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 > 宜阳县旅游

宜阳县旅游景点介绍

福昌遗址
  福昌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保护范围自遗址本体外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详细]
  段村遗址类别:古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地址:宜阳县寻村镇段村村北保护范围自遗址本体外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详细]
  兴泰宫遗址位于赵堡乡西赵村上沟与下沟之间,为一唐代宫城遗址,是当年武则天所建的行宫。该遗址坐落在山凹中,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地表现存有宫城南门、南墙、东墙及大量的碎板瓦、筒瓦、绳纹砖等。南墙东段有部分残垣遗址。东墙筑在坡脊上,依山势而修。在遗址北部的西赵河北有一大型夯土基址,面积大约1000平米,残高2.5米,夯土层厚0.06米-0.08米。板瓦、筒瓦多内饰布纹,外部打磨光亮。据资料记载,兴泰宫遗址建于唐长安四年(704年)废于中宗神佑四年(708年)。保护范围自遗址本体外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线向四周各外扩100米。……[详细]
苏羊遗址
  苏羊遗址位于张午乡苏羊村洛河南岸的高台地上,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北临安虎路,南依华岳。遗址文化层厚达6米左右,陶质有夹砂红陶、陶灰、黑陶及彩陶。可识别器型有红陶钵、缸、酒器、小口尖底瓶、壶、杯、彩陶盆、缸、钵,黑陶有小口高领缸,夹砂灰陶有觚性杯、-底盆等,纹饰有篮纹、刻线纹、网状纹、附加堆纹和白底彩陶,石器有石镰、石刀、铲等。从出土标本看,应为仰韶—龙山时期文化。2019年,苏羊遗址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召伯甘棠
  诗经·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拔;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里记载的故事,就发生在宜阳县西北4公里处郑卢路北侧的甘棠村。甘棠为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驿站,站旁生长着茂盛的棠梨树。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实累累,风景秀丽迷人。西周大政治家文王庶子召伯,辅成王时,外出巡视于此,在棠树下休息,有人向他讼诉,召公当即进行判断处理。他这种爱民行为深受人们爱戴,过后,人们看到这棵棠梨树就好像看到召伯,把这棵树看成是召伯的象征,纷纷歌咏以示怀念,因而这个村庄就叫做甘棠。 古时甘棠设有驿站。唐时,又建有甘棠馆。据传,当时这里池塘苑囿,茂林修竹,青山绿水,花木峥嵘,风景极为优美。“公馆似仙家,池清竹径斜,山禽忽惊起,冲落半岩花”,就是当时甘棠秀美风光的真实写……[详细]
宜阳韩都故城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宜阳韩城,有一座战国都城遗址沿着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村道向东走,可以看见一条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遗迹。据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段城墙便是韩都宜阳故城的东城墙北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韩都宜阳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结果显示,韩都宜阳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至2150米,东西宽1630米至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详细]
  石敬瑭墓即后晋显陵,位于宜阳县城北12.5公里的石陵村西,石陵即因之得名。   石敬瑭(公元892-942年),沙陀族,太原人。他以自称儿子、割送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为条件,在契丹的帮助下,于公元936年11月灭后唐,契丹封他为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后晋。  该陵园现有墓冢1座,呈覆斗形,坐北朝南,墓底围长100米,搞20米,保存完好。墓冢前有石碑1 通,-“晋高祖墓冢”5个大字,刻立于清雍正二年九月。墓前原有石人石兽9对,但一淤埋地下。墓前300米处的现有两根六楞形石望柱露出地表约1.5米,望柱间距25米。陵园东有“邱灵寺”,据县志记载,是石敬瑭灵辇停放之处,后为护园人住所。寺内建筑多已改建,1965年尚存巨碑一通,是宋景德年间所立,现已不复存在。 ……[详细]
虎头寺石窟
  位于宜阳县城东12.5公里苗村南虎头山脚下,因山崖形状似虎头而得名,寺也随山名而称虎头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头寺石窟。石窟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开凿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建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当时人们就在这里因势就形,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东北而西南,山崖环拱,呈一弧形,面积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高2.1米,宽1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得无法辨认。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开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宽2.25米。石窟内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为释迦牟尼佛,高1.8米,肩宽70厘米,石座宽1.2米,两侧分别竖立着阿难和迦叶两尊佛像,各高1.3米,肩……[详细]
  九龙洞位于宜阳县西南部的半坡山山腰,白杨镇西北7公里处,距县城东南12公里。这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相传龙母一胎孪生九子就在此洞。至今每年农历三月三民间还有规模盛大的庙会,远近数万善男信女到此进香还愿,向九龙圣母祁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洞为东西至西北走向,深约500米,内有石板桥与九龙圣母像。洞里潮湿幽邃,蜿蜓崎岖,景色奇幻,是好游者寻奇探胜的天然佳境。   从洞口往里走6米,突然撮合,口似脸盆大小。要想通过,就必须双脚先滑进去,然后仰面向上,脊背贴地慢慢溜过,游人把这叫过马鞍桥。往里再走百余米,豁然敞开,为游人憩息之处。在此仰视洞顶,可见微隙,犹如星光闪烁。再往里10多米,便为需小心翼翼手攀洞壁越过“龙井”。龙井早年尚深,后因历年涮洞逐渐淤积,现仅深1米许。过了龙井,即将拜见“九龙圣母”……[详细]
宜阳锦屏山
  锦屏山位于宜阳县城南,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500米,属断裂突起的石灰岩质地壳外貌。山势紧贴县城,拔地而起,高耸峻峭,陡如直立,蔚为壮观,是宜阳城的天然屏障,也是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据传,百年前这里柏林如海,古木参天,因而俗称柏杷山,此山“体如雕琢,色如翡翠,峭如立壁,峻若岩墙”。登高俯瞰,县城东西及洛河沿岸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锦屏山自东向西一字排列的十二个山峰,依次为桃花、奎壁、烟霞、老人、玉柱、香山、书带、栖云、文笔、双壁、左狮、夕阳诸峰。俨若十二幅锦锻条屏,凌空垂挂,峻美壮观。唐女皇武则天赐名“锦屏”,并亲笔题写“锦屏奇观”四个大字,刻碑立于最高的玉柱峰之上,可惜后被雷雨击毁,今仅存一“奇”字残碑,字大如斗,笔力雄健。凡到宜阳县城者,大都以望锦屏、登锦屏为快事。历代文人墨客,……[详细]
李贺广场
  宜阳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故里,他的诗词深得毛泽东的赞赏,其著名诗句“雄鸡一唱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均得到毛主席的引用。李贺广场是一处宣传李贺文化、品赏李贺诗词魅力的公益性群众休闲文化活动广场。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于2010年11月建成。广场内设有李贺像一座,基座高3米,像高6米,采用一级汉白玉制作;两道景观墙长6米,高2米,内容以李贺著名诗词为主;9盏龙柱灯高9米,直径90厘米,是一处宣扬李贺文化的重要场所。……[详细]
香鹿山森林公园
  宜阳县香鹿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县城北城区。香鹿山森林公园建设工程2002年11月开始实施,历时7年建设6期工程。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总面积21800亩,涉及2个乡镇、13个行政村,绿化了32道岭、35条沟、75个山头,栽植侧柏、刺槐、女贞、五角枫、雪松60余个树种、230余万株。新修道路63公里,建护林房5处,埋设输水管道4.8公里,形成了长达15公里的绿色长廊,是目前我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城郊森林公园。2010年12月,香鹿山森林公园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在公园建设过程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对公园建设高度重视,一张蓝图绘到底,成立了香鹿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组建了35人的护林防火队伍;二是土地统一租赁。租期30年,进行整体规划管理;三是采取工程造林。公开招标,全程监……[详细]
洛河滨河公园
  为打造沿洛河休闲生态经济带;提高洛河城区段防洪标准,把城区防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从根本上治理洛河水患,变水患为水利;打造生态水系长廊,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场所;通过洛河城区段治理,拉动地产经济发展,吸引重大项目入驻;加速洛河两岸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促进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基于上述5个定位,实施25公里长、总投资10.5亿元的滨河公园工程。该工程西起灵山,东与洛阳市高新区相接,分四期实施,建设包含8级橡胶坝、11565亩水面、1834万立方米蓄水量(相当于两个中型水库)、3400亩绿地的洛河滨河公园景观带。 ……[详细]
宜阳龙潭寺
  龙潭寺位于张坞乡岳社村东南的龙潭河东。因寺附近有一面积约60平方米左右的龙潭而得名。以寺院大殿结构造型特点,可推断为金代所建。现存大雄殿、天王殿、东陪殿、僧房等17间。另有土窑7孔,总占地面积3亩多。院内石碑多块,碑面风化,字迹模糊。其中一块上面有“天和元年”(公元566)字样,是否为创建年代,尚不能确认。据传,原来这里有龙王庙,后改建为佛寺,寺院外西面和北面各有僧塔一座,一为“晓岗云公和尚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寺南有柏林瀑布,风光宜人。龙潭寺有四大奇景为人称道:一曰“百里龙井”。为一直径两米左右的石井,难测深浅,传说与百里外的伊河相通,每遇伊河涨水,此泉必有泥沙涌出,因而得名。二曰“千年卧佛”,龙井上行二十余米,便可见溪涧右侧石幔上显出一个卧佛的形象,坦胸露腹,素面朝……[详细]
洛阳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
  这座花果山可不是齐天大圣的老家,而是地处洛阳市宜阳县西南部的女儿山,俗名石鸡山。山与嵩县、洛宁毗邻,距洛阳市区90公里。花果山属冰川期地貌,群峰点点,林涛起伏,重岩叠嶂,山石奇特,景色十分秀丽。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主景区4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主要景区有北部、南部、石院墙、七峪沟、大里沟、岳顶山等,景点以天然石猴、水帘洞、唐僧石、摞摞石、寒心石、登云梯、玉皇顶等较为出名。简介:花果山属冰川期地貌,群峰点点,林涛起伏,重岩叠嶂,山石奇特,景色十分秀丽。199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180平方公里,主景区4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主要景区有北部、南部、石院墙、七峪沟、大里沟、岳顶山等,景点以天然石猴、水帘洞、唐僧……[详细]
56、灵山风景区 AAA
灵山风景区
   灵山风景区位于宜阳县城西7公里处的洛河南岸,距古都洛阳40公里,面积达2平方公里。风景区处在安虎路旅游干线上,东距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33公里,西距西游文化圣地花果山国家森林公园43公里。景区依山临水,融山、林、水、寺、泉为一体,交通便利,优势明显。 位于风景区内的灵山寺为豫西名刹,是释源祖庭白马寺的姊妹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人文积淀,是豫西地区主要宗教活动场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占地面积18667.6平方米(28亩),建筑面积2.9亩,各类殿堂僧舍110多间。整个寺院座南朝北,并排三座院落,有殿、堂、楼、阁等建筑,有四大天王、横三世玉佛及韦陀菩萨等文物古迹,有历代名人吟咏灵山风景的诗、赋作品和真、草、隶、篆等书法。殿堂排列整齐对称,面貌古色古香,环境清幽,香火旺……[详细]
宜阳福昌阁
  福昌阁位于宜阳县韩城镇西5公里的福昌村,它是供奉道教师祖的活动场所。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1983年,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福昌阁进行落架重修。福昌阁为垂檐双脊塔连式建筑,双层垂檐,黄绿琉璃瓦覆顶,四角挑檐悬钟。福昌阁坐北面南,面开五楹彩门,四周基石均用青石条砌筑,墙壁用青砖垒砌,脊兽造工玲珑。阁建于30米的高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120余级通上台顶。阁内塑有金身祖师爷像,阁顶的梁木结构造型独特,环环相扣,充分显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台之东西分层收进,两侧就山崖各砌筑砖洞数个,供奉祀药王、西佛、老君、吕祖、华佗等诸神位,洞前砖铺平台。登斯高阁,则见背依秦岭,面迎熊耳,群峰星拱,巍峨壮观。阁下“燕堂书……[详细]
宜阳灵山寺
  洛阳灵山寺位于宜阳县城西7.5公里灵山山腰,距洛阳市区40公里。灵山原名凤凰山,因周灵王葬于此地而易名。灵山寺原名报国寺,也因灵山而更名为灵山寺。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这里建刹,原名报国寺,后随山而易名灵山寺。全寺因山势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门形似城楼,单檐歇山顶,高4米。上建阁房3间,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阁中原供祀迦兰菩萨,1980年重修。下有洞门,门额上有“灵山寺”匾额,为赵朴初题写。寺内自北向南沿中轴线有四进五层建筑,有殿堂楼阁近百间。一进院为天王殿,硬山顶,明代建。殿中供祀着四天王像,系近年金塑。正中间为弥勒佛像,高1.7米。前有一古银杏树,高9丈余,树围需数人合抱,顶枝如伞,枝密叶茂。二进为中佛殿(大悲阁)……[详细]
后寨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位于三乡镇曲村,由山门、厢房、过厅、听厢、戏楼、耳房等部分组成。山门及厢房面阔五间,建于长方形石基上,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正背雕花草,斗拱八组,雕花,额梁有绘画。过厅现存地基及东山墙。山门东大约25米处有戏楼1座,面阔三间,硬山顶,通高7米,砖结构,建于1.8米高的台基上。东侧有耳房一间,其下部墙体镶有雍正年间创建戏楼碑刻1通。戏楼相对为厢房,面阔三间,硬山顶,斗拱六组。西侧有耳房一间。传说该祠堂为所明朝建,后重修三次,建筑主体结构风格为清代。保护范围自院落-墙向四周各外扩10米。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边线向四周各外扩30米。……[详细]
五花寺塔
  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村北,连昌河畔,汉山脚下的连昌宫遗址上。五花寺其余建筑已不存在,仅余此塔。五花寺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旧志记为唐塔,但有关人员鉴定为宋代遗作。五花寺塔矗立在连昌河西岸,是黄河流域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在建筑、绘画、雕塑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塔起九级,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砖结构,八角密檐。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一二层以上,每层皆先用条砖一层出线,线上置斜砖,其上以叠塑十二层为檐,出际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门两侧装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形象肃穆。这种装饰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座砖石结构、八角密檐式的古塔,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每层斜角处向外伸出一根木头,原来挂有铃铛,可惜木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