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_日韩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激情大臿免费视频_人妻熟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铜鼓县旅游

铜鼓县旅游景点介绍

  周銮夫人邹氏陵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新丰村(匡洲),距县城49公里。   该墓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平方米。墓碑采用-石条砌成,墓场顶部采用花岗岩石拼砌,墓场顶部立有小塔林。邹氏夫人生于唐贞明五年(公元919年),殁于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皇封诰命夫人。因“时以龙城子孙尚未尽徙,故葬于龙城匡洲八叠岭下。”该墓葬年代久远、保存较好、碑文清晰,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详细]
  周銮公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罗坊村坳上组周家湾,距县城58公里。该墓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平方米。陵墓皆四柱三碑墓,中碑刻有墓葬主人的名字,左碑为墓志铭,右碑墓碑采用-石条砌成,墓场顶部采用花岗岩石拼砌,墓场顶部立有小塔林。周銮,字茂贞,号庆堂。生于后唐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殁与大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后唐时举人,及第后特授朝议大夫,因家产龙驹,献后唐主李从珂,被敕封龙马丞相。该墓葬内夹有古老墓碑,年代久远,碑文清晰,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详细]
  临济宗墓葬群位于铜鼓县三都镇理溪村凤凰山顶的低凹处,距县城23公里。墓葬群共有三座墓葬,分别为一座临济始祖墓,一座月郎派心智和尚墓,以及一座字迹难辨的禅师墓。临济始祖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平方米。墓碑采用-石条砌成,墓碑早已风化,字迹难辨,隐约可见“长添福禄;道孙月朗修造;乾隆二十六年立”等字迹。月郎派心智和尚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平方米。墓碑采用-石条砌成,墓场顶部采用花岗岩石拼砌,墓场顶部立有形状不一的小塔林。碑铭:圆寂师月郎派心智和尚墓;灵龟献瑞;抽联:青龙蔚起文明运,白虎诏业俊杰门。碑刻上的字为阴刻,墓场整体保存基本完好。该墓砌置壮观,雕刻精致,保存完好。禅师墓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平方米。墓碑采用-石条砌成,因墓碑风化严重,墓碑上的字迹分辨不清,四周采用山石砌成锅形,墓碑系-石凿……[详细]
24、仙女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仙女桥
  仙女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温泉镇石桥村仙桥组。始建于清初,同治年间重修,长33米,宽5米,总面积165平方米,南北向跨金沙河,西东流向。单孔石拱桥,花岗石与矾石构造。拱圈纵联砌置。拱跨5.3米,桥栏为矾石垒迭。                 该古桥历经百年风雨侵蚀,曾是秋收起义部队向白沙进军的主要交通要道,至今仍是当地村民工农业生产、生活的交通要道。经初步调查,仙女桥保存基本完好,为研究清代建桥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 ……[详细]
铜鼓温氏宗祠
  温氏宗祠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顺化村皂角组。该祠堂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1年-公元1783年),坐南朝北,土木结构,三进两天井,占地面积852平方米,现存上、中、下厅和左右厢房共十余间、门楼一栋、花岗岩旗杆石三对。该祠堂最具代表性人物:温必来(名:东升,号:紫垣),光绪戊子科武举,己丑科武进士;先后任清两广督标武进士营守备加四级、广东北海镇钦州营参将(二品衔)。整栋建筑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工艺精美,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详细]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
  红一军团驻地暨湘鄂赣省委旧址——深埚民宅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高桥乡白石村。该旧址建于清晚,坐南朝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泥土地面,两进一天井5开间,总占地面积440平方米。1928年4月少共铜鼓临时县委成立,下设儿童局及直辖第一特支部,并随县委驻扎在此。1928年12月,中共铜鼓县委恢复成立,并注重发展区、乡红色政权。高桥白石深埚原属铜一区,后改为梁塅区,该区所属列宁小学便设于此。1929年11月11日至13日,铜鼓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铜鼓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8月20日,红一军团攻克浏阳文家市、孙家段,8月23日在永和与红三军团会合,8月22日曾在此作短暂停留。193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共湘鄂赣省委及全部省级机关因敌进剿,从浏阳东门楚东山转移到此……[详细]
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陈家大屋
  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陈家大屋,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斜坡面阴阳合瓦屋顶,两进一天井,前后厅青砖墁地,左右耳房三合土地面,总占地面积790平方米。                                陈家大屋是首届中共铜鼓县委机关旧址,也是中共铜鼓县委首……[详细]
  汤九伦烈士墓位于铜鼓县高桥乡英溪村下坑组,坐东朝西,采用花岗岩石、青石砌成,四柱三碑,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汤九伦(又名汤忠),生于1896年。1926年,汤九伦与李建康等人领导成立了工会和农会组织。1927年9月11日,汤九伦率领工农队参加秋收起义部队攻打白沙的战斗。1931年,中共铜鼓县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排埠江家大屋召开,汤九伦当选为县委书记,不久因积劳成疾逝世。汤九伦烈士墓是安葬、缅怀、褒扬革命先烈的重要场所,是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详细]
抗战防空洞遗址
  抗战防空洞遗址位于铜鼓县永宁镇剑石路中仓街北侧红砂岩山脚底部,共有4组防空洞。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铜鼓县城轰炸有三次,分别是1939年9月20日、1939年10月,1941年3月17日,其中1939年9月20日的轰炸,日军投下的-导致躲进城中石洞内的39人全被闷死,无一生还。日军惨绝人寰的轰炸造成铜鼓县城中仓街建筑大部被毁,人员、财物遭受重大损失。新发现的4组防空洞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实证,是铜鼓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备设施,遗址保存完整,是我县不可多得的抗战文物,是对社会大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详细]
长溪袁氏宗祠
  袁氏宗祠,原名长溪袁氏宗祠,位于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时家山下自然村。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砖木结构,两进12开间,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为祭奉厅,中厅为习武厅,下厅两侧茶楼为讲习堂,总面积为1041平方米,保存较完好。据查《义宁州志》和1985年版《铜鼓县志》,东浒袁氏在清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有进士4人、文举6人、武举8人。清嘉庆五年曾被皇庭赐匾“五子十八孙,家下无白丁”。其中,十八孙之一袁珥曾在湖南长沙、郴州等地担任知县,告老还乡后将朝廷所赐奉谷陈储祠内周济贫苦百姓、办学堂招收本族及周边外姓子孙读书,为培育近代地方人才提供条件。……[详细]
31、惜字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惜字亭
  惜字亭位于铜鼓县排埠镇三溪村龙埚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用花岗岩石建造,造型为六柱、六角、六面。亭高2.5米,由底座、基座、炉身、云盖、宝顶五层垒砌而成。炉口正面的石板碑刻刻有对联“字值千金劳之来之匡之真之辅之翼之莫敢不敬,亭修一族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人也夫*其然”,背面刻载了捐钱人和建造时间“清光绪贰年岁次……”等信息。六根石柱上刻有三副阴刻对联,一是“勿弃前贤字迹,方许后代书香”,二是“铁画银钩经火炼,金花玉版带烟飞”,三是因对联风化严重难辨其文。惜字亭是一类专门用于焚化字纸的建筑设施。古代读书识字是不容易的事,对有文字的纸充满敬意。明清时期,惜字、敬字风俗日盛,人们认为万物有灵,书写文字的字纸为“圣迹”,更具灵性,敬惜它们就是积累功德。也正因为如此,当地客家人至今还保留着……[详细]
铜鼓叶氏宗祠
  铜鼓叶氏宗祠铜鼓县排埠镇华联村鳌上组板坑口。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祠堂砖木结构,现存40余间房,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由大门门楼、前院、前厅、后厅、左右厢房和围墙、月形塘、附属房屋等部分组成,主体结构保存基本完整。该宗祠是排埠叶氏先祖叶茂松在康熙年间从赣州上犹县迁入后所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祠屋不断发挥着自身的效用,成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场所,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一是革命烈士叶勋(铜鼓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的故居;二是革命战争时期做过红军医院;三是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多次作为私塾或学堂教育场所。四是解放以后曾作过村组农业合作社、生产大队办公场所,以及下乡知青居住点。五是当今法律进祠堂的教育场所。宗祠至今还保存有清代“一乡善士”牌匾、古香……[详细]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
  铜鼓县游击大队和铜三区赤卫军驻地旧址位于铜鼓县排埠镇曾溪村,原为曾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47年(1783),坐西(略偏北)朝东(略偏南),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前有空地、门楼及围墙,建筑总面积约900平方米。1932年5月,蒋介石对湘鄂赣苏区布置大量兵力,开始发动第四次反革命军事“围剿”。6月12日,红十六军首先向丰田守敌发起进攻,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据守高陂坳,切断丰田、排埠来往必经途径。战斗打响后,排埠国民党守军匆忙派搜索分队侦察,途中被事先埋伏的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阻击。6月13日晚,红十六军所属部队即向排埠发起攻击,县游击大队队长冯秀其率领游击队旋即又投入攻打排埠的战斗,在攻占一处碉堡时,冯秀其英勇牺牲。其间,铜鼓县游击大队、铜三区赤卫军曾驻扎在曾氏宗祠,并在祠堂内外墙壁上 ……[详细]
秋收起义接待站旧址
  秋收起义接待站旧址位于铜鼓县温泉镇石桥村,原为刘祖益烈士故居。系清晚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总面积798平方米。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亲自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从铜鼓县城出发向浏阳白沙进军,当地党组织在此设立接待站。部队途经石桥时,百姓纷纷涌到路旁慰问工农革命军,乡亲们拿出家中的茶水和稀饭,为战士们解渴充饥,有的乡亲自告奋勇为部队带路,充当向导。……[详细]
中共铜鼓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
  中共铜鼓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毛湾自然村茶盘塘,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      1929年12月21日,中共湘鄂赣边境特委委派特委常委李宗白到铜鼓调查处理“米坑惨案”事件,恢复重建中共铜鼓县委领导班子,在茶盘塘主持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王季民为县委书记、李介骏为组织部长,魏积庶为宣传部长。……[详细]
湘鄂赣省红色药店旧址
  湘鄂赣省红色药店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自然村,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30平方米。1933年冬,国民党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1934年1月,国民党军进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万载小源。为了保存实力,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机关被迫撤出小源,迁往铜鼓棋坪大梅村。湘鄂赣省红色药店随省委、省苏机关由万载小源迁至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嘴。……[详细]
湘鄂赣省红色医院旧址
  湘鄂赣省红色医院旧址位于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自然村,原为村民住宅,始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1933年冬,国民党军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军事“围剿”。1934年1月,国民党军进逼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万载小源。为了保存实力,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其所属机关被迫撤出小源,迁往铜鼓棋坪大梅村。湘鄂赣省红色医院随省委、省苏机关由万载小源迁至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犁头嘴,为部队指战员和当地群众救死扶伤做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幽居村,简称幽居,又名优居。地处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棋坪镇西北部,西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南桥乡相邻,北与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东港乡相交。1928年7月22日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等人于当年9月17日在铜鼓县幽居乡召开了一次组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边特委的联席会议,即幽居会议。会议地址至今保存完好,而今是当地的庙宇,保佑一方平安。当时,选择幽居与这里崇山峻岭、偏僻不无关系。……[详细]
铜鼓县摩崖石刻群
  摩崖石刻群于1983年公布为铜鼓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鼓石”石刻,是我县最闻名的石刻,我县因其取名,也因此而古今闻名。据《义宁州志》载:“铜鼓石在武乡二十四都,屹立数丈,形如铜鼓,相传许旌阳逐蛟过此,石中有声,疑以为怪,挥剑劈之,今一石中分,宛如剑劈,县诸石屹矗,森若列载,故因其胜而建官司马。”“试剑”石刻,明末隆庆年邓子龙书,与“铜鼓石”同一石体,又名“试剑”,下则署“武桥”二字,为邓子龙之别号。“潘周过化”石刻,与“铜鼓石”同一石体,明末邓子龙书,是我县重要石刻之一。“潘周过化”其含意是:江西巡抚潘季驯,巡道周思敬派鄱阳守备邓子龙到赣西边陲,镇压了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境才开化了,为表现潘周的功满,特在石壁上刻下了“潘周过化”四字。此石刻,反映了明末封建王朝与起义农民的一次浴……[详细]
马祖道—禅师墓
  马祖道—禅师墓系采用花岗岩石砌成,墓碑为青石,墓场顶部立有6个大小不一的小塔,该墓葬砌置壮观,雕刻精致,保存完整,占地面积为50余平方米。于2006年4月寺、墓均列为铜鼓县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