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平远县旅游

平远县旅游景点介绍

  梅平武工队旧址位于梅州市平远县大柘镇,年代为民国,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20年3月13日,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梅平武工队旧址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22、小树庐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树庐”位于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城南村,建造于1930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靠北朝南,依山而建,为两堂两横一围龙的客家围拢屋,于200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树庐”建造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靠北朝南,依山而建,两堂两横一围龙,共35间7厅4舍3井1花台。“小树庐”由曾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师长的乡人严应鱼所建,解放初期曾是中共平远县委员会会址和县土改委员会会址。主屋外右建4间杂房,门坪外筑1.2米高照墙,左右伸手各有1房1厅与照墙相连,靠左建外门楼一座,屋前有梯形池塘,周围原建有围栏,屋前右侧建水井一口,布局紧凑玲珑。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大门采用优质木材并外包铁皮,两横屋前门及后屋……[详细]
见龙围与炮楼
  见龙围与炮楼位于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古围垅屋“见龙围”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为三堂、二横、一围龙结构,是晚清举人、两广学务处查学员刘士骥的故居。见龙围是刘士骥祖父刘学荣所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落成,刘士骥出生于此。走进“见龙围”,只见门楼有两层高,卷拱门上设有木栅栏。穿过门楼踏入围屋,可见不少房屋,但基本上都上了锁,有些已倒塌。围屋中轴线有一座刘氏宗祠,这是一座三进的祠堂,修建得很精致,里面还有旗杆石。围后建有一座三四层楼高的碉楼,超过2米的夯土墙基和青砖到顶的修砌,都显示出当时刘氏族人的富有。相比“见龙围”,有5层高的炮楼修建得较晚,始建于咸丰三年(1853年),主体坐东北向西南,楼高22米,青砖墙到顶,占地400平方米,平面呈“器”字形,四周有200……[详细]
24、凌风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凌风塔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镇潭头村。始建年代不详。根据嘉庆十九年(1814年)潭头万安桥碑记载有到凌风塔的路线和凌风塔的风景分析,建塔时间不会晚于嘉庆年间。凌风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七级,高35.5米。楼阁式砖塔,塔梯为壁内折上式。塔首层在西北方正面设门,每层均用菱角牙砖与挑檐砖叠涩出檐,各层每面均留窗洞。游人可循阶梯上至最高层。原塔内第二层设有魁星帝君塑像,已毁。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嘉应州官黄者虎,巡游到马山天吊岌时,发现石窟都,即现在的石正镇,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少见,肯定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好地方,于是命令手下在岌上停轿,并响锣三声,以示尊敬,身在盆地群山合围之中,却听不到大山之回音,甚感奇怪,于是回到府衙翻阅史书资料查考,却意外发现石窟都学子近数十年来频赴科却考屡试不第,大有文章,经细心……[详细]
邹坊文祠
  邹坊文祠,俗称八角亭,坐落在平远县 仁居镇 邹坊村村口。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鳌编写之《平远县志》记载,该文物乃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邑人刘企贤等倡建,当时地名三枫树,清代设私塾,春秋两季则在此祭祀天地,祈求太平,风调雨顺。又因处于河口出口处,亦有“镇水”之说。民国期间在此办过小学、设过邹黄乡公所、邹坊乡公所。解放后曾为邹黄公社、邹坊公社、粮食仓库、邹坊大队、邹坊管理区、邹坊村委员会址至今。文祠主体为木质框架结构,共四层二厅十六间,平面六角形,主柱四条,六角形石质柱基,三层重檐,攒顶尖,穿斗式梁构架,顶呈宝葫芦状。是广东较为罕见的四层砖木楼阁式祠堂建筑。根据清嘉庆二十五年知县卢兆鳌编写之《平远县志》记载,该文物乃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邑人刘企贤等倡建 ,当时地名三……[详细]
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
  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坐落于粤、赣、闽三省交界的梅州市平远县境内,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20亿元,依托“世界第一天然大佛”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发建设集“祈福观光、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生态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园。整个旅游产业园由生态观光旅游区、祈福养生区、客家文化商旅风情区、休闲运动度假区四大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程旼公园、石龙寨、大河背、温泉度假村、商旅风情景区和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等。其中南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程旼公园、石龙寨景区、温泉度假村、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已初具规模。广东平远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是“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的主要景区,是梅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省旅游局签订了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广东省发……[详细]
井下吴屋
  井下吴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仁居镇井下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为乡人吴昆亭所建。井下吴屋面阔43.3米,进深51.72米,占地2252平方米,整屋座东北向西南。主体为三堂三横一围龙的客家围龙屋,占地2252平方米,共64间11厅6舍。前面有平坦耕地,周围有潺潺溪流。堂屋后有高起半月型“花台”,花头与主体合起来形成一个半圆。左右各建外门楼一座,右门楼前原有半月型池塘,屋前右侧原竖有光绪十七年进士石楣杆,左侧建有水井一口。吴屋整体设计紧凑玲珑,左右对称,层层深入,步步升高,泥砖墙,杉木顶架,瓦块天面,是典型的客家围建筑。穿透式梁构架,方柱、柱间、厅门设雕花屏风,起分隔空间和装饰作用,主体一、二进为三合土地板,三进及横屋、天井均为青砖地底,中堂横屏上绘有“杖履春多”彩画,中、下堂横屏上……[详细]
28、驾虹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驾虹桥位于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古镇标志之一是明代建成的石桥———驾虹桥。荒草萋萋下的桥身仍坚固无比,令人由衷赞叹古时工匠的智慧,偌大的一座石桥,所有的石块均是靠特殊的技艺巧妙地咬合在一起,未使用任何粘合剂。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
  仁居红四军第一纵队革命旧址(含红四军纵队司令部旧址、红四军纵队军需处旧址、红四军纵队后勤处旧址、老东门街红军标语)位于平远县仁居镇仁居村。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平远县红军纪念园坐落于当年红四军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真理的地方——仁居镇东较场,该纪念园是广东第一个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为主题的纪念园,规划面积200多亩,包括展馆区、纪念塔区、纪念亭区、休闲区4个主要功能区。记者在红四军纪念馆看到,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反映了平远革命历史。在红军纪念馆,讲解员陈丽芳指着红军标语墙告诉记者,红四军在平远期间,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在大街小巷书写宣传标语,平远也是广东省红军墙标最多的县。“全省保留完整、字迹清晰、内容不同的红军墙标共304条,平远有123条,其中单仁居镇就……[详细]
30、宝善居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善居位于平远县大拓镇丰光村。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松溪桥与古道
  松溪古道始于西晋末年,是中原人向南迁到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潮汕等地的必经之路,距今1600多年,据说被客家人尊为客家人文始祖的程旼也是从这条古道进入广东,并最终定居梅州的。目前遗存的这段松溪古道位于平远县差干镇,长约6公里,宽5尺,鹅卵石砌面。古代松溪古道上通平远县城、江西寻乌、赣州等地,横接福建武平、上杭,下至蕉岭、潮州、汕头,被称为“一线牵三省”的重要通道。为什么一条小小的道路能“牵动”三个省呢?原来在古代,潮汕一带是重要的食盐产地,江西一带内陆的食盐很多都由潮汕的盐场供给。这些食盐就是沿着这条古道运往江西的。同时,潮汕平原由于人口密集,本地出产的粮食不足以满足当地的需要,因此也需要从江西进口大米;另外潮汕人喜爱饮茶,更要从福建进口众多好茶。大米与茶也沿着这条古道源源不断运往潮汕地区……[详细]
黄梅兴故居
  黄梅兴故居位于东石镇大屋村街尾,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为抗日将军黄梅兴所建。故居坐西北向东南,面阔11.10米,进深17.10米,占地296.03平方米,共6间2厅2舍1天井,是典型的客家“合面杠”建筑。故居泥砖墙,杉木瓦面,花岗石沿,三合土地底。它对研究客家建筑方面、展示黄梅兴将军爱国精神具有一定价值。据悉,黄梅兴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后,奉令率旅移驻淞沪,英勇杀敌,在八字桥阵地被炮弹击中殉难,成为淞沪抗战中为国捐躯的第一个将领。……[详细]
姚子青故居
  姚子青故居,位于平远县大柘镇墩背村。姚子青(1909-1937)字若振,号中琪,广东平远县人。1926年10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入伍生总队,1927年7月升入第二总队步三队军官生。1929年2月第六期步科毕业,分配至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二师任上尉连长,1934年任该师少校团副。1935年改任营长,1936年升任陆军第九十八师第二九二旅第五八三团第三营中校营长。1937年8月31日至9月7日奉命坚守宝山城,与日军浴血奋战七昼夜,经过激烈的巷战肉搏战,终因敌众我寡,姚子青和全营官兵壮烈殉国。消息传出,震惊中外。……[详细]
34、蕙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蕙楼
  蕙楼,又叫慎敏第,因是华侨吴蕙根所建,所以叫蕙楼。位于平远县东石镇锡水村,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它的设计建造,颠覆了客家民居在传统上的观念,不在安全防护性上作过多考虑,而是引用了西式建筑元素。蕙楼主体上是客家民居中常见的上中下三堂结构,以正大门为中轴线向左右伸展,左右两侧类似横屋,但与传统横屋不同是,左右两侧边面又各开两道门。蕙楼整体两层建造,正面三层,并采用欧洲风格,正面向外凸出建造阳台,使得蕙楼在外观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详细]
  仁居镇红军标语 位于平远县仁居镇仁居圩。1929年10月红四军出击梅县,回师上杭,路过平远石正、仁居、差干等地。在仁居约驻扎一个多月,朱德总司令的指挥部设在仁居中学。随后,为了打破敌人的“三省会剿”,红四军又于1930年2月由赣州挺进平远。在仁居进驻了10多天。红四军两次到仁居,在墙上写下了大量内容丰富的革命标语。1929年至今,由于当地人民的爱护,还保留了不少,内容有: 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扩大工农武装! 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特权! 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是穷人的军队! 男女平等! 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政府,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详细]
枫树岗太平天国摩崖石刻
  枫树岗太平天国摩崖石刻 位于平远县中行镇仲石村以东,枫树岗石壁上。刻“太平天国平天王左排”七字,分3行竖书,中为“太平天国”,左为“平天王”,右为“左排”。石刻字迹书写平常,刻工粗糙,呈行书体,略有残缺,不像名家手笔,更不像是能工巧匠所作,长0.8米,每字约0.15×0.6米。史书记载,太平军曾两次入粤作战:一次为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远征时,其部将石镇吉一度率军入粤,转战粤东;一次为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余部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率领下转战粤、闽、赣三省。1985年平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
  广东省四大银行金库旧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要冲的平远县仁居镇,从南齐开始,已逐渐有人迁徙到此地定居,古称此地为“豪居”。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设置平远县时,仁居为县治(县城)所在地。四百多年来,这座古镇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金库是一座民国时期极为罕见的框架结构、带地下室的三层大楼。大楼虽历经多年风雨侵蚀,却未显得破败,仍默默地屹立于悠悠东门河畔,用其坚固而精致的身躯在向后人述说着当年曾经的繁华荣耀。和周围矮小的民房相比,金库的地基明显高了数倍,仅地下一层的高度就已经盖过民房两层。大楼的整体结构基本没有变化,房间空间尺度保留着当年的格局,大楼内的部分楼梯、地板、扶手还保持了原样,而且仍可正常使用。时逢夏末,天气依然酷热,大汗淋漓的记者一行刚走进金库旧址,一股凉意立即令人精神一振。留守管……[详细]
  水口陶窑位于平远县石正镇安仁村水口。年代为西周。1974年发现并清理了4座。为圆形竖穴窑,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窑室,下层是火膛,火膛一侧有火门,中间是窑箅,箅孔上大下小,有3~11个。窑室平面为圆形或椭圆形,窑壁略作弧形,窑壁和窑箅用泥拌抹筑,经高温焙烧而成。其中三号窑窑室残高1.1米,中部宽1.85米,底宽1.66米~1.54米,火膛高0.88米,宽1.62米,深1.8米。出土陶器有凹底罐、圜底罐、平底罐及钵、盂、碗、壶、拍、插座等。多数陶器烧制火候略高,胎薄而硬。纹样以方格纹为主,其次有云雷纹、云雷与方格组合纹、叶脉纹、圈点纹等。部分陶器划黑色或赭色彩,不易脱落。……[详细]
寨顶上山遗址
  寨顶上山遗址位于平远县长田乡龙颈村。年代为西周时期。1986年发现。遗物主要分布在山顶平台及南面山坡。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多,火候高。器类有罐、釜、钵、器座等,多见折肩、高领、圜底或圜凹底。纹饰有席纹、菱格纹、方格纹、粗格纹、双线格纹、绳纹、云雷纹、篮纹等,少量为云雷与方格组合纹。石器多见半成品器,器类有耜、锛、有段锛、戈、矛、砺石等。其中以形制硕大,肩部出扉棱的耜最具特色,应是一种农业用具。可以肯定,这里是一处石器制作场。……[详细]
金穗谷养生旅游区
  金穗谷养生旅游区位于中行镇快湖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秀美。园区规划面积4800亩,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为主题。构筑了一个集休闲养生、科普示范、亲情体验、文艺家创作交流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依山傍水,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是休闲观光、食宿接待的重要场所。地址:平远县206国道中行镇快湖村联系电话:0753-8125138……[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