侧头相互回望,而这一对石狮却昂胸挺首直视前方。按照清朝礼制,设立直头石狮子有严格的规定,非二品以上官员的家祠不能设立直头……[详细]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观,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详细]
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
  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桅夹村。石刻凿刻在一块花岗岩上,立面宽2.15米、高2.7米,凿刻部份呈T字形,正面阳刻文字“大王宫”、“工丈”以及带刻度的竖长条棱共1.94米,刻度清晰可见;每刻度0.38米。该石刻约刻于清代中晚期,是当时丈量土地的标准长度比照物,即地亩尺。“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的发现,为研究岭南清代度量衡标准提供了实物资料。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大王宫工丈摩崖石刻是广东省迄今为止同类石刻的首次发现,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邻近“两粤广仁税”摩崖石刻,周围多古树,环境优美。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门赵家庄
  南门赵家庄位于斗门区北部,现有户籍人口84人,该庄始建于嘉庆初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由南门赵氏十世祖意乡八传维茂携家眷从南门乡南边里迁居于此而建,因处霞山的北麓,故始称接霞庄。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如春,河涌纵横交错,宜耕宜渔,是一处难得的人居之地。庄村人杰地灵,历代名人众多。清光绪中期,接霞庄已是颇具规模、装饰华丽、非常繁荣的村庄了,由于庄内全是赵氏一族,人们称它为“赵家庄”。房屋的设计均仿照广州西关模式,聘请当时佛山的著名建筑师建造,科学规整。一条长132米、宽4.3米的石板街横贯全庄。村中有一座三进、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赵氏家塾”崇基堂(祠堂)。南边被一条护庄河、绿竹及四米高的围墙围住。庄外林中建有霞山祖庙。全庄5个闸门,均有专人看管,整个庄园在青山绿水、翠竹与……[详细]
逸峰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为蚝壳墙,民国17年(1928)重建改为砖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祠内外有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花岗石行书阴刻楣额:“逸峰赵公祠”。祠左右设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详细]
斗门张世杰墓
  张世杰墓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井岸镇黄杨村后的黄杨山山坡上。始建于宋末元初,清乾隆十三年(1748)香山县知县张汝霖重修。灰砂墓,东北向,面积203平方米。墓呈交椅形,有金井、三重挡土回岭、两边摆手和三级拜台。金井圆径3.8米,井壁涂朱红色,雕卷草纹。墓碑为端州石,高1.33米、宽0.61米,镌刻正楷空心字碑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四边用红砂岩镶嵌,碑首雕“二龙争珠”图案。墓前刻一对楷书对联“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墓前置花岗石八边形墓表1对。1987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县(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张世杰(?~1279年),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南宋末年与陆秀夫等护宋皇室由闽入粤,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率宋军20余万人与蒙古汉军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