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揭阳市 > 榕城区旅游

榕城区旅游景点介绍

乌美古村
  乌美村地处揭阳、汕头、潮州的三市交界处,北靠桑浦山中段的邹堂山南麓,南濒榕江,东与汕头市的福岛、新寮、鮀西三村接壤,国道206从村前掠过,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在揭东县地都镇乌美村的白门内,有一座石牌坊历经4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据郑氏族谱记载,该石牌坊是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邹堂郑氏之十一世祖郑出任贵州左布政使,告假回乡修建祖祠时所建。该石牌坊于1994年8月30日被揭东县列为首批文物保护点。乌美村最出名的是祠堂群,村里有“梅峰公祠”“谦约公祠”“坦斋公祠”“南庄公宗祠”等等,它们多建于明清的,甚至民国的都有,多是采用贝灰砂木结构的潮汕风格建筑,更有典型的潮汕民居建筑群——“四点金”。虽然在今天看来,这些祠堂已经是残缺破旧,但是依然是可以见到往日的风采。乌美村的核心,……[详细]
西寨古村
  西寨社区位于揭阳母亲河榕江北河南岸,与揭东区政府隔江对屿,居揭阳空港经济区北部,西与榕城区榕东街道彭林村接壤,东与东寨社区、顶乡社区相邻。地处揭阳市榕江新城核心区,周边有环岛路、进贤门大桥、发展大道等道路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发达,地处区域民营经济发达,发展潜力与发展活力无限。……[详细]
潭角古村
  潭角村:潮风长在临水烁金蓝城区磐东街道潭角村,古时被称为“潮临”,后来改称“潭角”。这里三面环水,村内水系纵横交错,古村格局保存完好,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古迹繁多。据介绍,潭角许氏开基祖许光公宋时由福建来到揭阳,发现潭角是理想的定居之地,于是举家落籍。后来子孙繁衍生息,分创四处古寨场,分别为新围、沟美、南厝、北厝,古称“四寨一村”,目前全村现有人口5300多人都为“许”姓族人聚居。村内保存有祖祠5座,公厅32座,“小书斋”13座,“四点金”、“下虎山”、“三厅通”、“三壁联”等传统民间建筑共26座。古语说:“金生丽水,玉出昆岗”。潭角许氏先祖崇尚近水生财的理念,择地而居,精心营造村寨,因而古村建筑有着独特的地理特色。首先是择地考究。村落大多按照溪港水流动态,遵循五行风水原理确定方向,形成布局。……[详细]
旧寨古村
  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从北宋末期便开始创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村内溪河环绕,古树参天,古村传统民居建筑至今仍保留原来的格局和建筑风貌,村内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引人入胜。旧寨全村都是陈氏族人聚居,他们的始祖泰初公是福建莆田人,北宋绍圣年间任潮州府通判,退休后看中旧寨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选择留在这里落籍。那么泰初公为什么会看中旧寨这块风水宝地呢?据陈氏族人介绍,从地形地貌上来说,旧寨形似一只卧牛,村民们把它称为“牛地”。到了南宋淳熙年间,为了纪念始祖泰初公,陈氏子孙合力营建陈氏家庙,取堂号“有庆”。据说家庙所在地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地人称之为“印菜地”(空心菜),由于空心菜生长速度特别快,因此旧寨本村的人口虽然只有2000多人,但从旧寨分支出去的各个村,繁衍却十分迅猛,人口众多,据陈氏族人统计,……[详细]
旧寨陈氏家庙
  旧寨陈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南,约建于宋哲宗,绍圣至元符(1094—1099年)年间,庙里供奉有沂国公,泰初公及历代祖宗牌位。每年九月初八为祠祭日。……[详细]
西门许氏宗祠
  揭阳许氏宗祠位于榕城区西马路中段,距离石狮桥约150米,是潮州后七贤之一许国佐(号班王)的曾祖父许守愚(号蒙泉)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创建,始建成于明朝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为灰、石、木结构,三进三厅五开间两天井两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门、三山门、拜亭、中厅、后厅,保存完好,结构完整。堂内三山门,相传为御赐敕建,是许氏宗祠一大特色,为潮汕祠堂所仅见。祠堂东北侧有许国佐为其亲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号“追远堂”),俗称“阿婆祠”,约建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阳地区尚存的唯一一座建造于明代的婆祠,也是揭阳地区建造时间最早的女祠之一。许氏宗祠自民国起被改造成小学,2005年交由族人管理并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详细]
百兰山馆
  百兰山馆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马山窖东侧,是丁公馆的一部分,为清末藏书家丁日昌晚年藏书读书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择地辟建府第,台榭花木,备极幽胜。府内有一凹字型二层木楼,走廊与楼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动木板可以调节大小,供采光、通风,利于读书和藏书。木楼择料讲究,结构坚固实用,工艺独特。楼东面是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轮船驶到另一个住憩地方━━丁氏洁园。楼西面有大天井,中间建构椭圆型莲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数十样不同品种的兰花,故称百兰山馆。匾额为丁日昌好友书家何绍基所书。自光绪四年(1878年)丁日昌获准退休直到谢世,读书、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搜罗善本,藏书中宋堑元刊本甚多,如《禹贡图》、《毛诗要义》、《昌黎集》等宋刻本,均冠绝一时。百兰山馆……[详细]
黄岐山摩崖石刻
  黄岐山摩崖石刻位于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山上的几处岩洞内尚有多处摩崖石刻。石刻有落款,有不落款,书法有篆、隶、楷、行、草,内容有题字、题诗、题名,早到南宋,晚到民国,作者有本地文武官员、名人逸士、游客等。在竺冈岩,有阴刻楷书“竺冈上界路”石刻,旁有小字“本州郑国谕宅孺人潘氏舍,泉州苏通宅安人王氏砌。咸淳八年腊月望日僧慧圆记”,这是一题舍路石刻,是黄岐山最早的石刻,镌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石刻四周起线成框,上刻荷叶覆盖,下托荷花,似属佛家遗物。“远水浮天”石刻,在竺冈岩洞口左侧,阴刻行书竖写,下雕荷花为托,款为“古阔洪份书”。洪份,福建漳浦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任潮州镇右营游击,后署镇协。在崇光岩,有“采山钓水”石刻,在中岩洞口右前方,阴刻行书竖写,下款“古阔洪份书”。另有“崇……[详细]
揭阳禁城
  揭阳 禁城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下池路。是昔时县衙、监狱、粮仓、考院、公园的范围。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城现存城墙全长660余米,残高4米。时任揭阳达鲁花赤(蒙语,意为知县或监县)的蒙古人答不歹懔鉴于人民群众反抗日甚,为守护县衙安全,乃强征民夫,掠夺民船,运载石料砌内城200丈,外城800丈。内石城就是今日禁城的基础。明大顺四年(1460年)知县陈爵又扩内石城100丈,共总长300丈,高1.5丈,宽1.4丈。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建岭东道时,又将岭东道周围的石城墙换为灰沙垣墙。就是现存的灰墙与石墙连成的墙段。石城皆用方形石条交错叠砌,贝灰勾缝,甚为坚固。 1993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郭之奇故居
  郭之奇故居 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门莲花心,建于明末。坐北向南。 郭府门第仿宋门框及木门鬃,属官方府第四马拖车式格局。山墙用小灰砖错叠砌成,墙基垫石条。整座建筑用木柱支架屋面,原红瓦多为历次修缮时的灰色瓦所代替。屋脊两端(即厝角头)采用明代常见的三叉火局,整座保存着明代特点。 郭之奇(1607~1661年),崇祯元年戊辰科(1628年)进士,历任福建提学参议,詹事府詹事,是潮州七贤之一。赴肇庆辅助南明桂王,先后任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败-缅甸。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缅甸贵族执送清廷,坚不就降,8月殉难于广西。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朝廷下诏表彰。……[详细]
赤岭口墓
  赤岭口墓位于揭阳市仙桥镇平林村赤岭口山北坡。1982年清理南朝墓3座。由东至西并列。一号墓平面呈长方形,单顶砖室墓,只有一个棺室。墓长4.15米、宽0.9米,墓向330°。墓底铺砖成人字形,墓壁和封门用一丁三顺的砌法。墓被盗,随葬品有青釉罐、杯、碟等。二号墓平面呈凸字形,为双层圆券顶砖墓,方向335°,墓长6.9米,宽1.25米。分甬道、前室、棺室和下水道四部分。墓底铺砖成人字形,墓壁高0.8 至1米开始起券。下水道设在甬道前端,穿过甬道与前室出水井相通。前室左右两壁有对称的砖砌假直棂窗。靠近棺室砌双层拱门,棺室长3米、宽1.25米,后壁残高1.4米,有拱顶壁龛。发现一块带铭文的灰砖,上有“大明四年”四字(南朝刘宋的年号,即公元460年)。墓被盗扰,出土随葬品有绿釉杯、碟,陶罐,滑石猪和残银……[详细]
涂库陈氏家庙
  清揭阳陈氏家庙位于揭阳市仙桥镇涂库村。始建于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建。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前后四进,有东西巷。前厅有三门,中门前立石鼓一对,门楣上石匾书“陈氏家庙”4字。门外檐柱为兽足头,花篮础加石狮八梭直柱。屋脊是嵌瓷双凤,配花卉瑞草,做工考究,形象逼真。中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明间高悬清乾隆兵部尚书李煜尧为陈诗正题的“文魁”匾一方。拜亭上挂“鹗荐重光”木匾一方,是清大学士翁方纲为举人陈诗正题书的,字体雄浑苍劲,极富神韵。后厅面宽五间。中厅、后厅内均立石圆柱,上架八梭横梁。整座庙堂所有梁柱、楣枋上都有镂空木雕工艺品,花鸟虫鱼、山川人物维妙维肖,刀法明丽流畅,形态各异,是揭阳市区同类建筑之最。1993年揭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详细]
长美古村
  长美古村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渔湖镇,古称阳潮里,是袁姓聚居地。该村一马平川,溪港交织,舟楫便利,“黄金水道”榕江南河绕村三面,蜿蜒东去,使其成为一座依水而生,枕水而居,靠水而栖的小半岛。长美村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该村开基祖袁琛原籍浙江龙游,是史料可考的第一位入潮袁姓人士,袁琛乃北宋庆历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被贬为潮州刺史,元丰六年,袁琛获赦,被召回京,袁琛推说年事已高,不复归朝。后袁琛之子袁熙(宋元祐三年进士)率子孙迁此立籍。长美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代共涌现出进士11人,举人23人,监生35人,贡生30人,廪生1人,庠生57人,正二品及以下职官59人,是岭南地区数一数二的文教名乡。……[详细]
丁日昌旧居(丁氏光禄公祠)
  丁日昌旧居也称丁府、丁氏光禄公祠,位于榕城区元鼎路,是清代洋务运动代表性人物丁日昌所建。丁日昌祖籍丰顺,历任苏松太道、江苏巡抚、福建巡抚和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晚年寓居揭阳榕城,为纪念其父“光禄公”,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兴建这座大型祠堂。整座建筑占地面积6100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前原有主人官阶显赫象征的照壁、月池和旗杆夹。丁府正厅三进,正厅的两旁左右各有两条直巷护卫,每条直巷之内,又各有小院落四座,每座院落的木雕各有特色,争奇斗胜。丁府的建筑格局,按潮汕人说法,叫“百鸟朝凰”,共有九十九间半屋室之多,所谓半间,指丁府内有一处地下室。丁日昌旧居是清代洋务派实干家丁日昌在全国唯一的旧居,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保持了潮汕地区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和工……[详细]
骑楼街区
  榕城老城区的骑楼,主要集中在中山路、西马路、韩祠路、打铜街等街区的两侧。据载上世纪的20年代始,上述的街区因拓宽或改造马路,将其原来的建筑物,改建为现在的旧存骑楼。中山路位于老县衙前,为南北走向,全长705米,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称宣化街,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称大街,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称中山路。民国十五年以前,中山路宽4至5米,为石板间贝灰路面,两侧为平房建筑,1926年中山路扩建至十米,并盖成沥青路面,两侧民房被改建成2至3层的楼房,外观为欧式骑楼建筑,形成独具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中山路自老衙前至南门路口并非笔直见底,而是呈弯曲状,据说这是根据老县衙的地理刻意而建,而且每段路程、每处弯口都含有堪舆之术。中山路骑楼式建筑与打铜街、西关路的骑楼建筑连成一线,总长约……[详细]
揭阳雷神庙
  揭阳雷神庙位于揭阳城隍庙之右,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二十与二十一世纪之交(1997—2003)再度重建。最早最详尽记载揭阳雷神庙的是刘业勤纂修的《揭阳县志》。其卷二《庙宇。雷神庙》条云:在解元坊(即今城隍街一带—彭注)。康熙初,知县胡鹤翥创建,并给庙前香灯铺四间、蓝田都溪头乡租谷三十石为住持灯油日食之费。庙后建龙起书院,供佛,旁祀知县胡鹤翥。乾隆四十四年,知县刘业勤重建,董事例职刘荣。清以前,揭阳没有雷神庙。所以创建,缘于清康熙初,碣石总兵苏利叛乱,沿海为之震动,朝廷指派省兵驻扎桃山(今属揭东县炮台镇),防范其沿榕江内扰。当时担任揭阳知县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胡鹤翥负责运送军输品,夜宿桃山驿馆。没有料到随身携带的官印竟被盗贼偷去。束手无策之际,有随行人员……[详细]
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揭阳学宫)
  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揭阳学宫)位于揭阳市榕城区韩祠路口东侧,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大规模重修。现存建筑组群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由21座单体建筑构成,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采用高台基宫殿式的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建筑布局,具有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鲜明的潮汕古建筑特色。1957年3月20日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古建筑)保护单位。揭阳学宫又称“孔庙”、“文庙”、“红学”。位于揭阳市区韩祠路口东侧,为揭阳古代最高学府。穿过热闹繁华的揭阳进贤步行街,猛然呈现眼前的是古色古香的揭阳孔庙,让人仿佛身处错乱的时空。位于揭阳榕城中心韩祠路口东侧的揭阳孔庙,庄严肃穆、飞桷凌空,被人称为“岭东……[详细]
宋厝围宋氏宗祠
  宋厝围宋氏宗祠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东郊社区宋厝围,年代为明清。2019年4月19日,宋厝围宋氏宗祠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39、石水缸
石水缸
  石水缸石水缸位于揭阳市区仙桥南部狮山出水口,有“双狮守水口”之雌雄“卧狮”踞其两边,还有相传往来神仙必经之道的“仙梯”,有石洞交叠相连而成的“水帘洞”。水帘洞南侧,有一面积达百余丈的居石卧于山凹水潭中,上面分布着大小各异的数十个天然石堀,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石水缸”。“缸”内水清似玉,流淌不息,游鱼卵石,清晰可见。……[详细]
龙珠马寺
  龙珠马寺龙珠马寺又名龙山岩,位于揭阳市榕城区以南10公里,离206国道仅约700米,紫峰山脉南部的仙桥区古溪西岐山的龙珠寺,原名“龙珠马寺”,创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1983年开始重建,1990年由榕城双峰寺调来释新正住持,并于10月落成开光(释定持法师主法),后又扩建下堂。该寺原为道教之观,故今之建筑风格为道教的“四点金”形式。现已成为规模可观的佛教梵宇。未至寺,远远就可见到高达13米的白色石雕观音像,脚立龙头站于湖中。在登寺的石阶旁边,又有一尊送子观音石雕像,高7.5米,屹立于七八米高的巨石上,左手托一小孩,体现送子的慈悲之心。进入山门,两旁各有一座佛光亭和龙辉亭。寺坐北向南,现建筑面积已逾千平方米。正中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后左上方是观音阁。从大雄宝殿左边偏门出去,又是一番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