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新县旅游

新县旅游景点介绍

丁李湾村传统民居
  丁李湾村传统民居位于新县八里畈镇神留桥村。年代为清。丁李湾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毛铺村传统民居
  毛铺村传统民居位于新县周河乡毛铺村。年代为清。 毛铺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鄂豫皖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
  鄂豫皖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箭厂河村。年代为1929年。鄂豫皖苏区消费合作社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1929年,箭厂河苏维埃政府在箭厂河河埂上创办一个消费合作社,取名为“十美公杂货店”。合作社开始是集资入股,金额不限,每个社员发一个购买证,主要经营柴、米、油、盐、糖、烟、纸张、茶叶、布匹、豆腐、猪肉等。……[详细]
许世友将军纪念馆
  许世友将军纪念馆,位于新县东南35公里的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座落在万紫山下的来龙岭上,坐北朝南,背倚来龙岭,面对五虎山。有土木结构房屋5间,每间面积约20平方米,房屋依山而建,地面呈梯次升高。门额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的匾额。由大门进入第一间为故居正屋,两边摆放着社会各界敬献的花篮,其中有李德生、万海峰等10多位老将军敬献的;也有张文台中将、支树平、陈全国等几十位省部级以上干部敬献的,还有中央电视台、各级机关、团体等敬献的近百个花蓝。东西两面墙上悬挂着许世友将军在不同时期的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载了将军革命经历,反映了将军戎马一生、战功赫赫、艰苦朴素生活的真实本色。正屋之后有一间屋子,摆放着一口木棺,是许世友将军于1979年10月2……[详细]
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及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陈店乡程七湾村。1928年7月下旬,第七军和地方党领导人在柴山保的尹家咀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一师,吴光浩任军长兼师长(吴光浩牺牲后由徐向前担任),戴克敏任党代表,曹学楷任参谋长。全师120余人,编为四个大队。这是鄂豫皖苏区第一支红军队伍。军部设在尹家咀,后迁至这座祠堂。军长兼师长徐向前曾住在祠内办公,领导边区军民粉碎了“鄂豫”、“徐夏”会剿,并在这里训练部队,亲自教红军战士使用机枪等武器。同年冬,在此传达了鄂豫边第一次党代会会议精神。2004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及三十一师司令部旧址原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两排各有3间正屋,东西两侧各有耳房1间,组……[详细]
高敬亭故居
  高敬亭故居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县县城南5公里,新集镇境内,地处县城至郑维山将军石、许世友将军墓旅游线路上,与新项路相距500米。故居建于1860年,1927年被反动地主民团烧毁。1982年经上级批准,县文管会对故居进行了整修。故居占地70m,为三间青砖瓦房,内设高敬亭遗像和经后人搜集的几张战场照片。2005年,县文物局再次对故居进行了整修,建成故居正屋六间,包括生平事迹简介陈列室、图片展厅、将军雕像室、院墙及门楼。高敬亭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曾历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特区苏维埃主席、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兼皖西北党委书记、红军第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委、红军第二十八军政委等职。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他与中央失去联系,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详细]
  彭家寨“淹没了红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眼前闪现出一道熟悉的风景……小寨,清代时亦名彭家寨。是熊河塆南偏东方的面山。小寨东眺杨毛寨,东南为白云山北下延山脉马岗岭,南偏西下为悬崖,崖下便是白露河流与风景秀丽的山水关。正南山下为曹康坳,河西便是金泉山。小寨的历史久远,据老一辈讲述,自熊河后山修建了烽燧台,在小寨上也建起了烽燧台。地势东高西低,烽燧台建在寨东的高坡丘阜上,是历代山水关驻军把控汉潢古道的哨所。现如今西南面百米悬崖下的白露河边新县县道周河乡至熊河段339省道的公路自西南向东北环绕而过。寨分南北两处大门,南门偏东,为马岗下延山岭,可通往杨毛寨与白云山,山岭右侧顺山洼向西南而下便是山水关。北门为通往熊河塆的山洼沟。寨西下延山岭便是熊河村六村民组胡河(富河),传说后汉前官府在此向过往商旅……[详细]
香炉古寨
  香炉古寨又名香炉寨,座落在香炉岭上。香炉岭位于朴店村胡上湾村民组西北角上,同时位于朴店村西北部,东距朴店民委员会驻地约4公里。从香炉岭的拜金岭朝北看,香炉岭酷似一个大香炉“香炉岭”由此而得名。据有关资料(胡氏家谱)记载,整个明朝时期,居住在香炉岭附近的村民,为本地“秀山公”支派的胡氏家族。在整个大明朝时期,胡氏家族经过了200多年,十多代人的繁衍发展,人丁兴旺,到明朝后期,胡氏家族已发展到数百人之多。造下偌大家业,仅胡氏族主,就有万贯家财,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漂摇,大厦将倾,内忧外患,无力回天。胡氏老族主眼见明朝气数将尽,行将天下大乱,自己家族数百人到哪避难?万贯家财放在哪里藏匿?权衡再三,唯有修建山寨,以求自保,才可解决各种问题。老族主毅然决定集全族之力修建山寨,族人都很赞同,他们经过……[详细]
宋冲古民居
  宋冲古民居位于沙窝镇朴店村境内106国道东侧1公里的宋冲村民组,距镇政府约1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门前有一条小河,三面环山,仅有一条公路出入,是十分理想的居住场所。宋冲民居始建于清朝中期,距今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相传为当地一名富商所建,建筑材料全部为烧制的青砖,尤显庄严肃穆,彰显出大户人家的气派。建成时,整座房子为三套,三大门楼,每套房子均为三层套院,每层套院均有左右两个单独的天井小院,共有房子约70余间。房子门口为石条砌成的台阶,大门两侧为石雕造像。房檐全部为雕花人物图像,整座房子的雕花人物像构成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部人物情景戏,十分宏伟壮观。文革期间,宋冲民居房檐上的雕花人物像几乎被破坏殆尽,致使宋冲民居的面貌受到严重毁坏。但目前,宋冲民居仍保留着当年的三大门楼,三层院的主体建筑,依稀……[详细]
新县观音洞
  木陵关西三里许,就是闻名豫楚的观音洞,此洞有“中原第一洞”之美誉。洞南北长二十四米,深十六米,有正殿三间,除供有观音圣母像外,另有大小佛像四十二尊。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洞南侧是“滴玉泉”,自古至今泉水日夜不息流淌,“叮咚叮咚”的声响,好像正诉说着悠悠岁月的尘封往事。洞前有绣球石,洞顶有千年麻栎树,站在洞顶,远眺阴山关、山水关、木陵关如一线穿珠,蔚为壮观。……[详细]
31、木陵关
木陵关
  木陵关(一说为“穆陵关”,笔者注)位于柳铺村与田铺乡九里村交界处,现在长竹庙南约三华里的西界岭上,是江淮分界岭。据史料记载,木陵关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废于五代后梁,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上的关隘之一。道路西边有数十座石墙矮屋,做工精致,下水道皆修在屋子下面,形似暗渠,清水污水分开(笔者小时亲眼见过),设计之巧妙,令人叹为观止。现今仍有残缺不全的墙壁,这些都是经历过千百载寒暑、风霜雨雪雷电无情冲击木陵关留下的历史见证。唐《元和郡县志》卷光山条载:“木陵故关,县南一百四十里,齐陈二境,齐置此关以为禁防,周因不改,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废。”清光绪八年(1882年)《麻城县志》载:“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朔征淮入蔡,鄂岳观察使李道古引兵出木陵关。”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云:“黄水(即潢水)……[详细]
32、修善关
  修善关,位于卡房乡卡房村土门东南方向,左有老君山,右有三角山,两山耸峙,关扼要冲。出关南入湖北红安,西入大悟县,当时是卡房出入山外的商家必经之地。此名为何叫修善关现已无法考证,大概是有一乐善好施舍人家住在此地,经常为过路人提供茶水食宿等方便而得名。据说在清朝年间官兵在此设盐卡收税,禁止盐贩子私运到黄安、黄陂等地,“黄”在当地谐音“房”而后渐渐称为卡房,现仍有房屋六间保存较完整,归红安县国有林场。修善关地处咽喉要道,在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得到修善关可掌握便利的运输通道和富足税收,围绕修善关大小战斗不计其数。1946年6月中原主力突围,只留下一小部分人员坚持斗争。寒冬腊月的一天,何耀榜带领大别山工委住在老君山水濂洞休整,两名士兵在修缮关收税时被叛徒告密,当时驻扎在卡房街的国民党剿共突击队大队……[详细]
33、罐顶寨
  冠顶寨位于卡房乡政府西,寨内地势总体平坦,只是中间略微隆起,外形酷似一顶帽子而得此名。从卡房十字街往西行约2公里即到冠顶寨山脚下,顺着山林间隐约可见的荆棘小路,穿过茂密的丛林,徒步攀爬一个多小时后便可到达冠顶寨寨墙边,因年代久远及战乱原因,寨墙已部分坍塌,残缺不全。循着寨墙往东行约十分钟,便到达冠顶寨东门前。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清同治元年建立”八个大字,同治元年即公元1862年。进入寨中,四周寨墙依稀可见,寨墙或依山崖或依大岭,尽择地势险要处而构筑,墙高约2米有余,宽约1.5米,墙体留有-发射孔。寨内面积60余亩,东南西北方均有房屋共40余间,水井、石磨一应俱全。东门内有关帝庙,庙堂住房15间,据传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是关帝爷生日,庙主操办庙会,当天,香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寨南门石……[详细]
34、铁寺寨
铁寺寨
  铁寺寨位于大别山腹地,豫东南鄂豫交界的天台山、老君山之间,古店、牛冲、卡房三村交界地段,海拔高度681米,主峰乌龟石包,次峰香炉石、马鞍山、杀人坳、燕子窝。诸峰环绕相连,相互拱卫,犹如一条连绵起伏的”长龙”盘绕在铁寺寨周围。自明朝初期建寨以来,铁寺寨历经沧桑,如今已破损严重,十里城墙断续存在,百余处防患施舍(炮台、瞭望台、碉堡、掩体、粮食弹药存储洞等)残留多处,东、南、西、北有四道寨门显现。相传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朱洪武九打九焰山”之传说。朱洪武攻打九焰山后获取“寨之优,在于易守难攻”之经验,于是大量筑城建寨,以防外扰。仅卡房境内现存古寨7处,累计石城墙百余里。有历史记载,清同治三年,铁寺寨重新修建时耗资巨大,增设了炮台、防弹坑设施,并且将城墙加宽增高,有的地段高20余米,宽达2米。坚……[详细]
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
  全国首个集收藏、研究、展示、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省级人民检察历史博物馆——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在信阳新县落成并正式开馆。河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蔡宁和信阳市市长郭瑞民共同为博物馆揭牌。新县曾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人民检察制度的主要发端地之一,人民检察制度的第一国家公诉人诞生于此。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展厅共分植根红土、伟大开端,继承发展、崭新篇章等八个部分,时间跨度从1931年至2011年,展出面积1800多平方米。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分别展出八十年来河南省人民检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史料、 图片、档案资料895件,收藏检察文物120多件。……[详细]
箭厂河革命旧址群
  箭厂河乡位于鄂豫两省的结合部,与湖北省红安县毗邻,距县城12公里,乡政府驻箭厂河。箭厂河清朝以前名叫百步桩,因过河无桥,竖石桩90余个,故得名。清初,该乡王大屋有个名叫王学举的明末武进士,联名周围武举18人共同抗清,在此练兵,设厂造箭,因此取名箭厂河。箭厂河是鄂豫皖工农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在这块血腥苦雨的土地上,发生过艰苦卓绝、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斗争史实,以吴焕先、程儒香、肖国清、程怀天等为代表的一代英雄儿女,同敌人浴血奋战,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斗争,把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把自己的鲜血洒在了与敌人斗争的战场上。1927年,农民赤卫队长共产党员程儒香,不幸被捕后,民团团总方晓亭伙同敌人应歧部,对他严刑审讯,数九严寒将他的衣服脱光,四肢钉在墙上,他毫无惧色……[详细]
郑维山将军故里景区
  将军石游览区位于新县泗店乡西南部的狮峰顶山麓。一条山脊自巍巍将军石绵亘而下,地势开阔,气象雄浑。两边秀林葱翠,泉水叮咚,鸟语啁啾,山花烂漫。立于将军亭,向东南了望,清风拂袖,白云荡胸,楚豫相接,田畴盈野,新楼蔚起,炊烟袅绕,令人心潮起伏,思绪腾飞。将军石周围是一代虎将郑维山幼年放牛,少年站岗、放哨之地,也是将军投鞭从戎、纵横天下的起点,最后,还是将军英灵归宿之地,即骨灰撒放处。那巍巍高耸的将军石,就是将军忠魂铁骨的象征。如今,这里更是游人魂牵梦绕、心驰神往的拜谒之地、游览之处。从泗店启程,轻车沿着逶迤起伏的沥青路面飞行,约摸20分钟,就来到将军的故里——群山环抱的屋脊洼。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古典牌坊式的大门,门上是全国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的题联。郑维山将军的故居就座落于大门后碧波荡漾的水塘旁……[详细]
曹门革命红学旧址暨吴焕先烈士故居
  曹门革命红学旧址暨吴焕先烈士故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曹门村。有砖木结构的房屋两排11间,座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260平方米。房前有一长方形院落,吞字大门开在院墙西北,大门上方悬挂着“吴焕先故居”匾额。1983年,对旧址前排南起3间进行了修复,并举办了吴焕先烈士生平事迹陈列。1985年,在陈列室树立起吴焕先烈士塑像,展出了李先念、徐向前、程子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纪念吴焕先烈士牺牲五十周的题词。其它房屋仍为吴姓村民居住。1986年11月21日,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焕先,1907年生于四角曹门村,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即弃学回到家乡撒播革命火种,兴起农民运动。同年秋,成立了新县第……[详细]
鄂豫皖军委无线电台旧址
  位于新县城东南2公里处的林冲村钟畈。1931年5月,苏区首府在新集建立后,为了能同中央和中央苏区等地保持联系,鄂豫皖军委决定在钟畈建立无线电台,电台由宋侃夫、蔡威等人负责,共有工作人员十多人,当时,只有无线电发报机二台,发电机一台,军委还专门派一个排负责保卫工作。后来,缴获敌人的电台多了,红军每个师都配有一部,军委在此还办了一个无线电训练班,为各师培训工作人员。这部电台的建立沟通了鄂豫皖地区同中央的直接联系,能够随时收到中央下达的指示、命令以及向中央汇报根据地各项工作情况,同时,这部电台还可以与中央苏区和湘鄂西苏区相联系,并可以直接指挥鄂豫皖红军在各地作战。它为鄂豫皖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33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后,旧址被敌人破坏,房屋被毁。鄂豫皖军委无线电台旧址原为钟氏祠堂,……[详细]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闵家山。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撤后,鄂豫皖省委于11月底在檀树岗重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副军长徐海东,全军约5000人。他们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坚持根据地斗争。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军部设在这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房屋墙壁上至今仍保存有时任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的郑位三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开辟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1986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列为省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原为闵氏宗祠,前后两排,占地378平方米,共有房屋14间,砖木结构,是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保存基本完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