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旅游

镇江市旅游景点介绍

  海关宿舍旧址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为英国人控制的镇江海关职员宿舍,二层西式楼房,以青砖为主,间灰红砖叠砌,有装饰性纹饰,屋面为铁皮顶,室内有壁炉,平顶天花,企口木地板,整体为十四开间,南北向,正立面朝北,上下层为砖柱通廊。……[详细]
202、大兴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池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京几路4号,据传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华时建造,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距今有7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镇江市西郊居民洗澡沐浴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为一牌坊式建筑,上有一方匾额,上 书-“大兴池”。建筑为青砖砌成,面积24平方米,纵深17.9米。一层,收银台为老式红木漆成,上有图案,内分为理发室,休闲区,男、女浴室四部分。该建筑整体结构保存完好,内部格局仍按照原有格局布置,但由于长期作为浴室使用,内部木质结构腐蚀,整体质量较差。……[详细]
  程堃公馆建于民国初年,中西合璧式建筑,通面阔23.95米,通进深39.5米。大门、二门仿西式圆柱,磨砖砌筑,上下磉墩为大理石。券门上有白大理石门额,张謇书:“心许烟露”。院内偏北有面阔三间房屋两进,两侧有厢房。院内偏西与门厅相对,有中式门厅一座,水磨砖门楼,内为面南面阔三间房屋两进。……[详细]
  包氏钱庄 建于清末,包姓办的钱庄,共两进。均面阔三间两厢二层楼,砖木结构,前有高大的风火墙,形成一个院落,通面阔12.3米,通进深28.85米,风火墙高达8.5米。前后各有一个院子,中有天井,两进后有小三间正房。后两进中有水井一口。……[详细]
  镇江西火车站旧址包括宝盖山隧道、碉堡、工务段、办公楼旧址等。宝盖山隧道位于镇江市润州区宝盖山,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当时沪宁铁路镇江火车站建设中耗银最多的一项工程,也是沪宁铁路上建设的第一座铁路隧道。宝盖山隧道位于镇江西站东侧,高5.5米,宽7.95米,原长度为406米。1931年,东段峒体61米开挖成路堑,隧道长度缩短为345米。1978年沪宁铁路复线竣工后,宝盖山隧道所在线路改为支线,其作用逐渐下降,于2004年停用。 现宝盖山隧道东、西两面的入口处已用砖封砌,入口两侧立柱上分别刻有“1905”和“1908”字样,字迹清晰。宝盖山隧道历史悠久,是镇江乃至中国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碉堡位于隧洞口西,平面呈六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厚约66厘米,朝外有人字形的射击……[详细]
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
  德士古火油公司旧址,原来在苏北路钛-厂大门东侧,砖木结构,西式二层楼房,座西朝东,面阔三间14.5米,进深8米多,楼高约9米。此处亦是亚细亚火油公司下行。该建筑造于1866年,该旧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后因长江路改造扩建,迁移保护于西津渡鉴园内。……[详细]
镇江自来水厂旧址
  镇江自来水厂旧址又名江边水厂,该建筑目前有出水间、清水池、滤水间、混凝池等4幢建筑和进水间的岗楼1座,占地11.36亩,另在北固山中峰建有2000平方米的钢混结构蓄水池。初为解决城西商业区防火消防所设,故曾名镇江市第一救火会自来水厂,后因设备简陋,经费支绌,供水不足,于1936年由地方名流倡议加以扩建。整个建筑群,青砖清水叠砌,砖木结构,兼有钢混结构。为全省创建最早的自来水厂,目前为镇江民国时期仅存的典型公共事业建筑。……[详细]
  枕子山遗址位于润州区蒋乔镇嶂山村312国道旁嶂山路进口200米左右遗址有大、小枕山两座,大枕山面积约1500平方米,高约3-4米,小枕山面积约900平方米,均保存完整。地面采集到红陶片,印纹陶片等。属湖熟文化遗存。……[详细]
  真道堂旧址位于宝盖路127号,占地约150平方米。建筑系砖木结构,形成为“歇山式”。屋面复小瓦,四面飞檐,门窗为尖拱形制。大门右墙脚嵌有石碑,刻有“1831年”、“真道堂”、“基督教会立”等字。该建筑是江苏省唯一保存至今的一座中西结合的小教堂,为美国传教士五茂真等于1831年兴建。该旧址于199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太平天国堑壕遗址位于南郊招隐山顶,现残存百余米。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即该年太平军攻克镇江后所筑,用以驻兵布防。1854年,太平军在此与驻守的九华山的清军多次激战,以反击清军的进攻,多次获胜。该遗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原镇江五三图书馆旧址位于新马路南侧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1928年5月3日,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发生,引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风起云涌,-“日货”的高潮再度兴起,镇江各县成立了“反日会”,在陈斯白、杨方震的带领下,封存元生东糖行进日糖仓库,经各界协商没收店东地皮170余亩,另罚款2万元,后决定利用此款建一座五三图书馆,以昭后人“勿忘国耻”。原为两层(文革中增为三层),坐北朝南,采用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1929年筹建,次年落成,该馆建成后,楼上为藏书和办公场所,楼下先后设阅报室,对日问题研究室,杂志、儿童、普通图书阅览室。……[详细]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云南安宁人,随父落籍丹徒。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晚年去官归京口。墓在蒋乔镇卢湾村,有并列二墓,封土存高4米,底径约7米,残存石兽1对,龟趺4只、石马1对、石羊等。……[详细]
  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在苏北路面侧,为二层西式楼房,高近10米,占地400多平方米,大门入内,有卷门两道,左有小门,通向地下室,是贮油库。1864年英国人来镇江通商,建立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镇江支公司。英人将火油从上海中转到镇江,然后销往大江南北各城市。该建筑后为长江旅社使用,现为镇江市民间文化艺术馆馆舍。该旧址于1982年由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徐宝山墓位于镇江润州区韦岗镇。徐宝山(1866—1913),镇江人,当地人称“徐老虎”。1911年秋,武昌举义后,欣然接受镇江籍同盟会会员李竟成的合作要求,在光复镇江的过程中,作出积极的努力。在辛亥革命中曾参加江浙联军攻打南京立有功勋,并参与北伐事宜,任北伐军第二军军长,后被称为民国十将军之一。1913年遭人暗杀。现墓前两块石碑尚存,墓圹基本完好。……[详细]
  大码头遗址位于润州区新河路两侧,经考古发现。遗址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位于新河路北、和平路东的大码头遗迹,另一部分为位于新河路南、云台路西的历代江岸与建筑遗迹。大码头为清代缓坡石砌长堤式码头,保存完好。历代江岸与建筑遗址分为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遗迹,其走势大致西向偏北,时代清晰。西津渡是镇江段沿江最重要的一个渡口。文献记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接”。唐代,百姓经西津渡过江到亳州求“圣水”,所以有了时任浙西观察使李德裕“西津禁逻”。宋徽宗赵佶到润州就是在西津渡登岸。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云:“今城西北三里曰西津渡,为南北渡口,古谓之西渚,唐时亦曰蒜山渡,宋置西津寨于此,俗谓之西码头,即江口也。” 至清代由于江岸淤积,大码头废……[详细]
  韦岗伏击战战场遗址位于镇句公路西侧高骊山麓。混凝土质地、碑高25米,“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九个大字为郭化若题书。顶部形制系一带刺刀的巨型步枪,势如刺破青天锷未残。碑座正面浮雕上刻青松衬托的新四军袖标(N4A),背面是军民欢庆胜利的场景,东侧镌刻陈毅《韦岗初战》七绝一首:“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粟裕题诗“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碑座上端红旗取陈毅“故国旌旗到江南”之意。碑后有镇江市人民政府1985年9月立的韦岗战斗纪念碑文,记载了民国27年(1938)6月1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日军取得挺进江南首战告捷的史实。……[详细]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位于金山公园内,又名中泠泉、南泠泉。泉水四周筑池,正方形,边长约10米,岸上四周有石栏,池南壁石上嵌有一块宽2.15米,高0.63米的白石,刻有“天下第一泉”五字。泉水原于金山同在江中,清咸丰、同治年间登陆。此泉唐代时已天下闻名,唐代评茶专家陆羽品中泠泉水为天下第一,以后唐名士刘伯分全国水为七等,把中泠泉列为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光绪19年,清末状元镇江知府王仁堪书写了“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即现存在池南石壁上的五个字。……[详细]
  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与清军水师标统署遗址位于姚一湾小营盘一带。1853年,太平军占领镇江,在旧城的西北沿江筑新城,从十三门起,经北固山沿江向西至运河入江口,再沿运河向南,到现在的老西门桥为止,长六里多,该城到光绪末年方基本拆除,现残存的约40米,均被围在民房之中,已就地保护,供人参观。清军水师标统署位于太平天国新城城墙遗址南侧,现存中西结合二层楼两幢,西面有券拱大门楼,上有书写“树德滋培”的石刻,前有石台阶。清光绪年间建,曾为清军水师标统衙门。在大门楼近30米南侧,曾设有券门、牌坊,今已无存。……[详细]
  为藏书家吴寄尘先生于民国二十一年创建,系西式二层楼,混凝土结构。南向,面阔五间22.1米,深9.6米,原藏书9万余册,列入全国山本数目有120余部。现存建筑1座,楼周为庭院,前有大门,门柱上嵌有石刻“绍宗国学藏书楼”“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立”,东面墙角嵌有“上海扬子建业公司设计及承造,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石刻。……[详细]
  柳诒徵墓原位于润州区官塘乡严岗大队朱家岗,土坟包,另有父母亲等的坟包形成一墓葬群,该墓群向东南是一片开阔地域,西依山坡,是一块风水宝地,但此处交通不便,后墓移至镇江市南山风景名胜区。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另劬(qu)堂,又号龙山*。自幼颖悟,16岁与赵声同案入学(考中秀才)。1902年经陈庆年介绍,到南京江楚编译局担任教科书的工作,后赴日本考察学校,1916年始任教十年,1927年后主持江苏省国学图书馆,解放后,应陈毅之聘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他一生著述众多,著名的有《中国文化史》,被胡适称为“开山之作”,《历代书略》、《中国历史教科书》、《国史要义》、《中国教育史》等。柳先生是我国现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图书馆事业家,当今著名的史学家蔡尚思称他有四个“最”,即担任大图书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