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通化市旅游

通化市旅游景点介绍

姜家店朝鲜族乡烈士纪念碑
  姜家店朝鲜族乡烈士纪念碑,座落于吉林省柳河县姜家店朝鲜族乡乡政府西0.6公里处,驼靖线公路北侧,紧邻道路而建。建筑占地面积78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780平方米。纪念碑地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四周建有钢筋围栏,碑基分为上下二层,上层为烈士纪念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下层为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小型广场,广场最外侧立有二座石碑,左侧为“革命烈士碑的纪念简介”背面刻有捐赠人姓名,右侧为姜家店朝鲜族乡人民政府建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基地”的石碑。姜家店朝鲜族乡烈士纪念碑是当地群众为纪念和缅怀在姜家店朝鲜族乡走出去参加革命牺牲的烈士,所以筹建的,于2003年8月1日竣工。此处是姜家店朝鲜族乡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详细]
  亨通镇烈士墓,位于柳河县亨通镇柳河至样子哨公路旁,距亨通镇2公里。建筑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300平方米。烈士墓由石柱、纪念碑和二座烈士坟墓组成,左右石柱分别刻有“烈士英名永垂青史”“英雄业绩功盖华夏”。纪念碑塔身正面刻有“革命烈士纪念塔”,塔基底部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右后方埋有二座烈士坟墓,坟墓两侧有五十余棵松柏围绕。亨通镇烈士墓是镇里的党史教育基地。……[详细]
孤山子镇烈士陵园
  孤山子镇烈士陵园,座落于吉林省柳河县孤山子镇北山,距镇村公路约300米,墓地依山而建,俯瞰孤山子镇。建筑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4000平方米。烈士墓由二个门柱、纪念碑和坟墓三个部分组成,园内有上百棵松柏围绕。园门两侧门柱刻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一拱型钢架连于门柱上,上面挂有“烈士陵园”四个大字,石门之后20米处,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1971年6月立碑,四面刻字,正面为“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左侧为“为人民而死,虽死尤荣”,右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陵园内埋葬着200多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英雄,当地群众每年清明节都会祭扫烈士墓。孤山子镇烈士陵园,是镇里的党史教育基地。……[详细]
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住址
  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住址,位于梅河口市和平街道,占地约1000平方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集结大批兵力,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随着国民党部队步步紧逼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几经辗转,于1946年1月,由本溪经抚顺迁往海龙。在此工作的有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秘书长伍修权、政治部主任陈云和组织部长林枫等。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居住此二楼房间。中共中央东北局彭真住址,此楼归梅河口铁路所有,原为铁路职工宿舍,2000年后为铁路职工学校,2011年为铁路房产办公楼。……[详细]
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旧址,位于梅河口市海龙镇胜利街。目前旧址保存情况为仅剩老旧房屋三四间,为居民住宅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壮大革命力量,改变了战略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主力部队和干部到东北地区,任命陈云、彭真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领导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简称东北局。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党部队步步紧逼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几经辗转迁往海龙,在这里不仅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建立了吉辽省委和吉辽军区。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分两批经抚顺迁往梅河口镇(现梅河口市)和海龙镇。1月21日东北局组织部长林枫带领东北局机关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秘书处、东北日报社等部门来到海龙镇,建立起根据地,东北局派工作团来海龙镇帮助工作,决定从东……[详细]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位于梅河口市山城镇团结街四委一组,占地约2000平方米。2011年以前纪念地为山城镇农民玉米地。2012年该纪念地原址现在已经被占,用于建筑楼房。抗战胜利后,1945年八月下旬,中共中央确立了控制东北,在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方针。为了迅速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为建设南满根据地,迅速培养军事人才,中央决定在南满开办军事院校。于是延安军政大学、延安炮校、航空总队先后进驻吉林省海龙县山城镇。1945年9月23日—12月30日,奉党中央延安总部的命令,延安炮兵学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校长朱瑞、副校长何长弓率领下,以大队为单位,一行4000余人,分七批先后到达海龙县山城镇。而后各部大多开往通化。根据东北局指示,在派往海龙县的58名老区干部中,有……[详细]
小西沟事件遗址
  小西沟事件遗址,位于梅河口市红梅镇刘大村一组(四八石村),占地1000平方米。现仅存一块1987年7月1日设立的小西沟惨案的遗址碑,事发地已成为农民耕地。海龙县四八石小西沟(今梅河口市红梅镇刘大村一组),是海龙地下党和抗日武装主要活动区域之一。1932年8月6日,山城镇日本守备队得到胡子头“海蛟”带领人马驻扎小西沟的消息时,当晚急速出兵,7日早赶到海龙县四八石小西沟,在四周设下埋伏,面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疯狂杀戮,制造了小西沟血腥惨案。8月7日海龙县小西沟有一姓张的大户人家取妾。上午十点十里八村来了很多贺喜的人,院子里搭了席棚,雇了吹鼓手,说书唱戏十分热闹。开席的时候,突然一声-响,端菜的小伙子应声倒地,接着-声响成一片,只听一声巨响,一枚炮弹落在院子里,几个人当即被炸死。就听有人喊鬼子来……[详细]
四八石党支部遗址
  四八石党支部遗址,位于梅河口市红梅镇四八石村,占地约300平方米。现为四八石村党支部所在地。1930年初,海龙县(现梅河口市)活动着大批朝鲜共产主义者。按照共产国际的决定,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实行一国--制。1930年6月29日,中共满洲省委(此时东北地区均为满洲省委领导)发出《关于满洲韩国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问题的指示》后,满洲省委派巡视员到清原县南山城子举办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培训班,经过学习培训,李寅涉、李基奉、沈昌善三人最为优秀,转为中共党员。--这是梅河口境内发展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同年7月,经过锻炼的李寅涉、李基奉、沈昌善被党组织派到四八石,成立梅河口境内第一个党支部——四八石党支部,归清原县委领导,随后山城镇党支部又相继建立起来。纪念地现为四八石村村部。于2008年7……[详细]
康大营战斗遗址
  康大营战斗遗址,位于梅河口市康大营镇民安村,占地约400平方米,现为民安村村委会及民居。1931年,康大营-署有武装-30余人,是围剿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和游击活动的据点。-署长赫永昌,死心塌地为日寇效劳,为了拔掉康大营-署这颗钉子,侦察敌情任务落在中共康大营党支部地下党员刘正儒身上。当时,刘正儒的父亲与-署长赫永昌曾结金兰之好,-署长赫永昌是刘正儒的盟叔,刘正儒同他的母亲就住在与康大营-署一墙之隔的两间民房里。赫永昌素好棋道,闲暇无事常跟刘正儒在“楚河汉界”中拼杀。刘正儒出入-署本来就比较随便,但两个人为了来去方便,就在院墙两侧各设一木梯。刘正儒去-署陪赫永昌下棋,一向踏梯越墙,很少走-署的大门,这为刘正儒侦察敌情提供了方便。1934年7月初,刘正儒接受侦察任务后,心急如焚,寝食不安,越墙对……[详细]
《东北日报》社遗址
  《东北日报》社遗址,位于吉林省梅河口市海龙镇海龙大(胜利)街东段,占地约300平方米。后为老新华书店,如今已改建为幼儿园。原貌已经不复存在。《东北日报》是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机关报,今《辽宁日报》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创办的第一张地区性报纸,从1945年11月1日创刊到1954年8月31日为止,经历了整个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1945年11月1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为四开两版,报名由吕正操将军题写。《东北日报》办报特色是它的漫画,占到版面的90%以上,由著名漫画家华君武所画,尤以蒋介石漫画形象最为有名,蜚声全国。创刊号申明:“本报是东北人民的喉舌,以东北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一切为东北人民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天职。报纸的政治立场鲜明,对……[详细]
朱家炉抗联司令部遗址
  朱家炉抗联司令部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复兴村北。朱家炉是榆林镇复兴村北一家大院的旧名,现在是该村村民李谓的住宅。由于年代久远,当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司令部驻扎的5间草房已经倒塌,后在原址重建两次新房,现房建于1999年。复兴村原名撂荒地,南距榆林镇4.5千米。村东南有一片开阔地,村东400米的山坡下有一条经过老岭通往台上镇双岔村的公路。复兴村控制着这条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1935年10月和1936年4月间,杨靖宇将军曾两次率领部队住在复兴村,司令部就设在朱家炉。当时,朱家炉大院共有5间房子,3大间、2小间,杨靖宇将军就住在3间大房中。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将军于1936年4月间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于1936年6月改名为东北抗联)第一军部队在本溪以东赛马集大东沟歼灭伪东边道讨伐司令邵本良的主力部队,……[详细]
治安村“红军洞”遗址
  治安村“红军洞”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一组葫芦头沟里(也有人称西沟)约1公里处80米高的半山腰上,是一个天然石灰岩结构洞穴,未遭到自然、人为破坏,现状良好。洞口宽2.3米,高1.6米,洞内洞口附近处较为宽敞,深处地形复杂、深不可测,并有许多分叉,据当地农民所传,该洞与集安市大路镇高地村八组的风洞相通,超过3公里长。据我市《文物志》(1984年版)中记载,有人曾经探到过2.4公里远。此洞为当年抗联部队密营地之一。1936年-1938年,杨靖宇将军在开辟老岭根据地期间,曾多次率部在此隐蔽、休整,并寻找向敌人发动进攻的时机,最多时曾有400多名抗联将士居住于此处,直至1938年8-9月离开辑安(今集安)北上。因此,当地群众亲切的将这个洞称为“红军洞”。此洞是重要党史遗址。……[详细]
榆林镇治安村烈士陵园
  榆林镇治安村烈士陵园,位于集安市榆林镇治安村一组小天桥沟沟口附近山坡上。占地面积100平方米。是治安村村民为缅怀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后卫连连长刘金铎、妻子金顺子等而建立的陵园。1935年冬,为配合抗日联军北上。刘金铎奉命率领后卫连在高地、双岔、榆林一带开展活动,担当北移部队后续警卫任务,扩大抗日力量。1936年1月,金顺子临近分娩,刘金铎连长带领警卫员(姓名无法考证),将妻子安顿在小天桥沟内的一座废弃炭窑中,并委托当地拜把兄弟王春富帮忙购买食品。腊月二十七,王春富投敌告密,数十名敌人赶到天桥沟包围了炭窑,经过激烈-战,刘金铎和警卫员终因寡不敌众而英勇就义,身怀六甲的金顺子也未能幸免于难。回援的抗联将士将烈士遗体进行火化,并就地安葬在炭窑中。1971年,治安村革命委员会为纪念抗日英雄,将烈士的……[详细]
榆林镇烈士陵园
  榆林镇烈士陵园,位于集安市榆林镇地沟村六组,部队哨所后300米处。陵园周围较多松树,环境较好。陵园建成于1984年4月5日,安葬着在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刘助理员、王助理员等5位烈士之墓,五位烈士墓前立有一个墓碑,碑高1.20米、宽0.5米,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字。陵园可供人们开放瞻仰,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详细]
夜袭阳岔工事区战斗遗址
  夜袭阳岔工事区战斗遗址,位于集安市太王镇阳岔村沟里。现有铁路桥1座,日伪修建桥头碉堡1座及日军工程师住所1处。目前,该铁路桥仍在使用。老岭河流经此处,河水清澈纯净,为集安市区主要水源地。通集铁路和集锡公路从此处通过,交通便利。阳岔工区,是辑安(今集安)工事区第八工区,由金井组负责,施工地段从阳岔村北直至土口子前,出了阳岔村附近地势较为开阔,铁路两侧大都是高山密林,老岭河从谷底蜿蜒流过。第十一、第十二号老岭河桥梁工地也都在这一段之内。从抗联奇袭老岭隧道之后,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阳岔工事区的警备,伪骑兵二十五团及日本警备队150多人驻守、巡逻在阳岔工区一带。1938年6月19日傍晚,杨靖宇率一军教导团及二师共700多人,兵分三路,隐蔽在阳岔西山和土口子一带的密林中。深夜23时许,三支抗联队伍,同时……[详细]
小荒沟战斗遗址
  小荒沟战斗遗址,位于集安市清河镇镇区附近的山间河谷地带,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四保临江”战役中一保临江的最后一战。地势较开阔平坦,苇沙河流经此处,现为大面积农田,是清河镇清河村重要粮食主产区。1947年1月19日下午3时,驻通化国民党军195师584团残部由花甸子秘密进犯,黄昏时分进入青沟子地区,其二营进入小荒沟(今清河镇)。我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解放军)三纵队发现该敌孤军深入,遂即命令7师围歼该敌,又令8师22团于三道崴子东山打援,以保证7师侧后安全。7师于当日黄昏以20团向小荒沟之敌发起进攻。由于天气太冷,加之配合作战不力,虽经一夜战斗,攻击未果。20日拂晓后,20团1营、2营再次攻击,国民党军仍然顽抗,师部急调山炮营投入战斗,并令20团强攻。在我军强大炮火猛烈射击下,各突击队发起……[详细]
头道镇烈士陵园
  头道镇烈士陵园,坐落在集安市头道镇南山坡上,占地3500平方米。陵园安葬的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六团团长刘仁凤(原名刘云峰),集安县头道镇区联会主任于进德(原抗大山东分校指导员),头道崴子村(今头道村)农会会长林华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0五师三七三团侦察排长李凤春以及王林海等烈士。1936年6月17日,刘仁凤团长带领抗联小分队到头道区米架子村(今头道镇米架子村)沟里,征集粮草。因汉奸告密,被敌人包围,除一名抗联炊事员(农民打扮)早起去河套挑水,幸免遇难外,其他抗联小分队战士30余名,在刘团长带领下,突围过程中全部壮烈牺牲。解放后,集安县人民政府(今集安市)开始在四新村(原大庙村)西山坡修建了刘团长陵墓。后来,又把陵园迁到了头道镇南山坡,重新修建了陵园,并将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区联会主任于进德,村农……[详细]
台上镇革命烈士纪念碑
  台上镇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集安市台上镇兴安村东侧4华里,兴安村与光明村交界处的山坡上。纪念碑是1989年春,在台上镇刘家村农民崔东健的倡导下,台上镇党委、台上镇人民政府以及台上镇人民武装部积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捐资修建的。当时参加捐款的人共计1291人,累计捐资3419元,同年5月20日修建完成。这座烈士塔高7.5米,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塔尖立有五角星一枚。塔身正面铭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为:“自抗日战争至抗美援朝,我台上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幸福,在共产党领导下,军、干、群一体与敌人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讴歌曲曲篇章,特别是王堃、李高瑞等十五名同志离乡背井,为国为民、不幸牺牲,郭万山、周绍芳等四位同志以土为荣,坚持斗争,为国捐躯,这十九位烈士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另有三十九名台上……[详细]
清河镇烈士塔
  清河镇烈士塔,位于集安市清河镇热闹村西南部二华里处的小山坡上。始建于1970年7月,烈士塔主要是用混泥土砌灌而成。塔高3米,为阶梯式的三层塔,有两层塔座,塔身呈扁柱形,塔上装有五角星一枚,塔的后面埋葬着52名烈士,墓地占地700平方米。塔身正面写有“烈士塔”三个字,塔身右侧铭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身左侧铭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座烈士塔是当年热闹公社(今热闹村)革命委员会为了纪念一九四七年一月在小荒沟、热闹等地与国民党-派英勇作战即“一保临江”小荒沟战役,而光荣牺牲的许华宣、冯明苏等五十二名烈士而建的。烈士塔是集安市及清河镇政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详细]
青石镇烈士陵园
  青石镇烈士陵园,坐落在集安市青石镇青石村西北部400米的小山坡上。陵园面积1332平方米。1984年4月,青石镇人民政府在陵园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为三层牌式纪念碑,底座为两层,碑高2米,碑牌高1.5米,宽0.52米,碑额上镶刻红五星,碑的正面竖刻碑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纵队。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为:“一九四六年冬,我第四野战军四纵队进行战略转移,行至辽宁省宽甸县新开岭,全歼国民党五十二军二十五师。战斗中,我军三十二名战士壮烈牺牲。殉国烈士永垂不朽,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日月同辉。这里安葬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宁新开岭战役中牺牲的32名烈士。这里离青石镇较近,交通便利,易于瞻仰,是我市及青石镇政府重要的教育基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